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阶段
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20世纪50年代伦敦的光化学烟雾和日本有机汞引致水俣病的大气和水污染有着标志性的全球性警示意义,但引发全球可持续性担忧而催生国际环境保护议程的事件多源自20世纪60年代初的《寂静的春天》。如果,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做一大致梳理的话,我们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人类环境议程阶段、环境与发展议程阶段、可持续发展议程阶段和生态文明转型议程阶段。
1.人类环境议程阶段
人类环境议程阶段,历经20世纪60~70年代,以环境觉醒为特点,以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将环境保护纳入全球治理的议事日程,并催生各国组建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这一阶段还包括以下主要标志性事件。
1962年,蕾切尔·卡森著《寂静的春天》一书,集毒理学、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为一体,指出农用杀虫剂的使用已达到灾难性的程度,将对动物物种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该书就我们理解环境、经济与社会福祉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言,被视为一个转折点。
1967年,美国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协会成立,旨在寻求解决环境破坏问题的法律途径。它曾通过提起法律诉讼,阻止了萨福克县防蚊患委员会向长岛沼泽地喷洒DDT。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圈资源政府间会议”,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早期讨论。同年,保罗·艾里奇(Paul Ehrlich)出版《人口爆炸》一书,揭示了人口、资源消耗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1969年,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组织成立,致力于提倡防止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鼓励公民参与决策。同年,美国通过《国家环境政策法》,是最早建立全国性环境保护法律框架的国家之一,为全世界的环境影响评估奠定了基础。加拿大国际发展委员会发表《发展中的合作伙伴/1970—IDRC》报告。加拿大国际发展委员会关注南方国家的研究和知识,是最早思考新型发展道路的国际委员会,促成了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
1970年,“地球日”诞生,是一次关于环境问题的全国性宣传活动。据估计,全美有2000万人参加了和平示威活动。同年,自然资源保护理事会成立,由律师和科学家组成,并在美国推行综合环境保护政策。
1971年,绿色和平(Greenpeace)组织在加拿大诞生,并积极启动了一项议程,通过民众抗议和非暴力干涉来制止环境破坏。同年,专家通过《福尼科斯报告》(Founex Report)呼吁整合环境与发展战略,污染者付费原则也得到了经济合作组织理事会的声明,强调制造污染的责任人应该负担污染成本。同时,国际环境与发展学会在英国成立,为各国寻求“既能带来经济进步又不破坏环境资源”的发展道路。
1972年,第三世界环境发展行动组织在塞内加尔成立,其于1978年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致力于当地人民的能力建设、根除贫困,对南方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培训。在这一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具有争议的《增长的极限》,该文预言,增长不放缓将带来可怕的后果,北方国家则批评该报告忽略了技术进步,南方国家也因其主张放弃经济发展而被激怒。
1973年,美国颁布《濒危物种保护法》,是最早对其鱼类、野生动物遗产进行法律保护的国家之一。同年,契普克运动(Chipko Movement,指妇女们环抱大树使之免遭砍伐)在印度诞生,该运动是对砍伐森林和环境恶化现象的反映,既保护了森林,也影响了女性对环境问题的参与。1973年10月爆发了石油危机,这也激起了关于增长极限问题的争论。
1974年,罗兰(Rowland)和莫利纳(Molina)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有关氯氟烃释放的研究文章。他们预计,如果按照人类目前使用含氯氟烃气体的速度任其继续发展下去,臭氧层将会被减少到危险的水平。同年,巴里洛切基金(Fundaci óBariloche)提出拉美世界模型,这是南方国家对增长极限的回应,旨在为第三世界争取增长及公正待遇。
1975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效。同时,世界观察研究所在美国成立,致力于提高关于全球环境威胁的公众意识,并力促行之有效的政策回应。该所自1984年开始发表《世界状况》年度报告。
1976年,首届全球人居环境会议召开,是将环境与人居问题联系起来的全球性会议。
1977年,绿化带运动肇始于肯尼亚,基于社区的植树造林以防治沙漠化。同年,联合国也在肯尼亚召开了防治沙漠化问题会议。
1978年,阿摩科·卡迪兹号邮轮在布列塔尼海岸发生漏油事件。同年,经合组织环境理事会重启关于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研究。
1979年,《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通过。国际环境和发展学会在《保护生物圈》中报告了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9个发展署的实践工作,为正在进行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2.环境与发展议程阶段
环境与发展议程阶段,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的20年间。此阶段的焦点是环境与发展的冲突和协调,标志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峰会,达成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及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不具强制约束力的森林保护原则,使得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这一阶段其他的标志性的事件如下。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表“世界保护战略公报”,其中“通向可持续发展”一章,把贫困、人口压力、社会不公和贸易体系认定为破坏人居环境的主要动因,呼吁制定新的国际发展战略来纠正这些不公正现象。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也发表《北方和南方:争取世界的生存》(North-South, A Programme for Survival,简称布兰迪报告),呼吁在南北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经济关系。同时,报告《地球的2000年》(Global 2000 Report)发表,首次承认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并断言生态系统的强健性将因物种灭绝而被削弱。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一致通过“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全球战略”,主张政府的主要目标应该让所有人都享有一定的健康水平,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和经济意义上都过上富足的生活。
