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研究(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天根”“月窟”的哲学思辩

在拙作《玻尔“并协原理”与〈八卦太极图〉中,曾根据中国古代贤哲们提出的动静阴阳观,把《八卦太极图》(图8)之阳鱼(仪)部分看作事物的运动(波动)属性,而把阴鱼(仪)部分看成它的静止(粒子)属性,从而证明德布罗意的“波——粒二象性”和玻尔的“并协”观念是正确的。

文中,曾把光速(c≈3×108m/s)看作事物运动的最高速度;绝对零度(T=0K)为事物运动速度为零的绝对静止点。在邵雍的“先天图”中,前者为“月窟”点,后者即“天根”处(见图8)。此二处是当今科学家们竭尽所能,千方百计想到达却又无法进入的“混沌”之地。

图8 《八卦太极图》

当人们把电子加速到1GV、10GV、100GV时,已经观测到了许多变幻莫测的现象。若果能造出光子火箭的话,人们真能跌入“月窟”中的“警幻仙境”。“月窟”也许就是天文学家们努力寻找的“白洞”。

“天根”(绝对零度)也是物理学家们极想步入的境地。在这附近,人们发现了超导等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利布沙伯(A.Libchaber)在液氦温度下观察到了像“先天图”那样的一分为二式的倍频。另外,在图8《八卦太极图》的物理特性天文学上,“天根”也许就是星体坟场的“黑洞”。

日本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对“基本粒子”被不断发现,引起人们怀疑“基本粒子是不是基本的”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物理假说:万物中最基本的东西,不是基本粒子,而是混沌。这种混沌没有固定的形式,却具有分化出一切基本粒子的可能性,但事实上还没有分离。他读过《庄子》之后曾写道:“最近,我又发现了庄子寓言的一种新的魅力。我通过把倏和忽看成某种类似基本粒子的东西而自得其乐。只要它们还在自由地到处乱窜,什么事情也不会发生——直到它们从南到北相遇于混沌之地,这时就会发生像基本粒子那样的一个事件。按照这一蕴涵着某种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就可以把混沌的无序状态看成把基本粒子包裹起来的时间和空间。”

《庄子·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这里描述的混沌之帝,实际上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浑然一体的“恍惚”,它是 “形而上者”的“道”。由于其中有物、其中有精,且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当好心的倏、忽二帝将其凿出七窍,使之成为“形而下者”的“器”时,“混沌”的自然状态也就随之消失、死亡。

庄子借自《楚辞·天问》里的居南北海的之帝,其实就是《易经》中的“阳”与“阴”或“刚”与“柔”、“乾”与“坤”。

《周易·系辞》曰:“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大概就是汤川秀树认为的二帝自由自在地到处乱窜。然而,“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当二帝在混沌之地相遇了,“天地氤氲”,“男女(阴阳)构精”,它们“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莫说“基本粒子”,世间万事万物将由此“化醇”“化生”。(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还说:“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可见,汤川秀树关于“基本粒子”的大胆假说,不无道理。

中央之帝——混沌,所居又在何方?

《道德经·成象第六》曰: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系辞》曰: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敦颐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邵雍说: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


在“先天图”里,就是“天根”“月窟”之所。在这里,阴极尽而阳未生(“天根”),或阳极尽而阴未生(“月窟”),似阳非阳,似阴非阴,混沌一片。

从物理角度看,它处于粒子被加速到了光速,粒子处于绝对运动(纯波动)状态下,或粒子被冷却到了绝对零度,一切运动都停止(纯粒子)状态下。(见图8)。

现代物理的许多新发现,多出自这两个极地附近。越靠近 “月窟”宝殿,高能物理获得的新成就将会越多。越接近“天根”殿宇,低温物理领域的新发现也将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