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本部分主要梳理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社区研究的部分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而通过构建描述与这些概念相关的重要系列模型以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以作为本书研究思路之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 地方特色文化的相关概念
1.文化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而文化则是被讨论最久、最多、最丰富的一个概念。
“文化”(culture)一词在拉丁语和古英语中,常常表示“耕耘”或“播种土地”的意思,从现代英语中仍可看到它的痕迹,如农业(agricul-ture)和园艺(horticulture)两个英文单词中都包含了“culture”。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特定文化(新教)是培养资本主义精神,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的克罗伯和克勒克洪将其收集到的161种文化定义,归纳为5类:(1)描述性定义,如泰勒关于文化综合整体性的定义。(2)历史性定义,如林顿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遗产。它注重强调文化的历史传统。(3)规范性定义,如索金等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意识、价值、规范,以及此三者的互动与关联。它强调文化作为人类价值规范的作用。(4)心理性定义,如福德认为:文化是一种学习过程,学习对象包括传统的行为方式和反应方式,以其有效性而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它注重类文化心理的产生和作用机制。(5)结构性定义,如克罗伯认为:文化是概括各种外显或内隐行为模式的概念。文化通过符号学习和传授。文化的基本内核来自传统,其中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文化既是人类的创作产物,也是制约、限制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它注重文化形态内部的结构关系,尤其强调文化是超越人类个别行为之上并且制约人类行为方式的一种符号结构。
在我国,“文化”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指出: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在这里,“文化”指的是“文治和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古代的“文化”侧重于统治者的立场,目的是为了对民众进行精神控制和驯化。在引进西方“culture”的概念时把它翻译成“文化”,于是在“文化”原有含义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学者胡适认为文化就是一种文明的生存方式。刘永佶将“文化”概念进行了汇总,其基本内容为:(1)社会总体矛盾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集中反映;(2)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社会总体对个体的制约;(4)个体对社会总体的意识;(5)社会制度的理论依据与总体发展的导向;(6)个体自由的表现与行为的规范。这里的“文化”范畴表述较为宽泛,既表现在国家层面上,也涉及个体的行为。
本书对“文化”概念持如下观点:人群聚集产生文化,文化是一个特定人群共同认同的行为与习惯的总成。它可以这样理解: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地区,也可以是民族、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参与学习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等。
2.地方特色文化的概念
地方特色文化可直接简单说成是:一个特定地方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文化。地方文化是指被一个地缘群体认同的文化,即一个地方群居社会中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应该这样做的,哪些是不应该这样做的。地方特色文化强调“特色”二字,突出“不一样”,特色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特征。因此,本书可给出的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是:一个区域独家具有,或者较其他区域更为典型的地方传统文化,或在地乡土文化。
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几个概念。
第一,“空间”概念。《汉书·王吉传》中的“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及民间俗语中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都形象地强调了文化与地方的直接关系,不同地方文化不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就是地方特色文化定义中“空间”概念的含义。地方特色文化就是一个地方即一个区域所具有的文化,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空间位置的距离决定了地方特色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惠女文化是福建惠安的地方特色文化,妈祖文化是福建莆田的地方文化,惠女文化就不同于妈祖文化。“空间”概念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往往与特定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惠女文化只属于惠安,船政文化无法与马尾分离开。地域文化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性造就了地方特色文化不可转移的优势。某一地域的文化资源往往具有独有性和稀缺性的特点,只有充分开掘其特色内涵,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第二,“时间”概念。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传承、一种积淀。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往往是通过民间(如家庭、社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从小就耳濡目染,不自觉或自觉地接受这一地方的特色文化。“时间”概念强调了地方特色文化的传统性特点。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文化是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物质财富或者精神财富的积淀,不仅具有起源的古老性、遗存的多元性,而且还有很强的观赏性。比如,永安的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个遗留,福州的三坊七巷文化是明清以来闽越街坊文化的一个累积。传统性造就了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开拓空间。
第三,“特色”概念。从文字本身可以这样理解:“特”指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与众不同的;“色”指表征、印象。“特色”是指事或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色彩、风格等。在地方特色文化中,“特色”概念强调其独具性,即一个地方的特定文化仅且只有这个地方有,别的地方没有;或者虽然其他地方也有,但是这个地方表现得最突出、最典型。比如惠女文化只有惠安有,而其他地方没有;妈祖文化虽然遍布沿海各地,但莆田为妈祖祖庙所在地,妈祖文化被公认为是属于莆田的。“特色”的概念强调:虽然地方特色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但不应该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而应该是独具的或最具代表性的。独特性是地方特色文化开发成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有可能培育成为该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确保其独特性的特征,必须在一个区域中的多样化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进行有效筛选,选出一个最有潜力的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将其培育成地方特色文化,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以此特色文化整合其他文化,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为殷实的文化资源。
