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视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作为高校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师一样,是一种学术职业,其专业化的过程必须遵循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提高专业化程度和专业服务水准。

一 确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依托学科

尽快确立辅导员职业必须依托的专业学科,是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本节主要从确立学科的知识依据和确立学科的基本方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研讨,力求为确定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学科寻求解决方案。

(一)确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学科的知识依据

专业学科的确定应当基于实现专业职能的需要,而专业职能的实现必然建立在对专业知识的娴熟掌握和运用上。因此,辅导员工作所需知识范畴的圈定必然成为审定辅导员专业学科的先决条件。在讨论专业知识的圈定依据时,必须对照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职能进行系统梳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有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6〕24号)的论述,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功能作了精练的阐述,同时也为确定辅导员工作所需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综合当前辅导员职责和工作范围来看,辅导员必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是核心性知识。核心性知识应该服务于辅导员的核心职能需要。教育部有关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论述,明确了辅导员的核心职能是针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辅导员必须深入掌握有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掌握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掌握判别研析时事政治的理论知识。

二是支撑性知识。支撑性知识应该服务于辅导员的总体职能需要。教育部有关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论述,明确了辅导员的总体职能是日常管理和能力培养工作。因此辅导员必须系统掌握有关行政管理、活动组织、人才培养、危机处理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应用性知识。

三是拓展性知识。延伸性知识应该满足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的需要。辅导员要想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就必须具备能够广泛地与所有同学展开深入的个性化对话或谈话的技能,就必须具有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学生各类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具备对各类现象和各种观点进行研析引导的水平,因此,辅导员除具备统领性知识和支撑性知识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科普性、常识性和流行性的知识。

(二)确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学科的基本方向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不同的科学知识体系对应着不同的学科类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均为13大门类,每大门类下设若干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再设若干二级学科,为统一标准,本节论述涉及的学科分类均使用一级学科名目。

如上所述,辅导员工作所需知识范畴的圈定是审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学科选择的先决条件,那么建立在对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的系统分析之上,必然可以对应梳理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所必须依托的学科方向。依据上文从核心性知识、支撑性知识和延伸性知识三方面对辅导员工作所需知识进行分类的基础,笔者认为,确定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学科,也必然要进行三个对应维度的探讨,从而构建起支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合理的学科体系。

一是确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核心性学科。毫无疑问,无论是基于辅导员职业诞生之初的使命,还是如今从党中央到教育主管部门再到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均是完成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统领性学科,贯穿于辅导员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

二是确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支撑性学科。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面广线长,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杂烩”,需要依托多门类知识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完成组织赋予辅导员的工作使命。就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容来看,包含教育、管理、服务三大类,囊括了道德品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学习和生活指导,就业创业指导,校园安定的维护,班级组织管理,党团组织建设和日常行政事务落实等内容。因此,必须把涉及有关上述知识的哲学、教育学、公共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支撑性学科,嵌入辅导员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

三是确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拓展性学科。辅导员的工作必须随时面对青年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问题,面对青年学生中出现的各类行为的规范和处置,这些均对当前的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必须把涉及有关上述知识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历史学、艺术学理论、体育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的有关内容等作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拓展性学科,作为辅导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选修性学科。

二 健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人事支撑

完善辅导员人事管理制度,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事支撑,是确保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和专业化的重要保障。应当说,目前有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人事支撑,上到国家下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均有较为明确的原则性要求,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一些地方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的实施意见》,有的地方规定具备一定工作年限和职业能力的辅导员可以提升为“正处级”,有的地区建立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对辅导员开展培训,有的地区提出专职辅导员要从党员教师和党员干部中选聘的原则,并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从实际实施上来看,以上这些有关人事方面的规定,均属于“上位法”,具有明显的指导性,但没有得到实实在在地执行,而一些基本做法也多是贯彻执行上级精神的“形式化”产物,在细节的把握和规范性执行上明显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落实。

(一)成立独立的辅导员工作领导机构

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校学工部和院(系)的“双重管理”,学工部负责宏观管理,学院执行具体管理,如果仅仅从管理层的结构设定来看,本身没有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学工部本身任务繁重,难有精力对事关辅导员成长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思考、规划和管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目前辅导员受多头指使,没有明确工作界限的现实困境。应该在学校层面成立独立的辅导员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辅导员的管理、评聘、培训、晋升、考核、激励、监督、科研等工作,以此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其中,关键要细化辅导员工作的目标、权限、范围和责任,建议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项划分,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工作能力等有针对性地将重心放在专项工作上,从而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的选择奠定基础。

