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优势转型:国际趋势与中国面临的挑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一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会出现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提高困难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有些国家成功摆脱了这一困境,有些国家却长期为这一陷阱所困。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开始面临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所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风险。2008年年初,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种放缓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短期和长期的因素相互交织,既与我国2008年以来实施的宏观调控有关,也与我国局部地区比较优势断档有关。截至2008年5月份,我国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四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分别增长19.25%、18.77%、20.84%和15.71%。2008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除山东增长18.5%、天津增长21%外,其他省市均低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已经面临竞争优势断档的压力。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我们开始考虑对我国产业竞争优势转型开展研究。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我国越来越深地参与全球分工体系之中,随着产业竞争力研究成为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国内也出现了大量有关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文献。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竞争优势研究,一类是动态竞争优势研究。静态竞争优势研究分析的是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在这类文献中,又包括了两类研究,一类研究认为,我国作为国际产业承接地的优势就是低成本,包括低劳动力成本、廉价资源与较低的环境标准、税收优惠等。另一类研究虽然也认为低成本是国外把产业转移到我国的重要原因,但其他的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动态产业竞争优势理论重点分析的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变化。当然在各种研究产业竞争优势变化的文献中,关于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升级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有关这类研究文献,对产业竞争优势转型中断的风险缺乏充分研究。

国外关于竞争优势的研究也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研究又分为两类,一类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另一类则建立在波特的竞争优势基础上。动态竞争优势的研究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邓宁的综合因素理论、日本的雁行形态理论。关于动态竞争优势理论的最新研究是Ricardo Hausmann, Bailey Klinger等 (2006) 提出的比较优势演化理论。这个理论可以为我们研究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提供基础。用这个理论研究我国的竞争优势转型不仅可以厘清我国产业竞争优势转型的可行路径,而且可以发现竞争优势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一些认识进行重新评价。本研究的特色就在于: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断档的可能性及其解决办法,相关结论对于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书作的写作分工如下:

第一章 张其仔、伍业君、徐娟;

第二章 刘昶;

第三章 谭运嘉;

第四章 伍业君、张其仔;

第五章 张其仔、伍业君;

第六章 张其仔;

第七章 张其仔、李颢;

第八章 原磊;

第九章 张其仔、李颢。

本研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我国产业竞争优势转型及其风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产业竞争优势转型战略与全球产业分工模式的演变”等的资助,在此,笔者代表课题组对国家社科基金办表示衷心感谢!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及科研处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笔者谨代表课题组成员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部分章节已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和《经济评论》等刊物上,在此笔者代表课题组对各杂志社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近四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尽管如此,课题组所完成的这份研究成果肯定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同行不吝指教。

张其仔

2014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