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国内图书馆学和信息化应用研究
完善进口图书采访工作环节,搞好研究机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
一个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搞得如何,可以反映出该研究单位的科研水平。那么,说一个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搞得好,主要是看什么呢?只是单纯地看日积月累的文献数量和收藏空间的膨胀吗?诚然,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规模也会有所发展。但笔者认为,看一个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否搞得好,主要应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集的书刊资料是否具有专业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社科院”)是由反映文、史、经、哲等各类社会科学专业的30多个研究所组成的。由于经费紧张和书刊价格的上涨,各研究所图书馆不可能全面购买社会科学各个方面的图书。如果各分馆都向“小而全”的方向发展,必然会造成全院的文献资源大而不全的后果。实际上,由于各分馆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达到“小而全”,结果也只能是小而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各分馆的收藏只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只有各分馆的收藏真正专业化了,全院才能在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上达到尽可能多的品种,形成一个全院范围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至于有关社会科学综合性的,以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方面的书刊资料,当然是要由社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图书馆义不容辞地收集了。
二 收集的书刊资料是否系统、完整
笔者认为,一个研究机构的图书馆所收集的书刊资料是否有价值,主要并不在于收集数量的多寡,而是看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是否系统、完整。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套工具书和一些重要的连续性出版物的收集尤为重要。假设一个图书馆虽然收藏了十万种文献,但每一种都残缺不全,这样的藏书价值就不大,读者也不会到这种图书馆来查找文献。假设另一个图书馆只收藏了五万种文献,但这五万种都很重要,而且都很齐全,覆盖了所应有的全部年代和卷册。这样的藏书价值比起前者来就大得多,读者也愿意来这种图书馆查找文献。所以,一个图书馆如果发现有的馆藏文献出现缺卷或缺期的情况,应及时通过图书进出口部门或其他办法进行补缺。图书进出口公司也应尽力发挥自身在国外机构的优势,为文献补缺的用户服务。例如,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图书馆(以下简称“欧研馆”)收藏有美国自1941年至今出版的“Fact on File”(“档案资料”),但中间缺了两年的。于是,我们就积极地与图书进出口公司联系。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快补齐了这套大型文献。由于这套文献收集得非常齐全,于是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查阅和复印。除本所科研人员经常翻检、引用这套资料外,许多外地的读者也都不远千里来到欧研馆查阅。这套文献不仅在社科院是唯一最全的一份,就是在北京大概也算最全。正如一位武汉来的同志所说的,“找遍了北京各大单位都不行,还是你们这里最全”。由此可见,文献的系统和完整是多么重要。这套文献正是因此才大大提高了其利用率,也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
三 在收集文献的过程中是否体现经济性原则
一般来说,专业性的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其规模和经费都比较有限。要想利用有限的经费收到更大的效益,就需要注重经济性原则,把“好钢”真正用到“刀刃”上。例如,欧研馆广开渠道,在所领导和各研究室的支持下,先后与德国的诺曼基金会、艾伯特基金会、欧根研究所,意大利的阿涅利基金会,瑞典的国际问题研究所,荷兰的社会研究学院和欧洲共同体执委会出版局等单位建立了书刊资料的交换关系。通过这些渠道,我们平均每年获得各类书刊100册左右,估计年节约经费两万元以上。实际上,欧研馆对凡是能通过交换和受赠得到的原版图书,就不再购买。例如,欧研馆入藏的德文和意大利文图书绝大多数是通过国际交换和接受国外赠送获得的。另外,凡是我们想购买的原版专著,只要一发现有中文译本,就不再购买原版书,而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扩大品种,更多地购买一些未被或估计不会被译成中文的原版书。
在如何搞好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的问题上,确有很多文章可做。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完善进口图书采购的工作环节,这是确保该项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的进口图书采购人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明确本馆的采购方针。这是提高采购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采购人员开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制定采购方针应考虑以下几大要素:①本所的科研任务和重点科研课题;②本馆读者所掌握的外语语种和水平;③本馆的馆舍规模和购书经费数额。