(二)严格执行辅导员的“双向”晋升制度

在中央层面已经明确辅导员可以实行“双向”晋升制度,关键是解决如何落实。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均实行了“双向”晋升模式,但在执行上还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这必须得到切实解决。一是规范职称评定工作。在职称序列上单独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在评聘条件上单独制定针对辅导员工作特殊性的职称评定标准,做到序列单列、指标单列和评审单列,改变目前辅导员专业职称评定方向多样化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实现辅导员职称评定的专业化发展。二是规范行政级别晋升标准。学校组织部门必须把辅导员的行政晋升工作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安排,统筹考虑,集中落实,要特别避免“有一年没一年”的行政职务提升现象,切实减少行政晋升工作的不规律性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冲击。三是强化督促落实。在高校自身落实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促就显得异常重要。就当前实际来看,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两件事,第一是制定有关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有操作性和强制性的政策。第二是将对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目前已有的针对学校的相关考评体系中,适时开展考评。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目前辅导员的考核体系缺乏激励作用,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深刻认识到合理科学的考核体系对维持辅导员队伍稳定,推动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辅导员考核体系的构建中,必须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取得的各类成果(个人的学术成果、比赛成果和突出事迹,学生的学业成果、各类比赛成果和突出事迹等)以及学生、领导和同事的评价等基本元素来建立考核指标,从而正确评价他们的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津贴奖励和晋升奖励,建立辅导员的职业自信。这要特别注重两个方面的细节处理,第一,在学生、领导和同事的三者评价指标中,基于同事之间特殊的竞争性关系,应该将学生的评价放在第一位考虑,领导的评价放在第二位考虑,同事的评价放在第三位考虑,甚至在学生评价、领导评价与同事评价产生较大冲突性时,应该忽略同事评价。第二,必须成立具有第三方性质的突发事件辅导员责任认定机构。当在辅导员工作范围内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时,应该由第三方责任认定机构对辅导员在事件中的失职情况给予科学认定,根据认定结果做出不同层级的处罚或免于追责的决定,坚决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只要学生发生死亡或其他具有一定社会负面影响的事件时,不管事件是否可控,不问青红皂白地追究辅导员的责任的行为。

(四)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效果

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开展规范的培训工作是健全辅导员专业化人事支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从国家到各省基本上都建立了专门的辅导员培养和研修基地,各高校也会不定期地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应该说培训的纵向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培训效果还未达成预期目标。因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培训辅导员的专业师资队伍或师资库,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专业授课能力,以提高辅导员的培训效果。二是建立辅导员的培训档案。各培训机构和组织可以通过分析辅导员的培训履历来确定不同的培训要求和培训内容,辅导员个体也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培训履历,决定是否参与培训和选择参与培训的环节。三是制订规范化的培训计划。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或是校级的培训,都必须建立规范的培训计划,培训单位应科学地安排培训批次和层次,选送单位应根据不同的辅导员确定参训对象,尽可能做到工作年限相同的辅导员具有相近的培训经历和培训次数。四是丰富培训方式。一定要规避传统的以课堂授课为主的培训模式,多采用互动性和体验性强的培训方式。建议多采用请知名专家讲课,开展社会实践、团队训练、实战模拟、座谈交流和资深辅导员传帮带等受辅导员喜欢和认可的方式组织培训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资格准入标准

资格认证是考察职业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梳理目前专业化程度比较成熟的职业对于准入要求的规定后可以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考试认证制度。虽然高校目前在聘用辅导员上大多都实行了资格认证制度,但有两个明显的“硬伤”,一是资格认证主要是由学校自行裁定,层次较低,社会认可度也低。二是大多都实行在正式聘用后经过短期培训即100%成功认证模式。这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痕迹,不具有认证的实质性意义。要使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社会认可度高,受人尊重的职业,就必须实行具有较高标准的资格认证制度。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由人保部和教育部联合作为辅导员职业资格认定考试的领导和认证机构,面向全社会,每年组织两次资格认定考试。另外,可以实行先持证后上岗和先上岗后持证的双线准入制度。既允许具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的在校生参与认证考试,取得资格后在就业选择中优先录用,也允许未取得资格认证的优秀人才先参与学校的试用工作,两年内无法取得资格认证时再解除聘用合同。同时还可以允许持证的资深辅导员在各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间横向流动。通过以上做法,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基本工作素质,而且拓宽了辅导员的专业晋升渠道。

(六)试行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逐步建立维护辅导员权益的监督机制,这为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知识经济以人的知识和智慧为依托,它给人事管理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素质复合化、人才流动快速化、人才劳动分散化、组织结构虚拟化、人事协调复杂化,而人事代理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趋势的产物。建立高校辅导员人事代理制度,即是对高校辅导员人才进行社会化管理,它把人才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区分,使人才摆脱了以人事档案为核心的对单位的依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在聘用辅导员时选好人用好人,做到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辅导员因为身份不在高校编制内,从而增加了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提高素质。

三 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职业工作者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拥有为之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强烈意愿,是推动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通过采取确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明确辅导员的专业化目标等方式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将有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一)树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均对辅导员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和晋升路线做了系统论述和规定,为辅导员群体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而目前的症结在于,各地各高校对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力度和举措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随意性,致使辅导员群体本身没有切实感受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使命及由此带来的专业地位的提升,从而动摇了辅导员的职业理想。要想树立辅导员的职业理想,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作为决定辅导员职业晋升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有关精神,打通辅导员职业提升的通道,给予辅导员应有的福利待遇,大力树立辅导员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巩固辅导员的职业理想。二是作为辅导员个体,要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辅导员工作,深切意识到辅导员工作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增强做好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忠于职业操守,潜心教书育人的理想内化为自己高度自觉的行动,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师生敬重和社会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行家。

