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创新理论

一 创新定义

“创新”的概念最早源于熊彼特提出的“先有发明,后有创新”这一观点,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利用资源,以新的生产方式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另外熊彼特又指出创新是厂商采取一种足以改变其生产可能性的新生产程序或生产方法,创新除了包含在发明时产生新事物的过程,更包含了将新事物商业化的过程。就狭义而言,把发明引入生产系统,才能成为创新;换言之,创新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就广义而言,创新可称为一种新思想,做出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构想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政策体系、政策机制、制度框架以及相关的发明创造等活动胡志坚:《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与国家比较》,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创新代表一种能够对外界环境造成冲击和影响的变革,因此包括组织和社会方面的变革在内。熊彼特指出大公司所经营的大企业,为保持商业上的优势排除竞争者的威胁,不惜追求科技的更新,突破固有的制度,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原因在于不断引进创新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创新引起经济周期波动,随着创新机会的减少,经济也将趋于低潮.如果期望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状态,便需要新一轮的创新许晓峰:《技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Betz(1987)认为创新是修正或发明一项新的概念,以使其符合现有或未来潜在的需求,并且经过改进与发展使其原有的功能达到商业化目的Betz, Managing Technology-Competing through New Ventures-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Research(Prentice Hall, 1987).

Hill和Jones(1998)则认为创新是指一种由组织运用其技能与资源去建立新科技及产品的新方法或程序,而对客户的需求可予以改变及提供较佳的回应,即可称作创新Hill, Charles. W. L. & G.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1998, pp.41-65.。而其对象更包含了产品、作业流程及管理方式等。因此,由于产业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如何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妥善管理有的创新组织或技能,将影响未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Chacke(1988)认为创新是修正一项发明,使其符合现在或潜在的需求,其中所谓的发明是指一种新的观念、程序或产品,而可以使得现象的解释更完整或作业效率更提高Chacke, G. K., Technolog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Markets and Military Missions(New York: Praeger, 1988).

Gattiker(1990)认为创新活动是一个经由个人、群体和组织努力及活动所形成的产品或程序,该过程包含了用以创造和采用新的、有用事物的知识及相关资讯Gattiker, Urs E, Larwood, Laurie, “Managing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and Human Resources Issues Review”, Relations Industrielles 44(2),1989.

Damanpour(1991)则认为创新可能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一种新的流程技术、一种新的管理系统及结构或是一种组织成员的新计划Damanpour, 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 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1991, pp.555-590.

Kanter(1988)认为创新是种过程,它带来任何新的解决问题构想Kanter, R. M.,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1988, pp.169-211.。创新是新构想、程序、产品或服务的产生、接受与执行。创新可以是一件新颖的东西,但不必然是绝对的新颖,新产品、流程或管理制度的导入与修改、改变只要对组织而言是新的且可以为组织或个人带来好处就是一项创新。创新并非局限于科技方面,也并非企业从事研发工作就是创新。

德鲁克(Drucker)(1986)提出创新是赋予资源新的能力以创造财富,也就是让资源发挥新的效益而成为更有效的资源,而创新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企业的新产品、程序或服务引入到市场上〔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也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可以改变其生产可能性的新生产程序或生产方式,包括了发明与商业化。只要能将现有资源创造价值的方式改变,都可以称作创新。他认为创新是可以训练和学习的,创新是一个经济性或社会性的用语,而非科技性用语,创新是指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可将其界定为改变资源给予消费者的价值与满足。

Andrew认为创新应该是一种新想法(idea),这种想法可能是一些旧想法的重新组合,也许是一种计划,这种计划是对当前秩序和运作方式的改变,也可能是被有些人所接受的独特方法。不管这种新方法对其他的人是否陈旧,只要对相关的人是新的,那么就是创新Andrew H. Vandeven,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5),1986, pp.590-606.

Schon(1967)把创新定义为无法测量估计的不确定因素转化为可以测量的风险的过程Schon, D. A., Technology and Change(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67).,是一个从模糊变成具体的过程。

Holt(1988)从知识的角度解释创新为:与创造新事物相关的知识与信息的过程Holt, K., “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innovation 7(3),1988, pp.249-258.

