二 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
尼泊尔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被夹在中国和印度两大国之间,是个多种宗教并存但长期以印度教为国教的雪域王国。它不但地形多种多样,宗教文化丰富多彩,政治体制也经历了不断的变迁。自20世纪中叶起,尼泊尔政体从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再到无党派评议会体制和多党议会民主制的恢复,最终演化为民主共和制,这半个多世纪的体制演变可谓多姿多彩。
但是,由于该国较为贫弱,其影响力有限,我国学者给予的关注不是很多。有关尼泊尔政治体制方面的专著非常罕见。王宏纬先生在《列国志·尼泊尔》一书中提及了1951年至2004年尼泊尔政体的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对尼泊尔的政治与政局变化的关注程度有所提高。比如,自尼共(毛主义)反政府武装引发政治冲突和内战,尤其是2008年尼共(毛主义)在大选中成为制宪会议主要力量后,国内陆续出现了一些探讨尼泊尔时局、尼共(毛主义)发展道路、王权衰落甚至关于尼泊尔不同阶段政治体制方面的文章。比如,研究王权政治变化的有王宏纬的《王宫血案后的尼泊尔政治局势》、何朝荣的《君主立宪与尼泊尔王权的演变》、王宗的《尼泊尔民主运动与王权政治的衰落》,研究尼泊尔政体变化的有王艳芬的《20世纪50年代初尼泊尔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背景初探》、《论尼泊尔“潘查亚特”体制实行的历史背景》、《论尼泊尔潘查亚特体制的历史影响》和《印度与尼泊尔议会民主制的建立》等。论文相对较多的是有关尼泊尔共产党的研究,比如:高华的《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执政述评》、张光平的《冷战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的新变化》、汪亭友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者)简史与尼泊尔革命的由来》、王逢云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革命道路研究》、卢远的《尼泊尔共产党(毛派)的缘起及发展——从尼共名称流变的视角》、王伟、兰建学的《尼泊尔共产党(毛派):从丛林走向议会》、胡为雄的《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与“毛主义”道路》、徐扬的《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等。
此外,还有探讨有关尼泊尔经济问题的文章,如曾向东的《尼泊尔近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和问题》、王宏纬的《试论尼泊尔的土地改革》以及国际势力如美苏等对尼泊尔的经济或技术援助等方面的文章。但是,深入研究尼泊尔政体不同阶段的特点、目标并对其变迁的轨迹做综合研究的论著,尚属空白。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界出版的一些译作值得关注。关于现代化与民主主题的一些经典著作在广泛考察类型化社会基础上得出对个案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其中有些涉及对尼泊尔政治体制的分析和评说。给人较大启发的理论性著作有塞缪尔·P.亨廷顿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前者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变迁过程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行了典型性分析,有很多精彩之论;后者主要对20世纪几次民主化浪潮尤其是70~90年代的所谓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进行了理论阐释,谈到民主的定义、民主化的过程以及民主化的特征。这些经典之作与瑞典学者冈纳·缪尔达尔的以南亚现代化为主题的名作——《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一样,对人们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及其民主进程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在国外学界,有关尼泊尔政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要丰富得多。西方学者、印度学者和尼泊尔本土学者都对不同时期的尼泊尔政治体制较感兴趣,在研究方面倾注了较多的精力。
