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洞经篇

保山洞经初探

郭朝庭

儿时在很多祭祀场合见到各式各样乐器和听到稀奇古怪的音乐,后来慢慢地才明白这叫洞经。可是我对它的了解还极少,特别这几年洞经作为一种旅游项目唱响了大江南北,更增加了我对它的好奇心,抱着这种好奇,我翻阅了许多资料,走访了一些研究学者和演奏洞经的老者。根据走访调查,本文就洞经的含义,保山洞经的来源、现状以及继承和发扬等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洞经的基本含义

(一)洞经的基本定义

洞经作为一种宗教科仪经典而存在。首先,从经典角度看,洞经“因以道教《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为其主要颂唱经而得名”(《中国民间艺术辞典》),民间都承认《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大洞仙经》)是洞经中排列首位的经典,例如在保山的腾冲县、隆阳区等地方的洞经演奏均把该经典作为重点。又《忠义经》《度厄经》《救劫经》等,也多属道教经典,这些经典的编写体例、经文结构都与《大洞仙经》基本相同。因此,洞经是源于道教,并以道教经典为基础的。其次,从洞经所崇祀的神灵角度看,洞经所崇祀的神仙、菩萨、圣人十分广泛,涉及儒教的有至圣先师孔子,佛教的有如来、释迦牟尼、观音等,道教的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关圣帝君、太乙真人、麻祖元君、何祖元君等,然而崇祀的最高神灵是“元始天尊”,主祀“文昌梓潼元皇帝君”。再次,从洞经的宗旨来看,一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二是教人立身之本;三是颐养身心,熏陶儒雅。最后,从洞经所宣扬的思想内容看,大都与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三纲五常”“五伦八德”相吻合。

洞经还以一种音乐形式存在。它包括金石管弦诸种乐器,有打击乐(上八位用),如大鼓、大钹、大钗、木鱼、罄等;有弦乐,如高中低音各类胡琴、剧琴等;有拔乐,如三弦、琵琶、月琴、叮当等;有管乐,如笙、笛等。其经牌,在保山常用有慢五言、紧七言、桂香言、慢七言、下山虎、清和颂、一江风、大伍队等27种之多;常用的经卷有《大洞仙经》《救劫经》《赐福经》《忠义经》等经,在演奏时还体现了较强的音乐性。综上所述,洞经应是一种源于道教,并以道教经典为基础的,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结合各种乐器、曲目,宣扬各类思想、传播各种宗教、崇祀各路神仙的,宗教与音乐相统一的特殊体。

(二)洞经的功能

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各地洞经活动及情况分析,洞经的功能主要有祭祀、宣教和娱乐三大功能。

(1)在祭祀方面,洞经起到祭祀神灵和祖先、超度亡灵两个方面的作用。在洞经活动较频繁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九“上九会”(玉皇大帝诞辰)、二月初三“文昌会”(文昌诞辰)、二月十九“观音会”(观音菩萨诞辰)、三月十五“龙华会”、六月二十“关圣会”(关帝诞辰)、七月二十“孔子会”(孔子诞辰)以及“吕祖会”、“老君会”、“朝斗会”等重大会期,都要在寺院庙宇中设坛谈经三、五、七、九天不等,以表示对神圣诞辰的庆祝,对神灵的虔诚祭祀。新中国成立前,保山每年遇水旱灾害要打“青苗醮”(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大兴祭事,洞经要谈《救劫经》,祈求神灵解厄降祥,消灾免难;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外,在民间,家中死了老人,有的请道士来做道场,有的请僧尼来做佛事,也有的请洞经坛到家中谈演洞经(一般谈三天,以谈演《度厄经》为主)。当然洞经坛成员或家人“做寿”或“举丧”时,洞经坛也少不了要前往谈经祝贺或超度亡灵。民间以谈演洞经的方式对新老亡魂进行超度和荐拔,至今在保山腾冲的部分地区依然流行。

