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研究(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乾坤凿度》论《易》起源与作者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最早对《周易》的起源与作者论述的是《易传》。《易传·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是说八卦是由伏羲氏观测自然界中所显现的纹理和表象而作的。《系辞下》又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说《易》形成的时间是在殷末周初。这里所说的《易》是指《易经》六十四卦卦爻辞,同时,也说明《易》的形成与文王有关。

《易纬》对于《周易》起源的说法沿袭了《易传》,也认为八卦是伏羲氏所作。《乾凿度》卷上说:


孔子曰:方上古之时,人民无别,群物无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于是伏羲乃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之宜,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易者,所以经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质者无文,以天言,此易之意。夫八卦之变,象感在人,文王因性情之宜,为之节文。


这完全袭取了《易传》的说法,并有所引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把八卦分成两个方面,一是“质”的方面,一是“文”的方面。“质”的方面由伏羲所作,而“文”的方面则由文王所作。“质”的方面可能指伏羲所作八卦还比较质朴,没有文饰;文王才把八卦用于人事。

对于《周易》经传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说:


《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这是说《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十翼”分别由伏羲、文王和孔子所作。同时也说明《周易》非一时形成,也非一人所作,这种看法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其实在《乾坤凿度》中就已经提到了类似的说法,其卷下说:


庖氏著《乾凿度》上下文,娲皇氏,《地灵母经》。炎帝皇帝,有《易灵纬》。公孙氏。《周易》。孔子附,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曰:“子有圣智而无位。”孔子泣而曰:“天也,命也,风鸟不来,河无图至,呜呼,天命之也。”叹讫而后,息志停读,礼止史削,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若曰,终日而作,思之于古圣,颐师于姬昌,法旦,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易》书中为通圣之问,明者以为圣贤矣。

这段话比较拗口,不过大致意思还是能够明白。伏羲作有《乾凿度》,女娲有《地灵母经》,炎帝有《易灵纬》,然后有《周易》,有《易传》。其中说到公孙氏,不知是何人,也不知道《周易》是否和他有关。因为如果把他和《周易》断为一句,则《周易》就成了他作的了。不过按照郑玄的解释,应该断为二句,也就是说《周易》不是公孙氏所作。郑玄注“公孙氏”曰:“公孙氏,老孙氏,名轩辕,文法改籀篆,理文作契,典坟、八册、九简、十牍,咸《易》变大道之理,法一依上。大庖氏之制也,作《易》八坟,文释八卦之理,性体元义,增之一如上法,遭之阳九百六,不沉于泉,天降圣文,万代不泯,后附之。”郑玄的注文并不比原文好懂,这里说的公孙氏是指“轩辕”黄帝,他演绎古代的文字(籀篆),作了“典坟、八册、九简、十牍”等来说明《易》的“大道之理”,然后大庖氏又用“八坟”来解释八卦。这与《乾坤凿度》题目下写的“庖羲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籀,苍颉修为上下二篇”是一致的,不过这里的大庖氏似乎与伏羲氏不应为一人。在《周易》下郑玄注曰:“文王姬昌之修,明修作之始也。圣教多难,唯圣与贤知之,于太古垂训,至孙公之后,大百六数终遇雨大浩。”郑玄认为《周易》是文王所作,不过按照文意似乎《周易》应为公孙氏所作,或文中有脱文。文中还说了孔子作 “十翼”的情况,其中提到 “商瞿氏”。按《史记·儒林列传》说:“自鲁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传《易》,六世至齐人田何。”《汉书·儒林传》也说:“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丑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据此,商瞿是孔子传《易》的弟子,但《易纬》说:“孔子附,仲尼,鲁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请益于商瞿氏。”似乎是孔子请教商瞿,未知其所据。盖《乾坤凿度》作者误把“受”读成“授”,故有此误解。

