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现代化是指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一般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基础、工业化为动力、科学技术发展为先导,引起经济社会的重大发展变化。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那么,现代化是不是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呢?能不能避开资本主义制度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选择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中国也选择了这条道路。如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各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对执政的共产党的一个历史性考验。
一 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成就
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也不会有一个统一的路径。中国的现代化与别的国家的现代化既有某些共同点,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定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政权,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后踏上现代化建设的道路的。这条道路既不同于欧美,又不同于苏俄,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实现现代化,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清王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只能是一个梦想。不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社会制度的变法维新、求存图强屡遭失败,种种科教强国、实业救国的主张一一破灭,说明了一条真理:没有一个独立、民主、统一的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只有扫除中国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制度障碍,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中国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有希望结束动乱、分裂的局面,从而打开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进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样,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相互关联的历史任务摆在中华民族面前。只能首先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即实现现代化扫清障碍,创造前提。历史已经作出结论,承担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政治派别和政治力量能够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是人民和历史选择的结果。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承担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双重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黑暗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前提,奠定了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在全国范围内执掌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开始设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试图“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延误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真正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转折。此后,为了推进现代化建设,成功地实行了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分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多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外汇储备超过三万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经受住了许多灾害、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特别是近五年,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其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 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并且在实践中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概括了“十个结合”的经验,并把它称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后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重申了十七大报告的“十个结合”,并且概括得更加完整,还对每一个“结合”作了展开阐述。《讲话》完整概括的“十个结合”是:
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②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③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④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⑤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⑥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⑦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⑧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⑨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⑩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在这“十个结合”的概括和阐述后,《讲话》把这称为“30年来,我们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的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吴邦国同志在主持大会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个讲话“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如果对“十个结合”做组合分析,我们看到:前三条是管总的,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中间四条分别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真谛;最后三条分别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改革发展的保证作用。这“十个结合”的概括和阐述,既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又集中体现了理论创新;既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分量,又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现在依据和遵循这“十个结合”的概括,并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作出以下的概括和阐述。
一是必须坚持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同时又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根本的政治保证。
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不仅取决于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还取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的现代化,有一个名称,叫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一个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而这个社会主义方向,只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保证,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和答案可提供,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供搬用,这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也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需要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需要规避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这一切,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同时也需要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十八大报告首先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基本要求,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报告在阐述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而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强调指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是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必须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文化水准、民族素质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道路也必然出现国别化。中国搞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在非常落后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也不行;不学习别国经验不行,照抄照搬别国经验也不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现代化实际相结合,只有立足于中国国情,同时学习借鉴别国经验,坚持走中国自己的路,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过去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科学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对这条道路又作出新的概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条道路的内涵。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曾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过可贵的探索,但后来,我们党在很长一段时间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打断和否定了对这条道路的可贵积极的探索,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能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
路线问题至关重要。党的基本路线是立国、兴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十八大报告把它称为“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这条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讲话》概括的第二条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总结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我们曾经为此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付出了沉重而昂贵的代价。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仍然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忽视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的一个大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因此,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否定“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纲”为前提的。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我们再也折腾不得、折腾不起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已经载入宪法和党章,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遵守。四项基本原则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前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正确解决了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讲话》概括的第四条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我们着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又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我们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同时又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各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正是这一系列的创造性和鲜明特色,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创造力,才使我们经济经受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由美国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次风险的严峻考验,保持和实现了多年的快速平稳发展。《讲话》概括的第五个“结合”指出:“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30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至于开放,这本身也是改革。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搞现代化,都不可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所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四是必须组织和动员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调动亿万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空前伟大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生机勃勃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蕴藏着无限聪慧才智和创造力的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而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就必然能够紧紧依靠人民,既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基本力量的作用,又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作用,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力量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因此,《讲话》概括的第三条经验指出,我们党“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时,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第一项基本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五是必须创造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和谐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动荡不安,无法集中精力和安下心来进行建设,只能造成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被国际和国内的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我们党必须而且能够创造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出现的某些不平衡,在深化改革中利益格局、利益关系调整中产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再加上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用的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在党的领导下,主要靠发展来解决,靠改革来解决,在推进发展和深化改革中解决。有的要靠教育、法制来解决,有的则靠防范、打击来解决。
《讲话》概括的第九条经验指出:“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为了创造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环境,我们党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和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作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和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而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法进行和实现。强调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六项基本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六是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历史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过去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由此各项工作只能陷入紧张的战备状态,影响了我们集中精力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敏锐地察觉到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改变了过去认为战争一触即发的看法,明确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要求执政的共产党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及时调整自己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使我们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
《讲话》在阐述第八条经验时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既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由此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须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把“必须坚持和平发展”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第七项基本要求,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 加强全面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代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是全面的。我们过去习惯讲“四个现代化”,是指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是基础性的、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四个方面,但这主要局限于经济方面、物质基础建设方面,还没有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内容,因此这“四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而要达到这“四个现代化”,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建设,即全面建设。从“现代化”的角度讲,不止这四个方面,而是全面的现代化;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讲,也不止这四个方面,而是全面建设。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二年,即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以后,邓小平在许多讲话里讲到现代化建设时,都已突破了现代化四个方面的范围,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而且现代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多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党的十二大报告和党章,在概括我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时,提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同时,又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的高度文明又明确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和十三大党章,在概括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时,已经没有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而代之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此后,“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已很少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富强、民主、文明”成为我国现代化的目标。以后的党章都沿用这一提法。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党章在确认“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同时,把自十三大以来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统一表述的最后一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而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确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在十七大报告中,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在讲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之后,又讲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2008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接着,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把“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式扩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这正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和目标,到“五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和“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的变化发展轨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越来越清晰。只要我们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就一定能够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障碍,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胜利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够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基础上,在21世纪中叶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