欧研所是全国唯一研究西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综合情况的高层次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都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占1/3强。他们中以掌握英语者居多,其他依次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欧研所每年用于购买进口书刊的经费为6万~7万元,并逐年呈上涨趋势。
因此,欧研馆进口图书的采购方针是:在文献内容上以收藏有关西欧地区和西欧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高层次的学术著作为主,以泛论这些学科基础理论的图书为辅,比例约为9∶1。在文献语种上以英语为主,其他语种为辅;在文献载体上,以印刷载体为主,其他类型的载体(如缩微品、机读件)为辅。另外,根据欧研馆经费不太宽裕的实际情况,进口图书一律不购复本。
2.协助馆长与各研究室负责同志联系,建立起一个图书馆采审人员与科研人员相结合的选书系统,以确保所选图书的质量。欧研馆的外文新书选订工作严格遵守本馆规定的“研究人员—采购人员—馆长—所长”四级圈选制度。经过以上四级的严格筛选,就可兼顾本所的科研任务、本馆的馆藏系统和特色以及图书的质量与价格等各种因素,使最终选定的原版书能最大限度地符合本所馆藏的需要,并在用户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错订、漏订等不利情况的出现。
3.广泛收集有关书目信息,及时掌握国外出版商动态。这是提高采访质量的必要条件。
我馆主要还是以中图公司提供的预订书目作为主要的信息渠道。中图公司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力物力雄厚。他们所提供的书目信息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点无可非议。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进口图书的采购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可采取直接向国外出版商索取书目、注意收集外文书刊中的新书介绍和书评栏目的信息,以及注意收集读者推荐的书目等方法。然后,将选定的书目通过中图公司收订部门采取零订的方法从国外进口图书。这样,既可弥补中图公司在遴选国外书目过程中的偶然缺漏.又可使图书馆采购人员更好地博中选优,优中订精。
另外,及时掌握国外出版商的性质、规模、出版范围和学术水平,也是有助于我们提高进口图书采购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中图公司通过举办进口图书采购工作研讨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使我们很多负责进口图书采购工作的同志能有机会系统地、有重点地了解国外一些重要出版商的情况,以及分阶段性地了解国外出版业的新动态。这样,就使我们的书目收集工作和采访工作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例如,1991年9月中图公司图书部在成都举办的进口图书采购工作研讨会上就请英国出版商协会的毛利先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英国出版业的现状、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图书业的关系,并重点介绍了英国十几个大的出版社。会上还请北京语言学院图书馆的马辛同志详细地介绍了英国几家权威出版社的情况。这些都使我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对搞好我们的进口图书采购工作确实大有助益。希望中图公司今后不断地举办这种形式的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既促进了图书进口部门和图书馆界的联系和相互了解,又提高了本专业的业务水平。另外,我们还可通过阅读中图公司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世界图书》以及各种图书情报刊物来了解国外出版业的情况和动态。
4.通过各种图书博览会和书展选订与选购进口图书。在这种场合,图书采购人员面对的不是简单的书目,而是直观的、实实在在的各种图书。在这种场合选书,对图书的内容、质量和学术水平了解得更清楚,因而可以极大地保证所选图书的质量。正因为这样,图书采购人员凡是遇到这种机会都应紧紧抓住充分进行选购,而不要轻易放弃。但应注意,在这种场合下选购图书,最好将选定的图书题名等抄记下来,经查实确定馆内无此书后再决定订购,以免重订重购。
5.非购图书的采集是增加馆藏、提高采购质量的辅助手段。
非购图书是指国内外团体和个人的赠书,或本馆通过进行国际交换获得的图书,以及根据读者推荐复印的图书。特别是在目前购书经费紧张、书价上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这些途径也确实是搞好进口图书采购工作的辅助手段。这项工作搞好了,无疑会补充由于购书经费不足而导致的馆藏不足。
我们应充分完善进口图书采访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制度并落实到每个采购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研究机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搞得更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
(原载于《第2届进口图书采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19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