(2)在宣教方面,由于洞经是佛教、道教、儒教三教结合的特殊体,在演奏各种经典时把各类思想贯穿其中,从而达到了向人们宣扬、教化的作用。比如《文昌大洞孝经》共有经文六章,分别从“育子”“体亲”“辨孝”“守身”“教孝”“孝感”六个方面阐述了做人要以“孝”治身、治家、治国、治天下的道理,巧妙而有效地把儒家思想的宣传教化融进了洞经经曲中。另外,不同的经典还有着不同的宣教内容,如《忠义经》重点讲述关圣帝君的丰功伟业,教人忠君报国;《赐福经》借观音菩萨之口教人立身行道、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从而在活动中实现了洞经的宣教功能。

(3)在娱乐方面,洞经是经文与音乐的结合体,在演奏时有相当强的音乐功能,但它不像现代流行音乐那样张扬个性、追求另类和新鲜,而是力求做到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半夜三更谈洞经,神仙过路也来听。说明洞经音乐为群众喜闻乐见,有着很强的娱乐性。

二 保山洞经的来源

关于保山洞经的来历,地方现存的史志资料中均无准确可靠的记载,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尽管众说纷纭,但在保山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以昌宁漭水为代表的蒙化顺宁传入说

据考证,在昌宁设县以前(1933),漭水属顺宁县辖区,《顺宁县志》载:“……洞经之来历为清初蒙化薛先生莅顺传授,今已遍及各乡镇……其调则用词名:如《桂枝香》、《经缠道》、《水龙吟》、《锁南枝》、《浪淘沙》、《谒红门》,其节奏和响协律低昂符节,曲尽其妙……”据传,旧时漭水一带子弟读书需到顺宁府宫学就读,在漭水的可考证的洞经传人中穆文美先生曾就读于顺宁洪学,毕业后回昌宁右甸任团镇之职(当时昌宁没有没县,只设镇),1928年他执教于漭水完小(当时叫柯漭小学),并授洞经音乐,其弟子近30人,晚年众弟子向其敬送“礼乐之师”木匾一块,以示敬意。从《顺宁县志》中所载洞经乐谱看,和漭水流传的洞经乐谱名完全一致,漭水的洞经源头在蒙化,经穆文美由顺宁传回昌宁漭水,再从漭水传遍昌宁各地。

(二)以隆阳区和腾冲县为代表的“江南传入说”和“鹤庆人传入说”

第一种是明朝初年“江南传入说”,具体传入时间分为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两种。一说明朝洪武年间沐英、傅有德率军征滇成功后,将江南一带大批民众迁移到云南边疆实行民屯,带来了中原文化,洞经亦随之“落户”。此说与明初“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带来中原文化的史实相吻合。至今绝大多数保山人都还说自己的祖籍在南京,有一定道理。一说明朝永乐年间江南人带来了洞经,开始有了洞经组织。《保山文化概况》载:“保山地区的洞经据说是明朝永乐年间由南京一带移民到保山而流传下来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承认保山洞经的源头是江南(南京),虽传入时间不同,但跨度不算太大,可以推断保山洞经是明朝洪武至永乐的几十年间从江南一带传入。

第二种是清朝道光年间“鹤庆人传入说”。《保山市志》载:“洞经音乐来自中原,清道光年间由鹤庆人赵贡爷传至保山。最初创立大华坛洞经会于南门外,民国初年以至善坛、无极坛为盛……”另外,据史料记载,腾冲和顺洞经系乾隆年间大理鹤庆人蒋拔所传授;固东刘家寨洞经据传系光绪年间从鹤庆传入。

第二种说法尽管记载传入的时间不完全相同,但是地点相同,而且文献也较为翔实,所以笔者认为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

三 保山洞经现状

洞经在保山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各县区都有洞经流于民间的现象,例如在腾冲的腾越、和顺、固东,昌宁的漭水、大田坝,保山坝子的城区、河图镇、湾子村、诸葛营、上海子村、宋家碓、白纸房、下村、陈官屯等地都有不同规模的乐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保山市有洞经协会一个,即“保山洞经音乐协会”;洞经音乐演奏团队大小40余个,演奏人员达1000多人;有不同曲牌目乐曲160多首,每年各类演奏活动场次不少于600场,听众更是难以计数。