Christensen(1997)认为科技是指企业组织将资本、劳动力、物料与信息转化为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Christensen, C. M.,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The Innovator's Dilemma(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其范围涵盖了工程和制造、销售、投资与管理流程,他从科技角度定义创新,认为创新是在上述范围内进行科技的变革。

日本的森谷正规强调:技术创新并不是一定要有技术发明,确切地说,技术创新就是应用技术进行的产品创新,技术本身不必要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通过技术的推广开辟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创造足以迅速改变我们社会和生活方式的新经济实力森谷正规:《日本的技术:以最少的耗费取得最好的成就》,徐鸣等译,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4~8页。。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在1998年的《科技发展概要》中,也把创新定义为“发明首次被商业应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科技发展概要》,1998, http://www.oecd-ilibrary.org。。确立了创新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美国经济学家Ansfield E.认为转引自美国威斯康星国际大学《企业家创新管理》PPT。,创新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或者说创新是发明的商业化。发明则是提供新的做事方式或对某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方法,或者发明又可以解释为人通过创造性劳动所构思或设计出来的某种前所未有的东西。而从广义来说,凡是产生新颖的且有个人意义或者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便可称为创新。

观察早期学者们对创新所提出的看法,正凸显出科学与生产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技术及发明的商业化应用虽然被视为创新的源泉,但却被看作是创新的外在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人们对创新的认识逐步深化,纳尔森(Nelson, 1977)和温特(Winter, 1982)两位经济学家从演化理论角度说明创新是一个搜寻、学习和选择的过程,认为渐进创新具有显著的“自然轨道”〔荷〕范·杜因:《经济长波与创新》,刘守英、罗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第104页。。1992年OECD在所发表的《技术创新手册》中定义:在任何经济部门都能发生创新,甚至包括了环保和教育部门这类政府服务机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技术创新手册》,国家统计局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第26~28页。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创新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从产生新思想、新发明,到产品设计、研制、生产、销售到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就是创新。其核心是产生新技术并将其商业化的过程,其中管理、组织和服务的改善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新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非技术方面的创新,如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上述创新的定义明确创新的行为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涉及新观念,新发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新战略和新的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过程,因此,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过程,创新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由一个复杂的交互网络所组成。正如德鲁克所说,创新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创新不仅是技术的,也是经济的或社会的词语。OECD(1997)的《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创新是不同主体或机构相互之间的作用,技术变革是一个不完美的线性方式,它是系统元素之间反馈、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也可以把创新作为不同的行动者和机构大量互动的结果,视为一个整体,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在此体系中,相互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绩效和整体经济体系的产出陈劲:《国家技术发展系统初探》,科学出版社,2000。

二 创新类型

马奎斯(D. G. Marguis, 1969)在《成功的工业创新》中把创新分为突破式创新、系统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指产品、服务、销售系统等是全新的突破;系统式创新指用新的方法将老的生产要素加以重新组合,使之产生新功能;渐近式创新指对现有产品、服务、生产销售系统等进行改良、修正或提升,经过不断的技术变革、改良、扩充应用而逐渐丰富和完善现有产品功能沈冲杰:《开发区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能力及绩效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Daft(1978)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其中:①技术创新是企业组织主要的生产活动过程,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执行新的概念,将新的要素引入到产品服务的营运中,包括流程创新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是和企业组织的基础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适用于产品、服务或者生产流程中;②管理创新指新的政策、组织结构及管理程序上的改变,包括了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两个部分,管理创新和组织的基础活动是间接相关的Daft, R. L., “A Dual Cor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2),1978, pp.193-210.。一般来说,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是通过新产品或服务来反映的。

Betz(1993)根据创新的客体将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①产品创新指引进和开发新的或改良的产品或服务,通过这些过程使这些新产品或服务能在市场上获得成功。②工艺创新指改善或彻底变革制造方法、工具、服务配送方式等。③服务创新指在服务中引入新技术,并将服务导入市场Betz, F., Strategic Technology Management(New York: McGraw-Hill, 1993).

Damanpour和Evan(1989)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①产品创新指将新型的技术产品导入市场。②过程创新指将新技术的生产过程导入公司或市场。③服务创新指将以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导入市场Damanpour, F., Evan, W. M.,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9),1984, pp.392-409.

