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中国铁矿资源保障应对策略
(一)国家层面
1.国内铁矿供应方面
我国铁矿原矿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成品矿生产规模3.5亿吨,是钢铁工业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国产矿的基础地位在任何时期都动摇不得,需大力巩固与加强。
(1)制定配套政策,支持国内铁矿资源开发
①加大铁矿资源税费政策支持力度和税费改革。国内铁矿石开发需要国家从财政政策方面予以积极扶持:暂不上调资源税;减免铁矿生产环节增值税;燃油税实行先征后返;对于采用充填方法采矿最大限度地解决环境破坏问题的给予税收优惠;对资源勘查阶段的矿山企业,给予宽松的矿权获取政策,国有矿山以转注资本金形式获取矿权。
②加大对冶金矿山企业维简费的提取额度,以弥补一些老矿山技改资金的不足,结余允许用作周边的风险探矿。对铁矿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先进工艺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灾害预防控制的重大技改项目,给予财政重点扶持。
③要继续完善铁矿资源保护政策,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严格审查新建铁矿采选项目的开发利用方案,对矿产资源相对集中、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条件好的地区进行重点规划和统筹安排,限定铁矿石的最小开采规模,防止重大建筑压覆重要矿床,严格审查铁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是否达到批准的矿山设计或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等。对当前尚不能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大中型、低品位贫矿或难选冶矿床,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不得进行破坏性开采。
④制定和完善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根本保证。必须分析研究矿山的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尽量减少废料的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保护资源并使废物减量化。
(2)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行减量化用钢
依托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推进减量化用钢,提高钢材利用效率,是降低社会钢材消费量的努力方向,有利于控制钢铁生产总量,进而可以减轻钢铁生产对铁矿原料支撑条件的瓶颈压力,需要重点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①加大400~600MPa高强度钢筋、经济性断面钢材等升级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
②国家制定鼓励使用减量化用钢的鼓励优惠政策,完善产品使用国家标准,积极推进全社会减量化用钢。
2.进口铁矿供应方面
(1)开展资源外交、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发挥国家政治、外交影响的作用,从国家层面加强与资源大国良好的外交关系,确立双边的市场经济关系,完善相关的双边政策,如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对于欠发达而资源丰富的国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采取贷款换资源或投资换资源的外交策略。
(2)鼓励企业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稳定的铁矿石供应渠道
我国海外掌控铁矿资源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掌控的资源普遍存在外部配套条件差、所在国政策限制等不利因素,使得开发和运营成本较高,特别是铁矿石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得我国企业进退两难,海外铁矿项目进展缓慢,且国际矿业公司为保持垄断地位,大肆唱空未来铁矿石价格,以达到阻止新兴铁矿项目投资开发的目的。而在目前铁矿供应市场高度垄断的格局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已掌控资源要加大国家支持,使之尽快投产,形成产能,改变我国铁矿石供应结构。
①以产业链模式支持我国钢企“走出去”。
化解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向海外转移是重要途径之一。在钢企“走出去”的过程中,铁矿石的开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炼钢除了需要铁矿石之外,还需要焦煤、石灰石等。此外,如果钢企考虑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发展特种钢,还会对镍、铬、锰等金属有所需求。因此,应将其他相关矿产品的勘探与开发也列入“走出去”的支持范围内,统筹考虑与实施。同时,要支持以资源开发、钢铁产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一条龙的产业链捆绑模式“走出去”,有利于加快系统开发资源和布局钢铁产能。
②统筹考虑矿山开发过程中的各项配套工程。
针对矿山开发基础设施差的国家,在矿山资源开发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家层面统一协调,为矿山开发企业引入战略合作者,项目建设期间,矿山开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捆绑起来一起“走出去”,建设供电、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运营期间,矿山企业与运输企业联合经营铁矿石运输保障系统,从而既减小了矿山开发企业的投资风险,又解决了矿山开发的外部配套条件的制约,此外,其他中资企业从项目开发中也能获得利润。
③支持购买国外合作者股份。
由于我国对境外铁矿石依存度高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应加强对铁矿资源的掌控力,尤其是条件比较好的资源。对于资金实力较弱或开发意愿不强的合作者,可通过国家层面的外交手段,支持中国企业获得矿权,购买其所拥有的股份,扩大中国公司在合作公司中的话语权。
(3)完善和改革国有企业考核机制
国有企业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主体,但矿山项目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目前的国有企业考核机制不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建议完善和改革现有国企考核机制,调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积极性。
(4)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调控