(一)典籍及曲牌

据查,保山洞经使用的经典主要有六种,而且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经典:《大洞仙经》(文昌会主经)、《赐福经》(观音会主经)、《度厄经》(吕祖会主经)、《忠义经》(关帝会主经)、《孝经》(孔子会主经)、《救劫经》(打青苗醮或太平醮主经)。

保山洞经音乐曲牌分经曲和乐曲两类,共46首。其中经曲27首,乐曲19首。经曲是唱诵经文的乐曲,有《锁南枝》、《谒金门》、《元始腔》、《青天歌》、《七言老腊黄》、《五言老腊黄》、《朝元歌》、《孝顺歌》、《下山虎》、《慢五言》、《大团圆》、《清妾》、《清和颂》、《元皇章》、《普光音》、《叠落金》、《紧七言》、《尾翻绪》、《北调》、《桂枝香》、《慢四言》、《步步娇》、《金镂》、《得胜歌》、《玉局腔》(一)、《九皇腔》、《朝玉阶》。乐曲是只奏不唱的曲子,有《水龙吟》、《大伍队》、《山坡羊》、《马倒铃》、《倒垂莲》、《皈依》、《云台歌》、《四不相》、《玉芙蓉》、《上霄楼》、《朝礼》、《小别》、《玉局腔》(二)、《朝天子》(一)、《朝天子》(二)、《一江风》、《香赞》、《仰启》、《翻花幔妆台》。

保山洞经音乐除了经曲(经谱)和乐曲(乐谱)之外,还有较为丰富的打击乐曲牌,如:《顺水鱼》《秃爪龙》《大砍钹》《小砍钹》《仰启钹》《滚黄龙》《长蛮》《朝礼钹》等。这些锣鼓曲牌常用在谈演的起头、落脚和曲牌的终结转换。而且,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曲牌均有严格规定。如,当一个曲牌结束,转奏下个曲牌时打《秃爪龙》;《翻花幔妆台》(混沌)结果时打《大砍钹》;经中“偈言”吟诵结束时打《小砍钹》;《咒经》结束时打《咒钹》;乐曲《仰启》结束时打《仰启钹》……

(二)经坛的陈设

旧时谈演洞经,一般都在庙宇正殿上进行:殿堂常以青松毛铺地,地上蒲团排列;上方及左右幔帐垂帘,香案桌椅一律饰以精绣的桌围、椅披;经坛的两边分别挂“马天君”和“金甲神”画像,执行监经、护经之职。整个经坛焚香点烛,青烟缭绕,气宇轩昂,庄严肃穆。桌案上一排排供奉着元始天尊、道德天尊、灵宝天尊、文昌帝君、关圣帝君、观音、释迦牟尼、孔子、天地等牌位,少则供奉十多块,多则供奉数十块。至于牌位的上下排列顺序,一般是哪位神灵庆诞,就将该神灵的牌位供奉在最高台正中。

(三)乐队编制

保山洞经乐队席位分左案和右案。左案有大木鱼、大鼓、星星(碰铃)、苏镲、韵乐(云锣)、笛子、铙、三弦、胡琴等乐器。右案有铓、锣、铜磐、小木鱼、板镲、闹子、笛子、大钹、提琴(葫芦琴,保山特有乐器)、胡琴等乐器。乐队基本编制18人,规模大时可以灵活掌握,增加乐器,加人演奏,若有上百人参加演奏,其场面更为壮观。无论乐队大小,大木鱼始终是乐队的指挥,掌握乐队的起落行止以及音乐节奏。在一般情况下,敲击大木鱼、小木鱼、星星、铜磐的四人负责诵唱经文(其他人可帮唱)。对于洞经人,过去有句俗话:在洞经乐队中,能够吹、拉、弹、唱、诵、念,十八把交椅都坐得下来的人(指会唱会诵,会演奏各种乐器的人)是最有本事的人,也是最受尊敬的人。

