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放天地新:一位百年学府校长的思考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大学理念篇

“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体现大学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大学理念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大学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

——作者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教育创新[3]——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庆典上重要讲话的体会

2002年9月8日,我应邀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庆典,有幸在人民大会堂亲自聆听了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讲话”)。这一讲话充满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新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这里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 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新阐述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及时地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早在1991年5月,江泽民同志就提出要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并强调这一转移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表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即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1996年5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教兴国”正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再次提出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并详细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方案,作出了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部署。

江泽民在这次讲话中,对“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阐述又有新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位置来重新审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4]一个民族要有创新能力,靠的是人才,而人才必须通过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把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来重新审视,这就对“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了。

二是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九五”期间提出来的,几年来,有些地方对这个战略贯彻落实得相当好。比如,江苏省在教育方面实现“三个率先”,走在全国的前列:一是率先在全国提出“科教兴国、科教强省”的口号,并付诸实际行动;二是率先在全国实现“两基”的目标;三是率先在全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江苏省的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人才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有的地方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措施还不是很得力,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江泽民同志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在新世纪实施这一重要治国方略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也是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新的动员令。

三是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不断”。一是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也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5]。二是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非常强调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问题,认为“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6]。他在一次讲话中,曾经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发明,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因此,培养和任用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我们国家希望之所在。三是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根本因素,不是看它现在拥有或者缺少优越的物质条件,有没有遇到巨大的困难,而是看这个民族的民众素质。一个有很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民族,是永远打不垮、摧不烂的。以上三个“不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二 教育创新是教育战线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通过什么途径来实施?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问题。他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7]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创新比上述三个创新更重要,具有根本性质。那么,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呢?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发展。

1.教育思想的创新

教育创新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既坚持又发展。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所谓发展,首先要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十分注意研究和解决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8]。比如说教师教育,现在全国正面临着教师教育转型和创新的新时期,教师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大学毕业、大专毕业、中专毕业就可以当老师,现在的教师应该要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高超的教育艺术,是一位研究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不是一般的教书匠。再比如人才观,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传统的观念认为,“学而优则仕”,能考上大学,就是人才。但在今天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任心、能够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人才的标准、人才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好学生,在今天这个创新的社会里,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发现问题的学生,恐怕不能算是好学生。现在非常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育观念不更新,就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高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四平八稳的、循规蹈矩的、表现一般的,还是某些方面虽有欠缺,但在某些方面相当优秀的拔尖人才?教育观念更新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讨。

2.教育体制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9]这一段话的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重要。教育的体制性障碍是计划经济留下来的,现在教育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但是传统的计划体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还相当大,这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感受是很深的。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想要依法办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有个新校区,我去看了以后感慨很多。南京师范大学的新校区由南京师范大学自己搞,学校的积极性空前被调动起来,从1998年底开始动工,到2001年底已经完成了三期建设,建成了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现在已有15000名学生在新校区,速度之快,质量之高,规模之大,是很少见的,南京师范大学师生都以此感到自豪。江苏省政府对高校新校区建设十分重视,注意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学校除了省政府投资4亿元外,自己也筹资3亿多元,使新校区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发展要求。但是有的地方新校区建设却由政府一手包办,其弊端是很明显的。我认为,依法自主办学是篇大文章,很值得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教育很难会有大的发展。

3.教育目标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0]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国各地已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如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吸纳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创造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关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已经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并付诸实践,也就是“4 +X”的模式。该模式分三类。一是“4 +0”的模式,就是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念完三年以后,学生还可以再作一次选择,当教师或继续专业深造。如果不想当教师,那就再进行一年的专业学术培养直至毕业,参加社会工作。二是“4 +2”,如果想当教师,三年或四年以后经过筛选,到教育学院再念两年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全面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育实践的系统训练,毕业后就是位合格的教师了。三是“4 +3”的模式,学生经过三年或四年学习后,可以去考取本人所喜欢的专业的研究生,再学习三年,获得专业硕士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完全是建立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材受教的教育新理念,而且从根本上摆脱传统高师的办学理念与方式,转换到“大学+师范”这一国际教师教育通行的轨道上来。

4.教育手段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课堂教学,实施教学的载体是讲台、教案、粉笔和黑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教育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许多学校已在采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不仅采用传统的近距离的课堂教学,而且实行远程传输的教学。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11]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方面政府和学校一定要加大投入。现在当务之急是培训能够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师资,否则尽管多媒体教室建立起来了,但因为有的教师不会用,便闲置在那里,成为一种摆设,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5.教育开放度的创新

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12]福建师范大学要建设成一所综合性、有特色、教学科研型的大学,关键在于开放式办学。只有开放式办学,才能使新设置的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综合性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开放式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开放式办学,密切关注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加入WTO后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合作,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福建省为了扩大开放度,提出了开辟三条通道的战略,实施对省内、国内、国际的全方位开放,以实现在新世纪的跨越性发展,这是很有见地、相当超前的举措。在教育领域,在一个大学,也必须开辟这样的战略通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工作。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对教师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教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三点希望: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他还特别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3]这不仅把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教育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这篇重要讲话,充分认识教育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推进教育创新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推进教育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中,不断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贡献。

开放: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14]

在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已取得重大进展的今天,其实,依然有许多相当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这些问题与我们大学教育事业在今后如何发展密切相关。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如何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获取最大限度的支持?大学在介入社会发展与创造文明两个方面,怎样进行更加有效的平衡与协调?大学又将如何持续赢得最充分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在可能不断遭逢到的困难境遇中,大学又将何以确立自己的信仰与理念?在与社会、公众、区域和国际等的多重关系中,大学能否建立起伸缩自如、高效灵活的应对机制并具备驾控性能等,我以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且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所赢得的持久声誉总是与它们各自不同的存在特色联系在一起的。而其存在特色的形成与巩固,无疑又取决于大学之间各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精神。这一共同性所给予我们的启迪是鲜明而深刻的:在推进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确立面向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既能有效应对时代变化又兼具超越性的教育理念,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教育事业快慢有别的发展状况,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教育事业尤其是大学教育事业,其前进与停滞、坦途与歧路、充满活力与延宕式微,应当说,与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在大刀阔斧改革的20多年,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在“开放”理念的强力推进中,取得了极其丰硕的发展成果,大学的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获得大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不仅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创的高等教育迅速摆脱了困境,更为重要的是,“开放”使得新时期的大学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转变所带来的种种考验面前,已初步建构起从容应对时代巨变的良性机制,并不断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大学教育对社会整体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大学教育在日益大规模介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也将逐步融进国际化教育大潮。

这一切都在启示我们,“开放”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

如果说大学教育的历史经验只是告诉我们应该“开放”的话,那么,今天的现实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大学教育要想获得巩固与发展就必须更加开放。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面临着以往未曾遭遇到的多重压力和各种因素合力形成的复杂局面。大学教育已经逐渐失去像过去那样的体制保护,日益被推入市场经济的自我选择当中。“优胜劣汰”局面的出现,已经使我们再也无法仅仅以“守摊子”的方式面对自身。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必备前提。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教育在新世纪里,不仅要在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等常规层面展开全面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开放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大胆、更富新意的拓展。新形势与新局面,正在大规模地改变着一切,不仅大学教育与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状态发生着变化,而且,大学的存在功能、作用范畴及自身的发展方式也必须进行大规模调整。在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性主题的制约中,大学教育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无疑正在淡化,而它所具有的规约政治、引领经济、整合文化、创造思想、指导社会的复合价值功能,正在日益得到强化。在此情形下,任何一种只在封闭状态中从事大学管理的想法,都只能是一厢情愿。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与未来必然是同区域的大学在竞争,同类的大学也在竞争,世界各国的大学教育更是在紧张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激烈竞争的局面,实际上已把未来的大学教育同时置于一个发展平台上和开放的环境中。“开放”,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前提,不仅是必需的,也是容不得其他选择的唯一选择。“开放”,作为现在和今后大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意义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开放办学,才能使新设置的院系、专业、课程、教材等,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的综合性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开放办学,主动参与高校之间的竞争,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只有开放式办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应对加入WTO后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胆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与管理经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才能不断壮大学校的实力,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大学教育的巩固与发展,必须借重于开放,也只有不断地持续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尽快地更新、扩大教育资源,才能建构起从容应对各种变化的弹性教育机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实,历史经验、现实需求与未来趋势,既是我们理解大学教育“为什么要开放”的基本动因,也是我们进一步探寻大学教育“如何开放”的总体视野。从现阶段世界大学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存在状况的比较来看,大学教育在追求特色性、创新性和卓越性方面,世界各国大学的总体目标大体是一致的。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历史过程中的我国大学教育,处于追赶世界“先进”的后发状态,不仅显示着“开放”的必须性,也蕴含着开放途径、方式、层次与时间秩序的“中国特色”。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必须同时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国际之间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全方位的开放。在开放的三个层面进行比较与参照,正确评估学校自身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状况与再生可能,确切把握学校改革的着力点与力度,准确定位学校现有的实力、位置与未来学校发展的增长点,精心制定学校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实施战略与策略,切实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整体持续稳步提升奠定基础,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

我们认为,要解决好“如何开放”的问题,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首先要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树立开放新理念。开放,不只是意味着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主体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的开放与这一理念的确立,并不只是大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被动之举,而是由大学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并不仅仅因为“开放”能够缓解大学教育一时所面临的紧张、窘迫,或者为教职工的福利方面带来更多更明显的实惠,它关乎着大学教育能否及时有效地融入时代并拥有未来。我们认为,只有当“开放”在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并且成为所有教育主体的信念时,开放才能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们应当以“开放”的观念重新体认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尽管在20世纪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校际之间的交流就已经开始并成为大学教育中的常规活动,但自觉地把校际交流看作一种重要的开放活动,把学校之间看作彼此互为开放的对象,在很多人那里并不是清醒、自觉的。开放式交流,意味着对一般意义上交往格局的突破,意味着对所有各个教育客体的认真考察与研究,意味着对自己与他者不同优势与差异的把握与了解。我们认为,在我们自觉地把别人作为借鉴对象的时候,应该包括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的内容。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范畴,而应当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行为交流——即不同理念指导下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融与行为的对话,还包括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等,这才是校际交流的真正意义。