建立国家对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协调机制,对境外资源开发工作进行协调,杜绝“一哄而上”和盲目跟风现象,保证国外铁矿资源开发项目的有序开展。
(二)行业(产业)层面
1.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①推动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措施。兼并重组,从行业角度看,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从企业角度看,有利于优势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因此,各地工业主管部门首先须摸清家底,真正掌握本地区钢铁企业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本区域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方案。同时,对已确定的兼并重组企业应加强管理,使兼并重组得到贯彻落实,避免整而不合,确实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②加大钢铁行业对外开放及产业转移力度。
钢铁产业向能源、资源丰富地区以及目标消费地区转移是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转移,可进一步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量发展,有序推进西部地区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发挥沿海沿河区域的水运优势,既便于铁矿石原料的输入,又便于钢铁产品的出口,对企业降低成本和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转移,则应选择铁矿资源丰富和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旺盛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优先选择目标,如非洲、拉美或印度等。
③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规模效益型向品种效益型转变,加大新产品研发,提高钢材质量,提升钢材性价比,减少钢材消耗,减少国内钢材需求。
2.加强国内矿山企业建设,保障供给
①加大地质勘查力度,增加查明铁矿资源情况。
铁矿资源是未来矿山发展的基础条件,从总体来看,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是铁矿资源大国,且仍有较大的勘查潜力,初步判断可以支撑国内矿山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但也面临着开采难度增加、品位变低等挑战,势必会影响到未来的矿山发展。
经过近60年的勘查,中国中部、东部地区铁矿资源分布格局基本明朗,西部铁矿成矿远景初步掌握,但勘查程度较低,勘查深度较浅,绝大部分矿床勘查深度在500米以浅。总体上讲,铁矿勘查程度东部、中部高,西部低,浅部高、深部低。西部部分地区甚至还是勘查空白区,500米以浅还有很大的找矿空间。
因此,要加大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增加查明铁矿资源,以作为铁矿资源开发的有力支撑。
②加速有竞争力的矿山企业建设。
2012年我国原矿产量已达13亿吨,根据矿山“先富后贫”的客观规律,浅部品位较高、易采易选铁矿资源逐步枯竭,相当部分矿山陆续转入地下开采,难选矿、低品位贫铁矿利用增加,损失贫化率上升,原矿平均品位不断下降。特别是近几年铁矿石需求旺盛,价格上涨,促使国内低贫矿资源大量投入开发利用,采选综合边际成本大幅上升。2012年我国重点冶金矿山平均精矿制造成本达到453.47元/吨,约相当于72美元/吨,而我国冶金矿山以中小矿为主,特别是近年来超贫磁铁矿的开发,导致精矿边际成本大幅上升,在未来铁矿石价格趋跌形势下,铁矿石产能将受到明显的价格抑制。因此,未来重点要支持和减速建设有竞争力的矿山企业。
3.逐步建立客观反映供求关系的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
①推进现货平台建设,改进现有定价机制的缺陷。
随着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退出市场,取而代之出现了各种国际铁矿石市场定价短期定价方式,指数定价已成为现行的主流定价模式,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铁矿石指数包括普氏指数、TSI指数、MBIO指数等。上述指数在反映铁矿石价格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上受到市场质疑,现行的指数定价机制并不能得到参与方的广泛认可,在此定价机制下我国处于极其被动的局面,给我国铁矿市场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推进我国现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北矿所促进铁矿石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探求国际铁矿石公平、合理的定价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②尝试提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和模式。
继2010年铁矿石长协定价体系崩溃后,2011年以必和必拓为首的铁矿石巨头继续推进铁矿石的现货交易,在新加坡推出现货交易平台——Global Ore,铁矿石协议短期化、定价指数化、交易金融化已成事实。
从目前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来看,国际上采用的指数定价很难真正的代表市场真实价格,为此,构建一个更加合理、公平的铁矿石贸易机制,形成公平、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可适时考虑利用北矿所为平台,将国内钢厂的现货市场采购更多转向该平台操作,以提升现货市场供应量和采购量,促使铁矿石供应方加大在现货市场的投放量,采购方国内钢厂提高铁矿石现货采购量,同时,提高现货平台服务质量,为供需双方公开、透明交易搭建平台,通过供需双方公平交易,发现铁矿石现货交易的价格,用此来指导铁矿石价格的形成,以此尝试提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进口铁矿石定价机制和模式。
③积极研究金融产品的作用和影响,做好政策和制度准备,发挥我国铁矿石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
自2009年4月新加坡交易所推出了铁矿石掉期合约的OTC结算服务以来,铁矿石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未来国际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商品交易所提供铁矿石期货及掉期交易,铁矿石金融化趋势会越来越强。
在面对铁矿石期货、掉期等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应该积极应对,做好政策和制度准备,以积极的姿态迎接铁矿石产品的金融化,同时,钢铁企业要努力学习新知识,转变经营模式,自身修炼好“内功”,抓紧培养金融方面人才,利用此类产品的套期保值工具,充分发挥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功能,合理规避整个产业链上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