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绪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滋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作强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出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理念原则、目标任务、实践路径等根本性问题,清晰地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形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方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灵魂工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虑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是其内含价值观的表征并由其内含价值观决定;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是其内含价值观的蕴化、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也都是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规约、引导。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的这种独特地位与功用,决定了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积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确立我们的文化体系赖以良性运行的价值中轴。
当代民航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航业的具体实践和必然结果。它是在对民航行业生产特性充分反映的基础上,对实践中先进群体意识的概括与提炼;是民航行业的文化符号,是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航行业文化、当代民航精神的历史传承和血脉联系,对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航行业文化建设、弘扬当代民航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来看,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逐渐深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同时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并孕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要求,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保证之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用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领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公有制、大集体、人民民主、做共产主义新人等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向秀丽、邢燕子、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及济南交警支队、徐州市“下水道四班”等创建精神文明的先进典型的树立,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风尚蔚然成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成为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已有的社会风尚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改革创新、共同富裕、民主自由、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等价值观念,构成了这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雏形。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孕育与提出
党的十六大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重大课题,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破茧而出准备了必要条件。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呼之欲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提出提供了基础与前提条件。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其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十七大以后,中共中央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
2008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目标。全会强调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会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系列方针政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这就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
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以及其重要性的日益突出,党中央以及理论界、学术界等都意识到,凝练和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必要,而且成为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深度和广度都在拓展和外延,方式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面推进和深化的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的博弈更加激烈。面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艰巨重任,全党上下以及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同心协力,攻克难关。
概括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和形势的需要,是全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盼。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纷纷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表述词,诸如奉献、服务、惠民、人本、责任、民生、感恩、厚德、公正、廉洁、创新、共赢等,显现了全党全民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大热情。党中央因势利导,本着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要求,经过一年多深入的调研和审慎的归纳提炼,针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以“倡导”的形式,明确提出了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词,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词于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首次正式提出并公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以后,在社会上和国内外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此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成为理论界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文件。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共6项23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等提出具体意见。《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意见》还就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发展。新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8年3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的决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一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强化了公民的核心价值观意识。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当前,通过理论创新、舆论宣传、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全党以及全社会正在兴起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逐渐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日益成为13亿多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附:
“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前语】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在此特摘录一部分供大家学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多重要?——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以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四德”教育,深化“中国梦·劳动美”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不要顺利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遇挫折,就怀疑动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到价值层面,已经从真理性认识深化到真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相统一的高度。科学揭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深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是科学揭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一 价值观与价值体系