1982年,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该机构自1986年开始每两年发布一份世界资源评估报告。同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在处理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标准及实施条款方面,制定了实质性规则。1982年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也威胁到世界的金融体系,使20世纪80年代成为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地区损失惨重的十年。《联合国世界大自然宪章》采纳了如下原则:每个生命形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受到尊重,它呼吁人们理解:我们依赖自然资源,需要控制其消耗。
1983年,发展选择组织(Development Alternatives)在印度成立,提倡在南方国家中培育人、技术和环境之间的新型关系。
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有毒化学品泄露,造成1万人死亡,3万人受伤。埃塞俄比亚发生旱灾,25万~100万人饿死。这一年,第三世界网络建立,成为南方国家活动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上的喉舌。国际环境与经济大会(由经合组织主导)召开,会议认为,环境与经济应该相互促进。这些事件对形成《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素材。
1985年,加拿大化学品生产商提出了一项名为“责任关怀”的提案,为化学品生产商提供了一套行为规范,目前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同年,世界气象协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在奥地利召开了会议,报告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含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他们预言全球将会变暖。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导致大规模有毒辐射物质扩散。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布伦特兰)发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中把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并主张寻求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一词自此广泛流传。发展咨询委员会成立,经合组织中的发展咨询委员会成员为双边援助政策中的环境和发展问题制定了指导原则。同年,通过《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
1988年,奇科·蒙德斯(Chico Mendes)被暗杀,他是一名与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行为做斗争的橡胶工人,科学家使用卫星照片记录了亚马孙大火对雨林的毁坏情况。同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就气候变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科学、影响与适应及减缓的技术、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评估。
1989,埃克森-瓦尔迪兹号邮轮(Exxon Valdez)搁浅,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泄漏了1100万加仑石油。同年,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成立,开展全球及地区环境问题的独立研究。
1990年,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加拿大成立,作为非官方机构汇集发布《地球谈判公报》。由于内容源自会场实录,因而这一公报被认为是关于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国际谈判的权威记录。联合国儿童问题峰会在同年召开,其重要成果是承认环境对人类后代的影响。中欧和东欧地区环境中心也在这一年成立,旨在处理该地区的环境挑战,强调商界、政府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
1991年,海湾战争后科威特数百口油井大火失控,持续数月。
1992年,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发表《改变道路》报告,推动商界可持续发展实践。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
199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旨在保障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后续活动,促进国际合作并使政府间决策能力合理化。同年,世界人权大会召开,各国政府重申对全面人权所负担的国际责任,会议任命了第一位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
1994年,全球环境基金成立,重组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决策权力。
1995年,尼日利亚环保和土著人权益保护志士肯·萨罗·维瓦(Ken Saro-Wiwa)在尼日利亚被处决,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人权与环境正义、安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同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正式承认贸易、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联系。社会发展峰会在哥本哈根召开,国际社会第一次明确了根除绝对贫困的责任。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经过协商,承认了妇女地位已经得到提高,但要实现作为人权的女权依然存在许多障碍。
1996年,ISO 14001标准被正式采纳为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自愿性国际标准。
1997年,亚洲生态和金融危机爆发,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干旱使得山火蔓延,烟雾笼罩着整个地区,造成卫生方面及其他与火灾有关的损失达到30亿美元。同时,亚洲金融市场崩溃,引发了关于货币投机及政府经济改革需要等方面的问题。
同年,联合国大会审议地球峰会决议,联合国举行的特别会议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实施21世纪议程方面进展甚微,会议最后无果而终。
1998年,爆发了关于转基因生物的争议,全球对转基因食品产生了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欧盟禁止从北美进口转基因农作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强烈抵制“无籽技术”。在中国,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孟加拉国2/3的地区受到季风影响并成为一片汪洋达数月,中美洲的部分地区被飓风米奇(Mitch)摧毁。这一年,54个国家遭受洪水袭击,45个国家发生旱灾,地球遭遇破纪录的全球平均最高温度。同时,环保团体和社会活动分子也有效进行了反多边投资协议的游说,加上各国政府在所追求的例外情况的范围上无法达成一致,导致谈判破裂。
