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妆”初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器具类

家庭器具,主要指的是木器,包括炊事用具等,最为常见的是日常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被人们广泛使用的具有坐卧、贮藏、凭倚、间隔等功能的器具,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里红妆”的器具中,最为重要的有千工床、万工轿、各类橱柜、各式椅子、各种木桶以及木架(衣架、脸盆架、缠足架),等等。

一 床与千工床

先秦时期,人们没有床榻之具,坐卧均用席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床榻才取代了席子,据《广博物志》载:神农氏发明床;少昊始作箦床;吕望作榻。古时候,床是一种可卧可坐的器具。床与榻的尺寸与形状是不一样的,东汉服虔的《通俗文》载:“床三尺五曰榻板,独坐曰秤,八尺曰床。”八尺之床,应该是双人床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除了房屋以外,床就是他们生活当中最为重要的器具了。

床是安放心灵最好的处所,古人“一日三省吾身”应该是在床上“三省”的:早晨起床前、午睡时与晚上入睡前。当然,这也并非绝对的说法,要反省,在在处处都可以进行,但如要是静下来休息与思考的话,还是躺在床上比较舒服。卧榻赋诗、联床夜话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夜雨联床成了朋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倾心交谈的一桩美事,如唐代的韦应物在其《示全真元常》诗中有“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宋代的苏轼于《东府雨中别子由》诗中有“对床空悠悠,夜雨今萧瑟”句,《满江红·怀子由作》诗中有“对床夜雨听萧瑟”句。由此看来,床在人们心目中,的确是值得依赖的一个倾心交谈之所。

明代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床帐》中写道:“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地,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身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之待物,其最厚者,当莫过此。”

说得不无道理,就像《说文》所解释的那样:“床,安身之坐者,”既然是安身之坐,那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所谓“一世做人,半生在床”,按每晚睡八个小时计算的话,我们在床上度过的时间是整个人生的三分之一。林语堂在《安卧眠床》中有以下一段话:


安睡卧床于身体和心灵,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从身体上来说,这是和外界隔绝而独隐。人在这个时候,往往将其身体置放于最宜于休息、和平以及沉思的姿势。安睡并易有一种适宜和舒服的方法。生活大艺术家孔子从来是“寝不尸”,即不要像僵尸一般地挺睡,而必须蜷腿侧卧。我也觉得蜷腿睡在床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


鉴于床之重要性,故古人在床的制作上,莫不精心以待。尤其是在婚床的制作上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男婚女嫁,人伦大礼,大礼三千,婚姻最重,“夫婚姻者,百礼之首,婚姻不正,则他礼难稽”(清)名教中人编《好逑传》第十七回。。婚姻乃纲常重典,风化大关,故没人会把婚姻大事当儿戏。宁绍地区,尤其是宁波地区,对婚床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认为婚床是婚房中最为重要的家具,它不但是夫妻休息睡眠的地方,更是传宗接代的神圣殿堂。古人有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没有后代,跟床也有密切关系。夫妻闺闱之事是相当私密的,如果一张床做得不私密,难免会影响到夫妻生活的质量,这种质量自然会影响到下一代的生命品质。故在有些富家大户,不惜工本地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精力来制作床铺,请木匠来做床之前,都会请人定个良辰吉日,主人与木匠都会祭拜神灵,希望神灵保佑木匠做床能够做得顺水顺风、保佑主人家多子多孙,福泽绵延!

现在所谓的“千工床”并非指某一张床,而是指那些耗费巨大财力、人力与时间的婚床,这些床往往做工考究、精雕细刻、错彩镂金、富丽堂皇。千工床费工之浩大,费时之长久,做工之奢华,非一般床可比。所谓“千工”,就是指一天一工,一张婚床须花上一千工之多,一千多天,也即三年多时间。在宁波地区就有一个传说:做一张眠床比造一个城隍庙还要费时。据传,宁波苍基街陈家的千工床开始之时,正好宁波城隍庙同时开工。结果,城隍庙建成且已经隆重迎客了,而陈家的千工床仍在精雕细刻、镂金镌彩之中。

图2-1 婚床(储建国收藏)

千工床做工是非常繁复的,古代文人并不喜欢这种“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的做法,他们对床的要求,以简洁高雅为贵。文震亨于《长物志·卷六》中说:“若竹床及飘檐拔步彩漆卍字回纹等式俱俗”;明代的戏曲家高濂于《遵生八笺》中认为,床贵清雅,用具以清雅为贵,“较彼雕銮甸嵌金碧辉映者,觉此可久”,表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但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民间的大多数人并非一致,他们觉得床之重要,过于结发之妻,故在做工上一定要竭尽全力。文人说雅,雅从俗来,俗到了极致,便成了雅。而且,婚床上所雕刻的图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床虽只是百姓的卧具,但照样可以把儒家文化的精髓部分表现在上面,故千百年来,雕花大床成了民俗文化生活中亦雅亦俗的宝贵文化遗存,床上的繁纹雕刻,印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正是这些雕刻于床上的诗礼图像以及这些林林总总的记忆,使得民俗、民族文化得以流传与保存。

床的种类颇多,帝王睡的有玉床、七宝龙床、宝座床、珊瑚床、转关床、见龙床、龙床、象床、胡床等;高僧文人喜欢的有弥勒榻、罗汉床、湘妃榻、琴榻、画榻、鸦片烟床等;民间流行的有榻床、凉床、竹床、棕床、倚床、二宜床、架子床、小姐床、拔步床、巡更床、合欢床、宁式床、越式床,等等。

图2-2 罗汉床(骆东收藏,赵福莲摄)

在浙东地区,“十里红妆”的家具中最为突出的是千工床,绍兴地区流行的婚床与宁波地区流行的婚床不一样,宁波地区的婚床是有拔步的,而绍兴地区则很少有拔步。绍兴地区的婚床之做工也是相当精美的,看上去甚是繁复,层层叠叠,一张床上光雕的人物就达几十个之多!绍兴地区的婚床做得比较精致的要算嵊州与诸暨等地,嵊州的民间财主肯下本钱,肯下工夫,往往从东阳等地请来雕刻匠制作千工床,不惜工本,不怕耗时,制作出来的床看上去富丽堂皇,床上雕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空隙。当然,也有一些床颇有艺术性,繁复中见巧智,堂皇里有淡趣,但这种情况颇少见。诸暨人天性外向,喜欢露富,故诸暨人的婚床打造得相当考究,这种考究与嵊州人不一样,明以后尤其是嘉庆到晚清这段时间,诸暨人的婚床追求文人气息,诸如山水、人物造型偏多,在雕刻中讲究镂空,注重木质的纹路,以追求一种意境,看上去似乎有水流下来或者是正在下雨的感觉。也有的床是大面积镂空的,讲究山水画的布局,文人气息满布于床的雕刻之中,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地步。总而言之,绍兴地区的床富丽堂皇、具有文人气息,然却因了没有拔步(即踏步)之设置而少了许多意趣。

宁波地区的婚床做工十分讲究,对床的重视与期待程度比之于绍兴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床一做就是千工时间,故称“千工床”,分前后两部分或几部分,床之顶上有卷篷,床前有踏步,元代的柯丹邱在其《荆钗记》里描述的“冬暖夏凉描金拔(踏)步大凉床”指的就是这种床。拔步之板离地高15~20厘米,深约80厘米,宽度为200厘米。踏步的形式有好几种,常见的有平面式与八字挂面式。拔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与倚檐花罩组成之廊庑,颇具诗意。拔步床的后部是床的主体即卧床本身,有些讲究点的床,在里面还设有搁板、钱箱、角橱、点心盒以及防身器具或者放置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拔步的左边往往会放置一只马桶,供大小便之用,桶有盖子;右边放置二斗二门小橱一只,类似于现今的床头柜,上摆花瓶、钟、镜箱、帽筒、茶具、灯台等物。更有甚者,拔步床包括睡铺、挂面、马桶箱、梳妆台、小橱、首饰箱、点心箱、麻将桌、烟具抽屉等,床的其他三面围有拆装式的彩绘屏风与雕刻,床的周身看起来均具有相当的艺术品位。

