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道”到底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始终认为,“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叙说清楚的东西。它就是“无极”之时,就是“浑沌”一片,就是“恍惚”之状,就是“鸿濛”未开,就是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之地,也就是“先天图”中“天根”“月窟”之所。
《周易·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德经·体道第一》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即,“道”或“混沌”这个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无法名状的。如果能说清楚或有其具体情状的话,它就不是我们所说的“道”了。正因为它无法名状,才是天地形成之前的“氤氲”状态,一旦可以名状了,就开始构成世间万事万物。所以魏伯阳说:“道之形象,真一难图”“玄冥难测,不可图画”。
尽管这位丹经之祖魏伯阳一再告诫人们“‘道’之形象,真一难图”“玄冥难测,不可图画”,然而,像陈抟、邵雍等一帮子“好事之徒”,却仍然千方百计去寻找它的图像。经过多少代人的煞费苦心,他们终究寻觅出来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先天图”,并且画出了像张行成《易先天——浑天象》(图6)、明来知德《先天画卦图》(图7)之类的《阴阳太极图》。
图7 明·来知德《先天画卦图》
那么,《阴阳太极图》是否描绘出了“混沌”的图像呢?其实没有。北宋另一位与邵雍同时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曾在《太极图说》中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邵雍自己不也说:“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确切地说,《阴阳太极图》并未曾描绘出 “无极”——“混沌”的图像。它描述的是 “有象之后阳分阴”和“阴含阳”的万物循依阴阳互为消长的生灭过程。
尽管陈抟、邵雍、周敦颐之流,历尽艰辛都不能对“道”或“混沌”或“无极”的形象有个确切的描绘。邵雍只能吟叹“恍惚阴阳初变化,氤氲天地乍回旋,中间些子好光景,安得工夫入语言。”(《击壤集·恍惚吟》)正因为知道它在那里却又说不出它的形象,所以会说“读书每到天根处,长惧诸公问极玄。”然而,邵雍还是把“混沌”之所、“氤氲”之地在“先天图”中用“天根”“月窟”将其标示了出来(见图5),还特别指出:“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