3.地方特色文化类型
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宽范畴,涵盖了一个既定的区域,在经过长时间沉淀后所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表征等的总称。地方特色文化可以分为地方信俗文化、地方习俗文化、地方史迹文化、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地方建筑文化、地方美食文化、地方服饰文化、地方工艺美术(传统技艺)文化、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及民系文化等类型。
地方信俗文化:以信奉佛教、道教等各种代表人物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往往以当地著名的寺庙为文化符号。如福建东山的关帝文化、福建南平的樟湖坂崇蛇文化等。
地方习俗文化:以民间传统习俗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发育良好的地方习俗文化也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符号。如福建惠安的惠女文化。
地方史迹文化:以历史遗迹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这些地方往往是历史中某个有影响力的事件的发生地。如福建永安的抗战文化。
地方传统产业文化:以当地传统产业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当地往往以生产某种传统产品而著称。如福建德化的陶瓷文化、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文化。
地方建筑文化:以独特的建筑造型风格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闽南的红砖建筑文化、闽西的土楼建筑文化。
地方美食文化:以当地独具的著名美食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福建沙县的沙县小吃文化、福建闽西和闽西南的八大干文化。
地方服饰文化:以当地著名的个性化服饰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惠安的“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的女装文化。
地方工艺美术文化:以当地独特的工艺美术技艺为特征的地方特色文化,如福建漳浦的剪纸文化、厦门的金线雕文化。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及民系文化:当地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如福建宁德的畲族文化。闽西南的客家文化是民系文化的典型。
4.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地方特色文化的固有本性使它具有以下特点。
(1)独具性:地方特色文化的最大特质就是独具性。正是因为独具性,才使得文化多彩多样。即使是同一种文化,但在传承过程中也会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发展成为不同的分支。不同地域、不同社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差异明显。
(2)公众性:地方特色文化常以各种无形的形式记录着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没有确定的所属,不属于某一特定的个人。地方特色文化被在地社区的民众共同拥有,成为该社区民众的特定资源。
(3)传承性:地方特色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间的产物。任何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大都会经历萌芽、发展、稳定、创新等阶段,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态。地方特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常常以家庭、村落为单位而代代相传。
(4)草根性:地方特色文化是真正属于平民百姓的文化。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使用者、传承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因此,地方特色文化是来源于普通生活,并根植于老百姓心中的,被广大的平民老百姓接受和热爱的。
(5)资源性:这里指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性的含义。地方特色文化是与资本、土地、人力一样重要的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对它的科学开发能很好地支持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会随着对它的开发使用而增长。伴随着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形式与内容也会得到充实、丰富与发展,甚至会裂变出新的文化形式与内容,从而使地方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资源性特征让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具有了特殊意义与价值,这正是本书研究主题的原点。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文化是创意产业的精髓,也是创意产业发展的灵魂,浩瀚无边的文化海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类源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或称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的文化创意产业。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对区域发展的特殊价值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考察。由于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所独具的,因此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经济发展的价值: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这个区域的战略性产业,它是地方经济的新增长极;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从原来的硬资源扩大到软资源,在各个区域之间资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对具有不可转移性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就显得更有意义了;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加盟”将加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地方特色文化对传统产业的导入为这些传统产业的升级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2)社会发展的价值: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大大提升文化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使文化与经济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两翼;地方特色文化的民俗性,决定了民众在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角色,换言之,它将为区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创意区域的发展,将极大地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推进区域精神文明建设。