婚床所用的材料多为质地细腻、木纹优美、气味芬芳且能起到防腐、防虫、防潮等作用的木材,诸如梓、楠、松、杉、樟、银杏等。采用的工艺装饰大多是朱金木雕,但凡千工床,无不施之以雕饰,极尽奢华,十分精致,即便是皇帝的御床,亦难以与之相媲美。婚床多采用朱金雕刻、黄杨木雕与骨木镶嵌相结合的方式。木雕的吉子花是宁式床装饰上面的主要特色,而且吉子形状不一,内涵不同,极富艺术感染力。较为著名的千工床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与宁波市博物馆内。这种床都是红木材质,以“骨木镶嵌”工艺制作而成,镶嵌物中还用了象牙,如宁波博物馆内珍藏的婚床第一层挂面就是采用红木高嵌象牙“状元及第图”,珍贵之极。朱金木雕大床在宁波保国寺与宁海等地珍藏,这类床看上去错彩镂金,富丽堂皇,摄人心魄,感觉此床制作年代离自己不远,而其实,这类床比骨木镶嵌的千工床还要年代久远,大多是流行在清道光以前的宁波地区。

图2-3 前后出帐婚床

还有一张名为雕花朱漆贴金床,乃民国初年之物,颇珍贵,属于宁式拔步床,床上有卷篷顶,设有拔步,拔步前同样设有雕花柱架、挂落与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左右置放床头柜与马桶之类的物什。床的三面围有雕刻的屏风,惜乎已经不完整了,朱漆髹金,尽管金箔有些剥落,但从整体上来看,仍旧富丽、高贵,艳气逼人。在这一张床上,雕刻者似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搬到上面去了,细细地看,上面刻有蝠(福)从天降、双凤朝阳、五子登科、状元游街、八仙同聚、麒麟送子、百鸟出窝、松鹤延年、多子多福、四季平安、刘海戏金蟾等种种场景,其雕工之精细,令人赞叹;床上刻有种种瑞兽,如龙、凤、鹿、鹤、鱼、狮子、鸳鸯、玉兔、喜鹊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各类植物花果,活色生香,如梅、兰、竹、菊、荷、芙蓉、松柏、葫芦、寿桃、佛手、葡萄、石榴、金瓜、莲藕等,仿佛伸手可摘、张口可品;戏剧人物出自《西厢记》《牡丹亭》《薛仁贵迎妻》等,鲜活生动,简直把床当舞台了。该雕花床在工艺上十分圆熟,几乎包括了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等上百种刀法技艺。通体看来,布局精细,运刀流畅饱满,立体感很强,充分体现了“桃源工”的精湛繁复之技艺,令后人望而却步。

宁海前童古镇的民俗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张如意千工床,非常珍贵。这张床是辛亥革命时浙江省临时都督童保暄的长子童协浙的结婚床。据时年82岁(2012年)的前童人童先松先生回忆,他读小学时,还看到童保暄家门口在做这张千工眠床,做得非常细致,进程也慢,因是千工床,做工考究,急不来的,据说做了好几年。这张床可以说是千工床中之精品,是红妆家具中“一根藤”工艺之杰出代表。所谓“一根藤”工艺即是拷头工艺,顾名思义,它的形体像根藤,连绵不绝,曲曲折折,弯弯环环,却能一通到底,故名“一根藤”。这种工艺后文会专门介绍,此不赘述。再说,童协浙的这张婚床,看上去工艺繁复,雕刻水平高超,大藤扣小藤,整根藤一圈转,通体不断,其形状看起来像如意,床的榫头就用了几万根木头。

图2-4 朱金大床(骆东收藏,赵福莲摄)

图2-5 朱金雕千工床前部

图2-6 朱金雕千工床前角局部

图2-7 朱金婚床(储建国收藏)

图2-8 如意千工床(宁海前童民俗博物馆藏童保暄长子童协浙如意婚床)

红木千工床大多以单纯的花板作为床的装饰,这种装饰虽很漂亮,但有缺点,一是看上去缝条变化不丰富,显得滞涩呆板;二是花板不透空,透气性差,视觉效果不佳,一张床三围遮掩得严严实实,感觉不舒坦。而东方人的审美情感是比较含蓄的,讲究中庸,从床的装饰上来讲,喜欢半遮半掩,要求床的挂面装饰玲珑剔透,疏密有致,从里面望出去,犹如树隙中透进来的月光,迷离恍惚,若幻似梦,令人遐思。鉴于此,一根藤之装饰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这种东方式的意境。

前童童协浙的这张床工艺价值相当之高,集五匠绝技于一身:木匠、雕刻匠、漆匠、画匠、绣匠。惜乎精湛的绣品已被盗走,然剩下的四绝,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上有数幅画:蝙蝠、梅花鹿、老子骑青牛、东吴招亲、石榴等代表“福、禄、寿、喜、丁”五个字;又有王羲之画鹅、千里走单骑、八仙过海、文王请姜尚来表示“和、义、游、贤”几个意思的含义。上面还画有九只狮子,意谓“九世同堂”;有一幅“凤穿牡丹”,是贴金图案,与雕刻相结合,非常珍奇,象征富贵荣华。这张床共有三层三套,大小如意,环环相套,床内置有书板,可放书籍,也可放其他东西。两枚抽屉,放点心用的。床之最外层放着两只梅花形坐凳,前层两头各有一只狮子,而且是洋狮,表智慧的意思;旁有两只小青蛙,青蛙即蟾,蕴涵“蟾宫折桂”之意。在佛教里,文殊与地藏两位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与蟾蜍。第二层雕着龙与凤,寓意“龙凤呈祥”;第一层挂面上镌有戏文图案,如五子登科、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大堂相会等喜庆画面。到目前为止,这张床可以说是红妆家具中“一根藤”工艺的代表作,被视为旷世精品,广受青睐。

世事无常。新中国成立前,童协浙成了地主,家里藏有枪支。民国37年(1948)12月,中共游击部队在宁海前童召开解放济南祝捷大会,会后,没收了童协浙等人的家产,分给了村里的贫农们,同时,还没收了他们家的枪支等物。这张床后来分给了贫农,在“文革”期间没有被当作“四旧”毁坏掉,实属万幸!

2009年12月17日,第三届宁波工艺美术精品展在宁波新闻文化展览中心开幕。在展览现场,一张出品于清光绪年间的“万工床”引人瞩目,这张床非同一般,床重达1吨多,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床长4.95米、宽3.28米、高2.57米,重分五层三级,蕴涵“五子登科”“连升三级”之意。据收藏者李和康先生介绍,这是他于1989年花了50万元人民币从宁海民间收购得来的。2008年,被文化部认定为目前全国最大最完整的朱金木雕大床。这张床看上去令人震撼,这哪里是床啊,简直就是重檐叠阁的房呀!古人比较传统,觉得夫妻之事是相当私密的,不可被外人知,尤其是古人结婚,新婚三夜都有听房的习俗,若有什么不雅之事,便会被村里人传为笑谈。故在造床时,想方设法,将床打造得如同“深宫”一般,大有“园中之园、房中之房、床中之床”之感。尤其是床,层层叠叠,雕雕刻刻,躺在床上才有安全感,就像李和康先生收藏的“五子登科”床一样,五层三级,进一层,心为之波动;再进一层,心为之颤动;再进一层,心就融化了,后面的两层不知道是如何进去的。现已考证不出,谁曾经拥有过这张床,在那些夜晚,即便没有花香,即便没有月色,能够躺在这样的雕花大床上,所有的时光都是良辰美景了,帝王将相的宝榻都无法比拟,天宫玉阙均为之逊色!人之一生,躺在这样的一张大床上,应该是很幸福了吧,但谁能清楚呢?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更何况在古代,不如意事更多,说不定,佳人躺在这张床上,不知道偷偷地流了多少泪水呢。当然,也说不定留下了很多欢笑。不过,世事如浮云,泪水也好,欢笑也罢,在我们面对这张豪华大床的时候,一切都杳了、逝了,春梦了无痕。

图2-9 朱金木雕床与有檐红橱

无论是越式红妆婚床还是宁式红妆婚床,民间的收藏家收藏均不在少数。宁海的何晓道、诸暨的骆东均是“十里红妆”收藏家,他们都收藏着自己的珍品,尤其是床,达数十张之多,也许更多。这些床各有特色,明、清为多,但大多数均属于宁、绍地区的。这些床如果仔细研究,大可以写出数册“宁式床”或“越式床”的研究文字,这些文字也应该会很有意思的。

图2-10 五子登科床(源于网络)

