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理论工具
第三章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学理论
本部分主要讨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相关的概念及其表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地方特色资源的评估和管理这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分析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文创社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概念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在要素推动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所拥有的优势,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英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价值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世纪初期,以康芒斯和凡勃伦为代表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就对习惯、风俗、惯例等文化现象给予了较多关注;当代经济学家与理性选择研究者也公开承认了文化在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道格拉斯认为,文化是影响行为的知识、价值及其他要素在代际间的传递。
文化资源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学者们从价值、结构、类型等角度来描述文化资源。周正刚把文化资源视为“可供主体利用和开发,并形成文化实力的各种文化客观对象,包括前人创造积累的文化遗产库,今人所创造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形式库,以及作为文化活动、设施与手段的文化载体库等”。
杜超、王松华将文化资源理解为特定时代、地域的人群既有的文化资料和素材,既包括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也包括某些特殊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存在于社会文化和自然现实之中,弥漫在整个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它既以可感的物质化、符号化形式存在,又以思想化、智能化的形式存在。前者所代表的通常是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量其价值,如历史文物、工艺品、自然素材等;后者所代表的则是不可度量的智能型文化资源,如民俗、传说等,这类文化资源具体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文化知识,如语言、图画、音乐等,这类资源可以复制、加工、转换,可以融入文化产品之中;二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包括写作、歌唱、编程、设计等各种技艺和技巧;三是创新型的文化能力,指文化创造者超越既有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为构思、创意、灵感、决策能力等。作为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它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独创性,既是最有价值和最稀缺的,也是不可穷尽、无限延伸的。
陈炎认为,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并指出如果我们把这笔资金投到一个佛教文化地区,生产效率可能不会太高,劳资摩擦成本也不会很大;如果我们把这笔资金投到一个基督教文化地区,生产效率可能会增加,劳资摩擦的成本也会增大;如果我们把这笔资金投到一个儒家文化地区,生产效率会很高,劳资摩擦成本会很低,但人际交易成本则会上升。换言之,这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之外的文化因素,确实会成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从而具有“资源”的性质。
吴圣刚将文化资源定义为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性、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
文化资源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譬如,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科学和教育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等。在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在这诸多的内容中,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
本书在现有的针对文化资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概念,是指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能够进行文化开发、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消费的特殊资源。这类文化资源的具体形态:一是专门针对如地方信俗文化、地方习俗文化、地方史迹文化、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地方建筑文化、地方美食文化、地方服饰文化、地方工艺美术(传统技艺)文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等类型的地方特色文化;二是一种特殊资源,可以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生产、消费,才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可归纳如下。
1.无形性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多是以精神、理念等观念形态存在的,人们可以认识它、理解它、感知它,甚至可以用语言表达它,但却不能说出它的形状、长短、方正、圆缺、颜色等等;同时人们对于文化资源的认知也是隐性的、潜在的,它对人的作用常常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2.传承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其中体现着民族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的。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文化大都从初创到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质,最终基本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个继承、发展、创新的问题。
3.地域性
由于不同的地区和民族的差异,使得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人群对文化价值的界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同时经济、社会、文化等外界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认识与解读也各有不同。
4.稳定性
文化作为客观存在,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发展历程的观念形态,深深地刻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5.共享性
任何一种资源都存在产权归属,文化资源也不例外。与自然资源的产权相比,文化资源在产权上有其特殊性。产权拥有者并不一定对这一资源完全独占独享。随着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其主体会越来越淡化。
6.持久性
一种文化资源,只要人们认为它对人类有用,便可以永久地使用,它不会因为使用它的对象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低而枯竭、灭绝。相反,一种文化资源使用的人越多、频率越高,不但不会导致它的量的减少,而且还可能促进这种文化资源量上的增长,甚至产生新的文化特质。
7.整体性
文化资源并非单一存在,通常有多种要素组成。在认识某一文化资源的时候常需要通过整体来观察。如历史遗迹,从外在看只是一处景观,但在分析该文化建筑时,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或者与之相关的特殊的自然景观显得必不可少。
8.滞后性
一方面,人们对文化价值的认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伴随着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而逐渐上升;另一方面,某一种特色文化的价值也是在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后逐渐增加的,其价值往往不能立竿见影。滞后性还表现在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过程中。
9.效能的最大性
文化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效能,而且使用的人越多,范围越广,其效能就越大。特别是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传播速度使得文化资源的分享速度提高,文化资源的功用也会让更多的人知晓。
10.递增性