(四)主要乐队简介

在保山众多洞经乐队中,较具特色的有八九支,现介绍如下:

1.保山河图洞经古乐团

洞经在保山境内流传以来,河图民间就有洞经组织存在,具体什么时间正式成立组织,无法考证。根据现有的材料,较为可靠的说法是河图洞经会于民国四年(1915)正式成立至善坛,民国八年(1919)成立无极坛,并在保山县城南建大华坛。河图洞经会又于民国九年(1920)进行改革,一是废除了古乐曲110多首,只留下《上霄楼》和《青华曲》2首,改编新曲56首;二是改掉哀牢濮人礼服,换上民国大礼服、长衫、马褂、钢花帽、朝皮鞋;三是在某种场合增加了宗教宣化法禄坛仪式。尽管历经沧桑,幸运的是乐团一直保存了下来,现有会员90多人,会长刘定中(男,80岁)。目前乐团主要是利用犁耙会、重阳节、各种庙会及群众邀请至家中开展活动。

2.永昌洞经古乐团

永昌洞经古乐团的发展与河图镇的洞经并行,唯一不同点在于中心地域不同,永昌洞经以保山湾子为中心,河图洞经以河图为中心。早前永昌洞经没有形成统一,只是零乱的民间组织。1989年6月成立“保山洞经音乐协会”。到1998年,在保山文联统一组织下,先后7次召开会议,召集有关人士讨论重振古乐的方法与途径,并派专人深入民间,广泛接触艺人,于1999年1月17日召集36位洞经艺人,到永昌宾馆集训3天,并于1999年1月19日晚,在永昌宾馆正式有组织的进行演出,随即成立了“永昌洞经古乐团”。该团目前有110名会员,汪兴全为会长(男,77岁),汪保华为副会长(男,30岁)。该团活动分为祭祀和表演两种,祭祀式演奏主要在寺庙内及群众家中进行,表演式演出由隆阳区统一安排,但不收取任何报酬。

3.腾越镇城堡桂香会

明、清时期,腾冲洞经广为流传,十八练几乎处处都有活动,清咸同年间,持续战火使洞经组织几乎处于全面崩溃的境地,至民国中期,才由地方知名人士重新发起恢复。重新恢复的“桂香会”有老会和新会之分,一直持续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乐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60年代,逐步恢复正常活动,后又遭遇“文革”,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桂香会”才全面恢复了活动。

城堡“桂香会”现有会员17人,主要负责人是赵华仁及其会友。几年来,该会多次参加县内的接待和重大节庆活动演出,演奏技艺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2002年,应邀参加“中国大理洞经音乐邀请赛”,城堡“桂香会”获第三名。

4.腾冲洞经老会

腾冲洞经老会是腾冲民间洞经组织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团体。1998年春,县文化艺术界部分退休人员及音乐爱好者,出于对腾冲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爱好,自发组成“腾冲民间音乐发掘整理研习小组”,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和必要的筹备,很快具备了谈演洞经的条件,于仲夏之时,首次在叠水河畔的王母阁正式谈演洞经。之后不久,受盈江县振龙山庄邀请,腾冲洞经老会正式出县演奏,深得当地民众好评。1998年10月18日,腾冲洞经乐团经县有关部门审批,在工人文化宫正式成立,乐团在不断健全自身的同时,广泛服务于人民群众,并承担了县委、县政府安排的接待任务。1999年春节期间,乐团参加了县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受到了好评和奖励。乐团现有成员30余人,制作了必要的服装、道具和乐器,并着手整理洞经文化和音乐资料,参与出版《腾越音韵》等系列丛书。乐团除发扬腾冲洞经的优秀传统和风格,培养新生力量,不断充实洞经组织,使之后继有人外,还注重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洞经这一传统艺术永葆青春。