所谓价值观(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某类事物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即价值观通常是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标准,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理想、信仰、追求等形态。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和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联系在一起并受其制约的,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价值尺度、价值原则,成为人们评判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观念模式。从宏观角度(社会)看,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该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角度(个人)看,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在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价值导向、情感激发和价值标准的作用,构成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价值观可以分为个体价值观、群体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包括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和生态价值观,积极(先进、正确、合理)的价值观、消极(落后、错误、庸俗)的价值观,传统价值观、当代价值观和未来价值观,终极(最高)价值观、核心(主导)价值观、一般(非主导、从属)价值观,等等。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先导性、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由复杂多样的价值观经过长期反复的整合与消解,最终形成体现一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任何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该社会价值观的集合体,是建立在该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上的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价值观的总和,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等与价值有关的综合体系,由一个社会中存在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要素构成和反映出来。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等。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作为强力支撑。价值体系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后,它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体系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导价值体系,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社会的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和一般价值体系的完整的、内涵丰富的价值观系统,其构成具有层次性。社会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由核心价值观构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由里到外则是由一般价值观构成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伦理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层次的价值观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依据核心价值观来确定其内涵。各个层次的价值观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各个层次的具体价值观内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调整或变化。
二 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又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既有大多数人普遍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又有感召人们不断提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失去现实性,核心价值观便无法在现实中生存;失去理想性,以日常生活遮蔽、否定最高(终极)价值追求,人类社会将不可能获得进步和发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是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现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导。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价值体系的统领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一定意义上说,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二者是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和精神之魂,也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没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体现。
与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相比,核心价值观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是理想性。核心价值观把人类的远大理想同人们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任务结合起来,既反映现实又超越现实,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仰。理想性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孔子、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伟大思想家创立的理论,都以理想性指引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正是由于核心价值观的理想性,人们才能在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纠正与价值理想、价值信仰不相符合的价值偏差和价值失误;正是有了理想性的精神支柱,人们才能朝着共同的价值目标迈进,不断地获得前进的精神动力。
二是稳定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最根本、比较恒定的价值观。当一个社会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观确立以后,它将社会化、大众化、日常化,成为人们共同遵循和维护的根本价值准则,深藏于人们的思想深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一个社会的某些基本的价值观,会有所发展和变化,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但核心价值观大体恒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稳定器。
三是统摄性。核心价值观处于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地位。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围“保护带”。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并集中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和前进方向,指明社会发展趋势,既立足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引导力、凝聚力,对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协调、整合和引领作用。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保护着核心价值观免受冲击和影响,确保核心价值观的支配和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方向盘。
四是共识性。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这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的集中反映,并内化为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核心价值观只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正是遵循着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导引,人们才能沿着同一价值导向、向着同一价值目标团结奋斗。否则,核心价值观就会失去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发挥不了应有的主导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的主心骨。
五是建设性。一个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依靠社会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正确认识、科学揭示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有赖于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的积极性建设。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真正进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时,才能稳定地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逐步形成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并最终形成整个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制度设计、规则制定和社会交往,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应有之义。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灵魂,就会显得庞杂、分散而不集中、不精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制度安排和实践运动提供科学、完整的价值合理性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并蕴涵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灵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