大学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如学校与社会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依附关系等问题,目前依然处在争论之中。但毕竟人们已经越来越一致地认识到,大学的发展与走向,不能不与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关联。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在过去,只是理解为学校被动地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人才,因而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的生存是被社会牢牢制约。而现在的情形已是大为不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主动介入社会的机遇大大增多,对社会发展的有效干预功能也得以大大强化。大学教育在引领时代文化发展方面,已不时地跻身于前沿位置。大学教育在社会生活方面重要性的持续凸显,一方面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机遇,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大学教育与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依存的关系。在2002年召开的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伯利埃尔·于杰教授从科学与伦理、大学与社会发展、大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模式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大学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意义与大学的重要使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教育对社会的全面开放,不只是让大学拥有了多种融资的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教育将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是今天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面向世界,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勃勃生机。大学教育向世界开放,将促使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先进国家大学教育的最新动态,时时明确我们自身与它们的差距,有助于我们有效调整自身的大学教育发展战略与策略。其实,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这将使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与短视浮躁,以最优化的方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对国际先进水平的追赶与超越。在我们的大学教育向国际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彼此之间在教学、科研、管理人员的相互往来中形成常规并加以制度化,而且更应该乐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知识与方法,勇于拿来,为我所用。大学教育对世界的全面开放,也必将有利于对大学教育整体形象的现代性塑造。在全面的国际交往格局中,大学教育必将担负其向外传播民族文明、向内完善时代文化建构的重大历史使命。频繁的交往与深入的开放,大学教育本身知识传播的桥梁作用,势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学教育在引领时代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将得到更多的体现。

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了现代“开放”理念的中国大学教育,必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骄傲地站立在世界的面前。

福建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庆祝大会致辞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福建师范大学建校95周年。首先,我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代表校党委、校行政,向广大海内外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从1907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至今,我们学校已经走过了95年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州大学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名为福建师范大学。95年风雨兼程,学校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数代师大人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整体实力已连续多年名列全国高校百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在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达2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我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均表示欢迎和满意。95年来,我校共为社会输送了20多万名优秀人才,在各条战线上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其中一大批成为各条战线上出类拔萃的管理者与骨干。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也屡获佳绩。各位校友所取得的成绩,是母校最大的荣耀。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在座的各位校友,并通过你们向海内外所有师大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院系和专业的调整。现有16个学院、28个系,涵盖了11个学科门类中的文、史、哲、理、工、法、经、教、管等九大门类。现有49个本科专业中,非师范专业24个,接近专业总数的1/2。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资源利用率和学科竞争优势大幅度提升。

我们鼓励和支持创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8个省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一些学科已在全国综合性大学的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位置。我们积极参加教育部教改工程,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7项,2001年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独立或合作获得国家三大奖16项,并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数字福建”和“生态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师队伍中高职称教师已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破格晋级的中青年教师逐年增加,各类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已形成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学缘结构较为优化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每年都大幅度增加教学科研的硬件投入,加快校园网和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不断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我们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效率,师生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在建设好校本部和福清、闽南几个校区的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2500亩新校区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

我们充分发挥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人缘地缘优势,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迅速拓展,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国际影响不断增强。我校还是国家指定的单独招收台湾学生、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学校,海外教育蓬勃发展。

回顾福建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认识到,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必须把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最大限度地获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帮助与支持。在这里,让我们再次对一向支持、关心我校建设发展的上级领导、省市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各兄弟院校、各有关单位、各位校友以及各位海内外社会贤达致以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六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进号角,绘制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宏伟蓝图。全党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开拓创新。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争取早日将我校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教学科研型的更加开放的省属重点大学,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福建省急需的高新技术学科、边缘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提升高层次办学水平。

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保持和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要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师范改革发展潮流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展教育硕士专业教育,主动积极承担教师培训任务,成为福建省教师教育的骨干培养培训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

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更加牢固地确立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要继续推进“人才兴校”战略,加强素质教育,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基础研究要上高水平,应用研究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这三篇“大文章”。

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在主动参与国内高校竞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连接省内外、港澳台、东南亚的战略通道,密切关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加强与世界各国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教育合作,增强学校综合竞争力。

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开启了伟大进军的新的征程。现在,我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全校师生员工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为福建师范大学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2002年11月23日

关于制定学校战略发展规划涉及的两个重要问题[15]

按照福建省委的要求,我校第五次党代会于2003年3月下旬召开。从上个学期以来,我们已为党代会的召开做了很多筹备工作。党代会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通过党代会报告(包括党委的和纪委的),二是选出新一届的党委、纪委的委员。目前,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正在提交大家讨论的党代会报告,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其所以重要,因为它将确定我校未来几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以及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周济副部长要求每个高校都要制定三个规划:一是学校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二是学科建设规划,三是校园建设规划,其中后两个规划是第一个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总体战略发展规划是起统帅、支配作用的。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不是一般的工作计划,它具有全局性、前瞻性、主导性、可持续性等特点。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总体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认真对待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下面就报告稿中涉及学校未来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谈点看法。

第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奋斗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定位问题。关于学校的定位,几年来有好几种提法。

1998年4月28日召开的校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今后四年,我校新一轮创业总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我校建成“在国内和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的开放的高水平的新型师范大学”。

1999年10月15日召开的校党委四届三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福建师范大学面向21世纪改革发展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为:到2005年,形成以师范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努力建成在国内和东南亚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的开放的一流省属重点大学。

2001年8月23日召开的校党委四届六次全会上审议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为:进一步强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努力把我校建成保持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的教学科研型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2002年11月23日举行的建校95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奋斗目标为: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教学科研型的更加开放的省属重点大学。

这一次提交讨论的报告稿的提法有四个定语: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其根据:一是卢展工省长在95周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二是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突出“开放”办学;三是文字更加简洁明了。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领导对这一定位持肯定态度。

以上关于学校定位提法的演变,说明两点。第一,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实践在发展,人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发展,从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目前的认识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第二,这一认识并非就已完结了,今后还要继续深化。这也就是十六大所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这里谈一下大家所关心的学校更名问题。把福建师范大学更名为福建大学,这是师大几代人的愿望和追求。校新领导班子上任后继续大力推进这一项工作。例如,有一位大学校长告诉我,你们在办95周年校庆时,很明确地把办综合性大学的意图体现出来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底,这一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十分关心我校的发展,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要把我校更名为福建大学。2002年12月5日,省政府向教育部行文,正式要求把福建师范大学更名为福建大学。新一届省政府确定汪毅夫副省长分管教育工作,春节期间他来我校视察,对我校的更名表示要予以大力促进。这都是鼓舞人心的。但是对此我们要有冷静的头脑,不能把这一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战略转型。我们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了,这也是我们的理想,但它与当下的现实还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是数量的差别,而是质量的差别;不是一般的差别,而是根本的差别。打个比方,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但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不是一个早晨就能转换过来的,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转变。所以在1995年,党中央就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现在尚未完成,所以媒体上常有“转型社会”“转轨时期”的提法。一个国家有转型问题,一个单位也同样存在转型问题。我校在未来几年中要实现以下五大历史转变。

一是从以师范为主向现代综合性大学转变。我校1953年由福州大学更名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为师范大学,师范搞了整整50年(一半是计划经济时期,一半是改革开放时期)。师范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思路我们很有一套,我们的师资也基本上是按师范的模式培养出来的。现在要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就要在观念、体制、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否则,即使明天就更名为福建大学,也只不过换了衣服,但本质未变。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已开始朝综合性大学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局部的,而非全局的,而且中间有一定的反复。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非常主动地、带有一定前瞻性地,并且从学校全局的范围内去推动这一转变。不仅要研究20世纪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它们有哪些经验与教训,而且更要研究21世纪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办。95周年校庆期间,我校举办了中外校长论坛,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走向问题,各位校长的发言很有启发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预见,要预先有所准备,做到未雨绸缪。

二是从以教学为主向教学研究型转变。传统师范是以教学为主,不搞或是很少搞科研的。谁要是搞科研,就会被视为不务正业。但是这种思维定势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师范院校也是大学,大学不搞科研行吗?于是,长期以来在师范院校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一个中心与两个中心的激烈争论。可以说,我校目前在学科建设上所取得的许多积极成果,都是在突破传统师范的思维定势上取得的,其艰难曲折,局外人是很难了解的。举两个例子:1994年我校成立经济法律学院和生物工程学院时,竟被有关方面称为“异端”,不予承认,直到几年之后才取得“合法身份”。为什么?因为你脱离了师范的轨道,脱离了以教学为主的轨道。1998年开始试行教师岗位科研职责条例,也是阻力重重,这在综合性大学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在综合性大学,教学与科研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前几年,我校已确立了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但真正要办成一个教学科研型的大学,还需要经过很多年的努力。

三是从单一校区向多个校区的转变。多少年来,我们一直生活、工作在长安山地区。20世纪80年代,有了福清分校,但因为其独立性较强,所以影响不大;前两年成立了闽南科技学院和几个对外联合办学点,就有一些影响了。2000年省政府决定在闽侯上街搞新校区,我校有3000多亩土地,是长安山地区的4倍多,按计划要在2010年完全建成,容纳20000学生。这就涉及许多问题,如新老校区功能定位、管理模式、师资调配等,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要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办学格局,及早制定相应的对策,如要不要在新校区周围购买成片教师住宅,等等。

四是从局部开放的办学向全面开放的办学转变。过去我们的办学处于半封闭状态,虽然也实行了开放,但毕竟是局部的,这既有师范院校的主观局限,也有福建地域上的客观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这种局部开放的办学,不仅不能实现跨越性的发展,就连生存也有很大的困难。在未来,我校要实施全面开放战略,大力拓展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国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辟校内与校外两个平台,善于利用校内与校外(包括省内、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要明白,走出校门天地宽,这是国际国内一流大学的重要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五是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这几年来,我校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在院系和专业设置、教育类别和学生数量上增长很快,已有17个学院、55个专业、60000名学生,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种外延的扩张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投入、管理、质量等问题。教育部已经提出了一个八字方针,即“巩固、深化、提高、发展”,也就是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变。要稳定规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研究生、留学生要继续发展,但专科生要大大压缩。要在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要重视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效应问题。

以上五大战略转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校今后的发展。我们要积极顺应这些转变,并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确保我校快速、健康、持久地向前发展,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加快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16]

这两天小组讨论很热烈,同志们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这里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 如何看待新班子一年来的工作