(3)文化发展的价值:在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将有效地推进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从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开发,从资源投入转变成资源产出,从简单挖掘转变成深度开发、提炼升华。这将彻底改变文化事业的发展模式,使文化事业在新的层面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的概念
图1-1 文化创意社区概念模型
人群集聚的地方会形成社区(community)。文化创意社区就是指以特定文化为核心要素而发展起来的社区。文化创意社区是以某一特定的文化(特色文化)为核心元素,覆盖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的新型社区(见图1-1),它是文化主导型社区。特色文化融入社区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一文化熏陶的氛围,都能观察到这一文化染印的痕迹;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被生活在社区中绝大多数民众所认同,成为民众衡量真善美的基本准则,被自觉地遵循和传递。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文化是一个特定群体的习惯总成。在文化创意社区中,民众都认同同一个体现特定文化核心价值的是非标准,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而且这一切都成为社区民众的自觉行动,成为他们的一种潜意识行为。
文化创意社区的创建与建设要解决一系列议题:本社区民众共享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什么;其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将此特色文化符号化;如何让社区内外的民众对此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拥有广泛认同;如何依托此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链、产业集群乃至特色经济体系;如何依托此文化资源开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依托此文化资源培育和建设社区的区域文化、社区形象体系;如何将此文化资源的精神与符号元素再现在社区的环境建设中;如何培育本社区内的民众对此特色文化的文化认同,烙上他们举止行为的印记,发展出社区民众对此文化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基本模型
一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是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以期能揭示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某种规律性,并加深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理解。
学者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型进行了探讨。芬兰学者芮佳莉娜·罗马强调文化产业的支撑因素结构,提出了文化产业的“金字塔模型”,在此“金字塔模型”中,文化产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处于塔底的是由经济、技术和艺术组成的三角,这个三角共同支撑了文化产业。厉无畏提出了由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四个同心圆构成的创意产业价值体系模型,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辐射结构。胡晓鹏提出,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创新的激励、文化理念的推广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构造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模型等。
肩负着揭示内在规律性责任的文化创意产业模型应该更注重表达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结构,即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探讨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的构造带来有益的启示。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念。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关键词,构成了一条“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祝帅在研究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时认为,“文化”保证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与人文关怀,“创意”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核心形象创作之上继续进行“创作”, “产业”表明产品必须能够投入市场并批量生产,其中“创意”是传统工艺现代转换的一个核心产品。陈桂玲在讨论文化创意产业链时强调:第一,必须要有很深的文化基底做基础;第二,必须要有创意,就是说必须有很好的主意,然后有好的创新思维,不能再用一个传统的思考逻辑去运作;第三,就是产业,也就是基础理念跟各行各业的产业链是可以链接在一起的。
就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此创意产业链的上端环节为地方特色文化,下端环节为地方传统产品或新开发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中端环节为创意技艺与过程,而地方传承的工艺美术技艺是最重要的创意技艺之一。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化”概念。在中国知网中分别用“篇名”对关键词“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进行检索,与前者有关的有131篇,最早的是孙福民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化的探讨。与后者有关的仅有4篇,最早的是厉无畏等的《论产业文化化》,它将产业概念扩大到经济概念。最早论述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是吴承旺。朱红缨在讨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经济的文化化是指企业中的文化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文化的经济化是指文化不再是附属于经济的一种构成要素,其价值也不在于仅仅是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而是将文化本身进行再创造使之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使之成为商品或资本来产生效益。在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时,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是两个必然的主题,它们分别以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的上端环节与下端环节为基点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同样,产业链的中端环节即创意技艺,也有可能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点。这样就构成了地方特色文化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和创意技艺的文化产业化。