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坚持“核心”与非“核心”的辩证法,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第三节 民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对民航行业的要求,是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民航在确立建设民航强国的发展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自觉与理性抉择,是民航系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民航强国梦的生动体现和主动实践。民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更是民航行业秉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目标的内在要求。
一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行业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力源泉。历史证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正确价值观的行业、企业,从长远来看是绝对没有发展前途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航事业发展至今,已逾60载春秋。从曾经的一穷二白,到如今的举世瞩目,中国民航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两个力量的积累:一是硬实力,主要包括先进的技术、设施和设备等;二是软实力,主要包括统一的思想、认识、目标、追求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环境,其核心就是一个行业文化所体现的力量。这种文化力量的思想基础,就是全行业的核心价值观。
民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行业发展一时兴起而为之,它是对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特别是对勇于担当、不屈不挠的拼搏、奋斗、奉献精神弘扬光大。自中国民航创办之日起,第一代民航人就秉承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理念,树立争取在世界民用航空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的崇高理想。它饱含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展现和孕育了民航人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心系国家发展、使命职责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凝聚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民航作为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行业的代表,由于长期实行军队建制、受军队领导,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军队文化深深融入其中。这些内容不断地融汇、碰撞、交流、升华,从而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航文化氛围,造就了民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航行业文化建设,是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诠释。
当前,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有文化内涵的队伍,也就是一支素质过硬的队伍。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是统一思想、提升行业软实力的有力举措。在建设适应现代民航业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行业发展特色的行业文化过程中,要坚持用先进文化凝心聚力,用高尚精神统一思想,用科学管理规范行为,用优秀品牌提升形象,使全行业的软实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早在2012年6月,民航局就印发《关于推进民航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民航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培育先进思想文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引导民航干部职工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提炼培育“民航精神”为重点,加快推进民航行业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安全文化。以持续安全理念为统领,大力倡导“安全第一”“崇严求实”等民航安全工作优良传统,构建安全理念、安全意识、安全制度、职业操守、专业精神五位一体的安全文化体系,让“我要安全”“我能安全”成为全体民航员工的自觉追求和行为习惯。三是培育服务文化。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增加服务的人文关怀。把文化内涵贯穿到民航服务链的全过程,通过文化创意,打造、丰富航空服务产品,积极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以文化建设提升服务品牌。四是培育诚信文化。大力倡导诚信从业、诚信经营、诚信行政,塑造诚信团队、诚信企业和诚信机关,建设诚信行业,使诚信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成为促进持续安全、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引擎。五是培育和谐文化。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引导全行业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民航意识,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和精神,促进行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行业与关联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合作共赢,构建和谐民航,树立行业良好形象。借此东风,民航局曾组织开展了“民航精神”候选表述语网络投票活动,将行业文化建设推向一个高潮。
可见,民航的核心价值观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家园,是提升行业软实力的思想保证。其中,行业使命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统领,解决的是服务方向和肩负责任的问题;共同愿景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解决的是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的问题;行业精神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解决的是精神动力和精神风貌的问题;职业道德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解决的是民航员工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的问题。
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民航强国梦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全行业的认识和意志,集中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民航行业文化是在社会经济背景影响下,在本行业独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生产运营方式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适合民航战略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内部环境、外在形象的综合体现。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 凝练当代民航精神是加强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行业精神与行业文化
行业精神是一个行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且在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而长期生产经营的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并为整个从业人员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式、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行业精神是行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形成角度看,它是行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行业文化特质,即最富个性、最先进的内容的反映。行业文化与行业精神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好比土壤与鲜花,行业文化是土壤,行业精神是鲜花,只有在肥沃的行业文化土壤上,才能栽培和繁育出绚丽多彩的行业精神之花。否则,再好的行业精神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肥沃的土壤为之提供营养和水分,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或如瓶中插花,迟早总要凋谢。
行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从业人员具有强烈的向心力,将行业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行业的发展目标上去。行业精神恰好能发挥这方面的凝聚作用。现代行业文化管理方式,其最终目标就是寻找一种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将全体从业人员团结在统一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行业精神的培育就是实现行业文化管理方式的重要途径。行业精神渗透于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它能给人以理想、信念,给人以鼓励、荣誉,也给人以约束。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从业人员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地关注行业的前途,维护行业的声誉,为行业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1.行业精神是行业现实状况的客观反映
行业生产力状况是行业精神产生和存在的依据,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及从业人员、管理者素质与追求对行业精神的内容有着根本的影响。
2.行业精神是全体从业人员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理念
只有当一种精神经过引导成为行业内部的群体意识时,才可认作行业精神。行业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它自身有一种独特的、具有生命力的行业精神,而且还取决于这种行业精神在行业内部的普及和渗透程度。