书中还对孔子作“十翼”的情况作了论述,说孔子“五十究《易》,作‘十翼’,明也,明《易》几教。若曰,终日而作,思之于古圣,颐师于姬昌,法旦,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这里的“十翼”是不是现在通行的“十翼”还值得怀疑。因为其下又说孔子“作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则这里的“十翼”是指《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文献不足征,除了《系辞》之外,余未知其说为何。不过当时解释《易经》的著作,并非仅《易传》的十种,是可以肯定的。因为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易传”与通行《易传》不同,除了《系辞》之外,还有《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据此,有学者考证战国及汉初,有多种《易传》流行。王博曾撰文指出当时存有多种《易传》。见其《从帛书〈易传〉看今本〈系辞〉的形成过程》,《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在汲郡曾由于盗墓者而发现魏襄王墓(公元前318~前296年)中的《周易》,与当时流行的《周易》有所不同,“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晋书·束皙传》)这说明在战国时候有不同的《易传》流行,而马王堆的出土更为证实了这一点,且汉代把那些解释《易经》的书,也称为《易》或《易传》,如《易纬》也简称《易》,京房的解《易》著作也称《京氏易传》。所以《易纬》所说的“九问十恶,七正八叹,上下系辞,大道大数,大法大义。”可能也是当时《易传》一类的书。我们除了知道《系辞》之外,其余皆未所闻。《九问》可能是与帛书《二三子问》《缪和》《昭力》相似,是孔子弟子或旁人向孔子问《易》的书,《大义》可能与《易之义》相似,是说明《易》之大义的书,《大道》《大法》大概讲《易》的总的道理和法则,可能与帛书《要》相似,其余如《十恶》可能是孔子借《易》而批判“十恶”的(古有“十恶”之罪,未知与此有关否),《七正》《八叹》可能也是孔子读《易》而阐发的,具体未详其所指,《大数》可能是讲《易》数的。不过《春秋说题辞》又说:“《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文言》立符,《象》出期节,《彖》言变化,《系》设类迹。”又提到《文言》《象》《彖》等,与通行《易传》同。

从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出,《乾坤凿度》认为《周易》是从古代文字演化而来的,“庖羲氏先文,公孙轩辕氏演籀”。《乾坤凿度》卷上说:


太古文目:先《元皇介》而后《垂皇策》,而后有《万形经》,而后有《乾文纬》,而后有《乾凿度》,而后有《考灵经》,而后有《制灵图》,而后有《河图八文》,而后有《希夷名》,而后有《含文嘉》,而后有《稽命图》,而后有《坟文》,而后《八文大籀》,而后有《元命包》,一十四文大行,帝用《垂皇策》与《乾文纬》《乾坤凿度》,此三文说《易》者也。


《元皇介》《垂皇策》《万形经》《乾文纬》《乾凿度》等都是古代的十四

种文字,后来《垂皇策》《乾文纬》与《乾坤凿度》被用来说《易》。其实在《易纬》中,八卦就是由古文八字演化而来。“古文天字,今为乾卦,重圣人重三而成,立位得上下,人伦王道备矣,亦川字,覆万物。古地字,附于乾,古圣人以为坤卦。此文本于《坤凿度》录,后人益之,对乾位也。”(《乾坤凿度》卷上)“重圣人重三而成”中“重圣人”的“重”字,据下文可能为“古”字,或为衍文。其他如巽卦卦象为古风字、艮卦卦象为古山字、坎卦卦象为古坎字、离卦卦象为古火字、震卦卦象为古雷字、兑卦卦象为古泽字。可见《乾坤凿度》作者认为八卦是从古文字而来的,其卷上又说:“黄帝曰:观上古圣驱駧元化,劈棤万业,徒得为懋,训究体译,元肇颐浚澳作沐,悬心,轮薄不息,以启三光,上飞籥风雨,下突渀河沱,得元气,澄阴阳,正《易》大行,万汇生。上古变文为字,变气为《易》,画卦为象,象成设位。”这段文字佶屈聱牙,多不可晓。大概意思是说,上古圣人打破元气,促使万物,然后按照天地所显示的纹理作成字和《易》,从而产生卦象和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