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与东北振兴:构建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本书的研究思路

本书要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国企改制过程中的职工权益保护问题,从工会维权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两条线索出发,探讨国企职工的维权之路。原来在国家课题申报的设计中是一条线索,即提高工会的地位,发挥工会的作用,提出企业维护职工权益的对策建议。后来在该课题的具体研究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工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工会,力量还比较薄弱,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基层工会能够承担起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那么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确实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工会作为劳动者代表进行维权的角色严重缺失,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工会扮演监督制约的角色还不够;另外企业需要站在一定的制高点上,自觉自律地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职工的权益。所以本研究最后的落脚点是力图通过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来维护职工的权益。

本书在具体研究中遵循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以工会组织的角色为切入点,对如何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核心内容是探讨工会在代表和维护工人权益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导致工会角色缺位和错位的影响因素;旨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领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制约机制,推动企业真实有效地履行对劳动者的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免受侵害。另一条线索是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切入点,对企业是否维护了职工的权益进行研究。核心内容是探讨企业在维护职工权益时存在哪些问题;了解企业没有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通过法治化的手段,限制企业规避社会责任,促使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

为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面对日趋紧张的劳资关系,目前中国工会在扮演什么角色?国有企业能够履行维护职工权益的责任吗?它们能够代表和维护工人的利益吗?哪些因素影响工会维权作用的发挥?如何建立工会组织领导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制约机制?哪些因素会导致企业规避自身的社会责任?本书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研究,最后得出构建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互动机制,通过工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互动来维护职工权益的结论。

(二)本书的研究对象

笔者从2008年8月开始一直到2014年花费六年多的时间进行调研和写作,后来又在2015年和2016年进行两次修改。从空间上看,跨越广东、山西、湖南、吉林和黑龙江五个省份,实地访问调查了12家大型和中型国有企业,最后根据主题的需要主要选取东北地区6家问题比较突出和典型的国有改制企业作为本研究的案例(见表1-1)。

表1-1 6家改制企业的调查结构分布

资料来源:对6家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调查。

从调查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这6家调查企业所在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北是中国国有企业的重镇,同时本研究的研究者和调查者大都是东北人,所以主要选择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

从调查企业的类型来看,涉及建筑类的改制企业一家、属于特种行业的印刷类国有企业一家,其余四家都是工业企业,包括一家钢铁厂、一家发电厂、一家柴油厂,此外还有一家是轻工业的化纤厂。

从调查企业的时间来看,大都集中在2008~2010年。东北的国有企业改制根据目标的差异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1993年是实行企业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进市场因素;1993~1997年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以“上市”“放小”为核心,国企改制进入法治化阶段;1997~2002年是明确大企业公司化方向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阶段;2003年以来是以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基础的改制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对职工权益有影响,但还不至于让职工离开企业或者改变企业所有权归属。但第四个阶段的国企改制,直接涉及国有企业改组分流、破产倒闭,以及民营企业的收购,对职工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国有企业不属于工人了,不仅工人原来的国有企业的“主人身份”不复存在,而且连维持基本生存的工作岗位、工资、各种保障都受到影响。本书的案例大都发生在国企改制的第四个阶段这个关键阶段,当然有一些企业改制平稳进行,但相当多的国有企业在改制中职工权益受到损害。本书选择调查的企业都是改制中矛盾比较突出的企业。

从调查企业发生的突出事件来看,主要选择和职工的产权权益、社会保障权益、劳动报酬分配权益、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益以及劳动发展权五大权益问题相联系的比较典型的事件,并对职工权益的受损和维护问题进行事实描述和经验分析。

(三)本书的研究方法

本书主要采取经验分析方法,即研究者通过经验观察、分析对象和环境,提出对策意见和方案。研究者具体采用以下经验分析方法。

1.实地调查法

课题组成员采用两种实地调查法,一种是深入企业去实地调查,在具体的企业情境中去观察和理解员工的行为以及维权事件的特点。本书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章都采取的是这种方法。本书的另一种实地调查法是调查者积极地把研究视角移入被研究者的事件及生活中,这种实地调查的特点是观察者自己并未来到事件发生的现场,而是主要把握特定社会环境中思想和行动的符号关系。本书的第二章(一)、(三)就采取了这种方法。

2.典型案例分析法

本研究共调查了12家企业,但最后只选取6家企业作为调查重点。这是因为所选取的这6个案例都是典型的、精心挑选的,这些案例能够为解析谜团提供依据。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突出矛盾和焦点问题,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一类企业的共同特点。通过对一些案例比较细致的分析,能达到对同类问题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因其他案例材料不具有典型性,就没有采用。

3.过程追踪法

这种方法是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连续跟踪单个的人或事,收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由于本书涉及的一些案例,如企业的福利纠纷引发的职工维权上访长达一年半,有一个时间跨度,所以运用过程追踪方法,可以把已经收集的资料以一种事件演变的形式呈现出来。如此一来,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全过程,对案例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与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有清晰的认识,便于分析事件的原因以及提供解决措施。

4.个案访谈法

这种方法是获得大量个案资料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企业员工、工会工作人员和企业领导以及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获得对企业突出矛盾的认识。在访谈过程中研究人员携带录音笔录音,访谈后进行录音整理。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获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有利于发现问题。如在第六章对职工劳动安全保障权益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2012年8月,对吉林HX、KNE两个企业的工会负责人、与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相关的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系列访谈,试图“抓住典型”“解剖麻雀”,以了解各方权利主体在企业劳动安全与卫生保护事件中的参与动机、感受和看法。在此期间,研究人员面对面访谈政府官员、国企领导、工会组织负责人、工人等共23人次。

5.参与观察法

这种方法就是研究者深入所研究对象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景中,在实际参与中进行观察。本课题的一些调查者在企业调查时,参加了基层企业工会的主要活动,对工会的工作流程进行考察,并列席旁听企业工会的一些相关会议,以获得生动、鲜活、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6.文献法

主要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客观认识的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对有关理论文献、文件资料、新闻报道的解读,更深入地认识了各方参与劳动保护的动机、态度。同时研究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以期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