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议程: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从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认可,但是,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和绩效十分有限。南北发展鸿沟没有得到缩减,反而在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利用落后的廉价低效的工业技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因而,不消除贫困,污染源就得不到根治。在世纪之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为联合国议程的主题。

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发布旨在明确新世纪发展导向的《千年宣言》,随后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为20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脱贫。千年发展目标涵盖8大领域,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对抗艾滋病病毒、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内容。

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脱贫与发展具有积极效果,全球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南北差距有所缩小。根据《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的统计,全球依靠每日低于1.25美元维持生计的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36%下降到2011年的15%,发展中地区的贫困率从1990年的47%下降到2015年的14%;而且,自199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足的人口比例减半。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按汇率计,OECD国家人均GDP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从2000年的19.8倍下降到8.9倍;与最不发达国家相比,从2000年的79.4倍下降到43.5倍。OECD国家城市人口占全球城市人口的比例,也从196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27%。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全世界人口从1960年的30.3亿增加到2013年的71.3亿,近90%的新增人口源自发展中国家;同期最不发达国家人口从1960年的2.41亿增加到2013年的8.98亿,净增6.57亿。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迅速增加,成为全球环境格局的主导力量。OECD国家一次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从1971年的61.0%下降到2012年的39.3%。从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看,OECD国家占全球的比重,从1971年的69.0%下降到2012年的39.6%;其间,OECD国家排放总量增加29.6%,发展中国家增长440.6%。从人均排放水平看,OECD国家从1971年的10.43吨下降到2012年的9.68吨;同期发展中国家则从1.47吨增加到3.20吨。

显然,千年发展目标的执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同样到了非重视不可的程度。发展中国家按照工业化国家的老路寻求发展,引发和加剧了全球资源枯竭、生态不安全和环境不可持续的矛盾,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南北矛盾,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后的发展目标,显然不能只关注发展,而是要关注可持续发展;不仅发展中国家需要可持续发展,而且发达国家也需要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