基于以上的讨论,可以得出由文化要素、创意要素和产业要素构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如图1-2所示。特色文化要素体系可以通过挖掘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或者培育新的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创意技艺体系可以通过传承当地传统技艺,如工艺美术技艺,或者导入其他现代创意技艺(如动漫设计技艺)进行开发;文化产业可以以有形产品为主,也可以以无形服务为主,或者两者并重,以一般意义的产品为主,或者还包括公共产品、整个区域(如创意城市),可以是一个大产品的概念。
图1-2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模型
基于上述模型,有三种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型可供选择:地方特色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地方传统创意技艺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和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化发展模式。它们相应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战略、地方创意技艺文化产业化战略和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化战略。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
(1)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模型
文化产业化即文化的产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诞生与发展的最原始的途径与模式。文化产业化可以理解为:将文化本身作为信息,嵌入到生产经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的文本之中,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不同层次人群所需的各种商品,发展出以文化要素为基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经由这种模式发展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有以特色文化为区域品牌的基本特征,比如永安抗战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其独特的抗战文化而凸显的。
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就是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符号化”,以符号化了的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作为产品开发和服务开发的出发点,形成文化符号体系的统一,形成产品与服务多样化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见图1-3)。从现代人的审美视角对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新内涵,使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文化审美需求,从而达到以文化联结情感,以文化促进发展的目的。
图1-3 地方特色文化的产业化模型
该模式可表达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体系的提炼→应用现代创意技艺开发包含地方特色文化要素的产品与服务→立足于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地方特色文化往往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是靠非书面记载的形式传承的。另外,即使是得到很好挖掘和记载的地方特色文化,也多数是以有利于文化保护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开发的关键是提炼其基本要素,并使之符号化,形成能供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强调以文化符号创作为工作核心,在其影响下,使以知识财产为内容的文化资本转化为某种被抽离内容的象征符号的形式得以存在和流通。地方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常包括图腾(地方特色文化的“LOGO”)、形象人物(如“始祖”型人物和“英雄”型人物、形象动物或植物)、代表性色彩等。文化元素构建是个难度性极大的工作,要使这些符号的形象从模糊变成清晰,符号的含义从平淡变成强烈,符号的认同度从局部(本地民众或少数感兴趣人员)扩大到全局(整个社会),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2)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的实证:福安畲族文化创意产业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福安畲族的人口近7万,比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县畲族人口多出两倍多。福安畲族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信仰传说、图腾(暂无,畲族为崇凤民族,可以凤凰为蓝本进行设计开发)、信息符号(畲族织锦带的几十种花纹代表不同的含义:标准色(大红、墨黑)、形象植物(杜鹃花)、形象动物(凤凰)等)。福安畲族文化长期与福安当地的民俗文化相互影响,畲族文化基本要素体系中应吸纳福安民俗文化的相关成分,以这些基本要素为特色文化符号,来开发出多样化的畲族文化系列产品和服务,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见图1-4)。
图1-4 福安畲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3.地方传统产业:茶叶的文化化
(1)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模型
产业文化化即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化。地方传统产业的文化化越来越被认为是与科技创新一样重要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手段与途径。胡玲等认为,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主要是提供新的更高的使用价值,而文化创意则是提高陶瓷产品与服务的观念价值。文化创意是一种差异化的增值设计,为传统产业的产品属性体系增加了文化属性,不同的文化属性创造出产品之间的差异性,满足了不同目标市场的“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的双重需求”,从而创造出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见图1-5)。
图1-5 基于产业文化化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本思路
该模式可表达为:运用文化变量进行市场细分+确定有开发价值的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共享文化识别+相应的文化基本要素的导入→地方传统产品的文化增值开发→立足于传统产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传统产业文化化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在于对导入的文化类型的成功选择,取决于地方传统产业的市场定位,即要赋予产品什么样的文化概念,突出哪一种文化特色,服务于哪些目标市场。文化差异性创造出产品的差异性,进而形成地方传统产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只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对消费的变动趋势做出清晰判断,才能准确地选择导入的文化元素体系。
