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珠三角地区凭借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制度创新优势和毗邻港澳及沿海的区位优势,将承接港澳与国际制造业和本土工业化的转移结合起来,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和比较优势决定其工业发展的路径和结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首先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料、食品加工和服装等消费品工业开始。当年以“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为代表的“广货”风靡全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收入的增加、住房的改革和人们改善居住条件愿望的提高,家用电器、家具等耐用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随之房屋装饰材料需求增加,广东和珠三角企业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家电产业和建材行业。一批在国内知名的家电产品,例如容声冰箱、科龙、格力、美的空调、万家乐热水器、格兰仕微波炉、TCL彩电等进入千家万户。珠三角的工业从早期的资源密集型非耐用消费品发展到了劳动密集型的耐用消费品。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三角的信息产业开始发展起来,以通信、电脑、高级视频、手机等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华为、中兴等著名企业。世纪之交,轿车开始进入家庭,广州与日本的本田、丰田等汽车厂商合作,汽车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很快成为国内小汽车生产的重要基地。从珠三角制造业发展轨迹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到,从资源密集到劳动密集,从劳动密集发展到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珠三角工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完全吻合。珠三角制造业正经历着一个新的跨越,即从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变,从依靠廉价的资源和劳动优势的要素驱动和以资本为主体的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向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的转变。同时,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是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度外向型的发展模式。通过承接境外和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快速工业化和高速经济增长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密集型家用电器和日用消费品产业的发展中,珠三角承接了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在20世纪90年代的信息产业发展中,珠三角承接了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产业转移;在21世纪初汽车、石化工业等重工业的发展中,又吸引了日本、欧美等国的产业转移。通过改革开放,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吸引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出口,加快产业发展和升级,是珠三角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当前国际经济正在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新一轮的深度调整已经开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被公认为争夺未来经济制高点的关键要素。美国政府2009年9月出台的《美国创新战略》,强调要对创新基本要素投资,以创新为利器,推动美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欧盟2010年3月出台的《欧洲2020战略》强调知识创造和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之间、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如何竞争与合作,是决定未来科技实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利用制度创新和地缘优势,率先引进外资、承接境外和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走出了一条后发型国家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高速经济增长的道路,成为全国领先和具有世界地位的制造业基础。但是珠三角的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体系中处于低端,不少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正面临严重挑战。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国储蓄率提高、消费率下降,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使珠三角高度外向型为特征的制造业的出口市场遇到困难。另一方面,国内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生存日益困难,珠三角低成本的要素驱动型增长的优势正在消失。以依靠技术进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素质为动力,推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是珠三角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本课题针对珠三角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外向型、集群化和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以企业—产业—体制(区域)—品牌的逻辑顺序,以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型和提升区域与企业竞争力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从企业创新动力和环境、产业结构、创新体系和自主品牌等各方面研究珠三角产业自主创新的培育和发展。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是从企业创新动力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珠三角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态势、导致这种发展状态的原因,以及提升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第一章,珠三角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因素。该章借鉴新古典熊彼特理论和演化新熊彼特理论,结合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分行业和城市对影响珠三角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研究了珠三角和广东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对这两类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第四章,珠三角专利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主要基于以专利数据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视角,比较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的发展情况,以珠三角技术创新的案例,分析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些重要因素。第五章,以佛山市的南海都市型产业社区为案例,分析了珠三角产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种典型模式。它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端环节集聚为基础,使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产业发展相融合,产业形态与自然城市生态协调、宜商与宜居环境共生、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统一,是珠三角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可贵探索。