那么,红妆婚床的传统工艺有没有失传呢?没有,它仍有继承人,譬如在宁波的鄞州有一位陈明伟先生,他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骨木镶嵌”的传承人。他不但是传承人,而且还制作了一张“万工床”。一般来讲,床称“千工”,轿谓“万工”。何以他的床称作“万工床”呢?这与他所花费的时间有关。据初步统计,这张床从画图纸开始到镶嵌、雕花、木工、打油漆总和的工序完成后,共花了八千多工,接近万工了,故叫“万工床”。此床有名头有讲究,陈明伟先生并非一个人完成此床,而是带领15人的团队一起用了三年时间合作完成。因陈先生是骨木镶嵌的继承人,既然要做“万工床”,那就要把它打造成顶尖的工艺绝品,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部用上去,可以说,他把自己的技艺悉心相献,发挥到了极致。除了骨木镶嵌,结合了宁波的多种传统工艺诸如钢嵌、平嵌外,主要是融合了宁波的榫卯结构,还有一个宁波家具的特色工艺——黄杨木吉子。雕刻又融会了镂空雕、深雕、圆雕等工艺,使得这张万工床看上去非同一般,越看越觉得稀罕难得。整张床高2.9米、宽2.7米、深2.5米,有95只黄杨木吉子、7块黄杨木牙板、7块黄杨木花板、60块骨木镶嵌花板、18块双面雕刻的围屏,围屏正反面分别是18块浅浮雕、24幅花卉图、12幅古代仕女图。

图2-11 陈明伟打造的万工床

外部的精致雕刻自然不在话下,床的内部更绝,暗藏了不少玄机,在围屏朝里的一面,是宁波女画家何月桂的仕女图。床两头的围屏是宁波画家陈龙的花卉图。在这些仕女、花卉的传统国画之间,有72只黄杨木吉子装饰其间,雕刻成24个节气画面或24种瓜果等。在这些画和吉子的下方,是牛骨和黄杨镶嵌的松鹿图,还有各种花卉的小幅浅浮雕。若仔细看,还会发现,60块骨木镶嵌的花板,分别散落于床的各处细部,别看花板小,每一块都几乎要花去两个多月时间。最引人注目的是床架面上的3块骨木镶嵌花板,镶嵌的是江南水乡的场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韵致十足。在床顶帽子的部位,拼有7块花板,镶嵌的是博古图案。

不用说,这张床的艺术价值是无法估算的,它的完成,对世人是一个震撼。要说古代留传下来的千工床那是非遗中之珍宝,但谁能说陈明伟先生精心打造的这件艺术品不是留世之作呢?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做出这样高水平的万工床了,即便有这个水平,也可能没有人有这个心情去做。即使有心情去做了,也可能做不出这个水准了。故行家眼亮,包括国家博物馆在内的众多博物馆都向他发出了收藏之邀请,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陈明伟先生也表示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件也是唯一一件万工床作品了。

图2-12 岔路镇百岁老人梅小女和她的红妆

千工床、万工床,都是历史遗物,即便是像陈明伟先生新做的,在它完成的一刹那,已经成了历史之物了,因为它是有时间性的。这些古老的床,大多带着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床会老去,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常新。只要有床在,不管是千工床还是席梦思,都会有新的梦想生出来,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图2-13 岔路镇百岁老人梅小女和她的婚床,这张床也是她丈夫的爷爷和爸爸的婚床

二 轿与万工轿

关于轿子的历史,第一章内已作简单的介绍,这里再作一些补充。据目前掌握的史料判断,轿子的历史有4000余年了,其最初雏形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大禹在世时,“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就曾经坐过类似于轿子的交通工具。《尚书·益稷》中有“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样一句话。那么,句中的“四载”是什么意思呢?《史记·河渠书》解释为:“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山行时所乘之“欙”就是原始的轿子。到了山上,无法用舟、车或橇等工具,只能坐“欙”了,这种工具,需要两个人一前一后抬着走,远远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轿释名》。。故在古代时,轿与桥两个字是相通的。东汉经学家服虔曾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这种工具因了地区、时代或形制之不同,而有各种名称,诸如肩與、兜子、眠轿、檐子、暖轿等。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轿子多是宋元明清以来所沿袭的暖轿,也称“帷轿”。

轿子的种类很多,有官轿、民轿、喜轿、魂轿等不同。官轿中,又以皇帝乘坐的轿子为贵,据《明史》记载:“轿者,肩行之车。宋中兴以后,皇后尝乘龙肩舆。又以征伐,道路险阻,诏百官乘轿,名曰 ‘竹轿子’,亦曰 ‘竹舆’。元皇帝用象轿,驾以二象。至用红板轿,则自明始也。其制,高六尺九寸有奇,顶红髹,近顶装圆匡蜊房窗,镀金铜火焰宝,带仰覆莲座,四角镀金铜云朵。轿杠二,前后以镀金铜龙头、龙尾装钉,有黄绒坠角索。四周红髹板,左右门二,用镀金铜钉铰。轿内红髹匡坐椅一,福寿板一并褥。椅内黄织金绮靠坐褥,四周椅裙,下铺席并踏褥。有黄绢轿衣、油绢雨衣各一,青毡衣,红毡缘条云子。嘉靖十三年谒庙,帝及后妃俱乘肩舆出宫,至奉天门降舆升辂。隆庆四年设郊祀庆成宴,帝乘板舆由归极门出,入皇极门,至殿上降舆。”(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轿释名》。

坐官轿可不能随随便便的,等级森严,非常讲究,《明史》有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到了清代,官轿的规定就更严了,《清史稿·舆服志一》记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旧时的花轿分“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前者属于豪华型,全部木结构,轿身造型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四角翘檐各立一只展翅凤凰,口含琉璃珠穗。轿身四周精雕细镂,彩绘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图案。后者则属于普通型,轿框罩以红色绫罗帷子,绣有丹凤朝阳、金鱼闹荷花等图案,色彩艳丽,吉祥喜庆。

民轿又分“花轿”和“素帷小轿”两种,前者专用于婚嫁迎娶,后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坐之工具。花轿行走的路线是有讲究的,如果去的时候走的是右边,那么,回来的时候就要走左边,不能重复,重复的话就会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

出嫁那天,新娘在喜娘的帮助下沐浴熏香,穿戴上凤冠霞帔,打扮得雍容华贵,像个皇后一样。换上新鞋,脚不能着地,由舅舅或兄长抱上花轿。如果新娘的脚落地,娘家就担心女儿会把好风水带到夫家去。上轿后,香点燃了,鞭炮爆响了,乐队吹奏起欢乐的乐曲,如《凤妆台》《梅花三弄》等。一路上,红妆十里,蜿蜒若龙;花轿气派,如皇后出行;吹吹打打,乐曲声声中,新娘就被迎到了新郎家里。

轿子的历史补充到这里暂告一个段落。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名闻中外的“万工轿”。

在浙东的宁绍地区,“十里红妆”已经成为中国婚俗当中的一朵奇葩。红妆有十里之长,若无万工之轿相衬托,恐怕有失体面。故在浙东一带,人们特别讲究或者说注重花轿的档次与品位,根据雕饰人物之多寡以及工艺水平之高低,人们将宁波花轿分为头等、二等和三等,头等轿因雕饰的人物众多,故又称“百子轿”。现存的宁波花轿有几顶是非常有名的,如浙江省博物馆、宁波市博物馆、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均收藏了一顶,而且全部都是头号的万工轿,它们已经分别成为各个馆的镇馆之宝了。

在众多的“万工轿”中,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馆里的万工轿显属现存轿中之翘楚。此轿系清末民国之物,高2.75米、长1.5米、宽0.9米。这顶轿子是中国现存最华贵的万工轿,需要八个人抬,又称“八抬大轿”。花轿木质雕花,朱漆铺底,通体用金箔装饰,轿身以圆雕为主,兼以浮雕,配之以泥金彩漆,整座花轿显得雍容但不臃肿,华贵但不艳俗,玲珑剔透,品位奇绝,远远看去金碧辉煌,如同一座微型的宫殿。若细细观看,上面雕刻着的400多个人物各异其趣,别呈异彩,整个花轿的工艺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区域文化特色。

图2-14 万工轿(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范佩玲供图)

花轿的选材要求颇高,其木质须是坚实而轻便,故人们喜欢选用名贵的香樟与银杏木来制作。因花轿的制作极为讲究,轿身上有圆雕、浮雕、透雕以及镂空等精美图案,外观还须饰之以泥金与朱砂等,前后工序数十道,集木工、雕工、漆工、画工、铜工等于一身,得花上一万个工时才能完成,故名“万工轿”。一个工时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一个工人干一天叫一个工时,干三年是千个工时,千工轿已经是稀罕之物,万工轿那是更不得了,一顶万工轿,须花30年时间!不可思议啊!