(2)产业文化化的实证: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的传统陶瓷产业正沿着工艺陶瓷实用化和日用陶瓷工艺化的途径,探索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见图1-6),以承载国际文化要素的西洋工艺陶瓷成为德化陶瓷产业的优势产品,有效地满足了北美、西欧这些特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了德化陶瓷的产业竞争力。
图1-6 产业文化化发展模式的实证:德化陶瓷文化创意产业
4.创意文化产业化
(1)创意文化产业化模式
创意文化产业化即创意技艺的文化产业化,是创意技艺与文化结合后进行的产业化开发。地方传统技艺本身就是创意技能。传统技艺通过师承或家传代代相传,成为一个地方具有的独门技能,其中工艺美术技艺是最为典型的,并且极其丰富多彩。以福建为例,有脱胎漆器、木偶头雕刻、泥面谱、彩扎、彩塑、面塑、漆线雕、花灯、角梳、剪纸、木版年画、剧装、民间刺绣、渔船绘饰、纸伞、绢扇、编织等技艺,工艺美术技艺对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居十大行业之首。工艺美术技艺更加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和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传统手工技艺通过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来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要向产业两端延伸:一方面要与传统文化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文化相对接,注入新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要让“工艺品”产品范畴进入实用品生产领域(在前述的德化实证案例中,陶瓷工艺品实用化,就是将德化的以瓷雕技艺为代表的传统陶瓷制造技艺应用到实用型陶瓷产品的开发中去)。同时,传统技艺本身要与现代创意思想相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方法相结合,提升其创意技巧与能力(见图1-7)。
图1-7 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该模式可表达为:地方传统技艺产品的试验性开发和产品的市场潜力分析→拟开发的产品品种、品类的确定→目标市场选择→产品的文化增值开发→立足于传统技艺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
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突破传统技艺所依附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进行文化创意新产品的开发。这就要求要从其他类型的文化中去捕捉传统技艺创作的灵感,将新的文化元素导入传统技艺的产品开发之中。换言之,要彻底改变传统技艺产品长年不变的老面孔,开辟新产品,创出新天地。同时,让产品域从少数人收藏的工艺品拓展到千家万户喜好的工艺实用品或实用型工艺品,这也是基于传统技艺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2)创意文化产业化的实证:北京百工坊
被命名为“中国工艺美术生产、研发、传承、创新的基地”的北京百工坊,集聚了以牙雕、玉雕、景泰蓝、金丝镶嵌、宫毯、京绣、花丝镶嵌、雕漆等为代表的京城30多个门类的传统手工技艺,包括了商品、礼品销售,出口贸易和大师现场制作工作室等项目,产品品种涉及传统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类,参观者在这里既可以观赏和购买现成的商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定或参与商品的制作,成为一个以传统技艺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的相关模型
1.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演化周期模型
文化创意社区的培育有一个发展过程,图1-8展示了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演化的一般周期。
图1-8 文化创意社区演化周期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培育的首项工作是对本土长期积淀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有的本土特色文化比较模糊;有的虽然可识别,但个性不显著,与其他区域雷同;还有的本土特色文化鲜明,与其他区域文化相比,也能呈现出差异性来,但是其自身混混沌沌,有待进一步的挖掘与理顺。马尾船政文化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要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一种资源,就要对其进行提炼。一方面要提炼出其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提炼出其文化基本要素的体系,然后通过符号化处理使之可“视”化。特色文化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文化核心价值、体现核心价值的主题词(相当于企业CIS中的主口号)、LO-GO(或图腾)、形象物(人、植物、动物、物体、建筑体等)、代表图案、代表曲调……这些要素共同的特点是被广泛认同,是这一特定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并且能被“嵌入”到其他载体中,使载体烙上这一特定文化的印迹。
一般情况下,文化创意社区的发展脉络是沿着文化创意经济的走向,运用区域特色文化基本要素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与创意服务,形成基于特色文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沿着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途径发展;或者将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融入本土的传统产品,推进传统产业的文化转型升级,形成基于传统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沿着传统产业文化化的战略途径发展;或者将地方特色文化基本要素与本土的传统技艺(如工艺美术技艺、手工生产技艺等)相结合,形成基于传统技艺的文化创意产业,沿着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途径发展。
从区域发展而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更高价值在于它对整个区域发展的贡献,而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当地方特色文化从融合于社区文化创意经济,延伸到社区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中去的时候,一个文化创意区域就形成了。综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经过符号化、创意化、产业化和社区化的递进演化,成为整个社区的文化灵魂,成为文化创意社区发展的原动力。
2.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模型
一般来说,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应该包括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会、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环境和地方特色文化区域文化等几个方面,其核心板块是地方特色文化核心要素体系(见图1-9)。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模型是在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概念模型(见图1-1)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进一步揭示了地方特色文化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与社区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图1-9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模型
