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产业之创新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区域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产业创新

一 产业创新的内涵

1.产业创新的定义

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把创新比为生物遗传上的突变。依据熊彼特的理论,可以将产业创新理解为某一项或一类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产业的形成或原有产业彻底改造的行为活动及其过程。进而可以推知,产业创新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个别企业的创新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而是众多企业的创新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加总。

学术界对产业创新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定义是: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环境创新,利用社会资源和能力,培育与发展新的产业,或使原有产业在一定区域内获得突破性或持续性的发展,从而促使区域产业实现质的飞跃或处于领先地位的创新活动。狭义定义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为手段(创新主体之间的),实现技术创造发明及其产业化应用、产业突破性进步的创新活动。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广义的产业创新。

2.产业创新的特性

①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成效。产业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以及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甚至产业和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上的配置的合理性,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成效。②重大技术创新引发产业创新,并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③产业组织的水平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效能。④产业创新政策的设计和操作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产业政策中“国家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意识形态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政策的影响比较明显,国家安全原则和外交政策的长期考虑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政策设计和操作的影响不可低估。

3.产业创新的分类

产业创新从其内在的逻辑性上看,可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产业渗透与融合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①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上看,新产业的形成与原有产业的革命都是由技术创新引起的,某一项或一类专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常常会导致其扩散、渗透,从而使原有技术系统得到改造,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或原有产业质的发展。②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必将带来产品创新,只有连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才能使众多的企业进入该产业,从而实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关键。③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会带来市场创新,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市场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它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互动的。④产业渗透与融合。产业创新的螺旋式发展效应、连锁效应会导致产业间的渗透与融合。技术与产业的关联性是产业渗透与融合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某一产业的核心技术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性,那么这一产业与其他产业渗透与融合的可能性就较高,产业创新的空间也就较大。

4.产业创新的动力

①市场需求是产业创新的原动力。市场需求驱动产业创新,任何新产业的诞生或原有产业的改造都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②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技术创新是产业创新的起点,产业创新的高级形式是产业革命,而产业革命源自技术革命——技术创新的高级形式。③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产业革命实质上归结于企业家革命,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④政府政策制度和要素供给的变化、产业内企业的竞争压力等,亦是产业创新的动力。政府对新兴产业政策上的有力扶持可以极大地加快产业创新的步伐。产业供给要素,如原材料、能源和人力资源等的稀缺程度或相对比价,也会形成产业创新的动力。产业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是对基本价值链的某个或多个环节的创新。

二 产业创新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1.产业创新模式

(1)协同创新

①协同创新的定义。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集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人才、技术、资本和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一种产业创新的组织方式,即一种以研究机构、高校、企业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

②协同创新的实质。协同创新的实质是,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技术创新而开展大跨度合作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当今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与新范式。

③协同创新的形式。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二是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三是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四是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即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区域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创新发展。

(2)双螺旋结构高柯:《技术创新是一种“双螺旋结构”》, 《华东科技》2010年第6期。

①创新双螺旋。创新双螺旋是指在技术创新中由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可以被看成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引人入胜的创新模式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演进催生的。在技术创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推动了技术创新。

②创新双螺旋与创新体系。科技工作的实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作用下涌现的,科技创新必须实现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并驾齐驱,在双螺旋结构作用下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在技术进步方面,要以高新技术园区为平台,通过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孵化新企业、新技术;在应用创新方面,要以应用创新园区为平台,通过用户的集聚、需求的集聚以及各创新主体与创新要素的集聚,推动应用创新,谋求技术进步平台与应用创新平台的对接,通过两者的对接和互动,形成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构建一个高效的创新体系。

(3)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指以某一发达国家为“领头雁”,而发展中国家和相对更落后国家依次为“雁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相对更落后国家依次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创新发展的结果。雁行模式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重视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重视对教育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二,坚持出口导向战略,包括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三,依靠本地区的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第四,促进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使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紧密结合、相互交融。

2.影响产业创新的因素许庆武:《简论产业创新的意义与风险管理》, 《商业文化》2012年第4期。

①技术。一个新的产业的萌芽往往是一项新技术获得突破以后才出现的,技术要素是产业创新的关键性要素。一方面,技术创新是最本质的资源配置手段。当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了市场的检验,资源就会在市场的作用下围绕技术创新成果而配置。另一方面,技术的突破带来效率的提高,使需求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产品的价格会更低,功能会更好,这可以刺激产生更多的需求,从而保证产业的市场需求增长,为产业创新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②资本。资本是产业创新的基础条件。新产业的形成、原有产业质的提升,都离不开资本要素供给。

③人力资本。与技术和资本要素相适应的人力资本要素增加,可以为新产业或原有产业提供创造力基础。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④外部环境与条件。除了上述要素之外,很多外部要素对企业生产会产生重大刺激作用和限制作用,特别是那些与上述要素有关的潜在供给环境以及公共基础设施。此外,信息和企业家要素的供应,也对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具有重要影响。

在所有影响产业创新的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因为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支持性因素,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谁就有可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在产业创新上占据领先地位。技术要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本要素如果没有转化为技术要素或制度要素,就不会形成新的产业或带来原有产业质的提升。

三 产业创新途径

1.产业转移李锋:《国内外关于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观点述评》, 《经济纵横》2004年第6期。

(1)产业转移概述

产业转移是某一国家或地区某产业的技术及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于要素供给、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过程。产业转移以企业为主导,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包含国家间或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过程,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对承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承接产业转移是其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亦是其产业创新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创新,承接国或地区可以利用现成的产业资源,迅速完成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规模扩张和跨越性的产业进步。