不大一顶轿子,却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轿身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雕刻图案,这些图案往往选用以吉祥为主题的内容,如独占鳌头、魁星点斗、天官赐福、麒麟送子等。另外戏曲场景也往往是主人或轿工们最喜欢选用的内容,如《荆钗记》《拾玉镯》《铁弓缘》《浣纱记》《天水关》《水浒传》《西厢记》等。有几处还辅以镜片玻璃画,每幅画上都有一个古典名剧片段。

未婚女子看着这些吉祥图案,都会心生欢喜。那个时候,身心分离,人在轿前,心游八极,由这些图案而游离出去,想象自己出嫁时,坐上这顶花轿,嫁往心爱男子的家,然后,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那该是何等样的人生!也不知是哪些女子有福,坐过这顶花轿,那些曾经的风光、曾经的辉煌、曾经的骄傲、曾经的满足虽说已随云烟走远了,但依稀间,喜乐之声仿佛仍在耳边回响,新娘子娇羞的面容如在目前。这真的是已经走远了的一幕又一幕吗?花轿仍在,人却又到了何方呢!

这顶万工轿做工有别于其他轿,通轿采用榫卯结构作为联结,没有一枚钉子,由几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组成。最最奇特的是,这顶轿子没有轿门。没有专门拆卸人员在场,谁也无法坐进去。若有人要迎亲,必须要有拆轿师傅紧紧相随,否则,新娘子根本没有办法坐上这顶花轿。用完之后,再由拆轿师傅把轿门拼回去,等待日后再用。由此轿可以想见,一个人要坐一次花轿有多难!即便你想坐,但一想到这么麻烦,也就算了。

这顶万工轿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浙江省博物馆的老馆长江闻道先生从浙江宁海城关大米巷“聚成号”当店征集而来。当时的轿子不是整体抬过来的,而是一片片拆卸开来,装在13个箱子里面,箱子两侧凿有槽,花轿两边有榫头,每一片花板可以直接插入槽里,运输时不会摇动,非常安全。前人的智慧无处不在,能于一轿之中设立这么巧的箱子,在当时没有塑料泡沫包裹的情况下,运到哪儿都照样不损丝毫!

那么,古代的浙东,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讲究如此豪华的花轿呢?这里面涉及不少的原因,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富豪之家将婚姻作为广告、将花轿作为品牌来打

20世纪20年代,在宁波就发生过一件很有趣的事,当地有一家厂子叫“美球针织厂”,厂长公子要结婚,厂长就特地请人制作了一顶上等花轿,精雕细刻,漆金涂银,虽说称不上万工轿,但花费千工是肯定的。俗话说:在商言商。厂长非常有创意,有品牌意识,居然把这顶轿子命名为“美球轿”,这顶轿子既可以为公子娶妻用,又为自己的工厂做了广告宣传,真是一举两得!同时,也由这顶华贵的花轿证明了自家实力之雄厚。

2.体现宗族之地位与财力

一般情况下,在古代,个体家庭即使很富有,也不太可能会花30年的时间去做一顶万工轿。花轿往往是房内或者宗族凭集体的力量来打造的。这顶花轿平时会存放在宗族的祠堂里,属于公益行为,不收租金,要是哪位宗族内的男青年结婚,便可以借用花轿,也算是宗族内的一种福利吧。一顶花轿精致与否,体面与否,豪华与否,均能够影响到宗族的面子,直接体现了宗族的地位与财力。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宗族与宗族之间,难免会相互攀比,于是,人们在花轿的做工上愈来愈讲究,花轿也变得越来越华贵。这种不惜工本的投资,大大地满足了宗族的虚荣心。花轿是流动着的宗族的面子,扛到其他村子里去迎接新娘,别人家看了会评论的,这种评论虽无关痛痒,但却是宗族的整体面子,东西可以丢,面子绝不能丢!如果哪个村哪个宗族前来迎娶新娘的花轿做得很简陋,那么,人家会以为你们整个村子整个宗族都很穷。人可以穷,但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故在这种观念之下,许多宗族都会想方设法做出一顶上好的花轿来。浙江有些地方,新娘上轿后,吹奏乐器一响起来,两盏长圆形各标有男家大姓和祠堂名的堂灯就紧随其后,灯后扛着两面红旗,一路飘飘扬扬,往男家而去。其中的“男家大姓”与“祠堂名”的堂灯实际上就是宗族的面子,这个面子由什么来体现?最好的莫过于花轿了,因为“十里红妆”是代表个体家庭的,只有花轿才是代表宗族的面子。

图2-15 花轿(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

图2-16 花轿(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

类似的这种攀比,随时随地都有,譬如建一个祠堂,陈家祠堂造得如何辉煌,那么,李家祠堂就会造得更加辉煌,接下去,如果赵家要造祠堂,那是无论如何都要比陈家、李家祠堂造得好,否则,就会显得没面子。当然,那些实在没有财力的宗族则另当别论。

3.大红花轿是明媒正娶的代名词

在古代,凡是女子出嫁都有可能坐一回花轿,但如果是寡妇再婚,那就不能坐大红花轿了,只能坐棉轿。这种轿子是迎亲的一种特殊花轿,形状有如一把大藤椅,四周围以青帘布,座上放一条薄棉毯,轿之两侧有两根青色竹竿穿过。旧时的人们非常迷信,觉得寡妇已经坐过一回大红花轿,再婚是不吉利的,只能以素色调的棉轿代替。其实,古时寡妇再嫁,能够坐上棉轿已属奢侈了,大多数人只能于半夜悄悄进入夫家之门,连棉轿都不坐的。毕竟,再婚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他们都不愿意张扬,寡妇找一个差不多过得去的男人在一起生活已经很好了,还图什么轿子不轿子的,这些个虚头巴脑的东西又换不来幸福的日子,不坐也罢。还有些地方,男人娶妾也用棉轿,而且只能从偏门进来。故妾与妻吵架时,妻便会理直气壮地对妾说:“我是八抬大轿从正门抬进来的!”意思是你是小妾,是从偏门进来的,你跟我比,差远了!妻子如果跟老公吵架,就会这么说:“我是你用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我是 ‘十里红妆’嫁过来的!”这个时候,稍微明理的丈夫都是不会做声的。想想也是啊,妻子的确是他们家用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明媒正娶,而且她确实也是“十里红妆”嫁过来的。想到这儿,气便短了三分。

图2-17 花轿(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

这花轿,也是慈禧太后一生的遗憾。慈禧是咸丰帝时选秀进宫的,在夫妻关系中,她只能算是小妾的地位,尽管后来执掌朝政,有了实权,但内心的花轿情结仍然根深蒂固。众所周知,她与儿媳妇阿鲁特氏也即同治帝的皇后关系很僵,当初她就竭力反对同治帝娶她为皇后,但敌不过慈安太后与同治帝本人。这位阿鲁特氏出身高贵,又与同治帝夫妻恩爱,这使得慈禧极不舒服。她对自己的身份是极为敏感的。有一次,阿鲁特氏见慈禧老是欺侮她,便在丈夫面前说婆婆的坏话,结果被躲在门后的慈禧听到了,气极,进去举手要打儿媳妇,阿鲁特氏心急之下脱口而出:“我是从大清门进来的,你不能打我!”言下之意就是你虽然贵为婆婆,但没人用大红花轿把你从大清门抬进来;而我,虽是儿媳妇,但却是从大清门坐着大红花轿嫁进来的!我是正妻,不像你,是小妾!这句话虽是阿鲁特氏脱口而出的,但触到了慈禧太后的痛处,这正是她的软肋。听了这话,慈禧差点喷出鼻血。慈禧的另一个心结,就是别人送她的礼物必须是吉祥喜气的,有人花大价钱给她从国外买了纯净碧绿、晶莹剔透的极品翡翠,结果触动了她的心结,难道我就只能拥有这绿色的东西吗?因这种东西与大红花轿、十里红妆没有任何关系,与明媒正娶没有任何关系,与正房太太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她厌恶,送礼的人自然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相反,会买到一个大大的晦气!此为题外话。