通史类著作如里希凯什·沙阿(Rishikesh Shaha)所著的《尼泊尔简介》(An Introduction to Nepal)、《1769~1955年现代尼泊尔政治史》[Modern Nepal: A Political History(1769-1955)],尤其是后者对1769~1955年尼泊尔的政治发展历程做了较扎实的钻研,研究集中于拉纳家族的擅权统治和尼泊尔民主之父特里布文国王对君主立宪制的试验。该著作属于时人著史,有许多亲身经历。另外,该著作资料丰富,拥有诸多一手材料。由于身为党派要人,拥有政府高官和前政府首相等多种身份,作者便于获得当时的外交资料与档案,因而对拉纳统治与1950年革命等很多问题的披露可信度极高。约翰·威尔普顿(John Whelpton)的《尼泊尔史》(A History of Nepal)将君主制视为尼泊尔政治中占有压倒性优势的因素。尼泊尔应用经济委员会(Nepal Council of Applied Economic Research)所编《尼泊尔概览》(Nepal: A Profile)则是广泛涉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尼泊尔社会多个侧面的文章汇编,其观点各异,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对当时的无党派体制以肯定为主。
以尼泊尔现代政治或政治体制为主题进行研究的著作相对较多,时间跨度从1951年到21世纪初。其中,关于1960~1990年间尼泊尔评议会体制的学术成果最为集中。
阿尼鲁达·笈多(Anirudha Gupta)是一位研究尼泊尔早期民主制的重要学者,他的两部著作《1950~60年的尼泊尔政治》(Politics in Nepal 1950-60)和《尼泊尔政治——后拉纳时期的政治发展与党派政治研究》(Politics in Nepal: A Study of Post-Ra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arty Politics)主要论述尼泊尔民主革命的开始、民主制的创立以及评议会体制建立之前民主制试验期的政治,突出了王权对自身权威的重建和对新制度的干预。雷奥·E.罗斯与约翰·T.舒尔茨(Leo E. Rose & John T. Scholz)作为尼泊尔问题专家,在《尼泊尔:喜马拉雅王国概览》(Nepal: Profile of Himalayan Kingdom)中论及1951年至1980年间三位君主的统治时,无论是党派政治还是无党派评议会体制均被视为对现代政治体制的建设。英德拉·D.米施拉(Indra Deo Mishra)的《对尼泊尔无党派评议会体制的理解》(Understanding A Political System: In Reference to Nepal)一书专门讨论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对其结构、功能及政治参与方式做了专门探讨。由于是当时代的作品,作者对体制的认识有一定局限,不免对这一体制赞扬有加,带有歌功颂德的倾向。而大卫·塞顿(David Seddon)在《尼泊尔——一个贫穷的国度》(Nepal: A State of Poverty)一书中则利用1974~1982年的田野调查所获的人口增长与GDP增长的数据来证明无党派评议会体制期间极为有限的经济成果和不容乐观的民主发展状况,认为该体制全无可取,对其持明确否定态度。多尔·B.比斯塔(Dor Bahadur Bista)的《宿命论与发展:尼泊尔实现现代化的努力》(Fatalism and Development: Nepal's Struggle for Modernization)则从尼泊尔消极被动的传统价值观与民主这一现代理念的冲突着手,揭示了尼泊尔现代化之路举步维艰的思想束缚。马丁·霍夫顿、威廉·瑞珀与约翰·威尔普顿(Martin Hoftun, William Raeper and John Whelpton)合著的《人民、政治与意识形态——民主与尼泊尔社会变革》(People, Politics & Ideology-Democracy and Social Change in Nepal)将重点置于1990年后的政治历程。作者认为,尼泊尔的民主变化是自上而下发生的,但它引起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变革。里希凯什·沙阿所著《1980~1991年的尼泊尔政治:全民公决、僵局与人民权力的胜利》(Politics in Nepal 1980-1991: Referendum, Stalemate and Triumph of People Power)主要讨论1980年全民公决及其在十年间所带来的政治变化。D. P.库马尔(D. P. Kumar)的《尼泊尔:决定性的一年》(Nepal:Year of Decision)主要论及1980年评议会的改革,把1980年有关评议会存续的全民公决看作为人民在十年后打开言路的“微型革命”。米歇尔·哈特(Michael Hutt)主编的论文集《九十年代的尼泊尔》(Nepal in the Nineties)探讨了1990年废除无党派评议会制度后尼泊尔的社会政治状况,并对评议会体制进行了重新评估,为人们客观认识不同时期的尼泊尔体制提供了新视角。其中对于评议会体制的得失,作者给予更为中庸和公允的评价。
