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色经济发展研究(全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历史进程中的新起点

自距今1300多年前藏族先祖吞弥·桑布扎大师藏文是由吞弥·桑布扎大师(公元7世纪时人)率先创制的,他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617~650年)时七贤臣之一。创制了藏文字以来,雪域高原社会发生了无数次留有文字记载的重要事变。然而,使得高原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能吸引全世界各国人士争相前往,或者无数人因故不能亲身前来旅游而扼腕惋惜,这样的历史性变化唯独出现在1951年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了。在随后的岁月里,高原社会在曲折中持续向前。到了21世纪初期,西藏自治区物质生产持续增长并由此带动各个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面貌变化和产生的无数新事物是以往难以想象的,整个社会已经站立于历史进程中的新起点。

一 开局之年态势喜人

西藏自治区行政管辖的范围覆盖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域。青藏高原被世人誉为“地球第三极”,那里有绮丽的自然风光,特殊的生态功能,悠久神奇的藏族文化,这些均吸引着世界各地人士纷至沓来,使游客们迷恋不舍。然而,更加令世人惊叹的是,雪域高原社会在60多年前尚处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经济非常落后,人民大众苦难深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创建新中国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一直关心西藏的经济文化建设。新中国建立之后,党中央、中央军委、中央人民政府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重重困难,于1951年和平解放了西藏。1956年2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与藏族一些人士的谈话中曾深情地说:“西藏是个了不起的地方,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他还说:“西藏在祖国大家庭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又明确对藏族人士说:“我们支援你们,你们自己也要发展。”要“发展经济,发展文化。标准是提高人民的生活。人民生活提不高,便不能持久”毛泽东:《同藏族人士的谈话》(一九五六年二月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西藏于1959年实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特别是,自1978年以后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等,西藏经济文化获得全面发展,已经展现出了一个初具现代化的新面貌。西藏正在成为历史上绝未有过的美丽家园,因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无不赞叹,而且,他们往往会深情思考这一切变化的过程所包含的意义。

2011~2013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9.3%、7.7%和7.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2013年经济年报,2014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年2月24日。,西藏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2.7%、11.8%和12.1%。2014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0.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自1994年以来,西藏已连续21年均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1.57亿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6.84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92.42亿元,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9252元,增长9.1%。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自治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4月。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以农牧业为经济社会基础的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获得了喜人的进步。2004~2014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已实施了整整十年。十年间,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累计投资20.94亿元,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200多个,安排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超过450个。西藏经济发展业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之下,西藏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和汉族等各族民众实施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经济文化活动、奋斗前进的结果。国外学者阿布拉姆·鲁斯特盖恩(Abrahm Lustgarten)认为,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开发’运动为偏僻穷困的乡村带来发展的希望”Abrahm Lustgarten, China's Great Train: Beijing's Drive West and the Campaign to Remake Tibet(London, Times Books Press, 2008), pp.57-78.。2013年,西藏第一产业按可比价格核算的增加值86.82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13年,全区农牧业特色产业实现群众累计增收11.56亿元,受益群众达175.4万人,实现户均增收3263.1元,人均增收674元,年均增幅达22.26%,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初见成效。著作者于2014年7月前往西藏自治区调研。著作者访问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农牧厅、自治区林业厅等机构,由此获得了一些珍贵的相关资料。在西藏民众齐心协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祖国东部、中部地区省、直辖市的群众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国外学者阿勒恩·卡尔森(Allen Carlson)认为,中国内地援藏项目已经“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Allen Carlson, Beijing's Tibet Policy: Securing Sovereignty and Legitimacy(Washington, East-West Center, 2004), pp.21-45.。兄弟省市的帮助,促进了西藏各个部门的人士更加注重遵循经济运行本身的规律,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之日趋合理。截至2013年年末,西藏自治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经过多次调整后达到10.8∶35.8∶53.4,第三产业规模超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2013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07.67亿元。其中,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它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分别达到86.82亿元、292.92亿元和427.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20.0%和8.7%。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自治区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西藏“十二五”规划纲要》)启动实施之后,前3年(2011~2013)的各项任务均已实现。2011年,西藏自治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05.83亿元,这为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2012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为701.03亿元,数额大幅度超过上一年。2013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超上年同类值101.64亿元,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物质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人民收益由此明显增多。《西藏“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5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要内容,巩固和扩大‘十一五’发展成果”,由此持续地向前推进,创新发展,“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近年来,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今已经成为事实。例如,2008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394.43亿元,2009年的同类值达到441.36元,2010年该数值迈上507亿元关口。在接下来的2011~2013年,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年的跃升均以百亿级增长。全区在2008~2013年的连续五年,每年实现一个百亿级增长。