“万工轿”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花轿中大量采用的“朱金木雕”传统工艺也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珍藏的“万工轿”相当珍贵,轿高3米、长1.5米、宽0.95米,重约200公斤。全轿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全部采用榫卯工艺联结。此轿产于清末,以雕刻、堆塑、描金、勾漆、填彩等传统手工技艺,配合天然矿物朱砂和黄金为主作材质装饰,轿上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吉祥的题材,如“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金龙彩凤”“喜上眉梢”等,雕刻精美,风格独特,犹如一座黄金造就的佛龛,形成了浙东工艺美术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装饰特色,是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里最好的一顶花轿。没想到,这顶花轿还出过国门。2007年4月16~20日,文化部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主办了“巴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中国有80多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参展,这些展品供全世界的学者、游客观赏。因轿子是采用榫卯结构的,故运送前先把各个部件一一拆卸下来,分箱安装。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晓道先生介绍了当时参展时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中心总干事松浦先生带领一百多个国家的文化官员仔细欣赏了这件婚轿,当问及并非官轿而是女子出嫁乘坐的婚轿时,全场震惊。他们无法理解向来地位低下的中国妇女会有如此绚丽华美的坐轿。”何晓道:《十里红妆女儿梦》,中华书局,2008,第83页。

图2-18 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珍藏的万工轿

2009年11月,这顶“万工轿”又远赴北京,并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27日在台湾的展览。本次展览由文化部组织,旨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召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参加在台的巡回展览,前后一个月时间,尽情地向台湾同胞展示了江南的传统婚俗文化和中国传统的制作工艺。

在旧社会,对于女子来说,一辈子只有一天的风光,那就是出嫁那天,能够坐一回花轿。新娘子坐于轿内,虽然看不到外面万众瞩目的情形,但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十里红妆”相随,丈夫若是自己属意的心上人那就再好不过了,未来的日子总是甜蜜的、美好的,坐在花轿内的新娘子想象着未来的岁月,无论是好还是不好,那一份红色的喜悦如同轿子似的灿烂一路。

毕竟,花轿这种东西属于奢侈之物,一般人家也都置办不起,有些祠堂里的花轿保管不好,会发生霉变之类的情况,故有一种贳器店就应运而生,就是专门出租婚丧喜庆用的某些器物和陈设的铺子。这种贳器店就有名贵的花轿出租,这种行业,当时叫“结彩业”。民国年间,这样精美的一顶万工轿,一天的租金相当不薄,需要1500斤稻谷。这是什么概念?在土地非常肥沃的江南,大概需要两三亩地一年的稻谷产量。换句话说,辛辛苦苦耕种两三亩土地一年的产量,才可以租一天这样的花轿。如果租一顶“千工轿”,它的租金也要每天500斤到800斤的稻谷。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一般的小户人家根本就租不起。有些中等人家是硬着头皮去租,坐一天的花轿,一年的粮食白种了。只有上等人家才可以坐得起租金昂贵的花轿。

鉴于花轿的租金之昂贵,故有识之士呼吁:不坐花轿,以伞代之,打着红伞去夫家。在宁海乡间到处流传着一则以伞代轿的传说:“红伞代花轿,步行到夫家”。话说很久以前,浙东有个刘姓知府,为人清廉、正派,深感女子出嫁坐昂贵花轿太浪费,欲革一革陈年陋习。他女儿出嫁时,刘知府召集了当地官员、富商、乡绅来家饮酒。席间,知府说:“诸位,本府有一件为难事,请大家帮我排解。”众人说,知府大人有难,尽管吩咐。知府说:“得知天仙思凡私奔,玉帝王母大怒,说再有民女坐花轿、按皇家礼仪出嫁,一律将她变为兽头人身的丑物。观音菩萨还告知:‘我本不管此事,只念你女生得端庄,于心不忍,才告知与你,只要出嫁不坐轿,撑一顶伞遮颜,如常人一般行走过门,灾祸可免。’故本府邀请诸位来,想听听大家有何高见。”众人说:“如是这样,还是依照菩萨的主意为妙。”知府女儿出嫁时,便真的以红伞代之,简约又不失喜气。家境贫寒之户纷纷仿效,一时间蔚然成风。

三 橱柜桌椅

古时,宁波地区流传着一首民间歌谣,题为《看嫁娘》:


花烛点起红又猛,要看新娘看嫁妆。

红漆箱笼十八只,大橱小橱锃刮亮。


在“十里红妆”里或者说在新嫁娘的嫁妆里,大橱小橱与红漆箱笼是必不可少的家具,其中的小橱其实就是柜子。

流行于宁波地区的橱、柜,种类繁多,橱有红橱、双门大橱、灯橱、舍橱、幢橱等之分;柜子的样式也不少,常用的有方角柜、圆角柜、床头柜、卧柜、四件柜、两件柜、亮格柜等之属。

橱这种家具出现在两晋之后,由汉代几经演变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前面开门可供存贮书籍、衣被及食品等物的家具。最早的橱并不高大,多放在案几之上,案几的左右及后面加上了面板,前面安上小门,可供开启,形似木橱。由于受高形桌案的影响,这类家具越做越高、越做越大。后来,这种橱的做法与桌案结合在一起,便具有存储器与桌案两种功能。

在新房里面,除了婚床,橱应该是比较显眼的家具。一般来讲,新房里面总会立着双门大橱,这种橱通体红色,一入房,满眼红光,直达心底。橱身正面采用髹朱漆,颜色虽红,却透着素朴之感。橱的造型与装饰不像床那么讲究,以简洁、大气、秀美、雅致为艺术表现形式,颇具明式家具之遗韵。红橱的样式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清道光以前,红橱的形制与方角柜相似,多数髹朱漆,橱之上半部镶以圆形铜质通合页,看上去如同一面镜子,拉开来就成了两个半月形。古人智慧,竟然将日与月纳入一橱之中,日是阳,月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铜质通合页底下,装着如意形的金属拉手,一左一右,左右也是阴阳。阴阳是道,阴阳若平衡了,一切就通畅了,就在这不经意之间,夫妻之道也暗藏其中。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暗合了“天圆地方”的道理,通合页是圆的,而橱是方的,方圆结合在一起,便有了非凡的意义。

图2-19 双门大橱

有些讲究的红橱,橱顶会做得比较精致,镂金描彩,精雕细刻,成一冠盖的样子,通常以朱金木雕花板为多。当然,也有做工考究的大橱,整个橱面精雕细镂,相当精致。有些橱整体感极强,但仔细看,却分有三部分,上部橱窗,镂空、雕花,形似床围,橱门中间的拉手不是通合页,而是三条铜质物,中间可穿细长的锁;中部装以三个抽屉,屉门上雕以各色图案,装有铜质拉手;下半部是橱门,有两扇的,也有三扇的,均雕刻植物图案,如梅兰竹菊等;有些大橱做工奇特,橱体相当厚重,采用的木头是樟木,用以防虫,橱门左面从上到下雕着凤凰戏牡丹,右面也是从上到下雕着二龙戏珠,橱顶刻着吉祥动物之头。

图2-20 双门红橱

图2-21 朱红矮橱

这种大橱看起来比较华贵,在宁绍地区不是很多。宁绍地区的橱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橱身大多是以红色光洁,简单为尚。若再复杂一点,就在橱顶上设置罩沿,并在罩沿上雕刻一些花纹图案。同时,还在橱之两侧饰以垂花,这种垂花采用的是堆塑工艺,看上去颇有立体之感。也有大橱在罩沿之上复置玻璃柜,大抵是四只,放置古董等物。

大红橱在宁波地区尤其是宁海非常流行,当地有“双并橱”的传说:说的是吴越国时,宁海县官陈长官为了减免宁海百姓的赋税,不惜以命抗争。他死后,留下一女。县里的官吏们感念陈长官生前恩德,大家用节余的俸银供陈女在城隍庙私塾读书。长大后,嫁给天台一位正直、淳朴的书生。但由于家境清寒,陈长官仅留下一只书箱。县衙众吏聚议,要为陈女准备一些嫁妆,而且要嫁得体面一些。准备了日常生活用品之后,大家觉得没有一只大橱,不够气派,于是,众学吏合资为陈女做了一口大橱。县里的众士绅一听学吏们出钱助陈女一口大橱,觉得自己不能无情无义,也合资做了一口大橱,形成双并橱,也即成双搭对的意思,非常吉祥。出嫁那天,人们看到这一对双并大橱非常醒目,轰动了沿途村庄。陈女是个有心人,把自己出嫁时的助嫁人士都记在本子上。她出嫁后,相夫教子,利用智慧帮助丈夫做生意,没多久,他们家成了当地的富户大家。凡是当年资助她出嫁的人,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亲时,陈女都要助嫁一对双并大橱。从此以后,宁海人嫁女时,只要家庭经济许可,都会为女儿做对双并大橱,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婚嫁中的一个风俗。明清以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双并橱已落后了,没有气派了,遂变成四并橱、六并橱乃至八并橱,成为“十里红妆”的首席嫁妆。参考刘尚才主编《十里红妆婚嫁传说》,宁波出版社,2010,第3~6页。