在讨论中,大家都对一年来的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我想一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一些成绩,一是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二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三是学校各级领导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座同志们的努力;四是全校师生员工包括离退休同志的大力支持;五是学校历任领导打下的良好基础。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成绩面前,在赞扬声中,我们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要多想想自己的不足,要把困难想得多一些。首先是纵向比,有进步;横向比,有差距。从本省来看,我们同兄弟学校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与省外同类师范院校如南京师大、首都师大等相比,他们都跑得比我们快。要是与全国重点大学相比,那差距就更大了。所以不能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其次,百年老校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但历史欠账也很多,要很多年才能逐步还清,特别是在硬件方面。学校多数楼房破旧,存在安全隐患;实验室陈旧,设备老化;学校的水电、道路、管道都需要检修,还有因一些校办企业经营不善欠下的债务需要偿还;等等。几年来学校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基本建设,但仍然不能适应需要。今年暑假学校准备进行大面积的修缮。再次,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和“五个历史性转变”,难度还相当大,既有观念方面的,也有体制方面的;既有软件的约束,也有硬件的限制。因此,我们还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牢记“两个务必”,突出一个“干”字,一切从零开始。

二 加快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我们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我们要自觉地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真正把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根本任务。

加快学校发展,学校党委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基本工作思路。我们要认真对待,更要具体落实。这里讲几点,一是要形成学校办学的特色,认真研究大学的精神。学校95周年校庆搞了“老照片”展览,反响很好。我们还要搞校史馆,编写校史。我校至今还没有校训,虽然前身校有,但今天已不适用了,要发动全校师生讨论制定。所有这些都属于学校的文化层面,我们要努力寻找并开辟这所百年老校的精神家园。二是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有所扩大,要逐步增加研究生招生的数量,使其与本科生的比例不断有所提高。但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教育,都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为专业和学位点的申报做好准备,特别要苦练内功。四是尽最大努力,实现现有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五是加快推进新校区的建设和管理。新校区建设和管理是学校的一件大事,不仅下半年,今后几年都要予以特别重视。新校区建设是分期进行的,有一期、二期、三期,新校区的建成将对我校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存在很多困难,特别是新生很快就要进校,不仅在建设上,而且在管理上,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例如,与老校区相衔接的教学安排,实验课开设、新生图书借阅,教师到新校区上课的交通和休息、新生的医疗保健、新校区的安全保卫,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学校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如何加快学校的发展,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来做。加快学校的发展,首先要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机遇。比如,2002年95周年校庆,我们经过精心策划,办得就比较成功,达到了我们预想的目的。再过四年就是我校的100周年校庆,这是我校百年一遇的难得机遇,办得好,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谋划,不要以为校庆只是开一次庆祝大会就完了,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另外,除了逢五逢十外,以后每年校庆是否都要庆祝?我认为还是要庆祝的——特别是像我们这所百年老校,不过庆祝的规模、形式要有所不同,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校庆最好要与科技节相结合,在校庆期间,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请优秀校友回校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等,活跃学校的学术和文化氛围。此外,要重视学校办学的增长点,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办学等。当前的新校区建设也是我校发展的难得机遇。

其次,要勇于创新,深化学校的各项改革。

创新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我们要坚持党中央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思想观念的创新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营造加快发展的新环境。

创新也就是改革。由于改革涉及既有利益的调整,所以会有阻力,争议也比较大。比如,院系的结构调整,人事制度的改革,津贴分配制度的改革,后勤管理的改革等等,校内就有各种议论,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有观望的。我们的态度是:看准了方向,就坚决地改,绝不畏缩;同时也要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正确的就采纳。各项改革都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既要发扬民主,也要保证集中,使各项改革能够稳妥地进行,为学校绝大多数人所拥护。

再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加快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我们要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十六大精神上来,把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校内校外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学校的奋斗目标上来,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校的各级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从学校和全省、全国的关系来说,全省、全国是大局,但是从校内各院系、各部门和学校的关系来说,学校却是大局。所以,各院系、部门领导一定要学会从全局考虑问题,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服从全局利益。新老校区的资源调配将是对大家的一个考验。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各院系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各院系应该拥有多大的权力?我们倾向于各院系在人财物的调配上要有更多的自主性,对原有的一些文件规定要进行一番清理,不合时宜的要予以废弃。各院系、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事情就好办多了。此外,也要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形成大家关心学校、爱护学校,人人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的良好氛围,我们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 加快学校发展,各级领导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政治路线确定方向,干部就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干部要成为“决定性因素”,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

第一,要努力学习、善于学习。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用十六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如何武装?就必须学习。大家对学习口头上也讲重要,但实际上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学习经常流于形式,效果不好;许多人凭经验办事,认为学习可有可无;不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等等。从这次小组汇报的情况看,有的空话、套话一大堆,有的发言冗长但没有实际内容。学习问题要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第二,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说,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正实践十六大精神的最重要标志。他还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级领导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谢树森、胡炳环两位教授学习,他们既是老同志,又是新院长,把学院的工作放在第一位,全身心投入,令人感动。但有个别领导就不是这样,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什么都想要,这样势必脱离群众,甚至有可能违法乱纪。

第三,要敢作敢为,富有激情。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因此必须敢闯、敢干,奋发有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瞻前顾后,等待观望,得过且过,就可能坐失良机,什么事也干不成,创新更无从谈起。有一些领导习惯于不作为。为什么不作为?无非是“怕”字当头,“私”字作怪。怕得罪人,怕时间花得太多,怕吃力不讨好,只是不怕没有把工作搞上去,实际上是考虑自己太多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干部自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要改进现在的对干部评价、考核机制,不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敢作敢为,就需要一种激情。2002年校庆时我就强调,干部一要忠诚,二要有激情。现在回顾起来,2002年校庆筹备时间才短短的两个多月,真是激情燃烧的两个多月,时间那么短,做了那么多事,没有满腔的激情是办不到的。

第四,要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领导要想方设法解决师生员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比如:老师一直反映的文科楼的管理问题、阳光新村盛夏时的停电问题等;有一位高职学生反映,他毕业后一年档案未到位;有一位同学来信反映,校内下坡路段常有摩托车飞驰而下,建议要铺设减速带;等等。过去有一段时间,外界反映师大的电话很难打。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与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要切实加以解决。

第五,要海纳百川,团结一致。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各级领导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事情,团结新老同志一道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团结搞得好的单位就很有生气,工作就不断出现新局面;反之,则死气沉沉,人心不稳,工作也就上不去。我们发现,确实有个别单位领导搞家长制、“一言堂”、独断专行;有的则是“武大郎开店”,妒能嫉贤。我们绝不能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

第六,不尚空谈,狠抓落实。空谈大可以误国,小可以误校。我们要提倡实干,当前特别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抓落实就要把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化,如学科建设、新校区建设等,要落实到人,并且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到时要进行检查。抓落实就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要提倡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17]

一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从2001年8月到2002年7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泽民同志连续发表三次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2004年初,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我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3次学习,安排的内容就是如何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使福建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乘着这股东风,开拓进取,把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向前进,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哲学社会科学在福建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注重研究经济和社会实践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民营经济问题、东南亚金融风暴问题、国企改革问题、南海疆域问题、台湾问题、南洋问题、福建“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推进福建小城镇建设、建设生态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加快发展福建县域经济、建设诚信福建和改善公共管理与提高为人民服务质量等课题,向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并被运用到各项决策中,充分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福建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的智力支持作用,为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世纪新阶段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福建的发展融入全国发展大局中,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而提出的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不仅对福建的现实发展,而且对福建的未来走势,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这一战略的提出,虽然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发展轨迹可循,但毕竟是一个崭新的构想,在它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深化和完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和阐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理论依据、现实条件、实践基础和丰富的科学内涵,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例如,如何承接南北两个三角洲,加速培育环海峡经济圈的区域经济优势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展开竞争合作?如何与海峡东岸的产业及资本对接融合,构建环海峡经济圈?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福建省县域经济实力?如何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福建省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如何发展中心城市,统筹福建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如何壮大民营经济,为福建发展增添新的力量?等等。通过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福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并从福建的历史和文化中提炼出一种能集中反映八闽儿女优秀品质、激励福建人民拼搏向上的“福建精神”,在新时期的实践中加以发扬光大。所有这些都表明,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任重而道远。

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宏伟大业的要求相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和学科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学术创新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中青年理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进一步引起关注。因此,在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践中,一定要从全国全省大局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动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二 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需要,进一步明确繁荣发展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1.确立繁荣发展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首先,要与《意见》的精神相一致。《意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一总体目标下,《意见》还提出了阶段性的目标,即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三个“形成”(即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材体系,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五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围绕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意见》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五个方面的工作,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宣传和普及、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外开放。我们要确立福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意见》的精神,并作为立论的主要依据。

其次,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相联系。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虽然时间不长,但已在全省上下引起广泛共识,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这一战略构想准确地把握了福建的区位特点和对台优势,把福建的发展放在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范围来审视,放在为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的要求来思考,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新思路、新空间和新作为,符合区域发展规律,符合全国发展大局,符合福建实际情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成为福建人民新的奋斗目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三个“前置词”,即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和全面繁荣。确立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一定要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相联系,并纳入这一战略构想的框架来考虑。在对外开放方面,福建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应当比其他省市要做得更好;“五个统筹”协调发展,其中就包含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至于“全面繁荣”,当然更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了。

再次,要与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一直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241.73亿元,增速达到11.5%。福建的GDP总量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引人注目,不少社会发展的指标已在全国处于前列。因此,在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位置这一现实状况。

最后,要参照其他省、市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目标的提法。《意见》下发后,各省、市积极学习贯彻,并依据该地区的实际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例如,北京市的提法是:“形成全国一流的研究水平、一流的研究人才、一流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首都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使首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的提法是:“成为在全国率先一步、先人一着的社科强省。”河北省的提法是:“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我省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具有河北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兄弟省、市的提法,对福建省确立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是很有启发的。

2.福建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福建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可以这样表述: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福建特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相协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阶段目标是: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推出一批全面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材;建设一批具有时代特点、代表国内一流水平、体现福建地域特色的学科;产生一批在理论上具有重大创新或在应用对策上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扶植一批重点培养人才,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为福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确定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民营经济研究基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基地、基层民主研究基地、党建理论研究基地、闽商研究基地、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湄洲文化研究基地、闽台文化研究基地和华人华侨研究基地,等等。