文化资源就是经过人类一代一代的努力,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生长、不断递进的。只要人类的思维和创造活动不停止,人类文化就会不断地丰富、发展、创新,并不断产生新的特质。
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类型
周正刚把文化资源分为历史文化资源与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与自然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与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等。胡惠林、李康化按文化性质将地方特色文化分为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文化人才资源。李沛新按形态表征将地方特色文化分为固体的文化资源、产品的文化资源和流动状态的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特定地域长期形成且独具特色的文化为依托,故在此基础上,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分为以下几类。
物质文化资源。是以某一区域所依存的地表位置和地理环境为载体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古代学者管仲曾定义土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苑也。”由此而形成称谓物质文化,通常表现为自然景观、历史建筑等。
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历史的变迁为了特定的生存活动等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规范和民族信仰,并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制度文化资源。是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社会规范等,被辖区内的人们广泛地接受和遵守。以福建省为例,地方特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有武夷山,土楼,泰宁、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精神文化(价值观、信仰)包括妈祖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制度文化(社会规范)则体现在闽南文化、畲族文化等中。
四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与原则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
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可以推动文化价值的创新,增强民族信心,有利于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1)有利于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地方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会带动关联产业如信息产业、传媒产业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交通、零售、餐饮、文化等行业有直接的效用,对农业、建筑业、金融业等有间接效用。同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文化加值,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有利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2)有利于文化价值创新,增强民族信心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将传统的文化要素和精髓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以目标客户群体可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是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融合的过程。因此,在开发前,需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发现文化的精髓与表征,然后对这些要素进行分解和封装,制作成若干个组合的信息,融入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与分享,将地方特色文化的精髓传播出去,增加民族信心。
(3)有利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会带动文化的传播。文化传播越广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就越频繁。通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可以增加彼此间的合作与互信,从而进一步使文化得以发展。当前,通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将地方特色文化赋予到产品中去,使产品具备文化内涵。因此产品传递的过程同时也变成文化输出的过程,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合作提供信息保障。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特定地域长期形成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文化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重视保护的同时,要突出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这一新型战略资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要转变传统文化的保护方式,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样才有助于挖掘、利用扎根在老百姓中的不为人所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为各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延绵不断的资源,为地方创意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思路和模式。
(2)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下通过时间的积淀而沉积下来的瑰宝,是地域性、历史性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必须通过长期的文化创造反映出来。在开发文化资源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保存其原貌。但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传承、发展、创新的问题。因此,对各种地方特色文化要用创新的视野来发展,这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必然要求。开发地方特色文化需要在现有的历史背景下,采用开放的视野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注重资源的永续发展。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要求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其自身兼具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形象塑造等功能,集经济效用与社会效用于一体。因此在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应努力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如果只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会造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简单化、片面化;如果单纯追求社会效益,会使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成为无源之水,失去动力。因此,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评估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前,通常会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测评。总体来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有利于资源盘点、明确开发重点和突破口,为科学合理的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参考。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的目的
第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常散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进行资源开发前,需要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统计,以便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第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有利于对不同资源进行比较;有利于找出不同资源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对不同资源的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以减少在资源开发中出现的损失;有利于资源开发的统筹规划。