图2-22 双门红橱

图2-23 红橱门上圆形铜质通合页

关于大橱罩沿(宁海称“花沿”)的来历传说,在宁海一地也颇盛行,当地有“衣橱花沿”的传说:传说这种衣橱花沿是鲁班的徒孙制作的。鲁班的邻居兼徒弟鲁二有个女儿与鲁班的女儿同岁。鲁班的女儿擅长木工,鲁二的女儿擅长雕刻。鲁二女儿经常跑到鲁班家学艺。如此一来,鲁二女儿可算是鲁班的徒孙了。两位姑娘的喜日选择在同一天。鲁班夫人要求鲁班将女儿的嫁妆做得有创意一些,到时可以风光风光。她见鲁二家清贫,老来占自家的便宜,便对他们的女儿也极为不满。鲁二女儿见鲁班夫人对自己看不顺眼,只得躲在自家屋内,研究雕刻艺术,时常从她屋里传出铜丝锯、雕刻刀和木头相摩擦的声音。有一天,鲁班开设了一家婚事用品店,店内特别显眼的是一只衣橱正前方配上精工雕刻的花沿,且可以拆卸。衣橱配上花沿,看上去富丽堂皇,光彩照人。鲁班在衣橱花沿的旁边竖着一块牌子,刻着一行字:衣橱花沿为鲁班徒孙即鲁二女儿创制。如此一来,店里的生意相当兴隆,一时间,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但凡有女儿要出嫁的人家,纷至沓来,预订花沿,皆以购得花沿为荣,若无花沿陪嫁,嫁到婆家会被人瞧不起的。鲁二女儿赚了钱,就送去给鲁班的夫人,她对这女孩改变了看法,嘱她将嫁妆置办得丰厚一些。这个衣橱花沿一直流传到了明代,明朝的熹宗皇帝朱由校被人称为“木工皇帝”,不喜披皇袍,却爱穿木工服,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绝对是一位好木匠,而且不是一般的木匠。据说他将衣橱花沿进行改进,从原先的一道花沿增加到六道花沿,花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看起来非常有意境,上面雕刻着云水山川、花鸟鱼虫,其中蝙蝠、龙、凤、寿桃、鱼、牡丹花、寿龟、福鹤等图案尤其引人注目。至今,在宁海乡间仍流传着一首与此有关的民谣:


蝙蝠贴梁飞,洪福到;

金龙绕屋柱,乐逍遥;

银凤立屋脊,祥云飘;

夫妻恩爱好,吃寿桃;

年年有余(鱼),家富豪;

牡丹花盛开,岁岁俏;

金龟占鳌头,步步高;

仙鹤脚独立,呵呵笑。刘尚才主编《十里红妆婚嫁传说》,宁波出版社,2010,第6~9页。


故我们看到许多留存下来的衣橱,有不少是有花沿的,这几乎成了“十里红妆”婚俗的经典之物了。这种花沿衣橱到了民国,才日渐从历史舞台上淡出,至今,能够看到的花沿衣橱已经成为价格不菲的古董文物了。

图2-24 小婚床与大门橱

图2-25 朱金客床与大红橱

图2-26 朱金木雕四门红橱

除了橱就是柜了。商周时期已经有柜子的使用了。《国语》曰:“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而言曰:‘余褒之二君也。’夏后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藏之。”转引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三·服用部十五。这里面的“椟”就是当时人们使用的柜子。《论语·子罕》里有“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之语;《论语·季氏》里有“龟玉毁于椟中”之句;《左传》里有“昭七年传曰:燕人归燕姬以瑶瓮玉椟”之记载。另见(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一十三·服用部十五。有一则“买椟还珠”的典故,非常有名,据《韩非子》记载:“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古代的椟也称为“匮”, 《尚书·金滕》载“乃纳册于纳金滕之匮中”。《说文》解释曰:匮,椟也,匣也。当时的柜,与我们所见的柜不同,其实是类似于箱子的容器。《盐铁论》里有“天子以海内为匣柜”的说法,干脆将匣柜并称,这两者只是大小不同,形状一致,大者称匣,小者为柜。《六书故》载:“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柜,次为匣,小为椟。”可见,柜、匣与椟是一样的东西,无非是体积大小不同。

“十里红妆”的柜则与古代的柜有了明显的不同,指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方角柜、圆角柜、床头柜、卧柜、四件柜、两件柜、亮格柜等。这其中,床头柜、卧柜与四件柜比较突出,床头柜兼有贮藏与桌案的功能,上面可放灯盏、琐碎之物等;面板下有两个抽屉,抽屉下面有两扇门,与小型的橱颇为相似。卧柜就是摆放在床横边的柜子,兼有储物、坐与卧的功能。这种卧柜,一般是在女主人坐月子的时候,侍佣所卧的临时性之床。大多时候,均作储物之用,如放棉被等物。四件柜也叫顶竖柜,由底柜与顶柜组成,这类柜子大多成对出现,故合起来共有四件,称之为“四件柜”,也有称“四门柜”的,因这种柜子往往是底柜两扇门,顶柜两扇门。这些柜子经常使用黄花梨木或者榉木制作,取其色彩亮丽,线条明快。还有一种亮格柜,是集柜、橱、格诸功能于一身的家具。分为三部分:最上面是两层空格,中间是两只抽屉或三只抽屉,下层是对开两门,内装膛板分为上下两层。这种柜子一般放在书房或居室,下层放置日用杂物,抽屉中放入零星小件,最上面两层空格可以陈设几件古董,如此一摆放,顿感满室生辉,品位提升。

图2-27 橱边柜

图2-28 床头柜

图2-29 床头柜

图2-30 红橱有檐连橱前柜

图2-31 眠柜

较之于橱、柜、格而言,各种各样的箱子就显得次要一些了,但次要并非不要,在“十里红妆”里,各种箱子是绝不能少的。箱子的历史也是很早的,汉朝就有竹编的“竹笥”,实即竹子做的箱子,汉末有“箱子”之名称出现,多用来储放衣被等物,称为“衣箱”或“巾箱”。箱子有皮箱、木箱之别,存储衣物的箱子,一般形体不大,两边大多装有提环,以便搬动。若再细分,有称为官皮箱的,也有旅行用的旅行箱。箱子形体虽小,仍然是对开两门,内装数只抽屉,用来存放文具或梳洗用具。有些箱子还可兼作梳妆盒。打开上盖,内置一活动方盘,放上镜子,即成梳妆盒。有一种专门供官员出行或出游的箱子,即将正面两门的上边与两侧立墙做出仔口,箱盖放下时,将四面板墙全部固定起来。箱的两侧装有提环,多为铜质。这种箱子比较牢固,出外旅游相对安全。若还要细分,这种箱子又可分为大红箱、描金红箱、小花箱、小皮箱、小箱等。民间流行的帖盒其实也属于箱子,这种帖盒是用来置放嫁妆的礼单的,也有置放“定恳帖”的帖子的。总之,这些帖盒也属箱子。

图2-32 大红木箱

图2-33 大红幢箱

图2-34 清朝同治皮箱枕头

说到桌子,宁海有一首民谣唱道:来到此地望嫁妆,要望窗下房前桌。房前桌属于内房家具之一。一般来讲,这种桌子只在抬嫁妆那天招摇过市风光一番,婚礼之后,房前桌就被放置到新房之内,属于女性的私密用具。房前桌做工简洁,大多是明式家具,通体髹朱漆。其形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外形似平头案桌,束腰,四条直腿,马蹄足,左右两腿间安置罗锅枨,设有两只或三只抽屉,屉身及横板面大多雕以纹饰图案,抽屉装有铜质拉环;一种是外形似平头案桌,直腰,直腿,马蹄足,装有两只或三只抽屉,有些讲究的房前桌,在三只抽屉之下紧靠左右两边的桌脚各设一只抽屉,也有在三只抽屉的下方中间设有两只抽屉。有的房前桌抽屉多到八只。总之,房前桌的形式不止这两种,但宁绍地区的桌子大体逃不出这两种桌子的样式,至多有些改形。因这种桌子一般会放置在新房的窗前,故称“房前桌”。房前桌线条简洁明快,面板下往往饰以云纹牙头。房前桌抽屉上的铜饰非常可爱,大多会做成蝶、蝠、蝉等形状。做工复杂的有五斗的二炷香线条明式房前桌,通体不事雕饰,斗面铜饰如同开放的菊花,具有鲜明的明式家具之特征。

