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 研究思路
本书首先对产业传导机理内涵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深入分析,遵循“现实问题→理论解释(理论研究)→产业转型和升级下的金融活动效率模型→协调发展”的思路,从过程和现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效率角度分析金融发展支持产业传导的适配度、产业传导与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对集聚程度做较详尽分析,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基于产业传导异速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产业内不同行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速率大不相同的结论。
其次,从结构方程理论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探讨金融集聚对本区域及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的辐射效应并加以实证分析。金融资源集聚对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更由于金融资源自身的“天然逐利性”,它还有空间扩散的可能性,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
再次,通过应用特征价格理论结合潜变量的结构模型,尝试构建产业关联理论下的金融活动效率评价模型,并选择中部地区典型省份经济金融中心(中部欠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进行分析,认为以金融行业人均获利能力作为特征价格因变量的改进型结构方程模型相对传统的特征价格模型,其应用结果具有优化能力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不同区域金融集聚模式是金融活动效率在区域(城市)的综合展示,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加入金融发展相关指标实现金融社会网络结构的图景展示。对现有金融集聚的主要区域即东部和中部部分区域的金融中心所具有的辐射力和金融活动波及范围及方式进行技术解读。
最后,结合上述两大块实证内容,即金融活动效率模型和区域金融社会网络结构图景对现有不同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政策合理性、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等做出相应解释和分析。
二 内容安排
本书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和产业传导关联视角的金融效率理论框架下分析金融活动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从产业传导角度看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何?金融通过何种功能或机制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和产业传导能力提升?结合结构方程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能得出怎样稳定的金融集聚类型和金融发展方式作用于产业发展和提升的具体路径?为了提高金融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该如何对中、东部现有金融资源体系及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如何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以进行前瞻性思考?基于本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的政策结论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全书共分为五部分予以回答。
第一部分,总结前人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银行业与经济增长以及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相关理论。应该说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相关成果甚多,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分析;格利和肖侧重于部门分析,构建了各部门(包括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货币、债务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Tobin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的理论传统构建了货币增长模型;麦金农和肖针对特型国家的分析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还有利用信息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相关成果将金融与经济关系引入微观基础的研究;等等。从这些不同视角对金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研究有利于深化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炼产业创新系统逻辑结构等创新观念的辩证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的内涵及形成机理,进行区域产业关联份额的量化,得出产业传导系统效应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对传统产业系统进行关联分析。
第二部分,空间经济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铺垫,产融结合的概念界定。这一部分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回答金融与产业选择及产业经济的关系如何,金融通过什么渠道和机制影响产业经济等问题。借用金融功能概念,从对产业转型和升级影响的结果来看,存在两种金融功能效应,水平效应(Level Effect)和增长效应(Growth Effect)。前者表现为金融活动对产业转型水平的影响能力,后者则表现为金融活动对产业升级水平的作用能力。
金融要实现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必须借助相应的手段或媒介。这些手段或媒介组成了金融功能的实现形态即金融形态。因此,从理论上研究金融活动效率,就是研究金融形态与产业集聚、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关系。本部分通过研究区域整体金融形态和经济发展互动作用的异同,引入相关主流计量经济学模型进一步得出金融效率影响经济发展的产业传导机理。为下一部分三大产业、金融产业各部门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产业变迁下金融效率与产业传导和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在第二部分对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适当的模型对区域金融活动效率与产业转型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检验区域银行是否存在这两种金融功能效应,进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书对区域金融活动效率进行相应的计量。
因此,本书首先界定了研究涉及的金融效率的概念。其次运用较先进的产业传导异速理论测度方法尝试测度1980年以来江西省金融业三部门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在效率测度基础上,考虑采用协整多元VAR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金融效率与产业转型之间是否存在长期显著的关系,若存在长期显著的关系,又是否为因果关系,横向剖析金融配置体系的合理性,明确金融集聚的产业传导机理。
第四部分,金融活动效率模型开发及实证研究。在前述理论分析基础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特征价格变量的引入建立适当的区域金融活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长期稳定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检验中部区域某省会城市金融业是否充分实现产业传导效应及其特有优势,进而推动了所在区域经济增长并具有辐射功能。同时辨别现有金融资源配置对所在区域主要起扶持作用还是导向作用。在金融活动效率提升到一定层次时,一些地区有可能形成稳定的金融集聚状态,即金融中心(Mega City)。
第五部分,金融的“虚拟性”使得一国产业经济安全风险会被放大,产业金融化和金融产业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否带来不同类型的城市群和城市圈构建?这一部分致力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比较时间序列背景下的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不同区域城市群(城市圈)的金融社会网络空间结构演进状况。具体来说,如何在这样的金融社会网络结构图下分析政府制度设计、政策指导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打造合理的金融经济政策及方向选择?在不同的金融集聚程度下,区域内不同城市在金融社会网络结构中的网络结构角色和网络通道类型如何?其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角色演化又有何必然和偶然变化?如何更好、更科学地实现网络节点城市更好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