(二)完善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来自外部的认可和肯定对于强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理,来自领导、学生、同事、朋友和社会的对辅导员个体给予的全方位肯定和赞扬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坚定辅导员长期甚至终身从事本职工作的意愿。对于辅导员来说,领导和学生的肯定和赞扬无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高校这样的特殊群体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专业外知识并由此带来的学识魅力或人格魅力是辅导员受领导和学生认可的重要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辅导员准确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服务,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从而得到领导和学生的认可。渊博的专业外知识,既可以帮助辅导员解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产生信赖感和崇敬感。新形势下,辅导员既要认真参与各级各类的培训班、研修班的学习,更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拓宽知识面,以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明确辅导员的专业目标,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当前,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明显具有以事务性工作为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辅的倾向,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角色多样化带来职责边界的模糊,历史性形成的既定事实就是只要事关学生的任何事情均属于辅导员工作职责范畴,致使辅导员难以把握工作中心,无法确定具体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钻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久而久之,既荒废了专业知识,也失去了对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坚定信念。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根据辅导员的总体职能划分,结合辅导员自身的需求和专长,科学设定辅导员个人的专业方向,确保辅导员能够成为辅导员总体职能中某个具体方面的专家,彻底摆脱目前辅导员工作职能全面,职责难分的困境。在综合考量目前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后,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对辅导员的专业化目标进行设定,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主要围绕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干预和治疗开展工作;二是专业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师,主要围绕就业和创业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就业创业案例的个性化指导开展工作;三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主要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执行、反馈、提升传授知识和技能;四是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员,主要开展学生费用的减、免、缓、奖、助、贷综合测评工作,班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其他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五是专业的思想政治和形势政策教育师,主要围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工作,可以与行政事务管理员合作,开展主题性强和实践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四)保护辅导员的专业自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自觉

辅导员的专业自主决策权力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本书在第一章关于专业化的标准中已经做过详细论述,但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辅导员专业自主权的实现效果不太理想,这降低了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忠诚度,由此必然会带来辅导员专业自觉的弱化。因此,保证辅导员专业自主权的实现,建立辅导员专业自主权免受或少受干扰的“保护网”就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其中,一是明确辅导员专业自主权的权限边界。研析辅导员的专业定位和基本职能,不难看出,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教育、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奖惩和资助、学生综合评价等职能范围内享有“法理”权威,无论是同事还是行政人员都应尊重这种权威。二是加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宣传教育。就调研的情况看,干扰辅导员行使专业自主权的主要是来自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或同事,学校层面必须就辅导员专业自主权内容强化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宣传教育,让他们接受辅导员专业自主权不容干涉的现实。三是必须建立有效的辅导员专业自主权保护制度。可以成立专门的辅导员专业自主权的保护组织或团队,通过建立辅导员专业自主权行使情况的日常匿名调查制度,了解阻碍辅导员行使自主权的具体人和事,从而对相关人采取相应的约谈和批评处理,同时,也要畅通辅导员专业自主权受到干扰时的即时反馈处置渠道,相关部门收到此类信息后必须尽快调查落实。

四 合理调整辅导员的工作职能

理顺工作职能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当前决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本节力求能够梳理出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进程的合理的工作职能划分。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承担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专业化工作,更没有时间完善和充实自己。因此,高校应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地位,不应弱化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的职责,要制订有效措施切实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要把辅导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新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工作常做常新。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地位使辅导员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对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意义重大。本书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辅导员担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的职责,将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的引导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本章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本章以下简称《规定》)是历史条件下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指导文件。《意见》和《规定》很明确地提出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意见》概述了辅导员的基本职责,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规定》明确提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2006〕24号)这两份文件充分说明了辅导员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的工作职责。

2.学生发展的辅导者。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越来越关注,在他们面临各种挑战时,他们需要老师能有效引导他们的发展,给他们相应的指导。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专业发展入手,以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中心,以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德行的持续发展为旨归,对学生的发展加以辅导。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技能。同时,通过团学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平台,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的技巧。此外,辅导员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让学生学会如何找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董勒安:《职业化机制下高校辅导员职责定位及价值取向》,《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3.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理健康的疏导者。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是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到全面掌握,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类生活问题提供广泛的指导和帮助,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要帮助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社会,脚踏实地地设计自己的成长目标和成长计划,从而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社会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不断转变、身心进一步健全、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化、信仰逐步形成的人生阶段。这个时候,需要人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生活,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引领学生塑造生命的健康形态,升华生命的价值。尤其要注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向学生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心理素质测评和心理咨询指导工作,形成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帮扶机制,董勒安:《职业化机制下高校辅导员职责定位及价值取向》,《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这是所有辅导员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4.组织与管理者。组织与管理者是指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是辅导员最基本的工作范畴。作为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到全面了解或掌握,特别要留意家庭困难的学生、有思想压力的学生、有心理负担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情况要做到及时了解或掌握。一旦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出现特殊情况,辅导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必要的应对。辅导员还要对大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团学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

总之,只有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边界进行科学的划分,凸显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其工作职责由事务性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位的回归,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