第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特色文化产业化的基础元素,但文化产业化有其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发展。因此需要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开发,何时进行开发,如何进行开发等。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的方法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全面性、前瞻性等原则。因此选择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估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量化评估法。选择评价指标后,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并赋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并将各个指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最终确定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相对价值。
统计报表评估。对文化资源的基础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是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方法。统计报表评估体系包括资源统计台账、定期异动报表、存量报表、文化资源普查四个方面。
问卷调查法。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无形的文化资源、无法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估。问卷调查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特征,制定专门的调查问卷。
专家系统评估。通过对多名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征询,对资源进行评估。常用的方法是德尔菲方法,该方法本质上是反馈匿名函询法,具备匿名交流、多轮反馈、完全统计等特点。
综合评估法。亦称多指标综合方法,它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估对象的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评估值,并综合这些评估值以得出对该评估对象的一个整体的结论。
条件价值法。它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对环境等具有无形效益的公共物品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广泛运用于文化和艺术、游憩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恢复等领域的价值评估。
市场价值法。也称生产力损益法,是将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文化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将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而影响效益,依此来推算文化环境质量的改善或破坏所带来的经济上的影响。
意愿评估法。通过目标客户调查或专家访谈来推断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或他们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选择意愿。该方法通常在市场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使用。
3.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
在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评估的时候,需要构建出评估体系,以保证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综合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指标的选择是评估体系设计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评估的质量。
杜超、王松华进一步指出了衡量文化资源禀赋的五个具体指标,包括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效用、资源可发展预期和资源的可传承能力。
其中资源品相要素集中浓缩了资源的直观特征和内在基本属性。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文化价值、时间价值、消费价值和保护等级。其中,文化价值是文化类资源最为显著的价值本体,表明了特定资源的社会性和可期待性;时间价值主要指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久远性、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文化资源生成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可替代性,还包括文化资源的可复制性;文化消费具有其他消费不可替代的功能取向,包括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习俗、家族、风尚等方面的功能,而且这些功能主要依托文化产品的消费来实现;所谓保护等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国内有关机构对相关文化资源的保护做出的等级评审。资源效用主要是社会效用、经济效用、资源消费人群以及资源市场规模等,文化资源的效用不同于其他直接用于人们生活和生存方面的资源,它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性和地域差异。文化资源可发展预期,是指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不直接构成现实的文化产业,其发展前景关联着资源属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便利度、生活服务能力、商务服务能力等。文化资源的可传承能力主要是指资源规模、资源综合竞争力、资源成熟度和资源环境等。
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种类来看,可分为可度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这两种类型。研究表明,可度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更易于进行产业化的开发。在实践中,可度量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来具体估测其价值。在实践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由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区域性、差异性,所采用的指标变化较大,所以评价的指标体系较难统一。
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体系有两个:一个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评估体系(见图3-1);另一个是山西文化资源品质评估体系(见图3-2)。
图3-1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评估体系
图3-2 山西文化资源品质评估体系
两个评估体系均是以文化资源的要素为基准对文化进行拆解,从而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对比,经过综合化的评估可以发现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间的关系、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等。因此,通过对文化资源综合而科学的评估,为有效地进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管理
1.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是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用途加以比较以做出选择,使得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以便获取最佳的效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所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研究与文化产品的需求有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与文化产品的供给有关的问题,即如何生产的问题。“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供给与需求总是相联系在一起的”,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时,就必须考虑目标客户群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状况。
2.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原理探讨
(1)经济学分析
①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分析
“文化资本”这个词最早是皮埃尔·布尔迪厄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与理论手册》的“资本的形式”一节中提出的,他把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形式。