5.腾越镇洞山桂香会

该会始建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相传创建于清末慈禧统治时期,兴盛于民国年间,历史较为悠久。新中国成立后,活动基本停止。“文革”期间,经曲和乐器及其他设备丧失殆尽。改革开放后,在杨星源经长的组织下,逐渐恢复活动,现任经长杨大朝与其会友,为巩固该会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重新抄录了经书,捐资添置了扬琴等乐器,新置二十四贤吊挂,新制卦衣、銮驾、刑饬、戒律、罚忏、金钟、彩旗提炉、十供养科仪等成套设备,基本恢复了历史旧貌,成为腾冲设施设备最为齐备的洞经会。除在乡内外演奏外,该会还多次到怒江、梁河等地演奏,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该会现有会员33人,名誉会长2人。2002年,该会首席艺人钏启凯,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艺人”称号。

6.和顺洞经会

和顺洞经会亦称“和顺桂香会”,是腾冲洞经组织比较稳定而优秀的团体。和顺洞经会是和顺群体文人的组织、群体华侨的组织、群体名人的组织。

和顺洞经就其经文和腔曲来看,与县城洞经一脉相承,但又有着自己的风格,一是对洞经的传统保持较为完整;二是音乐旋律有诸多变异,乃至有些腔曲与县城别出一格。和顺洞经会的鼎盛时期是20世纪20~40年代,与会人员多达三四十人。其组织严明,规模宏大,音律整齐,经典齐备,在腾冲有很大影响。和顺洞经据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流入缅甸,因和顺旅缅华侨中,有的曾是洞经会员,在乡人的一致努力下,在异国他乡组建了“和顺桂香会”,缅甸瓦城率先谈演华夏洞经,仰光、东枝、密支那一带也先后组建了洞经会。和顺洞经会于1980年恢复组织活动。先是由老会会员李生柏、张江达带头组织演练,接着在各种民间活动中谈经。由李生柏、许洪白、李启根、李永强先后任经长,现有会员20余人,其活动主要用于乡中礼仪庆典、神诞庙会以及乡中家庭乐会、祝寿、祭祀等。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升温,该会常在和顺文昌宫、云龙阁等旅游景点为海内外游客谈演洞经,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

7.界头洞经会

相传自腾冲有了洞经,界头村也就建立了洞经会组织,后因社会动荡而时停时续。199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上得到改善,各种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和发扬,界头村以健在的几位洞经老艺人为骨干,组建了“界头村老年协会洞经文艺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练习,并在许多热心人士捐助了部分资金的基础上,添置了必要的物资和乐器,界头洞经会终于恢复了正常活动。1998年“七一”建党七十七周年和香港回归一周年纪念晚会上,界头洞经重展风采。在此之后,界头洞经会开展了多次谈演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目前,界头洞经会存在人才青黄不接和资金无来源,谈经水平和演奏水平与历史上的洞经会还有很大差距等问题。

8.漭水洞经会

漭水素有“文墨之乡”的誉称,自穆文美老人从凤庆把洞经带回以来,洞经在漭水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前洞经组织曾遍及明华、老厂、明德、漭水、翠华等地。过去洞经演奏一般只在各种大小庙会进行,为佛教、道教、儒教服务,也有的在民间红白喜丧事上进行。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洞经的了解不多,误认为洞经纯属迷信,故洞经一度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80年,地方领导才组织过一次弹演活动,可惜洞经艺人大部分已过世,参与者寥寥无几。

为了开发流传在漭水民间的洞经古乐、弘扬先进文化,在漭水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于2003年1月20日成立了漭水洞经乐队,由26人组成,王文荣任队长,穆汉均、禹德华任副队长。队员中农民13人,中小学教师(含退休人员)13人。该乐队现整理了近30多首曲谱,其音韵流畅悦耳,大部分是五音调试,具有地方的时尚小令特色。其活动是在镇广播站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演奏内容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健康向上,服务人民。集体演出由镇领导统一安排调动,平时自由进行。活动内容旨在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不参与迷信活动,重在自娱自乐,宣传弘扬漭水文化遗产。