围绕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具有福建特色、科学规范、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组织程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效地配置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优势,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是繁荣发展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的重要举措

要实现福建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目标,需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并逐一加以落实。我们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尽快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

1.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这是对中共中央《意见》的具体贯彻。《意见》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要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意见》还指出,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作为一个地方社会科学研究实体,当然应该对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政府部门的一系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这是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但这一应用对策研究必然带动具有鲜明福建特色和海峡西岸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这种研究的前沿性、创新性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建立这一研究中心,既符合中共中央《意见》的精神,又是对上述福建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标的具体落实。

其次,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作战,需要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就以福建省来说,由于原有管理体制的约束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研究部门号称“五路大军”(高校、社科院、研究机构、党校、讲师团),研究人员也有10万人之众,但基本处于分散隔离状态,各搞各的。尽管某些学科、某个领域的研究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很高水平,却与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系统工程缺乏有机联系。更有不少人在从事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这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这一平台,可以把分散的社科研究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分工合作,产生规模效应,从而不断推出代表福建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再次,它可以在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社科专家学者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应该是一个群众性的研究团体,因此,它区别于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它虽然要接受党委的统一领导,并且主要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但是它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将更加灵活,它所开展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研究中心也与一般的群众性研究团体不同,因为它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就是研究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提供给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

正是由于这一研究中心的特殊性,它可以避免体制内研究机构的许多弊端,灵活地利用计划和市场这两种配置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福建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机会投身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宏伟大业中,找到他们的用武之地。各级政府部门有广大专家学者提供智力上的坚强支持,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2.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要切实有效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第一,省委、省政府要十分重视发挥这一研究中心的作用。要经常向研究中心提出一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注意把优秀研究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也可以通过这一研究中心,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某一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相关领域社科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建言献策,从而达到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开阔思路、促进发展的目的。

第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在人事管理上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聘请省内外、海内外的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中心的顾问、兼职研究员。可以与省内的高等院校等单位合作,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层论坛,力争使这一论坛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品牌。

第三,设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的研究基金。基金可以通过多渠道筹集。基金主要用于重大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实行招标制,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的研究机制。对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可通过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第四,这一中心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资料库。要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献和资料,收集有关港澳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献和资料。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对这些文献资料加以整理和研究。研究中心要充分利用省、市和高校的图书馆、各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实行计算机联网,资源共享,避免重复设置。中心还要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一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对全面、深入、持久地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及其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这一中心要扩大对外开放。根据中央《意见》的要求,要扩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交流,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的对外开放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中心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把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请过来”,也要积极主动地把国外的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通过举办讲座或者召开学术研讨会的形式,一起探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心也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与有关单位的协调,带着中心委托的研究任务,有计划地组织福建省社科专家学者出国交流。

综上所述,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要尽快建立起来,但也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机构和人员,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省社科联来进行运作。省社科联是一个特殊的群众性团体,它所属的学会、研究会有137个,会员10万多人,实际上它已经在发挥协调、整合福建省社科各种资源的作用。例如,成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中心和调研基地,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组织福建省百场社科专题报告会和百个乡镇调研活动;举办颇有影响的“东南论坛”等,反响很大。省社科联还具体负责福建省的社科研究规划,这几年连续取得显著成绩,如2003年共有36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居全国各省、区、市第6位,获资助经费256.5万元,2004年在上年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因此,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中心挂靠在省社科联,实在是一种现实有效的最佳选择。

关于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思考[18]

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个务虚的问题,也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任何一所大学,无论是办学历史悠久还是新办的大学,都有自身的办学理念,它是个大问题、老问题,不是新问题。但对我们学校来说却是个新问题,因为我们对办学理念还没有清晰的看法。教育部实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十分重视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思路,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我校有百年的办学历史,大家对办学理念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一 应当重视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研究

(一)什么是办学理念

首先要弄清楚理念的含义。在汉语词典中,“理念”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认定和追求的某种目标、原则、方法等”。实际上,“理念”是带有哲学含义的一个概念。要了解理念,必须了解哲学史,了解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西方最早提出“理念”这个概念的是苏格拉底,而比较系统地论述“理念”的则是柏拉图,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理想国》。在这本书中,他把各类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 (“一般”)抽象出来所形成的一切的类概念或一般概念客观化、绝对化,把它们看成是自身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是“理念”。只有“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而其他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他把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理念世界,一种是现实世界。理念世界是原生的,现实世界是派生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这显然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后来许多哲学家先后对“理念”作过解释。在18世纪末,德国的康德从认识论角度对“理念”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人的认识要经过感性、知性、理性几个阶段,“理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黑格尔对“理念”的解释是把认识论和本体论结合起来。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概念,就是“绝对理念”,它既是本体论的,是创造世界的实体,又是认识论的,“绝对理念”作为认识的主体,有一个发展过程,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理念”是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对于“理念”,我国还没有与它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古代对理念的探索,主要是对理的探索,也就是对天理、物理、义理和玄理的探索。有人把西方哲学家关于理念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先哲对理的探索相结合就得出了“理念”的概念。我认为“理念”这一概念,从古到今应该包含三个含义。①本体论的含义。探讨世界是怎样创造的,是由什么决定的。②认识论的含义。探讨人们是怎样认识事物的,认识是不是要有一个过程。③价值论含义。探讨人们是怎样评价事物的,也就是事物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什么意义。究竟什么是理念?我认为它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性思考所形成的对事物存在的本质、发展和意义等一系列的根本观点。所以办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发展和意义等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概括形成的,它要回答的是:大学的使命是什么?大学的功能是什么?大学是怎样发展的?大学跟国家、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对这一系列根本问题的回答进行抽象概括就形成了办学理念。

(二) 办学理念的特征

一是本质性。理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大学是个很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企业,也不是行政单位,它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大学有自己的本质属性,如果没有这个本质性特征,大学就不会存在了。二是导向性。规定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只能做什么里面还包含怎么做的问题。大学是追求知识、传播知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地方。在追求真理的问题上,人人平等。所以大学是一块净土,大学是个很干净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地方。因为追求真理,所以是一个平等的地方。因为平等,所以要互相尊重。因此大学理念是一种导向性的规范,是从真理到平等到相互尊重的导向性规范。三是前瞻性。办学理念一经提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应当是稳定的,不能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这就要求办学理念要有前瞻性。回顾我们2003年所提出的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的学校发展目标,我们按照“四个定语”“五个转变”来安排我们的工作。经过了三四年,也没有大的变化,所以这“四个定语”“五个转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四是发展性。办学理念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既有可变的东西,又有不变的东西。哈佛大学几百年来强调学术自由,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19世纪上半叶,它就强调传统,这与当时它所处的社会形势相适应。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它又强调变革。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强调科学技术的创新。它所强调的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是一直不变的,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是符合辩证法的,随着事物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五是稳定性。大学理念是比较深沉、厚重的。世界上许多大学的办学理念可以说历久弥新。尽管这些古老的大学许多建筑已经非常破旧,但它的办学理念还是非常新鲜。我们中国的一些大学也是这样。像北京大学,由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民主治校”的办学理念,经过一百多年,还是很新鲜。为什么北京大学那么出名?这跟蔡元培所提出的这种办学理念有一定的关系。

(三) 办学理念的表现形式

办学理念看起来抽象,其实并不尽然。大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既是教育学的,也是哲学的问题。大学理念当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属于高等教育学的范畴。什么是大学,怎么办好一个大学,怎样发展这个大学,这都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同时它又属于哲学层次,因为它具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特征。所以,不仅仅要靠教育学来解释,更要靠哲学来解释。可以说,大学理念是一种教育哲学。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从教育学上升为哲学。其次,大学理念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大学理念是具体的,因为它通过具体的有形的校训、校风、学校规章、校园文化、学校环境来表现。抽象是因为哲学的东西都是抽象的,所以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直观的。再次,大学理念既是单一的,也是系统的。通常我们说某个大学怎么样,一般都是从校风、校训的角度,从管理的角度来阐释的。大学理念是单一的,它可以表现为一个概念、一个句子、一段话,大学理念又是一个系统。讲到系统,它必须要有结构,有内在结构,包括若干层次和要素。大学理念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系统的。要素组成层次,层次组成结构,结构组成系统。它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系统,因此我们说大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四) 办学理念的重要作用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深层次的东西。大学没有理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没有方向,徒有虚名。所以我们说大学的办学理念很重要。一般古老的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宗旨和方向,有自己的追求和使命,这就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理念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长期办学经验的积累和积淀。经验慢慢积累,成为一种沉淀,成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我们师大人有长安山情结,因为长安山是培养他们的地方,是他们的成长土地,我们很难说这种情结是一种什么东西,但是它已经深深内化到他们的血肉中去了,这就是老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这是老大学和新大学的区别。我们大学有这种长期的历史积累和精神沉淀,新大学就没有。一所大学要有它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财富,我们师大作为百年老校很值得骄傲,我们要把我校长期办学的精髓挖掘出来。②办学理念对大学的发展有规范和导向作用。一个正确的办学理念对大学的发展导向是很清晰的。有了它以后,一所大学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是很明确的。它不一定需要领导来安排,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这个学校后都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在大学办学过程中,要避免两种不正确的倾向。其一就是大学的庸俗化。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阻碍知识和真理的传播,并容易产生金钱至上等许多消极负面的影响,对我们的思想冲击很大,甚至有一段时间搞乱了学校的秩序。因此我们一定要吸收积极的东西,避免消极的东西。其二,庸俗化同时还容易导致官本位思想。我们不能把大学变成官场,如果那样,那么我们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只能是当官发财。这也是一种庸俗化的倾向。面对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我们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我们的学校都和别的学校一样,那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注意这种倾向。③办学理念具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办学理念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具有凝聚广大师生人心的作用。办学理念对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本科生所受的影响最大。因为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学校中所受的教育和培养,学校的环境、老师对他们的人生影响要远远大于研究生。所以在本科生走上社会后,无论事业多么成功,他们对学校的感情一直都很深。这就是大学理念所起的凝聚人心的作用。④大学理念可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大学的理念是什么,信条是什么,都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什么影响这么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的办学理念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研究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前提和依据