文化资本,一般是指能带来价值增量效应的文化资源,或指以财富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积累。它不是文化学上“文化”概念与经济学上“资本”概念的简单拼凑,而是两者的互渗融合。它既有经济学意义,又具文化学意义;既有财富属性,又具价值属性,不应从属于单一的学科。文化资本论,就是研究文化资本的性质及其运营规律和实务的一门科学。文化资本是一个交叉的概念,是由“文化”和“资本”两个概念范畴的交叉点而形成的,对文化来说,它是文化中的资本,对资本来说,它是资本中的文化形态。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有形的方面包括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建筑、遗址、雕塑、绘画、书法、书籍、报刊、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光碟等;无形的方面包括人们的思想、创意、信念、技巧(手艺)、民间传说、传统、社会价值(知名度)等。
“文化资源的资本化,是文化资本运营的基础”。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是文化资本运营的生产环节,文化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并增值。“文化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以文化资本的积累为前提的,没有文化资本的积累,扩大再生产就无法实现”。
文化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是文化资本运营的重要环节。要促进文化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加快其流通速度,就必须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文化商品来,在制定合理价格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将文化商品销售出去,确保文化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正常进行下去。
图3-3为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学分析模型。
图3-3 文化资源的文化资本学分析模型
资料来源:李沛新《文化资本论——关于文化资本运营的理论与实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
该模型以文化资源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其转化成为文化资本,使得文化资源的价值在生产与流通中呈现出来,以达到增值的目的。在“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的路径转变中,首先要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盘点,通过创意的手法与创新的手段对产品进行开发与设计。
②基于生产函数视角的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探讨了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重点探讨资源这一因素在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分析发展生产途径的一种模型。从文化资源观的视角出发,将被隐含在柯布—道格拉斯公式(Q=ALαBβ)系数A中的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变成为独立的变量,因此对该公式做出如下修正:Q =ALαBβCγ,其中C 为文化资源,γ为文化资源的产出弹性。该函数具有如下特征:
特征一:收益不变性。当人力资本L、物质资本B和文化资源C同比例增加时,产量Q也以同比例增加。
特征二:α、β、γ分别表明人力资本L、物质资本B、文化资源C投入量获得产量Q的相对份额,它们还分别相当于产出的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源的投入弹性系数,即当人力资本增加1%时,总产量增加(β+γ)%;当物质资本增加1%时,总产量增加(α+γ)%;当文化资源增加1%时,总产量增加(α+β)%。
(2)战略管理学分析
战略管理学中相关的理论工具回顾。波特钻石模型(见图3-4)是分析产业在大区域竞争中优势劣势的有效工具。迈克尔·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以下六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政府;机会。这六个因素画在图上像一块钻石,所以称之为钻石模型。
图3-4 波特钻石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见图3-5)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另一个常用于产业分析的理论工具。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激烈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同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图3-5 波特五力模型
本书以波特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为基础,从产业生态出发,结合产业素质分析和需求层次模型,构建出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战略管理学的分析模型(见图3-6)。
图3-6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战略管理学分析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战略管理学的分析模型从横向看,属于地方特色文化的内部生态。包括基于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出的环境生态和基于产业素质分析的文化生态。从纵向看,则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外部生态。包括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竞争生态和基于需求层次模型的需求生态。横纵两轴,内外共同作用形成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战略管理学的分析要素。
(3)社会学分析
文化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文化社会学”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保尔·巴尔特在《社会学的历史哲学》一书中提出的。著名文化社会学家卡尔·曼哈姆认为:“社会学可以成为关于建构、组织和生活变革的科学,因为它可以把自己表现成关于社会的科学、或者表现成为关于各种文化形成过程在社会生活中嵌入状态的科学。在前一种情况中,我们将社会学说成是关于社会的科学,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则称之为文化社会学”, “文化社会学家的首要兴趣所针对的是文化现象,我们可以认为文化社会学是对文化形成过程的某种特殊解释”。
W. F.奥格本的《社会变迁》是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研究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及其变迁的代表性著作,认为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是起源于文化,唯有重视社会中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决。从而可以得出文化社会学是一门强调从社会学角度整体全面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性质及其功能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具体化为如下的范围:文化的起源、创造、积累和突变的社会历史过程,文化生产、消费、储藏、传播、变迁及其应用,文化具有的民族性及其他群体属性,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生态即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文化系统内部的协调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一定历史背景下,在社会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产物。正是因为历史、制度、人口、组织等不同要素的组合差异、时间差异、强度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学要素汇总后构成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社会学分析模型(见图3-7)。
图3-7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社会学分析模型
因此在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剖析研究时,需要重点关注社会历史(变迁)、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社会结构(组织)、社会制度、社会传承、社会流动等因素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影响。
3.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管理的方法论
(1)文化地理学法
文化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范畴,主要研究“文化区”和“地方”的概念,同时围绕这两个核心概念形成机制研究。文化地理学认为,一个地区长期积累的文化,以及人们对这些长期积累的文化的认同,就使得该地区具有了地方性。这正是地方文化的特色性与差异性。