1999年,全球可持续性指数启动,跟踪世界大企业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行为实践。这一工具被称为道·琼斯可持续性总指数,为投资者寻找既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又赢利的公司提供指导原则。同年,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数千名示威者上街抗议全球化和全球公司增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世界贸易组织代表之间也发生了深层次冲突,谈判失败。此次开了反全球化抗议之先河,标志着对全球化心怀不满的利益相关者与权力执掌者之间对抗的新时代已到来。
3.可持续发展议程阶段
可持续发展议程阶段始于千年交替之际,至千年目标的终止年2015年。此阶段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引致的发展困境和环境挑战,标志是千年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此间“文明的冲突”引起国际社会的警觉,全球公共资源保护的博弈催生发展范式的转型,标志性的重大事情如下。
2000年,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暨部长级会议明确了水资源安全是21世纪的关键问题。同年,联合国千年峰会召开,这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世界领导人聚会,会议同意在贫困、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歧视妇女等问题上制定一套有时限、可监测的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并计划于2015年前实现。同年,瓦德容红疣猴宣告灭绝,人类所属的灵长目家族的一员灭绝,这是几个世纪以来的第一次,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11046个物种正在濒临灭绝。
2001年,恐怖分子攻击了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和美国五角大楼,标志着一个不受限制的经济扩张时代的终结。各大股市和各国经济崩溃,美国开始为反恐战争做准备。同年,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召开,在最后宣言中承诺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关注。非政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同意重新解释保护知识产权协议中有关药品获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同印度和巴西一起成为全球经济中崛起的主要新生力量。
200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10周年之际,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由于缺乏进展,峰会气氛沉闷,把只能强调“伙伴关系”作为实现可持续性的手段。同时,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经历了长达5年的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识达成后,发布了各组织应该如何从经济、环境及社会角度报告其业务活动的指导原则。
2004年,旺加里·马塔伊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身为肯尼亚绿化带运动的创始人,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环保主义者。同年,艾滋病在撒哈拉以南大规模流行,仅2004年该地区就有250万人死于艾滋病,有300多万新增病例。该地区人口只占世界的10%,但全世界60%多的艾滋病患者居住在这里。
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从法律上约束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并为发展中国家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也于2005年启动。同年,《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发布,来自95个国家的1300名专家提供了关于生态系统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方面的科学信息。
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官和谈判代表聚集在一起,商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结束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后续方案,会议认为发达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减缓行动的监测、报告、核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议最终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也被称为“Rio+20会议”, 120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讨论集中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上:一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发展“绿色的经济”和消除贫困;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构建。
2013年,联合国在报告《百万种声音:我们想要的世界》中总结了来自193个联合国成员方共130万人次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在“2015后议程”中,教育、医疗、就业、良治、水与卫生、食物安全是全球公众最关心的六大领域。
2015年7月,联合国第三次发展筹资会议达成《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议程包括一系列旨在彻底改革全球金融实践并为应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吸引投资的大胆措施,是各国在促进普遍和包容性的经济繁荣、提高人民福祉及保护环境方面加强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里程碑。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总部召开,193个成员方在峰会上正式通过17项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在巴黎召开,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会议明确了中长期的升温控制目标,在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广泛的重要共识。中国作为碳排放第一大国做出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的承诺。
4.生态文明转型议程阶段
生态文明转型议程阶段,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实施的2016~2030年。2016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在全球启动,《巴黎协定》也在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得到主要缔约方的签署,满足了其生效的基本条件,进入实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