以民主化为主题的著作同样吸引了大量学者,如湿婆·B.辛格(Shiv Bahadur Singh)的《尼泊尔为民主而奋斗》(Nepal: Struggle for Democracy)、博拉·恰特吉(Bhola Chaterji)的《尼泊尔的民主经历》(Nepal's Experiment with Democracy)、让·沙尔玛(Jan Sharma)的《无根的民主》(Democracy without Roots)等。博拉·恰特吉认为,君主和传统权威一直在尼泊尔占据主导地位,适宜土壤的缺乏令民主发展步履维艰;马亨德拉·拉瓦提(Mahendra Lawoti)著有《通往民主化的尼泊尔:多元文化社会的包容性政治体制》(Towards a Democratic Nepal: 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s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还主编了《争议中的尼泊尔政治与民主化》(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Nepal)。这两部著作与苏珊·I.汗根(Susan I. Hangen)的《尼泊尔种族政治的兴起:边缘群体的民主》(The Rise of Ethnic Politics in Nepal: Democracy in the Margins)等都以较大篇幅对1990年议会民主制恢复后的民主发展新趋势和新问题给予了个性化分析,对尼泊尔的宪法和诸多法律习俗的不公提出批评;T.路易斯·布朗(T. Louise Brown)所著《对民主的挑战——尼泊尔政治史》(The Challenge to Democracy in Nepal: A Political History)一书把尼泊尔自1951年君主制恢复以来直至1990年恢复多党民主制的政治发展历程概括为“对民主的挑战”,显然是强调了尼泊尔社会的传统惯性对民主的巨大阻碍。作者坦言,人民运动的参与者相信,他们的行为将导致尼泊尔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但是,这些期望过高,毫无现实性可言。结果,随着“人民力量”的获胜和民主政府的选举,人民的情绪很快从乐观滑向失望、挫败和最终的愤世嫉俗。阿里·瑞亚兹与苏伯·巴苏(Ali Riaz and Subho Basu)合著的《失乐园?尼泊尔政府治理的失败》(Paradise Lost? State Failure in Nepal)对人们理解尼泊尔的政治转型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着重分析了经济失败与政府合法性缺失的关系。另外,还有些著作比如M. D.达拉姆达萨尼(M. D. Dharamdasani)的《民主制度下的尼泊尔》(Democratic Nepal)和他主编的《南亚的多党民主制:印度与尼泊尔比较研究》(Multi-Party Democracies in South Asia: Studies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India and Nepal)。还有些著作关注外部因素对尼泊尔民主转变的影响,如三特瓦纳·迪瓦里(Santwana Tewari)的《尼泊尔民主运动与印度左翼势力》(Democratic Movement in Nepal and the Indian Left)阐述了尼泊尔民主运动的外部助推力量——印度的作用,尤其是左翼势力的积极介入。拉姆吉· P.帕拉朱里(Ramjee P. Parajulee)所著《尼泊尔的民主转型》(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Nepal)一书主要关注外部力量对20世纪90年代尼泊尔民主变化的影响,由于外部力量对内部政治力量的影响塑造了其转变模式,所以,作者认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的支持强化了尼泊尔转型过程中的反对派力量并削弱了统治精英的势力,在考虑尼泊尔对外援的严重依赖后,更容易理解上述问题。作者主要分析了印度、西方援助国和非政府组织在尼泊尔民主转变不同阶段中发挥的作用。
有关议会与政党方面的著作:洛克·R.巴拉尔(Lok Raj Baral)主编的论文集《尼泊尔政党与议会》(Nepal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liament)集中讨论议会与政府治理、议会与决策、议会中政党的作用等。
以拉纳家族体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门性成果不可或缺,著名的有如下几本:普拉默德·S.拉纳(Pramode Shamshere Rana)的著作《拉纳家族的密谋》(Rana Intrigues)和《拉纳家族统治编年史》(A Chronicle of Rana Rule),沙伐利亚·阿玛蒂亚(Shaphalya Amatya)所著《拉纳家族对尼泊尔的统治》(Rana Rule in Nepal), D. R.莱格米(D. R. Regmi)的《家族独裁在尼泊尔的百年统治》(A Century of Family Autocracy in Nepal)等,他们都对拉纳家族僭越王权、建立首相世袭制的过程以及拉纳家族统治的黑暗历史给予了详略程度不同的描述。其他著作如苏西拉·提亚吉(Sushila Tyagi)的《1858~1914年印度与尼泊尔关系》(Indo-Nepalese Relations 1858-1914)从与英印关系的角度谈及拉纳家族的独裁统治。特里·拉特纳·马诺哈尔(Tri Ratna Manaohar)的《尼泊尔:1877~1885年的艰难岁月》(Nepal: the Years of Troubles 1877-1885)主要论及拉纳家族统治的危机,阿德里亚·赛佛(Adrian Sever)的《尼泊尔近代历史面面观》(Aspects of Modern Nepalese History)涉及1768~1951年尼泊尔历史,论述了近代尼泊尔建立直到拉纳家族统治结束的历史,其中有较多的篇幅分析了拉纳家族统治时期建立和维持家族政权的过程以及该政权在名义上“独立”于英帝国的策略。但学者们对于拉纳家族统治的评价基本是否定的。
