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如果把严复1897年的《群学肄言》视为中国社会学的发轫,那么中国社会学迄今已经走过了116年的历史,但那本曾经振聋发聩的《群学肄言》,其实不过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1873年著的The Study of Sociology(《社会学研究》)一书的中译本。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就有两个非常鲜明的传统,即注重实际调查和追求经世致用。这两个传统的形成,既有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的因素,也有西学东渐的影响。
注重实际调查和追求经世致用,这可能并非中国社会学的传统,而是近代以来在救亡、启蒙、变革的大背景中形成的中国学术转向。梁启超在他1923年演讲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中国学术开始走向务实的思潮追溯得更远,他认为近300年的学术思潮是对过去600年的道学传统的反动:“这个时代的学术主潮是:厌倦主观的冥想而倾向于客观的考察。无论何方面之学术,都有这样趋势。”
过去中国社会学的调查,尽管数量很多,但都是中国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的调查,更多的是基于社区研究的村落调查。中国社会学进行全国性的问卷抽样调查,还只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这种全国的大规模抽样调查,收到一些非常可贵的结果:第一,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字,对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社会变迁进行跟踪记录,而这个变迁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据库的价值将以几何速度增加;第二,这种大规模的调查,不但广泛记录了客观的变迁,如阶层、职业、教育、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消费等方面的结构变动,而且记录了社会态度和社会心态的变化,这是一般统计数据和人口调查难以实现的;第三,过去囿于一地的调查,难以具有代表性,所以只能通过类型比较和建立理想类型来实现对普遍规则的探索,而这种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规模调查,为我们以数量分析来揭示一些普遍运行规则和定律提供了可能性。
当然,数据也会欺骗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基于平均数的分析,往往掩盖了多样性现实的个体差异,需要学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基础和深邃的洞察力。
这套《当代中国调查报告》丛书,是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 CASS)而撰写的,每次调查的主题,也成为研究的主题。基于2006年、2008年和2011年的全国调查,已经分别撰写出版了《当代中国和谐稳定》《当代中国民生》《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2013年的调查即将开始,它以中国梦为主题。十几年后,当我们用10本著作记录分析了20年的社会巨变时,可能才更能理解这种大规模调查数据的意义,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历史发展轨迹的记述。
但愿中国梦伴随中国的巨变,是为序。
2013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