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地域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杜甫受中原佛教的影响及对佛教的态度

中原地区是儒、道、释发展的重镇和发祥地。中国三大文化支柱之一的佛教文化,从西域到中土,最初是在洛阳白马寺落地生根的。白马寺在中国佛教史上,一直居于中国佛教祖庭的地位。杜甫在中原虽然主要受的是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但在中原佛教文化的氛围中,他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相当深刻的影响。

印度的佛教首先传到了西域,东汉永平七年(65),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到西域拜求佛法。永平十年(67),汉使带着印度二位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达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门——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定名为白马寺,相传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的第一部著作。从此洛阳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中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和“祖庭”。从建立白马寺起到西晋怀帝永嘉(307~312)年间,洛阳已建有佛寺四十二所。到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洛阳的寺院数量开始猛增。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统计,当时洛阳城内外到处都是佛寺,共有1300馀所。留存至今的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都是这时开始雕凿、建造而成的。

到了隋唐时代,佛教已进入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隋文帝笃信佛教,其在位的20年间,共“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唐)道宣著《释迦方志》卷下《教相篇》,中华书局,1983,第122页。。唐太宗晚年,对佛教信仰渐深,贞观二十二年,“时海内有寺3716所,计度僧尼18500馀人”杜继文主编《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第281页。。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都提倡、利用佛教,佛寺建筑有增无减。特别是武则天,她利用佛教改朝换代,令白马寺僧人怀义上所造《大云经》,经云:“即以女身当王国土。”武则天自称“阎浮提主”,并于载初元年(689)“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她即于当年在洛阳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以佛抑道、儒,将佛教置于道、儒之上,僧尼列于道士女冠之前。武周之世,“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新唐书·苏瓌传》)

唐玄宗是一位信奉道教的君主,他即位之初,曾对佛教多方贬抑。但他坐稳了皇帝之位后,认识到佛教对他的统治有益无害,便对佛教加以利用。开元二十四年,他亲注《金刚经》,并颁布天下。印度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相继来华,唐玄宗甚为礼遇,这对密宗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据智升所撰的《开元释教录》中《总括群经录》所载,从汉永平十年(67)到开元十八年(730)间,共译汉文佛经2278部,7046卷,其中仅玄奘一人所译就有76部1347卷。

唐肃宗和唐代宗也是崇佛的君主。至德二年(757),在郭子仪与安史叛军打得最激烈时,唐肃宗却令僧人不空等一百人入行宫朝晚诵经做法事,以求佛祖保佑。郭子仪等将领力战并以重酬招回纥兵为助,才收回京师,唐肃宗却以为这是僧人诵经求佛保佑的功劳。唐代宗也是如此,他经常将僧徒召入宫内吃斋,有战事则令僧徒讲诵《护国仁王经》,战事结束,就认为这是僧徒的功劳。

唐代的佛教,纷纷判教立宗,有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而禅宗又分为北宗的渐悟派和南宗的顿悟派。在唐代出现了许多名僧大德,其中最著名的有到天竺取经的玄奘、禅宗北宗的神秀、南宗慧能、将律宗传入日本的鉴真等。唐代佛教诸宗派中尤其是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对唐代和唐以后影响最大。

禅宗据说是天竺来华僧人菩提达摩所创。菩提达摩在梁普通年间(520~526)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北魏,曾在洛阳讲佛,后居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对禅学做了认真的思考。近代佛学家汤用彤说:“达摩谓入道多途,要唯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视,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见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注引《旧唐书·神秀传》,中华书局,1982,第187页。达摩简化了天竺传入的坐禅方法,由偏重身体的训练,引导向偏重于思维的悟入。禅宗始祖达摩传法于二祖慧可(487~593,虎牢人,今河南荥阳),慧可传法于三祖僧粲(汴州陈留人,今河南开封东南),僧粲传四祖道信(580~651),道信后在湖北黄梅双峰寺传法三十年,开道场,造寺院,立佛像,弘扬禅法。后道信又传法于五祖弘忍(602~674)。弘忍移居于双峰山之东的冯茂山,史称东山法门。弘忍在遴选法嗣时,欲传弟子神秀(605~706,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但弟子慧能(638~713)所作偈语比神秀更透彻,故传法衣于慧能,是谓禅宗六祖。后慧能携法衣至韶州曹溪宝林寺传法,是谓禅宗南宗,主张顿悟。而神秀在弘忍圆寂后,到荆州传教,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召他入京,第二年到达洛阳,开始了唐代禅宗在嵩洛之地发展的辉煌阶段。据史载:“则天闻其名,追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中宗即位,尤加敬异。中书舍人张说尝问道,执弟子之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旧唐书·方伎·神秀传》)神秀在洛阳可谓受到了极高的礼遇,被尊为禅宗北祖,主张渐悟。神秀的弟子有普寂(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义福(潞州铜鞮,今山西沁县人)等。普寂长期在嵩山传教,后被神秀推荐代己统其法众,神秀卒后,天下好释氏者都师事之。开元十三年(725),玄宗敕普寂于都城居止,当时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普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开元二十七年(739),卒于东都兴唐寺,年八十九,当时都城士庶曾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朝廷下制赐号为“大照禅师”。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巡河洛,特令义福赴东都,居福先寺,十五年(727)放还京师。廿一年(733),玄宗恩旨复令入东都,至南龙兴寺,直至去世(见严挺之《大智禅师碑铭》)。《宋高僧传》卷九还记载:“初(义)福往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造焉。”义福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卒,卒时有制赐号“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