文化地理学不仅研究地方概念本身,而且更关注地方的主体性研究,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强调社会群体性建构出来的地方。人文主义地理学强调个人的主体能动性所建构出来的地方。由于人们的经历和目的不同,解读出来的地方也不同。
(2)符号学法
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三元符号模型与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二元符号模型被一起公认为是符号学研究文献中最经典、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常被引用的两个符号模型。
皮尔士的三元模型指出,一个完整的符号概念应该包括三个元素:符号代表项(Representamen,也称符号载体,即Sign Vehicle)、指涉(代)对象(Object,也称符号代表物,即Referent)和解释项(Interpretant,也称对符号的理解,即Sense),不少文献中用中文的习惯表达,这三者依次为符形(符号的图形)、符指(符号的指代物)和符义(符号的意义)。
文化是由符号表达出来,不同文化都有各自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符号体系,符号作为文化的表达物,常带上文化特性。将地方特色文化作为基点,利用符号学原理,分别解构和重构逻辑模型,从而得出研究对象的文化符号体系。
(3)创意学法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被公认为是创意研究的鼻祖,首先提出“创新”学说,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经济演变过程中永不衰竭的动力;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nel Huntington)指出,21世纪的竞争将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当知识经济向我们逼近时,运用文化资本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产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而市场竞争也从产品之争转向文化之争。“创”是创新,是手段和措施;“意”为文化,是附加值的实现载体,“创”与“意”的结合能够实现文化的多重经济价值并实现在创新动力推动下的增值效应,从而形成创意资本。
创意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源头,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充分激活人所具有的睿智才华和非凡的创造潜能,并让独特的创造形成产业,从而引领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学科。创意以文化为触发点,以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为最终目的,因此可将创意学引入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中。
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文创产业与文化社区
1.文化资源、文创产业与文化社区的关系
图3-8 文化资源、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相互关系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指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依托,能够进行文化开发、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文化消费的特殊资源。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源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一类文化创意产业,或者称之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社区是指以特定文化为核心要素而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创意社区是以某一特定的文化(特色文化)为核心元素,覆盖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的新型社区,属于文化主导型社区。三者均从地方特色文化出发,融入产业与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见图3-8)。
其间,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基本元素,是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和文化社区发展的根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与技术保障,为地方特色文化社区的发展提供动力;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核心价值被生活在社区中绝大多数民众所认同,成为民众衡量真善美的基本准则,被自觉地遵循和传递,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和实践参考。
2.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创产业产品开发的重要源泉。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通过时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实现文创产业开发的载体,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源泉。在文创产业的商品化过程中,商品的设计者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挖掘出不竭的元素为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加上各种创意,形成独特的文创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彰显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自身价值。
第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提升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软实力建设水平还较弱,并成为制约我国深入发展的瓶颈。有效发掘和开发地方的特色文化资源,让“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差异化发展的路径,从而着力提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水平,增加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塑造出个性化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第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的健康发展与否取决于是否有持续不断的动力。而动力的直接体现就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满足。文创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客户群体通常追求标新立异。如何进行差异化生产与运营成为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健康发展的根本诉求。通过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能够满足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差异化发展的需求。
3.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发展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
文创产业和文化社区发展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同样有很好的正效应。
第一,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在信息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和提升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的水平,可以保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保护珍贵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增强传统文化的现代适应性。文创产业、文化社区可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撑和技术保障,有效解决传统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难题,对维护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安全性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发展。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的根基,在文创产业、文化社区的参与者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创意加值的过程中,也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本身进行调整和修正,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的积极要素进行发展,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的消极部分通过在一定范围内的调整,以适应现代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