3.行业精神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行业精神一旦确立,就相对稳定,但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它是需要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行业精神是对从业人员的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以及行业理想、目标、思想面貌的提炼和概括。无论从其反映的内容还是从表达的形式看,行业精神都具有稳定性。但同时,社会发展形势又不允许行业以一个固定的标准为目标,竞争的激化、时空的变迁、观念的更新、行业的整合,都要求行业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这就反映出行业精神的动态性。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使行业精神不断趋于完善。
4.行业精神具有创新性
每个行业的行业精神都应反映自身的特色和创造、创新精神,这样才可使行业的工作活动更具有针对性,让行业精神充分发挥它的统率作用。行业财富的源泉蕴藏在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中。行业高层管理者的创新体现在其战略决策上,基层管理者的创新体现在怎样调动下属的劳动热情上,普通从业人员的创新体现在对具体工作的改进、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上。任何行业的成功,无不是其创新的结果,因而从行业发展的未来看,创新精神应当为每个行业的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5.行业精神反映时代特征
行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行业个性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行业精神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行业的勃勃生机。不同时代造就的行业和行业精神,都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业精神应当渗透着现代行业理念,确立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理性竞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等观念,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应成为每个行业培育自身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民航精神的凝练与培育
新中国民航成立六十多年以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单一到多元,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讲政治顾大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严谨细致的作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些在长期的民航安全运行、急难险重任务保障、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构成了民航人特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民航精神积淀了良好基因。
在中国民航发展的长期实践中,全行业越发意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民航强国目标、追逐民航强国梦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知识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力量日益彰显。然而,行业文化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思想的一种物化。从文化构成来看,行业文化主要由理念、精神和品牌构成。理念决定精神,精神铸就品牌,品牌又反映理念、折射精神,三者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建设民航行业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行业发展理念,锻造一种行业时代精神,塑造一个富有竞争力的行业品牌。当前,围绕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创新行业发展理念,锤炼行业时代精神和塑造行业民族品牌为核心,是全行业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其中,凝练和培育“民航精神”,事关民航科学发展的全局,对于提高全行业广大从业人员的文化自觉,增强全行业广大从业人员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大民航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影响力,意义深远而又重大。凝练和培育“当代民航精神”是民航文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根本性、引领性、长远性的工作,对于保障民航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航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广大消费者的新期待,需要进一步增强行业全体从业人员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巩固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凝聚全行业从业人员的精神力量。
2016年4月8日,民航局在总结永暑礁新建机场校验试飞工作时,总结概括提炼出“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是民航行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并在长期民航生产、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经过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民航人共同创造、传承、实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中国民航在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这简短的36个字,表达简明,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当代民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协调、行业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相互兼容、历史积淀与未来目标的相互统一、行业特色与员工气质的相互融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民航的文化品位和行业特质。
伟大时代需要先锋引领,更需要伟大精神指引前行。正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航行业价值理念也必将为民航强国战略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当代民航精神是民航的兴业之魂,是当下130多万民航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民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当代民航精神,发挥当代民航精神在民航强国战略实施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调动和激发全体民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作为民航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鼓舞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到建设民航强国的实践中去。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民航历来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民航人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宗旨,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抓安全,促服务,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征途上斗志昂扬。
不忘初心,要有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对事业有担当,是全体中国民航人工作、生活的思想基础,也是行动指南。正因为中国民航人具有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才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每项任务。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民航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民航人忠于党、国家、人民和事业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遵从初心,要有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民航运输作为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单位都来不得一点差错,求实、严谨、科学、专业,正是当代民航人严谨科学专业精神的最好体现。
坚持初心,要有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民航是人力和资源密集的行业,运行环节多、链条长,从班组到行业各单位、各部门都要养成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以汇聚更多力量,促进行业更好发展。
恪守初心,要有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人人做贡献,个个敢担当,民航人以强烈的责任感成就着伟大事业。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薪火相传,未来会有更多忘我无私、创新进取的民航人不断涌现,奉献蓝天。
千磨万击,百炼成钢。“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凝聚着民航人的核心价值,是民航人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航领域的生动体现,是全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处在新时期的中国民航人,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踏实践行当代民航精神;汇聚力量,砥砺前行,推进民航强国建设走向新征程。
(三)当代民航精神的基本内涵
行业精神是行业文化的灵魂,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精髓。2017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指出,永暑礁试飞行动中展现出来的“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是对老一辈民航人辛勤付出的致敬,更是对新一代民航人投身事业的激励。他们是全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为实现民航强国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1.职业理想的确立——铸就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忠业”)
