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疑义辩正:基于《经义述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人否

《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荀爽注曰:“小人,二也。大人谓五。《坤》《乾》分体,天地否隔,故曰‘大人否’也。二、五相应,否义得通,故曰‘否亨’矣。”《象传》:“大人否,亨,不乱群也。”虞翻注曰:“否,不也。物三称群,谓《坤》三。阴乱弑君,大人不从,故‘不乱群’也。”引之谨案:虞解“乱群”非也。其训“否”为不,则得经意。盖六二包承于五,小人之道也。九五之大人,若与二相包承,则以君子而入小人之群,是“乱群”也。故必不与包承而其道乃亨,故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遁》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象传》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谓小人不能好遁也。然则“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亦谓大人不与包承也。解者以卦名是“否”,遂以“否隔”解之。夫大人既否隔矣,尚安得亨乎!九五:“休否,大人吉。”上九:“倾否,先否后喜。”是否必休而后吉,必倾而后喜。若但言否,则闭塞不通,何亨之有!荀谓“二、五相应,否义得通”,则不得其解而为之辞也。王弼注曰:“小人路通,内柔外刚。大人否之,其道乃亨。”正义曰:“大人能否闭小人之吉,其道乃亨。”亦失之。

提要

《否》六二“大人否”,否,不也,谓不与包承(包容承受)也;不得以“否隔”解之。

讨论

《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传》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子夏易传》卷二曰:“柔履顺,中承其上。小人得一时之中,故获一时之吉。君子得其大中也,当其否也,不能包承于上,亦不能非小人,必避世异俗,安卑保命而已,故虽否而终通也。”笔者案:《否》卦作(《坤》下《乾》上)。下三爻皆阴爻,六二居初六之上,故谓“柔履顺”;六三为全卦主爻而居其上,故谓“中承其上”。下体为《坤》,《坤》为小人,六二为下《坤》之中爻,以阴居柔为正位,故谓“小人得一时之中,故获一时之吉”。上体为《乾》,《乾》为君子。九五与六二为应,九五为上《乾》中爻,故谓“君子得其大中”。但是,《易传》同于荀爽注(当是荀注承继《易传》),即以“否隔”解“否”(荀爽注所谓“《坤》《乾》分体,天地否隔”也),所以方有“不能包承于上,亦不能非小人”(意谓上下皆不通)等等之说。后人说《易》,尽管于小人何以“吉”,说法颇不一致,但多以“否隔”义解大人之“否”。例如:北宋李光《读易详说》卷三曰:“小人方执其权纲,上复有应,势未能敌。为君子者,当包容而承顺之,故小人吉。而大人身虽否而心亨也。”南宋赵汝楳《周易辑闻》卷二曰:“唯六二位正德当,虽在三阴之间,实不与之同谋,能敛迹束身以承上,故大人亦优容之,是小人之吉也。大人之所以否者,以小人内据,足以否君子也。”虞翻解“否”以“不”,几无和者。王引之则从虞翻而解“否”字,如此,“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即谓:“包承于大人,小人吉,大人不包承于小人,亨。”是犹谓小人可期于大人之包承,而大人不可期于小人之包承也,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相异也。北宋苏轼《东坡易传》卷二曰:“大人否(指不‘出而争之’)而退,使君子小人之群不相乱。邪之胜正也,常于交错未定之间。及其群分类别,正未有不胜者也,故亨。”是当亦以“不”义解“否”字。关于“乱群”之“群”,虞翻谓“大人不从,故不乱群也”,是乃以君子群为说,王引之斥之为非;引之乃以小人群为说。解《易》而以小人群为说者,由来亦久。北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一谓“(大人)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是即以小人群为说也。笔者案:君子不乱群,小人不乱群,实为两面而一体之说,不必有所是非。北宋胡瑗《周易口义》卷三曰:“大人君子,其时虽否,然能以道自处,以正自守,不与小人杂,是不乱其群类也。”是亦以君子群为说。而苏轼谓“使君子小人之群不相乱”云云,实兼该君子之群与小人之群而为说,可矣。

《否》卦中之“否”字,自然有按卦名而以“否隔”义读之者,王引之所举九五“休否”、上九“倾否”是也。但是,六二“大人否”之“否”,则当以“否定”义读之。同字而异音异义,自当辨而明之。《遁》九四“小人否”显然与这里的“大人否”同例,无须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