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与信息化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情报系统是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9个专业研究所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1977年正式建院以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建立了新的图书馆(室)16个。迄今为止,全院共有各具特色的图书馆(室)34个。据1989年底统计,院文献信息中心及各研究所图书馆(室)共收藏各类文献506.4万册;年采购图书在11万册以上,书刊经费达480万元左右;全院共有图书资料人员438人;馆舍总面积达22700多平方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作为全院科研工作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一、二、三次文献情报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基本方针任务是:立足本院,面向全国,为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和繁荣社会科学事业提供可靠的文献保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

一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购书经费逐年减少,馆藏建设得不到保障

由于国内外图书期刊的价格不断上涨,外汇比价升值,而各所的购书经费却有的下降,有的持平。有的所虽经费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幅度仍赶不上价格上涨的幅度。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所图书馆的书刊订购数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为解决购书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是要呼吁有关决策部门的领导对这一日益严重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尽可能做到根据书刊价格上涨的幅度和每年经费缺口的大小同步增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二是进一步在全院范围内加强协调,尽量减少重复采购,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全院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三是加强图书馆接受捐赠和交换的职能,以弥补购书经费的不足。从长远来看,还要进行研究所图书馆机构体制的改革,杜绝由于在同一地区内分散设馆造成的重复采购现象。

2.馆舍紧张,书库涨满,设备不足

从全院来看,情况也不太平衡。也有少数所不存在馆舍问题,例如近代史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目前的条件不错,都有新建的较充裕的高层馆舍。但大多数所的图书馆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馆舍紧张的问题,特别是经济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的图书馆,是两个建馆时间长达40年的老馆,分别收藏着本学科丰富、珍贵的文献资料。但极差的馆藏条件影响了藏书的管理和使用。在引进现代化设备,特别是计算机设备方面,全院也很不平衡。有少数所的图书馆已通过各种途径,配齐了各种设备,甚至形成自己本馆的局部网络。但不少所的图书馆还远未配齐设备。馆舍和设备是个纯属硬件的问题,而硬件的解决又是直接与财政支持有关的。特别是馆舍的解决还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决策部门领导呼吁,光靠研究所的小气候是无能为力的。

3.人员不足,后继乏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具有历史较久、规模较大、学术性较强的特点,因而它需要造就一支热爱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事业的专业人员队伍。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先后涌现出不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献身这一事业的好干部。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少所出现人员不足、后继乏人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外流。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院里为解决文献情报系统人员不足的问题,曾委托武汉大学图书馆系代培了50名本科生。这批大学生于1988年毕业后,均分配到本院各研究所的图书馆工作。5年过去了,改行的改行,从商的从商,现在还留在本院并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尚不足30人。②专业人员进不来。随着一些人员的外流,以及一些老同志的离退休,不少所出现人员不足的问题。但根据当前院里人事部门的有关规定,院外即使有理想的专业干部也调不进来。这就使本院研究所的图书馆员处于一种只出不进的状态。例如,世界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在1989年曾有各类业务人员13人,到4年后的今天,已锐减为7人。长此下去,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解决人员问题,一是要呼吁有关领导引起必要的重视,对研究所图书馆给予应有的政策;二是尽快进行机构体制的改革,杜绝由于在同一地区内分散设馆造成的工作重复和人力浪费的现象,从而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总体效用,以解决每个单一文献情报机构人员不足的问题。另外,还要通过种种努力,不断营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的学术气氛,以吸引广大学有专长的各类人员留在这里开展事业。