2011年是尤其需要研究的重要年份,因为这是《西藏“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局之年。2011年,西藏自治区人口总数303.3万人,其中,市镇人口68.88万人,乡村人口234.42万人。2011年,西藏自治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6元,比上年增长8.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04元,比上年增长18.5%。收入增加的民众同时增多消费支出,满足生活所需。2011年,西藏自治区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4730元,比上年增加404元。其中,城镇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11393元,比上年增加365元;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2755元,比上年增加374元,超过城镇居民增加数。相比较2012年,2013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6578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23元,增长11.1%。相比两年前的2011年同类值,均有很大增长。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中,人均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最能说明经济增长情况的。回顾历史,1959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2元,1989年这个数值首次突破1000元标准额,增长近千元,用了30年时间。2001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过5000元标准额,增长4000元,用了12年时间。2006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又越过10000元标准额,增长5000元,用了5年。2011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越过20000元标准额,增长10000元,也用了5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第12~13页,第103页;《西藏统计年鉴2012》,第21页,第125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的数额越来越多,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2011年的成绩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节点的重要性充分展示出来,因为,这一年既承接着前期的“十一五”,又开启了后来的“十二五”。这个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系列先期的人财物力投入的必然结果。而且,客观实际显示,在百米竞技跑步比赛之中,起步阶段,往往就强烈地预示着结局。在21世纪的首年,西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已经显现。

二 新世纪气象万千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在20世纪,中华民族,这个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绵延5000年而没有中断的民族,在持续前进历程中的最伟大的发展是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据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重新组建并更名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1年7月11日在联合国第12个“7·11世界人口日”纪念大会公布的数据,1949年中华民族人口总额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2%。吕诺:《中国占世界人口比重已经降至百分之十九》,《共产党员》2011年第23期。随后半个世纪的人类历史证明,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刻地影响和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因为,经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战斗之后,全新的中国引导着占人类近1/4的人口开始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史阶段,所以,中外史学家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新中国成立那一天既是中华民族解放的日子,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新阶段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带领人民开展了全面的生产建设。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贫穷基础上,党政军民齐心协力劳动生产,1955年,全国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粮食比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增加了20%以上,棉花比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年产量增加了70%。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1955年11月间,毛泽东同志与河北省、山东省等14个省的党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就全国农业发展问题交换了意见,共同商定了17条政策方针。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又在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负责同志商量之后,将17条扩充为40条政策方针,拟出了一份关于全国农业12年发展纲要的草案初稿。中共中央又邀请了在北京的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科学家、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和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共1375人,分组进行了讨论。经过这次讨论,又采纳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对草案初稿做了一些修改。廖鲁言:《关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北京,1956年1月25日。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2-09/07/content_26746690.htm,最后登录日期:2015年2月20日。(廖鲁言,1952年11月至1962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54年9月至1966年初任农业部部长。)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这份草案包含了自实践中提炼、升华的经验总结,向农民指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的长期奋斗的目标,提出了就如何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的探索理念,描绘出农村未来的繁荣幸福的情景。当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将这份草案经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讨论。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强国战略与明确时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五日),《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页。毛泽东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的科学论断,政务院一致通过的那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为我国各地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但是,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笔直向前的。新中国在后来岁月的发展中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有些甚至是严重的停滞或倒退。然而,中国始终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大方向。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做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新阶段。至此起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如大海的浪涛一波又一波,经济建设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3亿元,比1978年的同类总值3624.1亿元多92309.2亿元。国家统计局编《2002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第51页。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名在1978年是第十位朱剑红:《35年,中国经济“一路向上”》,《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1日。, 2001年上升到第六位林跃勤、周文等编《新兴经济体蓝皮书: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5~25页。,超过了欧洲中等经济发达国家意大利。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在国际经济领域展现身姿。经济增长了,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1年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表《二〇〇〇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这份白皮书阐述了中国经济、人口、社会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状况,引用的数据量多、权威。这份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在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到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3%。全国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648元提高到2000年的1348元。全国贫困地区以乡为单位的通公路率和通电率均达到97%以上,98%的乡镇有了卫生院。中国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与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中国扶贫开发的成就,‘为发展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提供了一种模式’。”历史事实同样证明,1978年也是一个历史阶段的新起点。因为,改革开放激发了中国亿万民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社会所蕴含的生产力在很大的程度上被释放出来,所以,各地各国的有识之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解放。