专门以尼泊尔现代君主制为研究对象的如库苏姆·施莱斯塔(Kusum Shreshtha)的《尼泊尔的君主制:特里布文时代——从囚禁到荣耀》(Monarchy in Nepal: Tribhuvan Era—Imprisonment to Glory)一书,书中重点谈及特里布文国王领导下的反拉纳运动及其作为立宪君主的作用,认为尼泊尔历史上的民主经历极为短暂,它随着特里布文国王的复位而出现,也随着他的逝去而消亡。仅仅在1950~1955年的特里布文时代才算得上是尼泊尔民主的黄金时代。其他历史时段由于军事独裁在尼泊尔的大量保留,尼泊尔均以君主制为特征。此外,还有S. D.牟尼(S. D. Muni)主编的《尼泊尔:武断的君主制》(Nepal: An Assertive Monarchy),以及萨努·巴伊·丹戈尔(Sanu Bhai Dangol)的《王室在尼泊尔政治中的角色:以1951~1990年的政治为例》(The Palace in Nepalese Politic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olitics of 1951 to 1990)等。印度学者迪普提玛·舒克拉(Deeptima Shukla)著有《1955~90年尼泊尔的君主制》(Monarchy in Nepal,1955-90),他认为,君主制在尼泊尔政治与社会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在1950年后的40年中一直处于尼泊尔政治舞台的核心。从1955年开始,君主制的主要目标就是攫取一切权力。为了取得合法性和民众支持,君主务必维持传统与现代化力量的平衡,进而承担了现代化推动者的角色。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亨廷顿的影响。尼莱仕·米施拉(Neelesh Misra)的《血脉中断:尼泊尔王室血案始末》(End of the Line: the Story of the Killing of the Royals in Nepal)从记者调查角度描述了王宫血案的详细过程、当事人的个性及民众的感触。上述著作所关注的核心往往是君主在尼泊尔政治中的特殊作用。而对于君主制的态度则是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在这方面还应提及的是R. K.普尔提(R. K. Purthi)所著的《从君主制走向民主制的尼泊尔》(Nepal From Monarchy to Democracy),作者强调的也是尼泊尔的君主制及其根深蒂固的传统。
尼共(毛主义)领导的人民战争对尼泊尔政治史的影响空前巨大,以此为主题的研究不可或缺,相关著作如下:迪帕克·塔帕(Deepak Thapa)与班蒂塔·斯贾帕提(Bandita Sijapati)所著《被围困的王国:1996~2003年尼泊尔毛派暴动》(A Kingdom Under Siege: Nepal's Maoist Insurgency, 1996 to 2003)从尼共毛派战争的起因、发展历程、冲突的代价与停火和谈等方面描绘这场战争,作者将这场战争视为暴动并着重分析了尼共(毛主义)领袖的声明和相关文件;迪帕克·塔帕(Deepak Thapa)主编的《对尼泊尔毛派运动的理解》(Understanding The Maoist Movement of Nepal),收集了尼泊尔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文章,既有对民主化与尼共发展道路的描述,也有对尼泊尔毛派产生的必然性进行的多方面论述,还有多篇文章关注紧急状态时期政府与反政府力量的伤亡及其对普通民众人权的侵犯。阿尔俊·卡尔吉(Arjun Karki)和大卫·塞顿(David Seddon)主编了《尼泊尔的人民战争——左派视角(1996~2003年)》(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Left Perspectives 1996-2003),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人民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外,主要从尼共(毛主义)角度叙述人民战争进程,并从左派立场——如阶级、妇女和激进主义者的角度阐述和分析战争发生的多种原因。学者们认为,尼共(毛主义)发动人民战争意味着1990年人民运动后所确立的新体制及其历届政府治理的失败。他们在谈及尼共(毛主义)战争血腥暴行的同时,都一致指出了这场战争的必然性——即国家对底层群体的漠视和贫苦民众的绝望,认为人民战争的爆发有其结构性和历史性原因,因而表现出足够的理解。
具体来看,对于拉纳政权的家族暴政采取否定态度基本没有异议,而关于无党派评议会体制的分歧较为突出。英德拉·D.米施拉认为无党派评议会制度是一种民主的创新,适合印度教社会乡村民主的传统。大卫·塞顿等许多西方学者及一些印度学者则对这一制度持反对意见,认为是民主的倒退。还有以米歇尔·哈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受亨廷顿研究成果与观点的影响,以现代化的眼光看待威权的代表——君主。由于当代尼泊尔民主政治一直持续着自其开局以来的混乱局面,研究者不得不回头重新评价从前的一些有争议的政治改革。对于其他各个阶段的体制,学者们则评说不一。如今并没有一部著作从政治体制演变的角度对尼泊尔20世纪中叶以来的政治发展做综合的研究,所以,对尼泊尔体制演变进行学术梳理和分析就成为一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