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再版序言
不老的话题——写在《不一样的童年》再版之际
《不一样的童年》出版已经有10年了。10年后再版这本书,我真是感触万千,写下一点心得感谢大家。
为什么要再版这本书?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变化和大创新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城镇化的起点也在这里。伴随着这场历史性的改革,人口的巨大流动也成为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2.7亿人从农村流向城镇,这种流动是整个家庭和社会的流动,不仅波及农民工,而且能够影响到他们的子女。全国妇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样本数据推算,6102.55万留守儿童留在了农村,这些儿童的父母则拥入城市,这一人口大流动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在此背景下,中国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迁移婚姻话题应运而生。为了真实地记录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状况,2007年,由陆学艺先生作序,我主编的《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出版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书的内容出版的电子音像制品《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音像提名奖”。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书的修订版,第二部分是出版后十年来的持续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这不仅是为了精彩重现,也为了展示十年来我们和其他的社会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化研究。十年来,经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我国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了改变。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我们记录和研究了改变的进程。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治理工程,根据我国留守儿童融入城镇化中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政府实施了许多政策和措施,研究的内容反映了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研究者们的担当。政府和社会开始不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力度和援助措施。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 13号),文件从政策和法律上保证了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更进一步明确了家长的监护权责任,这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保证。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各级政府能够不断健全工作机制,那么预计到2020年,留守儿童现象可以明显减少。本书的再版也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记录。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也是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的好地方。本书研究的“代理家长”“寄宿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就是这方面生动的写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的强烈呼唤,家庭的责任、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权被提到日程上来,这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基本点。
中国社会学也是在这个时代逐步恢复和重建的。正是社会学者对这个时代的承担,所以他们必须要面对历史性的命题,这也对社会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挑战。我和我的同人们、学生们、课题组的同事们就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始了对农民工和农民工子女问题的研究。
课题组和我的研究生们关注和研究这个群体已有二十年。因为从人的城镇化的视角,不了解留守儿童就不了解中国城镇化;不了解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付出,就不了解中国城镇化的艰难历程;不了解留守儿童如何融入城市,就不会深刻了解为什么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然而对这项研究能不能开展,存在着不同意见。一位学者型的领导提示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会暴露好多社会问题,甚至涉及爱国问题”。我们为替留守儿童争夺话语权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尽管我们历经艰难,负重前行,也很有压力,但是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所有调查的省、市、县、乡、村各级领导充满热情的支持,使我们很受鼓舞,在此特别感谢无锡市政协、合肥市政协的帮助。课题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中共安徽省委、省纪委、省人大负责同志的支持。这项研究不仅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而且在媒体当中、在各级领导的意识里,这些著作标志着留守儿童话语权的拥有,所以本书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敢于担当的一个记录。
在研究的过程中,陆学艺先生给了我们很多指导,他认为“研究农民工子女问题的论文很多,但是有时代标志的专著还鲜见。因为这是第一本研究农民工子女的专著,这是研究中国大流动中不可多得的一个起点、一个亮点、一个标记”。他审阅了书稿,从专业的角度写出了序言,给予了我鼓励和很高的评价,扩大了这本书的影响力。
不论社会学话题多么丰富和多样,在深入考量后,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对社会结构变迁、乡土中国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我们有许多导师和前行者在研究中不断践行他们的学术风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倾其一生心血去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基础问题,像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小城镇的研究,陆学艺先生对社会结构、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古人常说,做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对此,我深有体会。在社会学领域中,总是会存在一些根本性主题,这些主题是其他主题存在的基础。但是,这些根本性主题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些社会学话题往往会伴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产生社会新旧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冲突,进而促进根本性主题的发展更新。这也正是不老的话题之所以不老的原因。
在我们缅怀陆学艺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再版此书,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皮书出版分社邓泳红社长给予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他们给了我新的理念、勇气和智慧,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王开玉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