第一次解放,中华民族砸碎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制度的锁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第二次解放,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业绩显著,中国人民开始富裕起来。

三 现代工业的探索

现代化社会的支撑力量是工业。西藏自治区发展现代工业经过较长时间实践的探索,如今,人们认识到,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发展矿藏采选业,这是较好的一条工业化道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关联着很多迄今为止神秘难测的秘密,而且由此形成的独特地质构造蕴藏着同样难以估量清楚的矿产资源。李廷栋、潘桂棠、肖序常等:《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广东科技出版社,2013,第5~97页。目前,仅在西藏自治区辖区内发现的矿产资源种类与蕴藏量都是令人惊讶的。虽然,当代西藏产出的矿产品数量与种类都很有限,仅仅是已知矿物储藏量的极小的部分,然而,那些限定的矿产地与矿产品已经在国内外名声赫赫。例如,在冶金工业上,矿石铬经过冶炼能铸成铬铁合金与金属铬,它们是非常重要的产品,能作为钢的添加料生产多种高强度、抗腐蚀、耐磨、耐高温、耐氧化的特种钢。铬铁合金与金属铬主要用于与钴、镍、钨等元素冶炼特种合金,这些特种合金和特种钢是航空、宇航、汽车、造船以及国防工业生产枪炮、导弹、火箭、舰艇等不可缺少的材料。不过,铬铁矿是短缺矿种,储量少,产量低,因而,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属于急缺的战略矿产。西藏自治区境内蕴藏着较多的宝贵的铬铁矿,开采较早的矿分布在那曲地区,有安多县东巧铬铁矿、那曲县依拉山铬铁矿等。其中,东巧铬铁矿是在武汉钢铁公司技术支援下于1967年5月2日开建,后来改名西藏东风矿。这个铬铁矿是西藏高原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冶金矿山,也是带动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真正起步的矿山。东风矿的开发建设标志着一个新兴产业在高原上的崛起,为许多翻身农奴带来了人生机遇和变迁,他们从世代为奴变成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代冶金矿山的产业工人。1979年,东风矿投入试生产,当年采出铬矿石3.9万多吨。1982年,该矿生产量跃上最高值,开采矿石6.2万多吨。1986年,该矿的商业性开采结束。其间,东巧铬铁矿共产出优质铬铁矿石36万多吨,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创利税3800多万元。目前,西藏最大的铬铁矿是在山南地区曲松县罗布莎镇罗布莎村的罗布莎铬铁矿,其是我国已知的最大的工业铬铁矿床。罗布莎,藏语意为“宝贝之地”。1959年,原西藏煤田地质二队(现西藏地质二队前身)二分队在检查群众报矿点时,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罗布莎村附近地表首次发现铬铁矿体。1986年,罗布莎矿正式开采。截至2010年,罗布莎铬铁矿区已生产铬铁矿石资源量395.99万吨,接近大型矿床规模。崔成多吉:《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新增55万吨资源量》,《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6月23日。全国铬铁矿石年产量约80%,是来自罗布莎铬铁矿的矿石年产量。笔者于2011年7月、2012年7~8月、2013年7~8月和2014年7~8月四次前往西藏自治区进行实地调查。笔者多次前去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调查、访谈,获得了一些相关的矿采业历史与发展的珍贵资料。罗布莎不仅成为全国同行业一致公认的“铬都”,也是国际业界认为的铬铁矿成矿条件很典型的地区之一。矿区中心坐标为北纬29°12′,东经92°18′。那里的矿石质量好,品位高,矿石品位铬绿或三氧化二铬(Cr2O3)达45%左右,铬铁比大于4。矿石中普遍含锇、铱、钌、铑等铂族元素,而且还发现了小颗粒的金刚石。罗布莎铬铁矿床产于喜马拉雅地槽褶皱带藏南雅鲁藏布江基性—超基性岩带之东段。该东段有秀章、鲁见沟、罗布莎、藏卡、泽当5个岩体,以罗布莎岩体为最大,东西长41千米、南北宽0.25~3.7千米,面积为70平方千米。岩体侵位于上三叠统与上白垩统之间,呈一向南倾斜的单斜状岩体。工业矿体赋存于斜辉橄岩(kylite)岩相带中,在地表形成7个相对集中的矿体群,已知大小矿体216个,较大矿体共有123个。Ⅱ号矿群中的31号矿体是矿区的主要矿体之一,长325米、厚2~14.7米、宽40~190米,呈似脉状。该矿体向南东倾斜,储量占全矿区储量的16.7%。白文吉、周美付、方青松等:《西藏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金刚石及伴生矿物成因》,地震出版社,2000,第5~79页。

