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间舞蹈麦西来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新疆岩画中原始乐舞的类型及特征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先民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因而产生了万物有灵和各种原始信仰。宗教亦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始终植根于人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而舞蹈作为原始宗教祭祀礼仪中倚重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手段,更是起着重要作用。巫术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原始人虔信通过巫术活动,就能驱使神灵改变自然状态,满足自己的要求。世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在大自然所施加于他们的灾祸面前,几乎束手无策。草原人企图借助原始宗教祭祀礼仪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在他们与风险、恶狼、地震等自然灾害斗争时,能获得神灵的助佑。在维持自身生命的同时,祈求种族的繁衍。改变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恶劣,繁衍后代就成了人的头等大事。由此而产生了生殖崇拜,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早期,曾普遍存在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父权制的建立,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位于天山中段北麓呼图壁县境内的康家石门子壁画,是新疆古代舞蹈岩画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其中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祈求多生多育,请神灵保佑氏族部落人口昌盛繁荣这样一种巫术活动的场面及表现形式,这一重要的主题思想恰恰又通过一种生动的舞蹈艺术形式来表现。此外,在裕民县的巴尔达库尔、托里县喀拉曲克牧场,新源县洪沙尔沟、则克台镇铁木尔勒克村阿衣赛衣,尼勒克县却米克拜,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阔克苏,吉木乃县卡尔麦斯干、木垒县博斯坦牧场和卓姆沟,米泉县柏阳河独山子村等处岩画中,都有生殖崇拜舞蹈岩画。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各民族、部落通有的一种宗教观念,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图腾信仰极为盛行。图腾崇拜是在生殖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随着氏族的发展而发展。《尚书·尧典》对于禽兽作舞有这样的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山海经·西次山经》亦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这一记载不仅说明了当时社会把有伪装头饰、服饰、尾饰视为最美丽的形象,而且还把他们奉为神,视他们为最崇敬的人。在《山海经》及其他古籍中对猎人伪装中提得最多的是系尾,而确实在天山南北各地的岩画上都有系尾存在,足见尾饰是原始社会的审美标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拟兽舞从原始状态逐渐蜕化,进入纯粹的审美领域,至今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还有所流传,如猴舞、马舞、狮子舞、熊舞、羊舞、鹅舞等,但在表演形式和服饰装扮上已演变为拟人化的手法。

狩猎舞、放牧舞都属于生产劳动类的舞蹈,从狩猎、放牧劳动中产生的舞蹈是人类最早期的舞蹈形式之一。在原始社会时期,许多动物还未被人们认识驯养的时候,人们主要从事狩猎。游牧民族对狩猎有深厚的感情,以狩猎为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手段。在古代西域的辽阔牧区,人烟稀少、兽害严重,牧民时常要警戒虎、豹、狼等猛兽的袭击,如遇到凶猛的野兽,还有可能被吞噬。狩猎活动是艰险的,是人与兽之间的生死搏斗,需要十分机智和勇敢,才能取得胜利,有所收获。从狩猎经济发展为游牧养殖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了发展畜牧业,牧民的生活也十分辛苦和艰险,除了细心养殖家畜外,还要和随时可能发生的雨、雪、雹、风、洪水等自然灾害进行搏斗。狩猎舞和放牧舞就是生产劳动艺术性的再现。既表现了劳动的艰辛,又表现了获得成果后的欢乐。在天山南北各地的岩画中有很多雕刻十分生动的狩猎舞图和放牧图。人类的狩猎、放牧活动,无疑加深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这便促使了舞蹈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迄今为止,在草原及高原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舞蹈中,狩猎和放牧题材的作品仍极其丰富,如牧羊舞、牧马舞等。这些舞蹈都融进了许多生动的动物姿态。

新疆岩画中的自娱舞,艺术地再现了草原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及草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观,刻画了草原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豪爽性格,同时也反映了牧业劳动的特点:在风和日丽、水草繁茂之时,放牧人可以边放牧、边唱歌、边舞蹈,以此来排遣孤独的痛苦,享受丰收的欢乐,抒发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和歌颂安宁的生活。

另外,在新疆岩画中所出现的杂技艺术,印证了杂技艺术早已盛行于西域,舞蹈与杂技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百戏一类的表现形式。杂技在秦、西汉也称为“角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是指人们以力或以技艺射御相较量。从广义来说,角抵含义甚广。《汉书·武帝纪》文颖注云:“(角抵)盖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杂技艺术的特点是乐、舞、技综合一体。舞蹈和杂技之间本身并没有什么严格界限,两者结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走绳、跳丸、筋斗”一类的杂技表演,都含有舞蹈色彩。许多杂技中的特技动作,如斩腰、倒立、旋转、腾跳、翻滚等高难度技巧,都发展成为舞蹈语言,扩大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使舞蹈者的专业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有了其发挥艺术才能的广阔天地。

举世瞩目的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大型岩画,高9米,长约14米,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其中刻有大小不同的舞蹈表演者300余名,舞者动作规范:右臂屈肘平抬,小臂上举,左臂屈肘平抬,小臂下垂,屈膝昂头,扭臀出胯,连臂搭肩。男女之间又有着鲜明的对比:女舞者细腰肥臀,身姿秀美;男舞者宽肩细腰,体魄魁梧,显示出一派人类生命的无限活力。康家石门子岩画不仅是一幅罕见的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生殖崇拜舞蹈岩画,还是一副大型的原始宗教祭祀礼仪舞蹈画面,反映出处于早期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多组男女媾和画面不仅反映出传宗接代、繁衍部族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原始舞蹈的又一个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