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研究(2018年第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三 实施“五大发展” 建设逍遥蒙城

中共蒙城县委副书记、县长 孔祥永

安徽蒙城,庄子故里。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蒙城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奋力走在亳州振兴前列、跻身全省经济总量十强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全县上下凝心聚力,顺势而为,推动经济社会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主动将庄子包容从容、自然自在、遵道求真、顺势而为的逍遥理念融入城乡规划与建设之中,融入民生事业发展之中,加快建设产业先进、城乡协调、充满活力、生态文明、人民幸福、民主法治的“六个现代化新蒙城”。

一 效法自然,规划引领,打造逍遥之城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启示人们天地之间无所不美,应该理解“美”的真谛,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世界。我们汲取先哲智慧,遵循庄子亲水、自然、和谐、宜居的理念和“尚大求美”的审美情趣,将“庄子故里·逍遥蒙城”作为城市品牌,将“养心养生福地,自由自在慢城”作为城市规划定位,大思路谋划发展,大手笔推进建设,大成效实现跨越,着力将蒙城建设成为花香弥漫、书香满溢、食香飘逸的城市田园、皖北水乡。

蒙城充分发挥地处皖北六市中心位置的独特区位优势,立足建设皖北区域性县级中心城市的目标,科学把握区域定位,按照“到2030年,中心城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0%、富有皖北水乡特色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蒙城县坚持多元融合、统筹兼顾,修编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了城南新区控规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绿地系统、综合交通等40余个专项规划。积极对接皖北城际铁路、亳蒙高速、涡河蒙城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强片区规划研究,努力做到城市发展进程中不留遗憾。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同步编制完成乡镇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规划,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依托、以美丽乡村为节点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空间结构和体系。安徽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皖北区域现场会在蒙城召开,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17年,蒙城被列为安徽省城市设计和城市“双修”(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试点县。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总书记为我们描绘的美丽乡村生动画卷,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原则。我们认真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旧村改造,强调返璞归真,坚持生态第一,突出“一村一品”,该保留的大树留下,该保存的建筑保存,该修复的“记忆”修复,通过对村庄房屋、道路、水系、植被、环境卫生等进行“加工整理”,原本面貌一般的乡村很快蝶变为风景秀丽、风格独特的美丽乡村。自2013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5.9亿元,共建成“全国文明村镇”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双涧镇三李村等省、市美丽乡村27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三次位列皖北片区先进行列,荣获“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摸索出符合蒙城本地实际的“稻虾共作”“林禽共养”“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们以工业蒙城、宜居蒙城、人文蒙城“三大蒙城”为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注重田园生态,增加城市绿量;挖掘文化内涵,增进城市文明;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颜值”,初步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产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赶着一锤敲”,确保规划设计原原本本,不走样,不变形。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建设成效,吸引了老城区居民、乡镇居民和周边县区群众踊跃购房入住蒙城。目前,蒙城中心城区面积已由2010年的17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7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44.5%。

二 尊崇自然,优化环境,打造生态之城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本是一体,人的一切行为都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作为庄子故里,千百年来,蒙城人民深刻理解先哲淳朴的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实施“天蓝、地净、路畅、水活”工程,建设森林城市,着力构建“画由自然绘,人在画中行”的美好画卷,努力满足人们对生态宜居生活环境的向往与期待。

天蓝。深入开展“全民参与·环保风暴”行动,持续加大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的工作力度,推出一系列环境治理“组合拳”:治理关闭“小散乱污”企业,改造规模养殖场治污设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关闭、取缔无证自办商业混凝土搅拌站、砖瓦窑厂,改造禁燃区高污染燃料锅炉等,打好“蓝天保卫战”,还蓝天本来的美丽容颜。

地净。全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近亿元,用于更新环保设施设备和提高环保人员劳动报酬,持续加大城乡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力度;深入实施清理垃圾、治理污水和改造公厕,改善农村环境,大力开展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三线三边”专项治理,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路畅。科学布局路网架构,适度加大路网密度,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畅出行”的理念,城市路网每平方公里达8.4公里,超过国家规定路网密度标准,基本形成“九纵十横”的主干路网结构,实现路通、车畅、人归道。同时,以庄子文化命名道路,让北冡大道、庄子大道、鲲鹏路、逍遥路、濮水路、秋水路等纵横交织的条条道路,与先哲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分享庄子的“欣欣然之乐”。

水活。庄子醉濮水之钓、赏鲦鱼之乐、感杯水之悟、叹君子之交等行为,无不体现了智者亲水和谐的思想。蒙城高度注重“水”元素的运用,实施“引水入城”,利用涡河水上下游的水位落差,让涡河水穿城而过;实施“拓沟为河”“扩塘为湖”,规划建设“七横八纵”50公里水系、近600万平方米水面;致力打造滨水生态景观,13.7平方公里的北淝河国家湿地公园、4平方公里的涡河景观带生态工程等一批项目正在实施之中。深入推进“河长制”,设立县、乡、村三级河长686人,为“水活”工程系上保险绳。目前,蒙城已被安徽省水利厅确定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县。