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 要追溯学校的历史

在我们学校近百年的办学历史过程中,我们对前身校的办学经验要很好地总结。作为百年老校,她的确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特别是其中的很多优秀办学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她为今天我们提炼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比如,我们首任校长陈宝琛的教育思想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提出的校训及其人才观在今天也很有意义。前身校的办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我们要好好珍惜,从中汲取有益的养料。我们不但不能割断历史,而且还要把它发扬光大。除了前身校外,在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历史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资料,那就是革命的光荣传统。在革命传统方面,我们所做的宣传还比较少,实际上从五四运动开始,我们前身校的很多老师和学生为了国家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在共和国和福建的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是我们福建师范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追溯历史变迁中的办学理念时,的确还应该从革命传统的角度进行探索,不能忘记他们。

(二) 要探寻学术的源流

我们现在的学校是由历史上的多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所以应该有多种学术源流。主要有三条历史线索,一是“中学”。“中学”也就是国学。在将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曾经有多位国学大师在我校任教。远的如叶圣陶等,近的如黄寿祺等。师大的文科一直都很优秀,我们应引以为荣,今后一定要发扬光大,使“中学”有更大的发展。二是“西学”。这与我们的前身校也有很大的关系。像协和大学、华南女子学院都是教会学校,当时吸引了许多西方国家来的老师,包括传教士来这里任教。他们带来了许多西方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思想,这对学生影响很大,他们受到过对西方教育的严格训练。所以说“西学”对我们学校的发展影响也不可忽视。三是“苏学”。我们学校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老师在苏联的大学学习过,而许多老师则从国内的名牌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等毕业,这些大学都曾请苏联专家来讲课。所以,苏联的思想和管理方法对我校的办学理念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从学术源流来说,“中学”“西学”“苏学”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探讨我校的办学理念时,从中可以得到很大启示。

(三) 要把握时代的特征

我们是一所百年老校,但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不断向前发展,把握时代的脉搏。当前,时代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有哪些重大影响?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广度、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前几年我们还在为加入WTO而忧心忡忡,而今天我们已经融入其中。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经济资源进行世界性的流动。中国过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但在今天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的汽车数量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大,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高等教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培养人才必须要有全球性的视野,在某些方面,如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实验室的管理等,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但真正发生大的变化还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与企业有所不同。企业的发展只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但大学首先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当然,它也不能无视市场规律的存在,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必须同时遵循这两个规律。市场经济有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大学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在办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要注意按经济规律办事。

三是科技的现代化。科技的现代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就是信息化、网络化,这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冲击。前几年我们还在讨论要不要推广多媒体,我们的教师能不能掌握多媒体,而现在它已不再是个问题了,几乎所有学校基本实现了多媒体的普及。我们今天不能忽视网络的存在,它直接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同时在网络上获得广泛的信息,这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四) 要关注高校的风云

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不仅要了解自己,同时也要了解其他高校,包括国内、国际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些什么提法,它们是怎样看待的。这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果我们做得对,就要坚持;如果有缺陷,就要不断去完善。我们要不断关注国内外大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思想和经验,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学校才会不断发展。最近几年一些地方举办大学校长论坛,所讨论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办学理念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走出去,博采众家之长,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 关于福建师范大学办学理念的探讨

探讨福建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一个新课题。我认为办学理念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核心层,它体现最主要最一般的办学理念,我称之为“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教学、科研、服务的“三位一体”,把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就是现代大学的使命。

“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说起来简单,但对这个问题的探索长达七八百年之久。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20世纪出现的。像牛津大学、巴黎大学这些最早的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就是追求真理、传播真理,追求知识、传播知识。这与我国古代的教学理念有些类似,即传道、授业、解惑。那时的大学不需要创新,不需要发展,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只要把圣贤的知识解释清楚就可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教会,大学的使命就是研究宗教教义,解释它的微言大义和故事的出处。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影响,就使近代大学成了单纯追求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这种办学理念使当时的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受到很大限制。19世纪初大学的办学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办人洪堡提出大学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要扩展知识、发展知识。这种新颖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并逐渐被许多大学所接受。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大学首先提出,大学的使命不仅是教学科研,还有服务社会的问题,这是大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这种“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后来被许多大学所接受,并通行全世界。

尽管“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19世纪中叶在西方已经确立,但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学中,对它的接受程度却是很不平衡的,尤其是师范院校。我国师范院校的发展受苏联办学理念的影响很深,把教学和科研截然分开。长期以来,福建师范大学所秉承的就是以教学为主的办学理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这种办学理念占主导地位。在80年代以后,有些院系开始突破这一框框,实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并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也有一定影响。到90年代以后,由单一的教学转向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步伐逐渐加快。2003年,我们的办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校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由师范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转变,说明我校所实行的也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这就与国际接轨了。

二是次核心层,又叫中间层、内在层。它是一种特殊理念,即根据各个大学的不同情况,对一般理念作出自己的解释。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对它的理解和要求就与其他大学有所不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教学最终是为培养人才服务。我们学校要培养的人才应该做到校训所要求的“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立诚致广”要求对自己的国家、民族要忠诚;做人要讲求诚信、真诚;要志向远大,胸怀宽广。作为百年老校,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这样的胸襟和追求。在学问上,“知明行笃”就是打好基础,既专又博,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福建师范大学校训对培养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只要迈进师大的校门,就必须“知明行笃,立诚致广”,在此基础上追求人格至上,全面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主张包容和宽容,提倡学术自由,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这也是一些知名大学的优良传统。作为科研来讲,要强调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就要超越,我们鼓励学生超越老师。只有创新才能超越。所以科学研究要提倡宽容、创新和超越。在服务社会方面,我们要立足“海西”,辐射全国。首先要服务福建,再服务全国。我们并不是说只服务福建,而是要立足福建,影响全国,对“海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是外围层、外在层,属于具体操作层面。这一层次的作用就在于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它包括一系列能体现办学理念的办学软件和硬件。以培养人才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良好的师资配备。办一所好的大学,必须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师资是好大学的重要标志。福建师范大学在师资配备的数量方面已符合要求,在质量方面,在老、中、青中都有一批在全省、全国很有影响的教师,有的在国际上也有名气。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成为福建师范大学各个学科的带头人。他们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撑。当然,我们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优秀教师充实进来,这是我们师大实现跨越发展的希望之所在。

第二,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坚持通才教育和专长教育相结合,培养的学生知识面不能太窄,文理科要适当地相互渗透,理工科的学生要懂一点人文知识,文科的学生也要懂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即便在理工科和文科内部,也不能壁垒分明。所以,除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外,公共必修课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三,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只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质量。好的大学一般都有好的教育制度,像好多大学实行导师制、学分制、选课制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学校也有一些好的教育制度,但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课课程的设置等。

第四,要有好的校园环境。一所大学的大门、大路、大楼以及学校的一草一木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许多校友有长安山情结?就是因为他们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我们新校区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和运动场等都建设得非常漂亮,其中的配备也很先进,许多外校的同志参观后十分羡慕。

第五,要有良好的文化氛围。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校风、校训、第二课堂、群团活动等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福建师范大学是有优良传统的,全校性学术报告一个接一个,社团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即使在国际性的演唱比赛中,我们也取得了铜奖。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创造佳绩。

第六,要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欧美大学很少提到后勤保障,因为都社会化了。我们一时还不可能完全做到。所以说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是中国大学的特色之一,没有后勤保障我们什么事也做不成。福建师范大学的后勤部门面临着比较繁重的任务,它与管理育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再以科学研究来说。我从尊重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几个观点。

第一,不搞科研的大学不是好大学。我们要建设一所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那么“高水平”体现在什么地方?“高水平”要体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同时学校提供的科研成果必须是高水平的,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目前的大学有教学型大学、科研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但我感觉这种分类不太科学,因为从“三位一体”的角度,科研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学校所确立的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教学和科研都要有高水平。

第二,抓科研一定要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如果说一所大学的教师都要搞科研,属于科研的普及,那么重点学科建设则着重在提高,要瞄准国内、国际学科的前沿,要多出有分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学术团队。学科建设对一所大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科研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人力有限,精力有限,经费也有限,我们要认真研究一下,我们的优势、潜力在哪里,哪些方面经过努力能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一旦看准了,就要全力以赴把它做好。

第四,科研一定是探索性的。所谓探索性的,就是要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就是创新。没有探索性的研究必然会搞“重复建设”,这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没有多大意思。我们在科研上要有重大突破,承担重大课题,获得重大奖励,必须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研究。

关于服务社会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 关于福建师范大学办学特色的探讨

首先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它就没有什么影响。任何一所大学都在追求自己的特色,办大学谁都会办,但要办一所好的大学,办一所有特色的大学并不容易。我们在办学特色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个探讨也是对近百年福建师范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研究办学特色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方法论问题,懂得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要找出,作为大学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大学,作为师范大学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师范大学,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办学特色就会凸显出来。

第一个特色,我们是师范性大学,与其他单科性大学不一样,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突出师范大学的特色。我们的办学特色是相比较而言的,一定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点。要比较就要找准参照系。我们从特殊的师范大学的角度,突出我们师范的特色和优势,就是重教、勤学,求实、创新,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校训“知明行笃,立诚致广”也体现这一办学特色。

第二个特色,与其他的师范大学相比,我们要有优势,要有所超越。那怎么超越呢?这就是我们这几年一再强调的学术性、综合性。建设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步伐正在加快,这是其他多数师范大学做不到的。我们注重学科建设,注重学位点建设,在这方面可以说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以学科建设来带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快速持续发展,这应当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第三个特色,与国内所有的大学来比,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如果按现有办学条件和水平,我们与国内知名大学比,再过一百年两百年,我们都跟不上。但我们坚持对外开放办学,走国际化道路,就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后来居上,这几年我们都在探索、在实践,并逐步形成我们的办学特色。福建师范大学的软件学院2003年才创办,其专业、课程基本按照英国大学同类专业的标准来办,并且采取了“3+1”的办法,可以说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和质量达到了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先进水平。这几年我们在国际化道路的探索中,应该说很有成就,华文教育在全国已颇有影响。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但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相结合,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坚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服务。这与其他大学相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色。

要重视对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研究[19]

