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初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女红用具类

“十里红妆”虽然风光,但只有一天的时光。

新媳妇嫁到夫家之后,就融入凡常的日子。在凡常的日子里,再怎么富有的家庭嫁过来的女子,也要遵循“三从四德”,三从:从父、从夫、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德为立身之基本,女子更是如此,德若缺失,一生无颜做人;女子的言语要得体,深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妇容不仅指容貌,而且行为举止要端庄稳重,持礼有数,不可轻浮随便;妇功,那是持家之本事,种种女子会的手艺都要熟稔,并做到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

女红在古代早就被人重视了,《淮南子·齐俗训》中有“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句;《礼记·郊特牲》记载:“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中有“女工吟咏于机杼”之句。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红,亦工也。”

宁波地区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叫《看新娘》:


鸳鸯枕头五尺长,

青纱帐子拖踏床。

绣花窗帘生排须,

和合门帘拖地墙。


鸳鸯枕头、青纱帐子、绣花窗帘、和合门帘等,都属于女红的作品。看客们来看新娘子,还要看一看新娘子的手巧不巧,故那些织物与绣品最能体现新娘子的手上功夫了。

图2-74 朱红捻麻架

图2-75 女红用具

妇德、妇言、妇容这种无法以物化的形式来体现,只有“妇功”方可做到。妇功也叫女红、女工、女功、女事等,属于民间艺术之范畴,多指女子所做的纺织、裁剪、针线活之类的技艺,如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等。当然,文人气重一点的家庭,会让女儿学一些乐律,读一些诗书。如《孔雀东南飞》(别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句,说明女子在古代并非全都是“无才”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从这首诗来看,很显然,这位女子是全才,能织能裁,能弹能诵,这才是真正的“女红”。女红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故在嫁妆当中,这一部分的工具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如绣架、绷花桌、绷花架、麻丝架、麻丝桶、苎丝架、压绷石、麻压、棒槌、琴案、棋盒、织带机、织带架、针线盒、针线桶、针线篓、针线匾、织布梭子、针盒、针夹、线板,等等。这其中有“麻丝架、麻丝桶、苎丝架”等,古时,江南地区盛产麻,历史悠久,夏朝就开始种植了。古时做衣服用葛、麻、桑等,棉是后来才传到中国的。浙东地区所做的葛布也叫夏布,与麻不一样,唐人孟浩然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句,说明早在那时就有桑与麻的种植,而且它们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了。用麻做成的布比较好,具有较强的透气性,人们爱用这种布做蚊帐或夏衣。从麻到布需经过一系列的程序,麻割下以后,须反复漂洗,并用棒槌不断地敲打,直至露出洁白的纤维,晒干并搓成麻线,盘放在麻丝桶里,复以麻丝架将之绕成麻团,以备织布或织麻袋之用。这种用具在古代,似乎家家具备,属于女红中的基本功。在旧时,女子若没有过硬的女红功夫,是要被婆家人瞧不起的,地位自然就低三分,腰板直不起来头也会低下去。如同女子脚大嫁不出去一样,旧时女子对于女红是绝对不会轻视的,儿时开始就被母亲授以种种技艺,熟能生巧,长大之后,必是女红高手!

图2-76 蟾蜍压绷石

因为女红类家具体积较小,容易被忽略,在“十里红妆”队伍里,这些家具虽显不出什么气势,但却是日常居家必用之物,更是在一年的光阴里伴随女子时间最长的一些工具,非常重要,故在此章里列为一节。女红在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中也占有相当席位,它是集天时、地利、材美与巧手于一身的艺术,而且这项艺术从古至今均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袭下来。因此,这项艺术被人称为“母亲的艺术”,这项艺术是民族的,但它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