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八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点荟萃

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的自信较低,我们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文化的创新十分重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不能总是消费祖先文化,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升我们文化的吸引力。目前中国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但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化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赵启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息是一种权力,与以往相比,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传播渠道,而随机性与碎片化是当今电视的关注点所在。要把握这种随机性与碎片化,关键要找到契合与共鸣。以《中国好声音》和《非诚勿扰》为例,前者的成功在于节目设置契合了当下社会亟须的“公平”,后者实际上是在人际博弈的过程中做社会批判的脱口秀,两个娱乐节目都利用了观众潜在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起伏随着节目的成功产生了新的语义。

——骆新(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

做研究,最重要的是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并发挥预测作用。进行传播研究,必须注重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对于当下传播、新闻、广告、公关等学科的学者而言,向国际学术期刊投稿和参与国际会议是走向世界不容忽视的一步。

——郝晓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

广播电视媒体创新的四大要素是自信、智慧、开放、合作。其中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发明,是在内容、形式、元素上的创新,而不是对节目既有元素的简单排列组合。创新要敢于冒风险,创新要有基础、有准备,创新没有固定模式,创新没有答案。

——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网络是一个工具,它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我们应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传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舆论危机,媒体如何消除困惑非常重要。媒体转型不能做“加法”,而应该做“减法”。新媒体具备较强的传播生命力,在技术、人才等资源方面占据优势,但新媒体的公信力又远远不及传统媒体。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对传统媒体进行调整、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存共融。

——强荧(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

媒体的公正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实现这种公正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媒体在报道判断时,不仅需要尊重事件的真实性,还需要考虑事件背后的公正与否。公正的依据是法律标准、社会价值和专业性。第二,公正意味着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满足和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第三,用事实说话,避免个人情绪倾向。第四,平衡各方利益,发挥协调作用。

——陈保平(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原社长)

全球化不是一个孤立存在于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现象,它同样在文化传播领域中存在。弱势文化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强势文化的灌输。当今全球化大背景下,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进入应该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全球化不仅可能导致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入侵和渗透,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抵抗和反渗透提供契机;全球化不仅促进文化趋同性,还可能带来文化多样性,辩证地认识文化领域全球化的二重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发展文化。

——王宁(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继续位居主流,就得坚持体制内立场,在体制内解读民意,从体制内打通两个舆论场,把党的声音、政府的政策主张、主流价值观,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主流媒体应做到“官方话语内嵌、民间话语铺垫”,成为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和国民心态的压舱石,实现对官规劝、对民呼吁、代体制立言的作用。这不仅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也是主流媒体应有的气度。

在历史背景盘根错节的中国转型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盘根错节中的一个节点。因此,要尊重各方利益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从各种舆论热点个案中注重制度修复。媒体不应苛责个人,应力戒道德洁癖与智商优越感。

——祝华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人民在线总编辑)

在新媒体时代,一个小小的技术革命就可能颠覆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大数据时代,传统媒体应当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精准的受众定位,从而提升生存质量,以更好、更优的服务创造价值。

——高韵斐(上海报业集团总经理、副社长)

地方文化的消失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文化特征的消失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必然。虽然地方文化的消失无法避免,但我们要努力保护地方文化。文化可以解体,但一些文化元素值得保存,这些元素增加了我们生活中的异质成分,可能在某个时刻,在社会变迁的某一阶段,增加我们的适应性。

——葛岩(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教授)

理解节庆活动的关键在于仪式和狂欢。仪式是表达信仰的一套行为秩序,强调参与、分享、聚合,以共同信仰为基础,它是自时间意义上对文化、社会的维系。在文化意义的重建与分享中,仪式等同于传播。作为节庆活动的核心机制,狂欢是一种符合情感逻辑的非理性状态,体现于群体性文化活动之中,常以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纵欲粗放的行为方式呈现,突破社会规范。

——张敏(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