每一所大学,特别是有一定历史的大学,都应有它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理念,是对大学存在的本质、发展和意义等一系列根本观点的抽象概括。它要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干什么?好大学是什么?如何办好一所好大学?等等。大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体现着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是大学文化中最稳定、最核心的要素。大学理念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大学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大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决定着大学的使命和发展目标;大学理念能获得师生的广泛认同,发挥强大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大学理念是增进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大学理念如此重要,校党委2006年暑假在永泰召开的暑期学校工作研讨会中,把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作为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会议安排,我在会上作了《关于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思考》的发言,意在抛砖引玉。大学理念的确定,需要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并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要熟悉我校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从学校创始人陈宝琛到这几届领导班子的办学思想,都要好好总结;二是要明了百年来我校的学术源流,其中既有“中学”(国学),也有“西学”,还有苏联的学术影响;三是要把握时代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现代化,特别是信息化和网络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四是要关注高等教育的风云,充分了解国内外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大学理念的表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不少人把校训作为大学理念,这是片面的。实际上,大学理念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一个体系,它既是一个同心圆,也是一个金字塔,如图1所示。

以同心圆为例,三个圆圈表示三个层次。

内圆是核心层次,它体现核心理念。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现在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它在世界大学的发展史上,经历了700多年的变迁,我校对它的认识,如果从20世纪50年代初算起,也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对我校来说,这个核心理念所要解决的是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教学和科研的统一、走进象牙塔和走出象牙塔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等一系列办学的根本问题。

中圆是内在层次,它体现的是基础理念。也就是说,从我校的校情出发,分别对“三位一体”办学理念中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作出特殊而又精辟的阐释,这种阐释不是单一的,而是系统的。以人才培养为例:从培养目标来看,要求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要知明行笃,立诚致广,追求卓越,全面发展;从学校氛围即校风来看,是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从师资建设看,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课程设置上,主张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工具教育的有机结合;等等。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也都有它的系列理念。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外圆是外在层次,属于具体操作层面,它的作用就在于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它包括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环境创设、校园文化、检查评估等。

关于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这两年结合本科教学评估,又进行了多次研讨。研讨办学特色,从哲学方法论上说,就是研究与矛盾普遍性相联系的特殊性,也就是研究我校与其他大学不一样的地方。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在与三类大学的比较中彰显出来的:一是与综合性大学比,我们要突出师范院校的传统和优势,如重视教书育人、敬业爱岗、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二是与师范院校比,要突出我校的学术性,特别是学科建设的优势及其对教学的辐射作用;三是与国内所有高校比,要突出我校的区域性(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服务)和国际性(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概括地说,我校的办学特色是四性(师范性、学术性、区域性、国际性)的深化和展开。换言之,就是:坚持师范性,突出学术性,大打“海西”牌,高唱“国际歌”。

《难忘的回忆》序[20]

为了纪念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由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离退休分会组织编写的《难忘的回忆》一书即将付梓。我在高兴的同时,也为本书所记述的人和事深深感动,为本书的编者对学校的一片深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深深感动。

自1907年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起,福建师范大学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历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省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所以,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校庆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盛事。纪念百年校庆,首先需要的是对这百年办学历史加以总结,于是我们组织编写了校史,收集了几百幅反映学校历史的珍贵照片……在学校的老照片展列室里,我曾向来访者介绍叶圣陶等一批名人在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校之一——协和大学工作过,使他们惊讶不已。作为一所老大学,最值得骄傲的莫过于有多少知名学者在那里执教过,又培养出多少后来知名的学生。《难忘的回忆》一书主要辑录了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在学校工作过的部分领导和老师的人和事,虽然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专业有别、个性各异,但都兢兢业业,锲而不舍,为学校的发展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他们毕生的心血。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是值得钦敬的,并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为了庆祝百年华诞这一盛事,学校决定出版一套纪念丛书。我想,丛书中应该有一本老同志的回忆录。2007年2月的一天,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校社会科学联合会离退休分会的陈豹义同志,他和离退休分会的同志们都很赞同。但是,最大的困难是时间仓促,因为要在两三个月内编写出一本书来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困难并没有难倒这些在学校工作了几十年、对学校怀有深厚感情的离退休同志们。他们为了编辑这本书,不顾年事已高,尽了十二分的努力。现在,书稿终于按规定时间编写出来了。陈豹义先生、黄铁平先生……他们将和本书所记述的人和事一样让人难忘。

本书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往事的回忆,更是催人奋发前行的一股巨大精神力量。我们现在尤其需要这种精神力量。

是为序。

2007年7月20日

《福建师范大学暨附中革命烈士传略》序[21]

2007年是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一个世纪前,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了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这是福建师范大学最早的前身校。新中国成立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省研究院等单位合并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改为现名。福建师大附中历史更为久远,建校至今已126年,她与福州英华中学、华南附中、陶淑女中都是福建师大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福建师大作为一所百年学府,不仅名师云集,学术底蕴深厚,培养了30多万名优秀毕业生,为福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她就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革命据点之一。1925年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翌年成立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进步师生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们中的许多人,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血腥屠杀,不畏艰险,英勇奋斗,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福建师范大学暨附中革命烈士传略》一书所收入的62位校友烈士的传略,都十分感人,其中有在炮火横飞的战场上和敌人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有在凄风苦雨的刑场上慷慨高歌、从容就义的,有在阴森恐怖的牢房中铁骨铮铮、宁折勿弯的,也有在长期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坚持工作积劳成疾、鞠躬尽瘁的。烈士中既有在共和国黎明到来之前壮烈捐躯的,也有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卫和巩固红色政权、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英勇献身的。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校友烈士的资料收集十分困难,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记载,但从这些简要的叙述中,我们已领略到烈士的远大志向、高尚情操、卓越才干和献身精神。这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我们为福建师大校友中曾经出现这样杰出的民族精英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经过一百年的风雨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福建师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不仅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一所著名大学,而且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今天,我们在欢庆学校的百年华诞时,深深怀念为革命献身的校友烈士。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校友烈士的革命精神,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为把学校办成一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的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首先要感谢陈毓洸同志。她是我校一位退休老同志。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1960年任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党总支副书记,1973年起先后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教育系党总支书记,在福建师范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了50多年。出于对校友先烈的怀念和景仰,以及对后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收集有关资料。1987年退休后,她全身心投入这一工作,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并对搜集来的材料逐件进行考证核对。2004年6月,为了弄清一位烈士的史实,她远赴上海、南京调查,不慎跌伤骨折,住院达三个月之久,出院后又无怨无悔地投入紧张的工作。陈毓洸同志已经把本书的出版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一位多么好的共产党员!本书是陈毓洸同志和所有参加编写的同志献给学校百年校庆的一份珍贵礼物,是我们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份难得的好教材。依据本书提供的史实,我们在校史馆展列中增设校友先烈专栏,这不仅是为了缅怀校友先烈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让福建师范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接过校友先烈手中的火炬,在永恒的星光照耀下,沿着他们所开辟的道路,奋勇直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是为序。

2007年10月

祝贺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丛书出版[22]

值此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的首发式。

首先,我们要感谢丛书出版的编写和编辑人员,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丛书出版艰巨而又重要的工作。感谢关心和支持丛书编写出版的各级领导和各地校友,是你们的鼓舞和鞭策使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还要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为本丛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同志们,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沧桑,泽被当代。各主要前身校,办学伊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抗战期间,坎坷飘摇,坚持不懈。新中国成立初期,多校整合,几易校名,承前启后,吐故纳新,完成了从旧大学到新大学的转变,福建师范学院在曲折中探索前进。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师范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21世纪之初,又实现了新的跨越。经过几代师大人的共同努力,奠定了宏博的文化底蕴,砥砺出“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形成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确定了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实力跻身全国高师院校和全国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

在福建师范大学喜迎百年华诞之际,为了进一步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扩大影响,再接再厉,我们编辑出版了《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丛书》,推出《福建师范大学校史》(分史、志、大事记三编)、《世纪回眸——福建师范大学老照片》《福建师范大学暨附中革命烈士传略》《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提要集》《福建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要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优秀论文集》《情怀长安山——我心目中的福建师范大学》《难忘的回忆》《情系马尼拉——福建师范大学赴菲律宾汉语教学志愿者五年活动纪实》等书。我们相信这套百年校庆丛书的出版,一定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了解福建师范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学术传承、大师风范、教苑事迹、桃李情怀……也是百年华诞的各种庆典活动中最具深远意义者之一。

回眸往昔,环视当今,展望未来,我们自豪,我们自信,我们憧憬。福建师范大学新的百年到来,必将带来新的历史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教育创新与科技创新。我们一定能凝聚师大人心,构建和谐校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再创师大新的百年辉煌。

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庆祝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这是海内外师大人欢欣鼓舞的盛大节日,也是检阅百年师大辉煌成就的庄严典礼!在此,我谨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向与会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向广大海内外校友和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诚挚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07年,清朝内阁大学士、末代帝师陈宝琛先生因应世界潮流和时局变革,创办了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这是福建师范大学最早的前身校。一百年来,福建师范大学见证了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沧桑巨变,书写了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不朽诗篇。学校办学伊始,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在黑暗中求索,在挫折中前行。抗日战争时期,前身校大多迁往闽北地区,在逆境中求生存,难能可贵。解放战争时期,一批师生积极投身革命,为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诗篇。新中国成立后,七所前身校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了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学校抓住科教兴国的发展机遇,凭借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春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回首百年,感慨万千。福建师范大学的百年史,是一部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艰苦创业、励志笃行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全体师大人秉承传统、继往开来的奋斗史。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回顾先辈们历尽艰辛、开拓创新的光辉业绩,总结百年来的办学成就和经验。

——一百年来,我们始终以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为己任,成为支撑起福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脊梁。学校共培育了33万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行业和领域里,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要提到的是,全省各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和其他教学骨干中60%毕业于我校。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已经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一百年来,我们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和优良校风,这成为师大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大学的灵魂,福建师范大学从不停息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探索和弘扬。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在继承先辈办学理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校训精神和“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这是学校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突出的精神品格,是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理想追求。

——一百年来,我们始终百折不挠、艰辛求索,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经百年的积淀、传承和发展,学校已从当初乌石山的一隅之地,发展到现在的仓山、旗山、福清、泉州南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达到4300多亩;从最早的191名学生,发展到现在35000多名学生的办学规模;从最初少数几个院系、几个学科,发展到现在拥有28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和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屡有突破,尤其可喜的是,现代化的旗山新校区已经基本建成,在前不久进行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这些都为师大新百年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百年来,我们始终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和气度,走对外开放办学之路。近年来,学校加快开放办学的步伐,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向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派出了5批共253名汉语教学志愿者,成为我国华文教育的一面旗帜。2007年1月16日,在菲律宾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了我校汉语教学志愿者师生代表。