9.大田坝洞经乐队

大田坝洞经是漭水洞经的一个分支,该乐队组建于2001年,现有队员16人,队长饶贵平(三弦),副队长王剑(笛子)。该乐队自组建以来,每逢宗教活动日都在宝华进行演奏,演奏的曲目有《进香调》《慢七言》《寒江曲》等17首。

(五)演奏习俗

凡从事洞经坛的人都是出于业余爱好,从不以谈演洞经为生,出行谈演,只吃斋饭,不取钱财,重在净化世风,以伦理道德教化世人,所以各阶层家庭都愿将孩子送去学洞经。而洞经坛的老先生常用五言诗“位列上中下,才分天地人。内而明父子,外则见君臣”,以及一些唐诗七律配以洞经乐谱作为教材向初学者教授谈演技能。

另外,会制习俗还规定,谈经做会前,三日内不得同房,当天须沐浴净身。进入经坛时,要求身穿衫子、马褂,头戴小帽,脚穿白袜缎靴,做到衣冠整洁,仪表端庄。在谈演中要求排除杂念、平心静气、文明礼貌,不得交头接耳、嬉戏喧哗。这些坛规会制、礼仪习俗和经坛的陈设装点共同营造了洞经活动场面肃穆而神秘的气氛。

(六)保山洞经特点

保山洞经音乐和其他地方的洞经音乐的风格韵味大体相同,都是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相互吸收、交融、演变、发展而成的组曲式音乐,集唱、诵、念、奏于一体,具有古朴、典雅、精深的审美特点。洞经音乐的音阶有传统的五声、六声音阶。调式则以羽调式居多,也有部分宫调式和征调式。节奏形态则有四四和四二两种节拍。曲牌演奏之始,通常以竹笛吹奏引子(散板),而后各种乐器轻轻加入。洞经曲调节奏徐缓和绵、舒慢流畅。其韵味,时而雍容富丽,时而悠扬俊逸,时而给人一种恢宏磅礴的壮美感,时而又给人一种幽远委婉、自然恬淡、清静空灵、隽秀质朴的秀美感,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走进那天香飘霭、仙乐鸣空的仙境之中。钟鼓雷动时的磅礴气势和丝竹细语时的纤弱柔美常常形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呆板单一的舒缓格调,从而使音乐的河流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动静有致、扣人心弦。

四 保山洞经的继承和发扬

洞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演变,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近代以来,人们对洞经的认识有些偏见,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该文化更是遭受很大的损失。进入21世纪,全国上下挖掘古老文化热居高不下,人们的理念有了返璞归真的变化。对洞经的研讨、探索和利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有的把欣赏高雅古朴洞经当作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有的把谈演洞经当作民间民俗活动或祭祀活动,也有的把谈演洞经当作文化服务的工具加以商业化开发。因此,正确看待、认识和理解洞经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了解:

第一,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洞经。我们要用辩证观点看待洞经,尽管洞经带有某些宗教色彩,但它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十分珍贵的一部分,它确实蕴含着东方传统音乐艺术的特质和韵律,积淀着中国古典音乐的优秀成分,它对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起到“活化石”的作用。

第二,正面宣传。宣传、文化、民族宗教事务、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对洞经进行正面宣传,特别应在重要节日、相关场所给人们讲解、介绍洞经,使其做到人人晓得洞经,认识洞经,破除神秘,消除误解。

第三,重视和保护现有洞经资源,合理弘扬开发。现存的洞经资源已经不多了,政府部门应把现有的洞经资源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加以保护,比如帮助组织相关协会加强自我管理,对年轻洞经学者加以培养,并同时加强他们的政策、法规教育,使他们的活动从宣传那些陈腐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泥沼中跳出来,从祭祀神灵、超度亡魂的迷信桎梏之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洞经的祭祀功能得到有效淡化,最终达到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