蒙城建设了140公里的“生态长廊”,在城乡之间规划建设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园,实施“拆旧植绿”,建成32个街头绿地,形成了“1000米见公园、500米见水景、200米见游园、处处见绿色”的城市景观,初步达到了“一街一景”的空间效果,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大力推进林业增绿、增彩、增果“三增”行动,占地20万亩的新型杜仲良种基地加快建设,基本实现城市春夏有花、秋季有果、冬季有绿的美好愿景。全面建立“林长制”,实施林业资源总量和资源质量的“双增”工程,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大力创建生态乡村,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21个、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50个,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

三 维护自然,完善功能,打造魅力之城

2000多年前,庄子为我们描绘了“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马蹄》)的“至德之世”美好生活图景。大德昌盛的时代,人们做事态度自然,待人神情自得,生活在幸福之中。一座城市的魅力与宜居,不仅体现在它的流光溢彩,更体现在它的安详宁静。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拆迁安置优先、聚集人气优先、集约用地优先“五个优先”的原则,突出强化城市功能配套,努力做到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室、行有所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在蒙城,最安心的领域是教育和医疗。新城区建设十年来,蒙城县先后投资22亿元,建设新区学校13所,新增学位4.3万个,有效解决了“入学难”问题。通过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成立城区学校联盟、城乡教育一体化等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省内形成“学在蒙城”的教育品牌,成功创建“安徽省教育强县”。投入10.6亿元,新建(改扩建)医院7家,新增床位2400张,县城医院和乡村卫生室的软硬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缓解了“看病难”压力。其中,“351”平均报销比例达到88.76%,“180”平均报销比例达到96.7%,因病致贫户实现政策保障全覆盖。注重打好“政策补丁”,出台“1579”医疗再补偿政策,创新实施“1567”大病临时救助政策,把救助对象扩大到在省内就医的一般农户,进一步减轻了城乡居民患病就医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域医共体试点不断深化,县域内就诊率在全省率先达到90%。

在蒙城,最顺心的地方是社会服务。2017年,蒙城县政府投资3000万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县16个乡镇建设具备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保健、文化精神娱乐等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2个,2018年将实现全县各行政村全覆盖;投资1600万元建成乡村文化礼堂16个,充分发挥文化民生工程和文联“送文艺下基层”的作用,为老百姓尤其是空巢老人送去喜闻乐见的文艺大餐。围绕梦蝶湖公园、逍遥公园、鲲鹏公园等城市综合公园,配套建设星级酒店、专业综合市场,不断扩大城市核心商业圈。凯尊大剧院、蒙城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蒙城非遗展示中心、蒙城智慧城市体验中心等文化场馆对外开放,成为蒙城人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参观学习、接待宾客的理想场所和展示蒙城良好形象、提升蒙城美誉度的亮丽名片。蒙城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城市森林公园5公里塑胶步行慢道等一批社会事业类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拓展了蒙城城市功能,提升了蒙城城市品位。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蒙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以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为平台,构建完成视频数据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数字城管系统,通过大数据共享和平台统一管理,让“平安蒙城”更加牢靠,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蒙城,最舒心的产业是休闲旅游。庄子祠、文庙、九鼎灵山寺等名胜古迹,板桥集战斗纪念馆、雪枫公园等一批红色遗址散布全县。尉迟寺新石器文化遗址被称为“中华原始第一村”,和万佛塔一起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蒙城深厚的道家文化底蕴与佛教文化、红色文化交汇融合,与魅力无穷的乡愁记忆相互衬托,为蒙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蒙城已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星级“农家乐”11个,融产业、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30个,优质的旅游资源让广大市民在节假日可以重归乡村田园,尽享自然逍遥。

四 传承精髓,注重内涵,打造人文之城

庄子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这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吸收庄子的思想,弘扬君子文化,大力建设“好人蒙城”。自2008年开始,蒙城连续举办十届“感动蒙城道德模范”评选及颁奖活动,形成了“好人工作”的蒙城经验,截至目前,蒙城累计上榜“中国好人”47人,位居全国县级城市之首。2014年以来,以安徽省“弘扬君子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点县建设为新起点,蒙城着力打造道德新高地,连续蝉联安徽省第一届、第二届文明县城,第三届文明县,第四届文明示范县,获得提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为我们的工作成效做了最直接的注解。

秉烛国学经典,点亮道德之光。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优势,实施国学经典进教材、进课表、进课堂、进中考试卷、进招生分数,采用诵读、演讲、征文、专题研学旅行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人生底色,促进自身发展。“国学经典进课堂”的典型做法也被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栏目专题报道。

擦亮文化品牌,推动文艺发展。蒙城县设立“人文蒙城”建设专项资金和“政府文艺奖”,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踊跃参与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巩固“中国楹联之乡”“中国养生美食之乡”“中国曲艺之乡”“中国硬笔书法之乡”的创建成果,扎实推进“中国寓言之乡”“中国古琴之乡”创建,积极动员广大市民参与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共享新时代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菜花甜妈、牛肉汤妹李莉、渔家姑娘张卲玲等一批“草根达人”相继登上央视舞台,形成了文艺界少见的“蒙城现象”。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政通人和的蒙城已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同比增长9.3%,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14位;实现财政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6.2%,是2000年的12.3倍。中共蒙城县委、县政府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弘扬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蒙城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