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09~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董向荣、王晓玲和李永春组成课题组,对“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展开了研究。课题组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了解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分析影响韩国人中国观的因素,评估中韩民间交流的成果,查找其潜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推动中韩民间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课题组希望这次研究能够为我们走出国门研究外国人的对华认识积累经验,希望此后能够在更多的国家长期开展此类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使我们与国际社会的互动能够更加准确和高效。与此同时,我们希望这次研究能够为参与中韩交流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提供参考,二者是中韩民间交流的现实参与者。我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理性地了解韩国人对中国的认识,在中韩交流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更加理智地对待中韩民间交流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身的言行提升中国形象,推动中韩民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韩国人的中国观并且探寻其形成原因,课题组既进行了文本研究也进行了田野调查,既进行了定量研究也辅之以定性研究。课题组首先研究了现行韩国中学教科书以及重要报纸对中国的说明和报道,概括了教科书与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然后针对普通韩国人中的意见领袖进行了焦点集团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 FGI)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问卷,针对生活在韩国各地的韩国人进行了电话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同时,课题组还对活跃在中韩交流各个领域里的21名韩国专家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了解韩国的中国研究专家对中国以及中韩关系的看法,并请专家们共同解读普通韩国人的中国观。
上述研究的部分成果体现在2011年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一书中。该书对教科书研究、媒体研究、FGI研究、问卷调查研究、专家访谈研究的主要发现都进行了概括,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结论,描述了韩国人心目中中国形象的大致轮廓、中韩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海外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为中国的海外形象建设提出了建议。但是,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一书未能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充分的介绍和深层次分析。问卷调查在“韩国人的中国观”研究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考虑到我们今后还将对“韩国人的中国观”进行后续调查,2010年的问卷调查结果是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因此我们将问卷调查的结果单独整理成书。在本书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展示问卷调查结果,并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描述一个更加微观的“韩国人的中国观”,与《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一书相互补充,展示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韩国人的中国观”。
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本书也大量引用了FGI研究的结果,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在设计整个研究时,问卷调查与FGI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问卷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韩国人的中国观“大致是什么”,那么FGI研究结果则能够更加详尽、生动、感性地告诉我们“具体是什么”,甚至告诉我们“为什么”。《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一书对FGI研究的主要发现进行了整体概括,本书所展示的FGI研究记录则侧重于对定量调查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本研究除了关注韩国人的中国观之外,也关注中韩民间关系。因此,本书在整理韩国人的中国观时,在一些问题上也会与中国人的韩国观进行比照。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另一课题组曾经用类似的方法对“中国人心目中的韩国形象”进行过调查研究,本书将引用该研究中相关的研究成果,与“韩国人的中国观”进行比照,从而对中韩民间关系的现状进行更多的讨论。
本书第一章将介绍研究流程以及调查样本的特征;第二章至第十章将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描述被访者的中国第一联想、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对“中国制造”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中国人的认识、对中国崛起的认识以及对中韩关系的认识,第十章将分析被访者们获取中国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这些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笔者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在本书的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中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哪些因素影响韩国人的对中好感度?哪些因素影响韩国人在中美之间的立场选择?韩国人的中国观将来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促进中韩民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本书以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旨在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韩国人的中国观,为此大量引用了针对韩国被访者的访谈内容,但这并不代表笔者同意这些被访者的观点。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中国读者能够通过这些调查结果,看到中韩两国民众对一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立场,所以笔者在本书中不对韩国被访者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