(2)产业转移的特点

产业转移具有渐进性、企业行为主体性、跨国(地区)经营资源重新配置的直接投资性、产业转出区和转入区分工关系(水平与垂直)的互补性、产业转出区和转入区产业升级与产业空洞化共存性等特点。

(3)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产业转移有经济、环境与政策三个影响因素。第一,经济因素,主要权衡成本、市场、价格、基础设施及产业关联条件等。第二,环境因素,主要指某区域对环境破坏程度的承受能力和地理人文环境的质量状态。第三,政策因素,主要是税负比较、产业政策约束,也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影响等。

(4)产业转移的效应

产业转移效应指产业转移行为的效果,包括转移主体转出和转移客体承接行为的收效,其收效有大有小、有正有负,与主客体的目标预期、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自身努力有较大关系。

(5)产业转移模式

①产业转移模式分类

第一,基于产业转移过程的特征或形态的模式——雁形模式。在一国(地区)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按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生产资料产业、整个制造业的顺序呈现。第二,基于产业区域转移和结构优化的几种模式有:商品输出和市场拓展模式;产业关联模式;整体迁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资本输出模式;人才联合模式。第三,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途径或方式的模式:直接投资模式;工业园区模式;产业集群模式;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模式;企业虚拟一体化模式。

②产业转移模式的特点

产业转移模式的特点见表2-1。

表2-1 产业转移模式的特点

2.产业集群

(1)产业集群概述

产业集群是指具有紧密联系的企业(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及其配套机构(供应商与中介)大量集聚在某一特定的领域,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空间集聚体。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2)产业集群的效用

产业集群的效用主要有三:一是产业集群可以降低原料、零件的运输成本,通过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企业创新。二是产业集群可以使企业节约生产成本或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易于形成区域品牌,有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形成相应的企业群落优势,从而对区域产业创新及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产业集聚可使区域内的个体获得自身的竞争优势。

(3)产业集群的成因

产业集群的成因主要有五个:一是自然资源条件的约束,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禀赋、互补性和地理区位。二是供应与销售两个市场的外在拉动,集群的大批量购买,能够有效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集群内互补企业通过共建销售网络,可节省销售费用。三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内在推动,集群内供销互补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基础设施的额外投资,降低采购成本,进而形成产品价格优势。四是技术进步与产业转移的推动。五是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引导。此外,引起产业集群产生的因素还有区域服务与科研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专业化)的改善等。

(4)产业集群的模式

产业集群的模式有五种:其一,轴轮式产业集群,指众多相关中小企业围绕一个特大型成品商(最终产品制造者)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二,多核式产业集群,指众多小企业围绕三五个大型成品商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三,网状产业集群,指众多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交叉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产业集群。其四,混合式产业集群,指由多核式与网状式混合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及相关的小企业,又存在大量没有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其五,无形大工厂模式,指由诸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的小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

(5)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

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政府主导推动式。其动因是政府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对本区域经济利益的追求,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引导、投资政策环境支持、牵线搭桥等相对重要的作用,其产业集群的形态多为产业园区。其二,市场自发式。其动因来自个人、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市场在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某区域出现一个创新的、效益高的、富有前途和生命力的企业,就会吸引供应商等机构向该地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的形态多为网状与轴轮状。其三,混合型形成式。该方式是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3.产业融合

(1)产业融合概述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新行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具有发生在产业(或行业)边界和交叉区域、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经济服务化、市场结构复杂化、可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生产工艺科学化、生产过程合理化等特性。

(2)产业融合的效用

产业融合产生的效用有六:一是有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形态出现重大变革;二是可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产业发展;三是提高产业绩效;四是促进产业创新;五是改善现有市场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六是能够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进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

(3)产业融合的成因

产业融合的成因主要有四:一是技术创新,这是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一项某产业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可以通过渗透扩散融合到其他产业,改变其他产业原有的产品或服务的技术路线、生产成本函数、市场需求函数,从而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二是竞争压力与合作共赢需要,这是产业融合的企业动力。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恒的目标,产业融合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方式。三是跨国公司的发展,这是推动产业融合的主要动力。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着国际一体化经营,使产业划分转化为产业融合。四是管制放松,这是产业融合的外部动力。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更有竞争力,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国家必须放松(取消或部分取消)对被规制产业进入其他产业的管制,管制的放松可以导致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本产业的竞争,从而逐渐形成产业融合。

(4)产业融合的类型

产业融合的类型有四种:其一,技术融合。其效果可以是许多新的技术组合在一起产生综合效应,也可以是多种技术在共同作用下产生更新更高层次的技术。其二,业务融合。随着经济发展对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提高,相关信息系统在企业日常业务中的运用日渐频繁,业务融合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许多业务活动的不断融合,而且包括不同企业间越来越多的业务交流,其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运作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三,产品融合。产品融合伴随网络发展而来,国际上的有关经验表明,产品融合有助于引导市场新的需求,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其四,市场融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不同产业构建信息和服务交流的平台(也就是市场融合),有助于整合各种市场资源,形成新的价值链,最终优化配置资源、刺激市场创新、加速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综合效率。

(5)产业融合的方式

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其一,产业渗透,指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边界处的产业融合,其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向传统产业输入先进技术,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其二,产业交叉,指通过产业间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的产业融合,其往往发生在高新技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部分,尤其是放松管制后的自然垄断行业。在原有产业存在的前提下,通过“部分的合并”,它可以以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形式出现。近几年不断被提及的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就是这种融合方式最好的体现。其四,产业重组,指在某些产业发生的集中的、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其主要发生于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之间,或某一大类产业内部的各个行业之间,是产业融合的重要手段。其四,产业替代。产业替代一般是在前面三种融合方式发生之后,基于前面三种融合产生的。这种产业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新产业逐步取代旧产业,归根结底是融合产生的新型的、结构更优的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产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