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草塘宗教市场的历史图景
本章主要通过对草塘宗教市场的历史回溯,勾勒出1949年以前草塘宗教的历史图景。目的是将这种历史图景与现实进行比较,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市场中,宗教竞争格局以及各自所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
为了全面生动地恢复草塘宗教的历史图景,本章内容的陈述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引用文献记载材料;二是重点利用访谈中的口述材料。
由于地处偏僻,关于草塘宗教状况的书面记载不多,只能够了解到瓮安、草塘一带宗教发展的粗略概貌。陈垣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一书中,记载了“明季黔南传灯鼎盛”。该书记载:“瓮邑龙山鹤林性贤”为明季黔南(贵州)佛教灯系的一支,瓮安周边的平越(今福泉市)、开州(今开阳县)、遵义、湄潭、都匀、黄平等府县也是传灯鼎盛。由此可见,明朝时,瓮安、草塘一带,佛教应传播极盛,影响较大。
1995年瓮安县志比较简略地记载了解放前县内的佛教、天主教状况。
佛教:佛教传入县境较早。明嘉靖年间,平越卫指挥王之臣已于玉华山修建玉华寺,崇供佛主。清初,“有寂勇师者,号普渡和尚,湖广永州府人,受法于南京昆尼堂古林寺”,游胜至花竹山,广修庙宇,大阐宗风,讲经说法,徒众盈庭。此后,佛教更为兴旺。到民国初年,全县共有寺庙58座,其中较大的有修建时间记载的17座。
民国19年4月,中国佛教会瓮安县分会成立。会址在城隍庙(今粮食局北门宿舍处),会长:城隍庙僧宝华;理事:小岔回龙寺僧瑞良,观音堂释永宽,香宝寺郭云扬,花竹山九龙寺熊奇成;执事:僧果道等。有会员128人,僧尼505人。解放后终止活动。
解放前,僧尼靠庙产和承接香火供品、化缘为生。解放后,多数僧尼还俗,参加劳动生产,自食其力。有个别僧尼还俗后,仍在家中供奉佛像。
天主教:民国时期,有英国传教士来县城宣传教义。平坝、天文一带有少数群众在邻县余庆教堂受礼入教。解放前夕有教徒70多人。解放后停止活动。
在《贵州图经新志》之卷十二《平越卫军民指挥史司、长官司》之“仙释”(平越卫即今日紧邻瓮安的福泉市)中,有张三丰传,在“寺观”部分,又有道教圣地高真观的记载:
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
高真观,在卫城西南福泉山上,洪武二十二年(1389),指挥张信建。
在与平越(福泉)相邻的瓮安平定营,也有一座高真观,为著名的道教宫观,文人墨客题诗词甚多。在瓮安、福泉一带,有大量关于张三丰的民间传说,瓮安县内的仙桥山、穿洞河,福泉市内的豆腐桥、洒金谷等贵州省内较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都有关于张三丰神通广大、除恶扬善、创造各种美景的民间传说。一方面,这些传说带着想象和夸张,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另一方面,这些民间传说也反映了元、明时期道教武当山派全真道曾在瓮安、福泉一带有过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位于草塘的著名道教宫观——后岩观,也在这一时期建立,可以印证这一事实。
当然,上述书面记载仅能勾勒出1914年以前草塘宗教市场的一个大体轮廓。因此,笔者还将利用访谈,从一些草塘老人们的叙述中,构建民国初期至解放前草塘的宗教状况,再结合《桑梓述闻》、县志等地方文献,重现1949年前草塘的庙宇、组织和一些宗教人物以及他们的宗教活动,使草塘宗教市场的历史图景生动、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