西藏矿业发展之后,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铬矿石采选生产的贡献较为突出。相比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间(2006~2010),西藏自治区铬矿石生产量由20.12万吨增加到67.75万吨,增加量为47.63万吨,增长2.4倍(见图1-1)。西藏铬矿石生产量总体的增长幅度明显,这与改革开放的推动密切关联。1978年,西藏铬矿石生产量是1.25万吨,2011年,全区铬矿石生产量是12.05万吨,增加了10.8万吨,增长8.6倍。

图1-1 西藏自治区“六五”至“十一五”时期铬矿石生产数量情况

注:图中左竖轴数字为生产量,右竖轴数字为增长率。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编《西藏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第214页。

我国经济建设需要铬铁矿,由于国内生产数量十分有限,国家不得不进口大量的铬矿(见图1-2)。相比较“十五”计划纲要期间(2001~2005)与“十一五”规划纲要期间(2006~2010),国家进口铬矿砂及精矿由920万吨增加到3267万吨。在此期间,国际市场铬矿砂及精矿的价格由157.03美元/吨上涨到266.67美元/吨,我国购物支付外汇也由1287.63亿美元增至8712.1亿美元,支付增加了7424.47亿美元。无疑,由此承受了很大的物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压力,产生了一些额外的支出。按照进口1吨铬矿砂及精矿所耗费的美元计算,西藏生产的铬矿支援国家建设之后,仅减少外汇支出一项,“十五”时期的数额为10967万美元,“十一五”时期的数额为18067万美元。即便扣除美元汇率波动因素,西藏的贡献也是很明显的。

图1-2 全国“十五”时期与“十一五”时期进口铬矿砂及其精矿情况

注:2001~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标示的进口货物名称是“铬矿砂”。自2004年以后,进口货物名称是“铬矿砂及其精矿”;外汇美元价格是现价,不适宜计算增长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2011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第235页。《2002中国统计年鉴》,第624页;《2004中国统计年鉴》,第726页;《2006中国统计年鉴》,第747页;《2008中国统计年鉴》,第724页;《2009中国统计年鉴》,第740页。

2013年,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西藏自治区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接替资源勘査”项目的探索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在罗布莎铬铁矿区Ⅰ号矿群南部地段新发现厚度达23米的铬矿体,经初步估算,预期可新增(333+334)为实现科学规划与建设,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和经济意义,国家制定了一套对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类型条件表述方式标准。一个地方的矿产资源储量分为3类: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其中,基础储量分为6类,例如333, 334等。每一类别不同位置的编码数字表明不同的基础储量意义。第一位数表示经济意义,即1=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第二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即1=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等。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3=推断的。本例的一些数据解释如下:333,即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这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达到普查阶段要求的地段,地质可靠程度为推断的,资源量只根据有限的数据估算的。334,意思是预测的资源量。依据区域地质研究成果、航空、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异常或极少量工程资料,确定具有矿化潜力的地区,并和已知矿床类比而估算的资源量,属于潜在矿产资源。铬铁矿资源量50万吨以上。综述:《西藏罗布莎发现新的铬矿体》,《中国矿山工程》2013年第5期。西藏目前开采的金属矿藏还有铜矿、铁矿等,由此崛起了几个现代化的矿业公司。这些公司不仅在物质产品生产之中有较好的经济利润,而且在社会文化建设方面也为西藏的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后面的章节将分别详细地阐述他们的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