厚重的百年历史,艰辛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始终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获取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帮助与支持。在这里,让我们再次对一向支持、关心我校建设与发展的上级领导、省市各部门、各地方政府、各兄弟院校、各有关单位、各位校友以及各位海内外社会贤达致以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号角。全党全国人民正意气风发,满怀豪情,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开拓创新。学校的发展躬逢盛世,展望新的百年,重任在肩,大有可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百年师大优良传统,坚持文明传承和开拓创新的统一,内涵提升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自我发展与服务社会的统一,朝着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定迈进。

百年始铸千秋业,盛世再谱新华章。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建设更加美好的福建师范大学,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2007年11月16日

附一: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福建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离退休教师、老同志、海内外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向前来出席庆典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到今天它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不平凡历程。这是传承文明、砥砺品格的百年。百年间,福建师范大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与荣辱,在磨难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虽历经世纪沧桑,但始终不渝追求科学、文明、进步与真理,薪火相传、教泽绵延,锻造了“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孕育了“重教、勤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历久弥新,永葆活力,这是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百年。福建师范大学始终秉承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立志高远、敢为人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奉献创造、硕果累累的百年。自诞生之日起,福建师范大学就始终以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人才,创造出一批又一批造福社会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师范大学自觉站在现代化建设前沿,为国家、为福建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的重大问题,为我们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令全省人民备受鼓舞的是,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全党的共同意志,这是党中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刚刚闭幕的省委八届三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强调围绕“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把握“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全国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教育事业是基础、是保障、是后劲、是支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高度,坚持好、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时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做到教育优先走前头,教育公平求统筹,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福建师范大学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期望学校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注重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改革,朝着建设综合性、有特色、开放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把学校进一步建设成为服务基础教育、造就优秀专门人才的重要摇篮,加强科学研究、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融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推动对外交流、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期望各位教师继续发扬“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始终以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高度责任感,努力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期望广大青年学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钻研,勇于创新创造,能够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和力量。

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福建师范大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衷心祝愿福建师范大学在新的百年里,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衷心祝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

附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值此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我谨代表教育部,向福建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祝贺!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等学府。一个世纪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师生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风雨兼程,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抓住各种机遇加快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长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与支持福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建设。在这里,我代表教育部,也代表我们教育战线,我想也可以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的员工们向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各有关方面,向福建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相信福建师范大学能秉承百年传统,积极投身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以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优异业绩来回报祖国,回报福建人民。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我们希望福建师范大学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继往开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把福建师范大学办成一个高水平、开放型、综合性,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的大学,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23]

在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华诞的喜庆日子里,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福州,隆重举行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这是一次中外大学校长和学者、专家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盛会。我谨代表福建师范大学,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百忙之中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对此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高等教育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营造区域建设软环境和带动消费需求、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是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度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校历来高度重视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学科专业优势、科技文化创新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在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中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目前我校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校高度重视开放办学,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台港澳、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教育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海外华文教育成效显著,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长期以来,海内外各兄弟院校不断加强联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这美丽的榕城,互相学习、借鉴,研讨高等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这既是世界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盛事,也为我校提供了向各兄弟院校学习的良好机会。衷心希望各位来宾畅所欲言,不吝赐教,同时,热忱欢迎各位来宾多到我校考察、指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校的建设与发展。

最后,祝福建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福州之行愉快!

关于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若干思考[24]

世界上自有大学近一千年来,大学的功能经历了从单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到开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早在100年前,我校的第一任校长陈宝琛先生就提出“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校训,认识到大学在改造社会、“化民成俗”方面的重要作用。现在,大学要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如何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却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这里我想结合我校的实际,谈一些看法,向各位校长请教。

我认为,大学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一 坚持和扩大开放

大学是应社会的需要而设立的,因此必须和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必须坚持和扩大对社会的开放。只有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大学才能及时获得丰富的信息,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才能开阔师生的视野,突破传统观念的局限;才能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解决因办学资源不足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增强大学自身的造血功能。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对我校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也是我校所处的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迫切需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海内外的广泛认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与发展需要全方位地对外开放,这就为我校的扩大开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我校的扩大开放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迄今为止,我校不仅同国内的很多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而且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今天,在这里召开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有力促进我校发展的同时,也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

大学服务社会不能泛泛而谈,而要根据社会的客观需要和自身的实际,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我校自1907年在全省最早设立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起,一直没有间断过教师教育的教学和研究。一百年来,我校共毕业了近34万名学生,为福建省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的师资,现在全省各重点中学的校长、特级教师中有60%毕业于我校。我校是教育部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最早设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少数几个大学之一。我校教师,包括全国知名教授,承担国家和地方有关基础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积极参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编写新教材,在职培训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经常主持召开高层次、高级别的基础教育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在服务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 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大学为社会服务,首先是为社会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人才。我国已提出要从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大学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我校每年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在5000人以上,要使这些学生在社会各条战线的各个岗位上都能胜任,广受欢迎,把好教学质量关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品牌和声誉,也可以说是学校的生命线。为此,我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设新校区,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师资队伍,提升师资水平;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等。前不久我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的评估,获得了高度的评价。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

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除了表现在教学质量方面外,还表现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上。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科建设,通过校内资源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加强优势学科,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新学科;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建设科研创新团队;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为他们从事实验和调研活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创造必要的条件。现在,我校已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教育部重点研究机构、21个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近五年来在SCI、EI等检索期刊发表的论文在600篇以上。我校的综合竞争力已居全国同类高师院校和地方大学的前列。

四 找准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一个大学对社会的服务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要使这种服务产生显著的成效和广泛的影响,必须找准切入点。我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我校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培训。2003年,我校向菲律宾派出了第一批汉语教学志愿者,至今已连续派出6批,共253人。志愿者以出色的表现受到了菲律宾华人华侨社会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国家汉办的充分肯定。2007年1月16日,在菲律宾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会见了我校志愿者师生代表并合影留念;汉语教学也得到菲律宾政府的高度评价,2007年7月31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视察了我校和菲律宾华商总会共建的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首期汉语培训班,认真听取了任课教师我校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的教学汇报,并向该院副院长、我校章石芳老师亲切询问课时安排等细节,对我校赴菲汉语教学计划和所开展的工作表示赞赏。在我校庆祝建校100周年的前夕,阿罗约总统还特地发来了贺信。通过赴菲汉语教学,大大提升了我校乃至福建在菲律宾和东南亚的知名度,密切了双方的关系,加强了双方的对话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与发展。

百年校庆给我们留下了什么[25]

经学校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百年校庆总结表彰大会。今年学校的三件大事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新校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学校管理重心顺利实现了从仓山校区向旗山校区的转移,本科教学评估取得优异的成绩,百年校庆也已成功落下帷幕,我们要对百年校庆作全面的总结,给百年校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两天学校分别召开了各学院院长会议、校庆13个小组组长会议,听取了校庆工作情况的汇报。我谈谈对百年校庆的三点思考。

一 关于百年校庆的特点

校庆的前两天,我和汪征鲁副校长应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财富论坛》栏目的邀请,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整个采访历时20分钟,我回答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百年校庆究竟有什么特点,我当时概括了五个方面的特点。今天再补充两个特点,共七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我校的百年校庆是福建省本科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的百年校庆。全国全省很多大学也在办校庆,2006年厦门大学举行85周年校庆,福建农林大学举行70周年校庆,2007年12月8日福建医科大学举行70周年校庆,2008年福州大学举行50周年校庆等。但达到百年的本科大学省内迄今为止只有我校一所,全国为数也不多,因此我校的校庆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引起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广大校友、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关于校庆,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除了50周年、100周年校庆,教育部一般不发贺信,也不派人参加校庆活动,可见百年校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能够在有生之年经历一次百年校庆,都应感到十分幸运。

第二,百年校庆是在我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举行的。学校近五年来的发展应该是相当辉煌的,旗山新校区拔地而起,日新月异,校友、离退休老教师来到旗山校区参观以后都感到欢欣鼓舞;我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尤其是前不久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我们这几年坚持对外开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庆祝百年校庆,大家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第三,百年校庆是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情况下举行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我们的百年校庆,国务委员陈至立2007年9月29日在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室亲自听取我校百年校庆的汇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都专门听取了我校百年校庆筹备情况汇报。11月15日下午,省委常委、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同志还亲临庆祝大会现场,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情况,包括庆祝大会的主持词,她都一一看过,有些地方还亲自作了修改。16日上午庆祝大典前,省委副秘书长李元兴同志亲临会场,对会场布置包括主席台名单等一一细看,有些地方还作了一些微调。可以说在校庆的最后阶段,不仅仅是我们在办校庆,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也都在帮我们办校庆。另外,社会各界也非常关注这一盛会。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给我校发来贺电,她说自己年事已高,已经80多岁了,无法亲自莅会,预祝百年校庆取得圆满成功。国际知名思想家、日本创价学会的池田大作先生也发来了贺信。此外,海外的一些报纸很早就在报道我校的百年校庆。

第四,百年校庆是一次规模很大、规格很高、水平也很高的校庆。参加16日庆祝大会的人数,场内有20000多人,加上场外的人数远不止这一数字。第二天晚上的晚会,场内外将有近50000人的师生,这是相当空前的巨大规模。校庆的规格很高,2位中央政治局常委、2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2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委员及国家教育部都为百年校庆发来贺信或题词。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参加了庆祝大会,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夫人给我们发来了贺信,这在一般大学中是不多见的。此外,整个校庆期间的各项活动水平是相当高的,尤其是传统戏曲文艺晚会,很多来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院士都告诉我这场晚会水平非常高,在其他大学校庆中都没有这样的节目安排,说明我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有独到之处。音乐学院承担的“百年钟声”校庆文艺晚会也创造了很多第一,如百架钢琴、百把二胡等都很了不起。因此,百年校庆的确是一次规模很大、规格很高、水平也很高的校庆。