二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社会科学文献信息工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现状、规模、水平,以及它的工作质量、效率、成果利用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信息工作不仅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也落后于国内先进的文献信息单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情报中心借1994年院工作会议的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同时,以实现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为手段,通过对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的联网,带动全院各所的文献情报工作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1.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建院十几年来,虽然本院图书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分散、封闭、小而全的图书馆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书刊价格大幅度上涨,致使各所图书经费非但不能发展而且严重萎缩,甚至已到难以维持的程度。为了保持和加强社会科学藏书的优势,吸引人才,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必须改革现行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并以此为契机,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总体目标是:以院部大楼内的16个单位的图书馆为基础,组建院图书馆。院部大楼外各研究所的图书馆均向高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相对独立于院馆,由各所管理,但与院馆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分编。院馆与大楼外各所馆之间建立馆际互借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院馆将由采购部、编目部、阅览部、典藏部、研究咨询部、计算机中心和出版发行部等业务部门组成。经过几年的努力,院馆应成为一个管理科学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社会化、联系国际化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文献信息机构。

2.实现文献和信息研究工作一体化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工作和信息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长期孤立隔绝的状态,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信息研究就是要对文献进行逐级加工。制作题录、文摘、综述、述评等派生文献的工作构成信息工作的基本内容。文献信息工作就是要以各类信息产品为科研人员和社会提供服务,实现文献和信息研究工作一体化。

3.建立社会科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藏书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研究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其文献的收藏理应成为全国社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有些社会科学的专业书籍即使在国家图书馆找不到,也要能在本院系统中找到。关于全国保障体制的建立,陈源蒸同志在他写的《宏观图书馆学》中认为,组成全国保障体制的图书馆与情报所大约有30个,其中有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献情报中心、重点高校图书馆、中央部委的图书馆与情报所、军队系统的图书馆与情报所等。按照这一说法,文献情报中心本身即应成为全国社科文献资源的保障体系。但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体制,只靠中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根据目前的状况,各馆不能再走过去“大而全”或“小而全”的老路,而只能依靠中心和全院各所的力量联合形成一个按专业和文种各有分工进行收藏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4.实现文献情报加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文献情报加工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文献信息质量的保证和开发各项文献情报工作的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它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过去,对文献情报的加工虽然也有一个基本的做法,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约束,各馆加工出来的产品极不统一。随着不断宣传和普及,人们已愈加重视并自觉执行标准了。中心也早已把文献加工人员能否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工作列为晋升专业职务的一项重要条件。

5.文献情报工作手段的现代化

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也就为文献情报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做好了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制完成全院统一的图书联机MARC编目软件之后,各所文献情报机构已从1993年7月1日开始一律使用该软件进行本馆的编目工作。图书馆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已经走出可喜的也是重要的一步。下一步,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该软件之后,紧接着就要开发研制全院统一的文献采购系统、借阅流通系统、连续出版物联机MARC编目系统、资料登录与检索系统,从而最终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集成图书馆系统软件。与此同时,还要进行院馆内各机构间的联网工作。然后,再和全国各省、市社会科学院系统,再和国外社会科学研究系统联网。计划是远大的,蓝图是美好的,任重而道远,要想实现这些美好前景,还需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文献载体的缩微化方面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也大有潜力可挖。将一部分文献缩微复制,是解决涨库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果将来能在院馆设置专门的文献缩微机构,大楼外各所图书馆就可不再重复设置这类机构。那时,就可由院馆牵头在本院范围内有计划地、高效集中地将各馆需要缩微的文献分别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处理了。如果经过10年时间,能将我们的馆藏文献缩微掉一半,那就等于把我们现有的书库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半。到那时,在目前看来是一大难题的涨库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了。

6.文献情报管理的科学化

笔者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文献情报系统的结构模式要科学化。合理的机构配置,合理的人员组成,以及合理的人事政策和分配制度等是进行科学化管理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虽然这和一个单位的领导乃至其更上层领导的知识结构、战略眼光和政策水准有关,也和一个大的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大气候有关。但是,作为一个文献情报机构的领导,在想方设法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以外,也要尽量发挥自身的政策水平,使文献情报工作效率更高,成果更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广大文献情报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人所长,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前途远大。

要做好管理工作,还需要经常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科学的调查统计和评估,分析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情报学术理论与政策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使管理人员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好管理工作。随着对各种计算机管理系统、数据库、联网等现代化手段的研究和利用,实现文献情报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已经为期不远。


(原载于《中国图书情报工作文库》(第5卷),胡广翔、刘金利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