Holt(1988)将创新分为五种形态。其中:①技术的创新指使用已有新的技术或创造新的技术,其结果可以是产品创新或是过程创新。②管理创新指使用新的管理方法或系统。③组织创新指采用新的组织架构,建立新的人际互动形态。④金融创新指保障或运用资金的新方法。⑤营销创新指产品或服务的新方法。

Burgelman、Naidigue和Wheelwright(2001)对以往文献进行整合后将创新分为三类。其中:①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指校正、改善和提高现有产品、服务以及生产销售系统等。②突破式创新(Radical Innovation)指产品、服务或生产销售系统的全新出现。③结构式创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指调整部分产品组合系统Burgelman, R. A., Maidigue, M. A. and Wheelwright 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Homewood, 2001).

Chacke(1988)将创新划分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三种。

另有学者把创新分为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其中:①管理创新指运用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对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适应形势的变化。②制度创新指制定新的制度和新的政策。③技术创新指为了改进或创新产品、生产流程或服务方式,所进行的技术活动。④产品创新强调与产品相关的创新活动,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功能改进、整合。该创新重视产品特性上的改变与产品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

还有学者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分为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等。制度创新是指一个特定组织行为或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随着技术创新对生产力促进的作用,作为制度的生产关系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制度创新对于整个创新体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创新是指企业所进行的知识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增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指通过实验性的研究和开发活动和经验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知识李正风、曾国屏:《国家创新体系与知识经济》,《科技导报》1999年第11期。

三 创新演变过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创新经历了五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技术推动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从基础研究开始,通过应用研究与制造、直到商品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是由于新技术的产生,因为新的技术会带动市场新的需求,进而就会开发出一个新的市场。因此,厂商会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而投入新的技术开发,早期的技术创新就这样一直循环下去。在这一阶段中,技术成果是一技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基本假设是,研究和发展越多、创新越多。当时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往往是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但很少有人注意市场的地位。

需求引动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经历一个竞争增强,然后提高生产率过程,虽然新产品在不断发展,但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创新过程研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因而导致了需求引动的出现。这一阶段市场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因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在企业创新过程中不再发挥积极作用,已成为市场需求被动的适应活动。

联合模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早期,一个技术创新的系统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推动或者需求的引动,这些都过于简单。将驱动创新决策的推动、拉动因素相互结合,便能产生更大可能的创新,比简单的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更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成功。不但科学、技术和市场都对企业创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强调在需求和供给之间各要素的交互作用和关联性。这一阶段要素的联结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整合模型阶段:20世纪80~90年代,虽然联合模型已将要素之间的联结作了一个网状的链接,但其模型却忽视了环境的变动,环境不再是平稳的,如果不能针对环境的变动做有效的改变,这将造成技术创新体系无法跟上环境的变动,所以在这一阶段,系统的整合就变得相当的重要。企业重新思考创新不是一个又一个的程序,必须同时在企业内跨部门展开。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与整合发展的特征。

系统整合网络模型阶段:1992年Rothwell提出了一个系统整合网络模型,他认为一个企业除了针对内部资源作整合之外,更应该视环境的变动与竞争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可通过战略联盟或者联合开发形式实现快速且低成本的创新。但是他忽视了创新体系所处的环境中最大的推动者——国家,政府所下达的政策、法规以及资源的分配,都会影响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运作。企业能否在市场自由运作、相关人才的取得以及基础设施的供应,都与国家的政策息息相关。这一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已渐渐成为每个国家着手建立的体系Rothwell, R., “Industrial Innovation: Success, Strategy, Trends”,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Edward Elgar, Cheltenhara, 1994).

随着技术发展的加快、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新兴产业的兴起,国际间和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产品结构复杂化、创新成本及风险不断增加,企业边界逐渐模糊化,企业创新的情况发生了改变,以往仅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的封闭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的竞争趋势,企业被迫向外寻找资源。企业可以通过出售技术、技术授权,或利用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增加企业竞争优势。2003年,Chesbrough首先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协调企业内外部创新资源来形成新思想,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通过技术合作、战略同盟等多种方式为创新活动服务的一种创新范式。

简单地说,开放式创新就是将企业外部也纳入创新研究的平台。无论是企业外部或内部的创新成果,都可以共同拥有。也就是说,有可能是从企业“由内而外”或是“由外而内”来产生创新的成果与价值。企业创新构想与研发资源不再仅限于企业内部,企业可以采取委托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等方式来取得所需要的各项知识与技术。在创新活动中获取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来提高创新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