地方特色文化核心要素体系应该包括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基本要素和主要名片。核心价值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DNA。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大文化中的文化,它们的核心价值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但又具有其各自的独特性。提炼其独特性是培育和建设个性化、富有活力的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社区的一个关键因素。基本要素是指一个地方特色文化中最被公众认同、最易被识别的文化符号,如图腾或LOGO等。主要名片是指一个地方特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事和物,如船政文化的人物名片是左宗棠。核心价值应归纳提炼成一个,基本元素少数几个,主要名片可稍多些。基本要素与主要名片所承载的概念应与核心价值做好兼容。有些地方特色文化的文化要素体系发育较好,有些发育不够好。无论如何,对它的梳理一定是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创意社区培育和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任务。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已经有所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会,是指地方特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素很好地渗透到社区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区学习、社区活动、社区交流、社区管理、社区发展等,涵盖了社区内不同人群,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比如,台湾的桃米里社区以青蛙符号为基本要素之一的生态文化,融入社区的老人活动——老人画班,参加老人画班活动的老太太中年龄最大的已超过90岁;桃米里社区拥有自己的、由志工组成的交响乐团——Butterfly交响乐团,它让高雅音乐随生态文化进入了民众生活。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环境,是指人们一进入社区,就可以看到、接触到、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的氛围,社区的城市雕塑、标志性建筑物、房屋装饰、街道景色、街心公园、街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等无不体现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形与神。比如台湾嘉义板头的陶瓷文化村(交趾剪黏艺术村),每户居民都用本村的传统技艺——交趾剪黏技艺把自己心中想说的故事做成墙头路旁的雕塑,整个村子成了被在地独特的交趾剪黏技艺文化符号装扮起来的社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景点。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区域文化,是指地方特色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入社区的区域文化,社区的区域文化已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化色彩,或者说区域文化已被烙上深深的地方特色的印记。这一点是特别有价值的,它是突破区域文化建设中“千篇一律”困局的最有效的思路与方法。社区的区域文化包括核心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社区CIS体系(社区形象识别体系,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System)。地方特色文化与区域文化有极大的交集,对它们关系的认知要从自发上升到自觉。
第三节 研究框架
本书由5篇14章构成,全书的章节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见图1-10。
图1-10 全书研究框架图
本书第一篇为总论篇,包括两章内容。其中,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在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研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做了梳理后,提出了由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地方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创意社区化组成的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和社区模型。作为全书研究的核心,最后介绍本书的内容框架,并讨论本书的特点与目的;第二章是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动态背景。
本书第二篇为理论工具篇,包括四章内容。其中,第三章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学分析,讨论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源特性、价值评估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配置原理与方法,为研究提供文化经济学理论工具;第四章为地方特色文化地理学分析,为研究提供文化地理学理论工具;第五章为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学分析,讨论创意原理与方法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与社区的培育和发展中的应用,为研究提供文化创意学理论工具;第六章为地方特色文化符号学分析,通过构建文化符号的五元模型和地方特色文化符号的体系框架,为研究提供文化符号学理论工具。
本书第三篇为研究方法篇,包括两章内容。其中,第七章讨论扎根理论方法,它是一种比较适合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基于田野调查的质性研究方法;第八章讨论案例研究方法,本书是在大量案例调研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所以着重讨论案例研究方法顺理成章。
第四篇为产业战略篇,包括三章内容。其中,第九章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化战略,探讨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经过创意开发培育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第十章为地方传统产业文化化战略,探讨如何将文化资源融入地方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文化增值的转型升级,培育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第十一章为地方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战略,探讨如何将传统技艺与文化结合后经过产业化,培育出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第五篇为社区战略篇,包括三章内容。其中,第十二章为地方特色文化社区发展战略,探讨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在地社区发展;第十三章为地方特色文化古镇战略,讨论地方特色文化古镇开发专题,探讨如何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在地文化社区的古镇发展;第十四章为台湾地方特色文创社区发展战略,讨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意社区发展的现状、做法、经验与教训。
最后一部分是后记,对全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讨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