南宗慧能的弟子神会(襄阳人),先后在南阳龙兴寺、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传法。天宝四载(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应请入住东都洛阳荷泽寺,这时普寂和义福都已先后去世,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天下(见《宋高僧传》卷八),史称神会一系为荷泽宗。

由此看来,禅宗北宗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影响最大。杜甫自述自己的禅学渊源曾云:“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双峰寺”即指在湖北双峰寺传法的禅宗五弘忍,“七祖”则指神会。此谓杜甫所崇信的是禅宗南宗一派。仇注曰:“诗云‘门求七祖禅’,意盖主于南宗也。师氏曰:自达摩至慧能,谓之中华六祖。六祖之道,至肃宗方盛,肃宗尝自曹溪请其衣钵供养,是六祖与子美同时先后人也,故求禅言七祖,而不言六祖。”(《杜诗详注》卷一九)其实,神秀虽不得法衣,但其亦承传弘忍之禅法,亦可称六祖,其弟子普寂、义福等,亦可称七祖。且神秀北宗派,主要在洛阳等北方传道,杜甫自不能不受其影响。杜甫还在《夜听许十诵诗爱而有作》诗中说:“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这里“粲可”即是禅宗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粲,他以慧可和僧粲为师,意思就是说他也是禅宗信徒。但从杜甫现存的诗歌来看,看不出他所信奉的是北宗还是南宗,也可能南北宗兼而信之,总之,是信的禅宗罢了。

杜甫诗中最早出现的描写佛教的作品是《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伊阙,一名阙口,在今洛阳市南二十五里。而北宗高僧义福就是在开元二十年于洛阳圆寂,葬于龙门奉先寺的,当时洛阳士庶送葬者数万人,杜甫的好友严挺之为他制碑文。其间的盛况杜甫当应亲历,他游览奉先寺并写这首诗可能就不乏瞻仰追怀的意味。诗中末二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就颇有禅意。王嗣奭评该诗云:“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杜臆》卷一)

杜甫的继祖母卢氏,是信佛的杜甫天宝元年(742)有《假山》一诗,前有序云:“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致。乃不知兴之所至,而作是诗。”诗中有“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句。又杜甫为其继祖母所写的墓志《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说:“实惟太君积德以常,临下以恕,如地之厚,纵天之和,运阴教之名数,秉女仪之标格。”其中“运阴教之名数”,即指信佛之意。可见其继祖母卢氏,是信佛的。,他洛阳的二姑母也是信佛的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县君(指其二姑)既早习于家风,以阴教为己任,执妇道而纯一,与礼法而始终。……爰自十载已还,默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混出处于度门。”其中“阴教”亦指佛教,“默一乘之理,绝荤血于禅味”,指笃信佛教,吃斋念佛。。由此可见杜甫家族中,亦有信佛传统。杜甫年轻时多有参加与佛教有关的活动,如在开元年间时作《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诗中“江莲摇白羽,天棘梦青丝”即有禅意。杜甫还在诗中自比与佛教常有交往的名士许询,将巳上人比做东晋时著名的僧人支遁,这说明他对佛教已开始感兴趣。杜甫接受佛教,是从中原开始的,随着时间的迁移,他的向佛之心,越来越虔诚。佛教不仅给予他以心灵的慰藉,同时,也给他一些诗增添了灵动和哲思。他那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禅意盎然的诗句,给人以无限的启发和思考。禅宗“意在言外”的思维方式,也给杜甫诗增添了含吮不尽的美学意蕴。而且,佛家“普度众生”的慈悲思想、“众生平等”和爱惜一切生命等观念杜甫有《舟前小鹅儿》《白小》《花鸭》《枯棕》《枯楠》《楠树为风雨所拔叹》等诗,关心众生的生命状况,还有“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绝句漫兴九首》其二)的诗句,因桃李花被风所摧而感到悲伤。,是对儒家的“爱有等差”孟子提倡儒家的等级观念,而批评墨子的无等差的“兼爱”思想,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他批评许行的大人与小人无等级差别的思想:“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的仁爱思想的超越,给杜甫的思想添加了新的因素,从而更加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