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法

将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界定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念,从而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与运行方式研究提供基础支撑点。

一方面,基于理论阐述,区分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贸易园区,两者本质上最大的区别是:是否会涉及国家主权的让渡;而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是旨在降低贸易投资成本、提高贸易投资效率、促进贸易投资发展。同时,提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为扩大对外开放而设置的兼容离岸自由贸易园区与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创新试验区。

另一方面,通过深度比较,剖析了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除了具有扩大开放、带动贸易的作用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此基础上对开放程度、功能模式还进行了升级和创新,开始把服务贸易作为重点开放和发展领域,更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定位,探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运行方式。

二 实地调研与历史分析法

将实地调研与历史分析相结合,为实证分析提供了数据信息分析与资料采集的支撑。如在制度辐射模型构建过程中,基于威尔逊模型的建模思路,构建制度辐射模型,求解得出上海制度辐射半径约为511.412公里,仅覆盖周边地区,对全国范围的辐射能力不足,制度辐射半径有限,因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容势在必行。

另外,基于实地调研与历史分析,有助于本研究结论反映客观事实。如在探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业务类型时,基于实地调研,获知浦东机场现有跑道3条,货机位58个,年处理能力420万吨,共有38家货运航空公司起降,通航城市170个,基本涵盖了全球各大洲的主要国际通航点和60%左右的国内城市。另外,中国大约80%的前100位城市、54%的国土资源和90%的人口、93%的GDP产出地,以及日本、韩国等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都位于浦东机场两小时飞行圈内,其航空枢纽的战略位置十分明显,为我们研究提出的发展高端产业奠定了基石。

三 实证与规范分析法

将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侧重运用经济学的模型研究方法以提高研究理论基础的规范性和解释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以提高实证分析的可靠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规范分析,对实证分析的结果做出诊断、评论,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有经济价值的政策建议。

在分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促进国家经济转型时,进行了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经典的C-D型生产函数,建立被解释变量为GDP的面板计量分析模型,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方法来考察国有企业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说明我国对金融业、信息业等服务业国有企业增加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低,扩大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规模并不合适。

另外,在分析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扩容与制度创新时,以增长极理论分析,采用威尔逊模型的建模思路,核算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辐射半径,实证分析阐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制度溢出对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测试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业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改革开放措施效果的目的,对政府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更充分的试验,发挥上海创新基础好、开放程度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