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视野中的乡村建设运动

一 以贺雪峰和温铁军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试验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以贺雪峰和温铁军等人为代表主持的新乡村建设试验,与20世纪20~30年代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推动的乡村建设运动有着血脉相承之缘,在某种程度上,今日的新乡村建设试验,就是当年的乡村建设试验。只不过,二者的宏观背景不可同日而语。而对于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主持的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也对新农村建设及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学界认为,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它既不同于当时国民党推行的改良政策,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运动相对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学界就此展开了多角度、多学科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涉及梁漱溟和晏阳初等人的思想理论、性质、历史地位、具体实践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等。如李国忠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认为乡村建设运动和苏维埃运动这两种社会运动都体现了人类有目的地促进社会变迁的努力,它们所涉及的社会变迁的范围在许多方面是交叉的,从社会变迁的类型看,它们都是进步的社会变迁,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们在推进农业生产、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等方面都起了较大的作用(李国忠,2002)。

二 以张利群为代表的研究

张利群通过对梁漱溟哲学思想、乡村建设理论产生的背景和依据,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特色以及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的研究,提出加快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民,“三农”问题必须通过综合改革和建设的途径来解决,同时要加快农村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张利群还认为,“以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作为一个试验个案,作为一种建设思路和模式,仍能给我们以启迪和进一步思考”(张利群,2005)。正如美国学者艾恺在《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中指出的那样:“并非任何事情都宜于根据我们眼见的成败去认识和估量。多次去邹平后,我觉得,本来是他(梁漱溟)对了,他提出的确实是建设中国的长期方案……他的思想在当时不易被人们所接受。不过,一百年后回顾20世纪中国的思想家,或许只有他和少数几个人才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为历史所记住。”

三 其他学者的中国本土化参与式发展理论

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乡村建设理论的概括和再审视,提出乡村建设理论本质上是中国本土化的参与式发展理论。崔效辉(2005)认为梁漱溟与晏阳初在20世纪20~30年代领导乡村建设试验中形成的经验和理念至今仍是农村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中国这样一个各地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式发展理论提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在当地人民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形成一种可持续的、有效益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