图2-35 竹节幢箱

图2-36 幢箱

图2-37 房前桌

除了房前桌,在外房家具中有方桌,也即八仙桌,这种桌子的造型也分为束腰与直腰。另有圆桌、长桌、月牙桌等。在桌类用具中,案几也算在内。案分为翘头案、卷头案、平头案与架几案,用来作为画桌、琴桌、供桌等。几可分为香几、茶几、花几、小几等,它们的形状与用途也多种多样。

图2-38 房前桌

图2-39 方桌

图2-40 供桌(储建国收藏)

图2-41 罗汉桌(储建国收藏)

图2-42 花几

桌子之后定会说到椅凳。提到椅子,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转椅、轮椅、按摩椅、摇椅、藤椅、躺椅、运动椅、健身椅、多功能椅等,这些均是现代用椅。而古代的椅子与现代的椅子不同,有太师椅、靠背椅、交椅、扶手椅、休闲椅、圈椅、官帽椅、小姐椅、箱椅、洗脚椅、童椅等。明清流行的椅子形式多样,造型奇特,但多数椅子用色自然,不漆大红颜色,至多用一些深红的颜色。但在“十里红妆”的家具中,椅子通常髹朱,只在牙子与花板之间采用朱黑相间的颜色,以红脚椅为最常见,这种椅子的做工相对来说,比较精致复杂。椅面全红,椅背分三部分,左右两边是两根椅柱,中间一块是靠背,有些靠背非常简单,只在上半部雕以简约的图案;有些靠背相当复杂,在靠背上雕刻吉祥图案,有动物也有植物,这些图案常用朱黑相间的颜色作陪衬。在椅子的下半部,于两腿之间的横枨上也雕刻花饰图案,或简或繁,错落有致,使整把椅子看起来富贵、喜气。

图2-43 桌椅(骆东收藏,赵福莲摄)

图2-44 教子椅

图2-45 龙头椅(骆东收藏,赵福莲摄)

图2-46 小脚椅

交椅从魏晋南北朝时流入中原的胡床演变而来,是明清家具中特有的品种。圈椅是从交椅演变而来,椅背呈弧形,一直连着扶手,线条流畅,简洁美观,椅子的制作也相当简约明快,只在椅背的中间部位雕饰一些图案作为点缀。在“十里红妆”中,小姐椅较引人注目,这种椅子比通常的椅子要矮一些,椅体也显得娇小玲珑。椅侧大多装有抽屉,供女子盛放袜子以及剪刀等修剪工具。

图2-47 圈椅

图2-48 小姐椅

凳子也属于椅子一类,有圆凳、方凳、脚凳、矮脚凳、鼓凳、长条凳等。其中的长条凳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春凳”。一提到这个词,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古代春宫画里的春凳,总觉得这是属于夫妻之间极为私密的一件家具。实际上,这件家具具有多功能性,一般来讲,这种条凳在女儿出嫁时,往往在上面放置被褥,贴上喜花,被人抬着放在内房家什里,即被放置在红橱前面。来了比较亲近的客人,可以当凳子坐,坐上2人、3人均可。有婴儿的女主人有时候也会把孩子放在条凳上睡。有时候,这种条凳可以用作抬人的工具,发挥担架的功能,《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到宝玉挨打后,凤姐就指挥佣人说:“你们还搀着走呢,都打成这样了,走得了吗?赶紧把带藤屉的春凳抬出来,抬着宝玉走。”这倒是一个好办法,古人没有担架,条凳就是最好的抬人工具了。当然,有些浪漫的夫妻,情致一起来,在条凳上恩爱一翻也不是没有可能。总而言之,这种条凳的用途比较多,也比较实用,故在众多的凳子里面也最引人注目。

图2-49 朱红小姐凳

图2-50 春凳

四 桶与子孙桶

木桶形状颇似商代的青铜盂。盂是大型的盛饭器,常与簋配合使用,即簋中之饭取自于盂中。盂之形制大多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较大,通俗点讲,就是青铜做的饭桶。但古代金属的冶炼技术不成熟,而且制造铜器的材质也非常少,多数人无法使用青铜器。故在日常生活中,木材成了制造容器之最好选择,木材制作的木桶成为人们最重要的容器用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了一种相当专业的职业:木桶匠,也即箍桶匠。但凡生活中要用到的桶,没有他们不能制作出来的。

这些木桶的制作工艺繁简不一,清贫之家,所制作的木桶多数简洁明了,不事雕饰,不喜奢华,仅将桶身漆以红色;而富贵人家则不同,即便是小小一只桶,也不错过奢靡的机会,会在桶身上大做文章,朱漆为底,兼以堆塑花纹,构图奇特,寓吉祥之意在其中,不惜工本,在桶身以及提梁上雕龙描凤,镌蝠刻蝉、喜鹊临树,甚至在桶之四围刻上各种吉祥的植物与动物。有的还在桶口与提梁上连上铜质搭襻,以便上锁。那些木酒埕,成双成对的,更是朱漆为底,通身浮雕,纹饰一律髹黑漆。这些酒埕构图独特,雕法狂放,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蝙蝠齐聚等,颇有酒后之作之感。鼓桶则往往在桶身上雕饰山水图案,文人气比较重。面粉桶通常是大而扁,盛放面粉、米粉,如急需时,加工点心可用作和面、揉面之具。

越剧传统剧目《九斤姑娘》也叫《箍桶记》,该剧取材于绍兴地区的民间故事,故事发生在100多年前,写的是箍桶匠张天保之女九斤姑娘被财主石二娶作第三房当家媳妇的故事。其中有一个场景,就是石二要张天保箍桶,他不说桶名,而是用谜语让他猜,猜中了再箍桶。张天保资质平平,无法猜出石二所说的谜语,只得把这个事情跟女儿九斤去说。九斤姑娘非常聪明,请他父亲报出谜语。张天保报出谜语:


天亮要箍天亮桶;晏昼要箍午时桶;日落西山黄昏桶;半夜三更要紧桶;要箍有盖无底桶;要箍有底无盖桶;要箍无底无盖桶;恩恩爱爱夫妻桶;名叫外国金丝桶,一道城墙不通风,无盖无底两头空,城里屋宇齐又整,家家户户开窗孔,千军万马扎满城,一个皇帝坐当中,三街六市多拥挤,十字街口闹哄哄;一根尾巴通天宫,一根横档在当中,上头一记松,下头扑隆通。

图2-51 洗面盆与面架

即便是再好的木匠,听了这一个谜语,也会如坠五里云雾中。然若谜底揭开的话,也就没什么稀奇了,他所说的各种木桶,无非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天亮桶即洗面桶,早晨起来要洗脸;午时桶即饭桶,中午烧饭要用;黄昏桶即洗脚桶,男主人一天劳作在外,傍晚回家,吃过晚饭,洗脚上床;要紧桶即马桶,作大小便之用;有盖无底桶即锅盖,这个少不了的;有底无盖桶即豆腐桶,豆腐是每户人家的常食食品之一,古代女子做豆腐是家常便饭;无底无盖桶即蒸笼,这种桶在古时亦常用,蒸馒头、蒸米粉、做馍糍或糕点等;夫妻桶即挑水桶或吊水桶,南方人汲水,依仗水井,那么,水桶就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外国金丝桶就是养蜂桶,古时养蜂普及,随处可见养蜂之人。

图2-52 四足高脚桶

图2-53 凤纹洗面盆架

以上这些桶其实都是常见的生活用品,在江南地区,女子出嫁,这种木桶必会出现在嫁妆队伍里,尤其是在“十里红妆”的队伍中,这种木桶更是多得数不清楚。

除了以上提到的各种木桶,木桶的种类还有很多,如各式提桶、小提桶、茶壶桶、茶道桶、猪头桶、僧帽桶、果子桶、炒粉桶、面粉桶、讨奶桶、拗斗、木酒埕、各式小桶、鼓桶、有盖面桶、茶碗桶、茶桶等。在众多的木桶当中,最为有名的要算马桶了。

图2-54 饭桶(储建国收藏)