第五,百年校庆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庆祝大会和文艺晚会外,还有许多项目,有不少是我校的独创。因此,百年校庆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短期内是搞不出来的,实际上早在两年前就开始筹备了,关于百年校庆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包括高层学术论坛、文艺演出周、校友联谊、校庆展览、揭牌仪式、丛书首发式以及校内人文景观开发等等,可以说是精彩纷呈。

第六,百年校庆引起的社会反响十分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首先是媒体对百年校庆报道非常多,校宣传部编印了百年校庆海内外媒体的聚焦报道,把收集到的百年校庆报道材料汇集成一本,包括海外报纸、省内外各地媒体的报道,报道数量之多是过去罕见的。其次是社会各界的反响很好,前一段时间我到省委、省政府参加会议,省直机关的有关领导都高度评价我们的百年校庆活动。我们的校友可以说是欢欣鼓舞,北京、上海等地的校友纷纷通过发短信或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高度关注百年校庆的进展情况,为百年校庆的每一项活动叫好。尤其是当天亲临大会的很多校友非常高兴,有的虽是领导干部、知名专家,但一到学校就与一般老师同学一样,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这种反响将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第七,百年校庆是一次文明、安全的校庆。校庆期间我们接待了很多来宾、校友,整个接待工作安排非常有序,校友都感到满意。我们组织了将近一千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都训练有素、彬彬有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海内外嘉宾、校友都可从志愿者、老师和每一位同学身上,看到福建师范大学的精神风貌。此外,整个校庆活动安全工作做得好。我们刚开始很担心用电的安全问题,后勤部门始终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工作,整个大型活动包括戏曲文艺晚会和庆典文艺晚会以及庆祝大会,照明、用电均没有出现任何故障。在人身安全方面,也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尤其是2007年11月17日晚上举行的庆典文艺晚会,观众多达4万~5万人,不仅有本校的,还有周边大学如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的学生,附近的村民都闻讯赶来,人数之多完全超出我们的预料。在下午4点多东区田径场就已经爆满,晚会开始后就更是黑压压一片,到处都是人,当时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但晚会结束后,整个会场退场有序,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这是十分难得的。武装保卫处做了大量工作,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仓山区的公安、消防部门,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总体而言,虽然校庆规模这么大,参与人数这么多,但总体文明、安全,各方面进展比预想得顺利。

二 关于百年校庆所体现的精神

百年校庆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总结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领导重视、各方面策划周密、团结协作等等。我认为,任何事情的成功和失败,归结起来无非是天时、地利、人和三种因素。第一,从天时方面来讲,这也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庆祝大会期间天气很好,都是阴天,等庆祝大会快结束的时候,太阳才从云层中露出,大家都说老天爷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包括11月17日晚上的文艺晚会,天气很不错。第二,从地利方面来讲,我们应该感谢省委、省政府,感谢各方面的支持,建设了大学城新校区。如果没有旗山新校区,很难设想百年校庆该放在哪里举行。95周年校庆我们就没法在校内举行,当时毅然决定在福建会堂举办,这也是破天荒的。事实证明,这样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2007年学校拥有这么漂亮的新校区,我们早就明确要在东区田径场举行庆典大会。校友、来宾参加庆典大会之后,可以参观环境优美的大学城新校区,他们都感到非常高兴。第三,从人和方面来讲,涉及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学校内部的团结拼搏。我校事业能够发展得这么好,事情能办得这么顺利,其中的重要因素是我们拥有一直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非常优秀的干部队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干部是非常优秀的,包括各学院的院长、书记,校部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都乐于奉献、兢兢业业。在讨论时,有人就提出,为什么师大很多事情能够办得好,缘于有一种精神,这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并体现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那么这种精神究竟是什么?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做完就算了。要尽可能做到最好,不断追求卓越。从校庆的情况看,我们的起点比较高,眼光比较远,事情做得比较圆满。这次校庆我们比较早就进行了策划和运筹,一系列努力终于在校庆的时候开花结果。比如校庆系列丛书,两年前就着手进行安排。还有校庆展览,也一直在积极筹划,现在系列展览都搞得不错,综合展览馆有动植物标本展览、校史展览、教学科研展览;校部办公楼一楼有老照片展览,二楼准备再搞对外展览;图书馆有馆藏精品展览和本科教学成果展览等。通过参观展览,可以对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有全面的了解,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审美享受。动植物标本展览搞得相当不错,在前几天的座谈会上,有的院长、处长提出学校安排参观一下,不仅自己参观,还要带上孩子参观,通过参观,可以受到科普、校史方面的教育。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就是要追求比较高的水平,要瞄准国际或国内水平,比如学科建设、科研创新,都要往这方面努力。我们学校也是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办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得比较漂亮,不仅达到一般水平,而且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二是知难而上、勇创奇迹的精神。这次校庆,我们不仅仅在可能的条件下办得最好,办到了极致,很多还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我们也把事情办成了,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创造了奇迹。在两年前,我们一举取得20个学科博士点,获得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取得巨大的成绩,在学科建设总结表彰会上我就说了,我们如果不是在创造历史,那就将成为历史。也就是说,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次百年校庆,我们要做一些人家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们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在一般情况下是做不到的,但通过各种渠道、另辟蹊径,最终张克辉副主席亲自出席了庆祝大会。另外,邀请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出席校庆,也在我们的策划之中,但要把策划变成现实,要通过很多努力,在这一点上汪征鲁副校长是立了很大功劳的。我觉得师大人的确有一种精神,有很多看来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最后却办到了,包括学科建设也是如此。一级学科博士点即使是在综合性重点大学都很难拿到,何况省属师范大学,但是我们一一攻克了。各学院当前取得的一些比较突出的成绩,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这就是一种知难而上,一种别人做不到、我偏要做到、偏要创造奇迹的精神。闽南人说“爱拼才会赢”,这与我们提倡的精神不谋而合、一脉相通。

三是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有的同志平时也会发牢骚,但是遇到大事情的时候,大家都能以学校的事业为重,都能团结合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是如此,评估专家们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在百年校庆中,28个学院、22个机关部处都很努力,把校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此外我们还成立了13个专门工作小组,包括秘书组、联络组、捐赠组、庆典组、演出组、礼品组、安全保卫组等,13个工作组工作上有交叉,但在学校大局面前,它们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所以校庆就是一支宏伟的交响曲,整个校庆工作是宏伟、协调的。

总之,我校有一种非常宝贵的传统,有一种非常好的精神。百年校庆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动力。百年校庆体现出来的精神,我概括成以上三种精神,这也是百年师大留给现在和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三 关于百年校庆的若干思考

校庆已经结束了,学校还要再前进、再发展。百年校庆以后,许多人都在考虑,师大怎样在原来的百年基础上继续前进?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我认为百年校庆后,学校要继续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坚持”。

第一,要坚持科学发展。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都很重要,但发展要摆在第一位,没有发展就没有师大今天的一切,近几年来学校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将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务,对学校同样适用。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发展要考虑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辩证关系。同时,我们的发展要注意从外延式的发展向内涵式的发展转变,要在内涵的发展上狠下功夫。现在我们的办学规模、办学空间已经很大了,学生规模不可能大幅度增加,专业数量也不可能迅速增长。近期学校研究制定“十一五”专业建设规划,各学院报了不少拟新增专业,但专业方面一定要严格控制。2007年本科评估前,由于前几年申报的专业太多了,不得已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现在不能因为评估结束了,申报专业又开始反弹,这方面一定要经过严格论证和把关。我们必须坚持发展,而且要科学地发展,这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牢牢记住的。

第二,要坚持对外开放。对外办学方面,这几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很大的成绩。对外开放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对政府、企业的开放。百年校庆得到了各级政府和企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从老校区到新校区这一路上有很多广告,这些广告都是企业支持我们的,如果我们去做这样的广告,要花费很大的成本。校庆欢迎酒会上大家喝的酒也是企业赠送的。生命科学学院、物光学院、化材学院平时与诸多企业共建,它们都给了很大的资助。第二是对国内高校开放,这里就不细说了。第三是对海外开放。近几年来学校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办学,二是开展华文教育。华文教育通过五年的努力,已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亮点,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组成多个代表团参加,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坚持对外开放办学,不仅仅能够获得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办学水平,这是我们应当坚持不懈的重要发展战略。

第三,要坚持高水平办学。我们的目标就是办一个高水平的大学,这一点无论如何要坚持。办高水平的大学,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抓学科建设,这几年我们坚持抓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是抓本科教学,通过教育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应该把很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长效机制,五年之后再评估,就可以从容应对了。这虽然累了一点,但一旦形成了制度,走上轨道,就能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总之,只有抓好我们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以及整个学科建设,才能使学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要坚持服务社会。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这次校庆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包括物质、道义、舆论和方方面面的支持。百年校庆戏曲文艺晚会费用是由企业赞助的,中央电视台第11频道先后转播了三次,校友看到后都感到很高兴,赞助的企业也值得一提。文学院获得社会的捐赠近300万元,学院领导很辛苦,跑了莆田、重庆等多个地方,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他学院也非常努力,取得很大成效。争取社会的支持,首先要积极服务社会,然后才能得到社会的回报,所以我们要认真做好服务社会这篇大文章。要用我们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方方面面的努力去回报社会。

第五,要坚持和谐构建。和谐包括校内和谐、校外和谐,也包括海内和谐、海外和谐,但在学校,最根本的是我们要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包括在职教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力量。我们的事业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功,校庆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功,首先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从学校的校部机关到各学院,到每位辅导员,以及每位学生,他们都在为百年校庆和学校的发展尽他们最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很重要的动力。在百年校庆戏曲文艺晚会上,主持人白燕升问我,在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接力棒传到您的手中以后有什么感想?我说第一是责任很重,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第二是充满信心,因为有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的校友有33万之多,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这次校庆,有很多校友非常热情,对师大非常热爱。教科院有一个校友在参考消息报社工作,听说校庆改期之后,主动提出要在《参考消息》上做一个广告,不收费用,这令我们非常感动。校庆之前,我们走访了各地的校友会,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很多地区的校友在这次校庆中,都纷纷慷慨解囊,有的100元、200元,还有的5000元,很不容易。在百年校庆座谈会上,有一些学院和机关部处的领导也提出,应该把校友联络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经常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这是我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很重要保证。

现在,百年校庆已经过去了,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当前,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我校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同心同德,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在百年办学历史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