第二篇,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主要是研究珠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区域内由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和制度安排组织结构。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和产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增强区域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就是区域科技创新的创新效果,也就是通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交流,利用特定的合作方式,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效率。从整体上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表现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区域竞争力的增强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要素上说,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资源配置来看,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能取决于对现有创新资源配置的绩效,是资源状况与配置力相综合的结果,反映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和该地区的科技竞争力。本部分第六章对区域创新系统以及效率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分析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理论框架(第七章),并利用这一框架对珠三角各市的区域创新系统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三篇,包括第九章至第十一章,主要是分析珠三角自主品牌发展的现状和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机遇,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以及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低廉的资源优势,通过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和外包订单,在全国率先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许多制造企业依靠OEM生产方式,即“代工生产”赚取加工费。从短期来看,依靠OEM的业务模式,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功。但是,从长期来看,它是以低廉要素成本为基础,以牺牲自身资源、环境以及劳动力的尊严为代价,同时企业自身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因此,通过建立自主品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珠三角传统产业再创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本部分在对自主品牌理论研究(第九章)和珠三角自主品牌发展现状分析(第十章)的基础上,提出了珠三角自主品牌创建的市场策略(第十一章)。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影响珠三角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运用新古典熊彼特理论和演化新熊彼特理论,结合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和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分行业和城市对影响珠三角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动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市场竞争程度对创新增长率的总体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其结果取决于“利润毁灭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的相互作用;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也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从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的数据的实证分析的角度而论,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规模较小,资本密集度较低有利于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企业规模较大和资本密集度较高则有助于前沿技术进步的提升。从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前沿技术进步这三个宏观指标来看,政策实施的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技术效率的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前沿技术进步要依靠大规模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科学发现、创造发明和技术扩散。其次,基于DEA方法的实证研究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珠三角地区高速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要素投入的驱动。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有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1996~2002年主要来源于前沿技术进步,2002~2007年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进。最后,固定效应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励企业的“创新”即前沿技术进步的提高;对外贸易、市场竞争、公共支出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企业的“追赶”即技术效率的改进;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二,基于以专利数据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视角,对我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显著差异提供新的解释。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从区域层面看,这种创新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珠三角城市之间创新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深圳成为国内创新型城市的领军者。研发支出对区际之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区域创新能力有明显正向影响,但它不足以充分解释省际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同时,这种作用具有滞后性。而竞争程度、工业基础也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类似于一些运用企业层面的数据来分析专利申请和R&D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计量结果显示用发明专利申请数去衡量创新活动产出是有意义的。
第三,运用技术效率、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珠三角各市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实证研究。一是为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将技术效率、经济效率、社会效率三者综合考虑的分析框架;利用该框架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各要素与环境的相互交流,利用特定的合作方式,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的效率。二是将上述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研究的分析框架,运用到珠三角各市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实证分析中,运用数据包络法,建立适合分析珠三角创新体系的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珠三角各市创新系统的效率,得到了深圳市、广州市等珠三角创新体系效率高的条件与路径,为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其他城市提高创新体系的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三是在实证分析中,首先致力于每个决策单元的优化,从而得到更切实的评价值;其次,以决策单元的各个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而不是预先借助于主观判定或其他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从而避免了确定权重的误差,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第四,通过对珠三角地区自主品牌发展的分析,从识别自主品牌发展的内涵及自主品牌创新的关键要素方面,通过建立市场—产品—品牌化驱动器以及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内部品牌化能力的分析框架,首次提出和阐释了自主品牌创建的市场战略边界和市场战略模式。对中国企业应该选择在哪些最有利的市场创建品牌,是分析自主品牌创建的首要问题,现有研究重视策略分析而将这一基本问题忽视了。本研究从地理区域、市场发展水平和市场类型三个角度,回答和分析了市场需求特征如何决定了中国企业自主品牌创建的战略边界,尤其关注市场需求作为决定自主品牌创建的市场战略边界的主要依据和逻辑。本研究识别和确定了中国企业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进行品牌创建的市场类型。分析了如何在成熟国际市场、新兴国际市场、新兴国内市场、成熟国内市场这四种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企业如何优先决定品牌创建的目标市场和基本市场战略选择。
第五,代工企业的市场战略。珠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是采用OEM的接单生产发展起来的,代工企业的未来发展是自主品牌发展讨论的引发点和关注点。但现有的研究集中于业务转型或升级,尤其是强调以从OEM向ODM、OBM升级的“阶梯式向上发展”路径作为代工企业的基本市场战略。本研究根据市场需求特征决定市场战略的边界和模式的理论框架,认为转型或升级不是代工企业唯一的市场战略,分析了代工企业存在的合理性、转型的障碍以及可采取的保持性战略、延伸性战略、扩张性战略、转型战略和收缩性战略等多样性选择。这一研究为代工企业如何转型提供了战略分析框架和策略指引。
第六,建立了综合性的自主品牌发展分析的评价指标。对自主品牌发展水平的分析,现有研究采用单一水平和绝对量指标进行分析。该研究应用品牌化水平的概念,建立了品牌化初级水平、高级水平、品牌行业优势分布等综合性指标,从不同水平、不同角度对珠三角地区品牌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各地区品牌发展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上述评价指标的建立,为我国各地自主品牌发展的评估分析提供了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