图2-55 各式提桶

图2-56 手提桶

图2-57 茶桶

图2-58 果子桶

图2-59 面粉桶

图2-60 龙头桶

图2-61 粉桶

图2-62 礼桶

图2-63 梳头桶

图2-64 甩桶

图2-65 双耳桶

图2-66 提桶

图2-67 朱红米桶

马桶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朝宫廷将玉制成便器,叫“虎子”,让侍从人员拿着,供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看上去,其形状与夜壶差不多,其身似虎,虎背有一环子,可随时提拎。至唐时,因避李世民叔父李虎之讳,改名为“马子”,后称马桶。这种木制的马子,在北宋的欧阳修《归田录》中也有记载:“华原郡王,燕王子也。性好昼睡,每自旦酣寝,至暮始兴,盥濯栉漱,衣冠而出,燃灯烛治家事,饮食宴乐,达旦而罢,则复寝以终日,无日不如此。由是一宫之人皆昼睡夕兴。允良不甚喜声色,亦不为他骄恣,惟以夜为昼,亦其性之异,前世所未有也。故观察使刘从广,燕王婿也,尝语余:‘燕王好坐木马子,坐则不下,或饥则便就其上饮食,往往乘兴奏乐于前,酣饮终日。’亦其性之异也。”这位华原郡王倒是有趣,爱坐马子,居然不避其秽,坐于其上,吃喝、观乐,“酣饮终日”,看样子,坐于木马子上大便是假,做事是真。这种爱好真是少见,但亦不乏意趣。有这种爱好的人不是空前绝后,而是大有人在,如北洋军中有一位王怀庆,人称“马桶将军”,何则?因他所到之处,没有枪可以,没有马桶不行。他专用的红色马桶上写着烫金的“王”字,别人一看这只马桶,就知道王怀庆来了。他的办公室里放着的不是椅子,而是马桶,他就坐在马桶上办公。打仗的时候,他的士兵往上冲,他就坐在马桶上督战,看上去真是一幅好风景。也有将军把马桶当成作战武器的,据梁廷枏的《夷氛闻记》与佚名的《夷匪犯境闻见录》记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道光皇帝派杨芳为参赞大臣,随靖逆将军奕山远赴广州,防剿英国侵略军。杨芳想:夷在海上,我在陆地,敌方在动,我方却静,得想一个办法才好。于是,他就叫传令士兵大量收集妇女用过的马桶,载在木筏上,派一副将率领,当侵略军来犯时,所有木筏一字儿排开,马桶口指向敌人,一声炮响,这些马桶一只只射向敌人,套住敌人的脖子,那个场面确是别开生面,令人难忘。

当然,这种马桶与“十里红妆”里的马桶意义不同,后者的马桶也叫“子孙桶”,子孙桶往往是三件成套的,即马桶、脚桶(即洗脚桶)与水桶(即生产桶),这三样东西被称为“子孙三宝”,马桶用来便溺,是不雅之物,然却有子孙宝桶之称,寓意早生儿女健康聪明;脚桶又称聚福宝盆,用来洗澡、洗脚,寓意健康富足;水桶又叫财势宝桶,是产婆用来接生初生婴儿之具,寓意勤奋上进、事业有成。

在“十里红妆”里有“嫁妆三宝”之说,指的就是子孙桶、子孙碗与红木箱柜,姑娘的陪嫁品中,这三样东西必不可少,否则,会让人觉得不吉祥。

图2-68 朱红有盖元宝桶(洗阴)

图2-69 水桶

姑娘出嫁时,子孙桶里会放着筷子、枣子、带壳花生、桂圆、荔枝、百合、莲子等,再加5只红鸡蛋。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 5只鸡蛋象征“五子登科”“五福临门”等意。迎亲那天,在新娘进新房之前,由娘家的兄弟(也叫“木桶小叔”)挑着套有红布袋的子孙桶,赶往夫家,最先进入新房,将子孙桶安置好,并由家里或亲戚家的小男孩在马桶里撒尿,俗称“拉木桶水”,其意是新娘也能生个大胖小子。有些地方还流传着“抢拿木桶”之习俗,就是谁最先把子孙桶拿到新房,其子孙后代必绵远流长。而在台湾地区,子孙桶叫做“尾担”,就是跟在嫁妆队伍的最后面,此人挑着子孙桶跟在新娘后面,从新娘一进新房就开始一步一句高唱“子孙桶,挑入房,百年偕老心和同”或“子孙桶,过户墱(门槛),夫妻同心万事成”等吉祥话语,然后挑入新房。台湾民俗研究专家庄伯和先生曾经写道:“在昔日的汉人社会里,马桶的私密性(例如放置于闺房内)与女性生活形态紧密关联,于是成为婚俗中不可或缺的嫁妆,喜庆场合既然必定出现如此不雅之物,自然要提升其原来卑下的地位,婚嫁目的既要传宗接代,加上女性的生产机能,马桶自然一跃为子孙桶。”庄伯和:《话说子孙桶》。

宁绍地区流行的子孙桶,或正圆,或鸭蛋形,用朱砂颜料漆染,通体鲜红,这一抹红色,乃是生命的象征,也代表生命之延续。子孙桶,蕴涵着这家主人对子孙后代的强烈渴求,古人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无后意谓无子孙、无男丁,跟女孩儿无关。子孙桶专对男婴而言,而非女婴。虽说子孙桶是生命的象征,生命的延续,但这种桶有凶相,随时会将这一抹红色,变成生命的鲜血,何以故?如若女主人生了女婴,而这家男主人一直无子,又已经生了不少女儿,那么,再来一个女儿,就会将她溺死在子孙桶里。当然,溺杀一个女婴也不容易,一般会在子孙桶里放上毒药或草木灰,故子孙桶是男孩子的天堂,女孩子的墓场,这时候,子孙桶无疑就是杀人的凶器。古时候,在江南的村庄附近,经常能见到石头筑成的方坟,俗称“石圹”,实际上就是埋葬女婴的地方,这种石圹在如今的江南仍可看到,虽然不起作用了,但依旧揭示着古代溺婴之风的盛行。对于男孩来说,子孙桶是他们投胎的圣殿;而对于女婴来说,子孙桶就是她们的刑场。没有人统计过,自古以来,到底有多少个女婴被溺毙在子孙桶里,到底有多少条鲜活的生命被扼杀在子孙桶里,子孙桶的鲜红颜色,到底是朱漆染成还是女婴的鲜血染成?实在是分不清了。

图2-70 子孙桶

在“十里红妆”的嫁妆里,与子孙桶匹配的器物是竹夫人,它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长1米左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采取“弄堂穿风”之原理而制成。在炎热的江南,是古时最好的消暑清凉之物,可搁脚,可搁手,可怀抱,是通风纳凉的上乘之选。还有一种是青竹编成的竹筒,中空,上留多孔,搁臂置膝,用以取凉。由于竹夫人的形状比较特殊,是长长的圆柱形的,故在私下里又成了女人们眼里最具阳气的男性之象征,很自然地,子孙桶就成了男性眼中最具柔美的女性之象征。以往由“木桶小叔”挑着的担子,都会将竹夫人插在马桶里同时挑去夫家。后来由于做竹夫人太麻烦,便改用卷起来的草席或竹席了。

图2-71 竹夫人(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收藏)

在古代诗文中,文人们对竹夫人颇感兴趣,常引之入诗。宋代的苏东坡有“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句;宋代的吴龙瀚有“水沉为骨玉为肌,专宠凉台会有时。长得夫人容两足,客星不遣史官知”诗;宋人吴龙瀚的曾祖父作有《竹夫人铭》,内有“北窗蘧蘧,偎尔冰肌。毋徇其名,乃邪其思”句;元人谢宗可有“应无云雨三更梦,自有冰霜六月秋”句等。竹夫人唐代就有,称“夹竹膝”,唐代的陆龟蒙作有《竹夹膝》诗,有“我得笎筜冷似龙,翠光横在暑天中”句;竹夫人也叫“青奴”,宋代的黄庭坚认为竹夫人是凉寝竹器,用于憩臂休膝,而无夫人之职,便把它叫做“青奴”,并作诗曰:“青奴元不解梳妆,合在禅斋梦蝶床。公自有人同枕箪,肌肤冰雪助清凉。”

这种竹夫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弃妇的形象,在古代,一个女子无论当年是多么风光无限地用十里红妆抬进夫家,如果没有子嗣,仍然要面临失宠甚至被抛弃之境地。如果她几年生不下儿子,那么夫君纳妾在所难免,所谓新人不知旧人苦,夫君宠爱新妇,旧妇只能怀抱竹夫人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而又寂寥的夜晚!十里红妆,风光是风光,可无法弥补这一类女子心头上的创伤,那些楼房的窗前,曾经留下了多少女子的叹惜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