忠诚担当,作为当代民航精神政治素质的表达形式,展示了中国民航人对党、国家、人民和事业尽心尽职、忠贞不贰,对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永不推脱的思想境界和政治品格。“人民航空为人民”,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作为民航从业人员的首要必备素质,清晰地回答了民航从业人员应该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根本问题。
一个人,在职业岗位上能否做到忠诚、干净和担当,取决于他追求什么,能否从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和价值,即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劳动和职业生活所寄予的向往,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人的价值观、职业期待、职业目标密切相关,与人生观、世界观密切相关。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职业理想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哪一个要素占主导地位,将决定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类型与层次。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人生,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坚持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目标,使自己的职业理想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在职业行为中既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为人民、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是铸就忠诚、干净和担当政治品格的基础。
民航作为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航空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稳定、事关国家的声誉。因此,作为民航从业人员,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忠于祖国,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统一起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四个意识”,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动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以对党对祖国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好各项工作,完成党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都要忠于人民,牢固秉持“人民航空为人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理念,坚定树立人民立场,回应人民期待,切实提高决策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航发展的获得感和认同感;都要忠于事业,把事业的完美作为我们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仰,牢牢守住“三条底线”,特别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民航安全底线,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其他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毫不动摇地把包括抓好航空安全在内的各项工作职责扛在肩上。
2.职业价值的追求——塑造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精业”)
精业表现为从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业务纯熟、技艺高超、精益求精、不断改进,它是实现职业理想最高境界的价值追求。一个职业劳动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胜任本职工作,了解和掌握本职工作的基本性质、业务内容和工作技巧。一个优秀的职业劳动者还不能就此止步,更不能满足于多年工作而积累的一些经验,而应更上一层楼,由会到熟乃至精通,最终达到绝佳,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必须有“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执著和毅力。“干一行精一行,精一行通一行”,应是每个职业劳动者的不懈追求。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没出息的职业,只有没出息的懒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真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百折不挠,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会有所成就。此时,职业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巨大的乐趣,一种生命潜能的开发,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科学精神强则人才盛,行业兴,科学精神弱则人才稀,行业衰。对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型的民航业而言,严谨科学既是中国民航的专业精神,更是中国民航的行业风格。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一代代民航人秉持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创业守业皆须敬业,国情世情总观我情”,严谨科学是民航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应有之义,是建设创新型民航行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民航科学发展、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
3.职业责任的强化——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乐业”)
团结协作是中国民航的优良传统。短短几十年来,中国民航历经数轮改革洗礼,在经历阵痛和发展的过程中,民航行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机场、航空公司、空管、油料、服务保障、行业监管等单位自成体系,各司其职,呈现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鲜明特征。各子系统、各单位、各部门之间团结一心,群力协作,是实现民航安全高效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
中国民航团结协作行业传统的建立是基于民航人对职业责任的认可。职责是人生的灵魂,也是每个人必须恪守的义务。职业责任就是把所从事的工作看作出于自身愿望和意志的要求,并承担起相应行为的后果。履行职业责任是每个劳动者的本分,也是成就伟大事业,把事业做大、把工作做好的最强内驱力。职业责任既包含职业场所和职业行为本身的客观规定,也凝结了劳动者对工作的关注和参与。一个有职业责任意识的劳动者,才能真正从内心热爱并热心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履职的岗位,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花在事业上,把干好工作当作最快乐的事,做到虽苦犹乐,乐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乐业。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民航是一个由行业管理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油料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环环相扣、精密复杂的巨系统。每一个民航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特殊保障时期,都应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要将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体现在思想认识的协同上、各项行业政策导向的协同上、各项改革任务推进步骤的协同上、各项监管措施效果的协同上,坚决打破部门、单位的本位主义,要有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大民航意识”“一盘棋思想”。唯有团结协作,才能成就民航强国。
4.职业定位的认可——坚守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敬业”)
敬业奉献反映了当代民航精神的本质特征。它是中国民航一路走来,在世界民用航空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的推动力,也是今后继续阔步前行,最终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力量源泉。
敬业,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一直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在职业道德上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科学概括,“敬业”第一次被正式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敬重、认同、珍惜并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敬业价值观最基础的内容,它集中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和感情,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内容要求从业者干一行爱一行,它强调的是公民个人、民族、国家对职业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从业者最起码的要求;第二层次的内容要求从业者爱一行精一行,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尽职尽责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好;第三层次的内容是开拓进取的创新图强精神;第四层次的内容是把职业作为生命信仰,这是敬业价值观最高层次的内容,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
人们之所以要敬业,至少有三方面理由:其一,每个人总得以一定的职业谋生。职业生活占据了人生的1/3,敬重职业工作,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其二,凡职业都是可敬的。无论何种职业,都是神圣的。每一职业都是社会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具有社会意义,都在为社会谋利益。我们的各项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就业者的个人都是人民的一员;对于人民群众来说,“为人民服务”本质上是“人民自我服务”,即公民之间通过相互的服务来谋求共同的幸福。每个职业岗位上的服务者,在别的岗位面前都是被服务者。因此,职业分工的原则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三,只有爱岗敬业,才能突破现有条件的局限,在平凡的职业劳动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爱岗敬业是每个从业人员的本分和基本使命,只有遵守本分、牢记使命,才能在职业活动中有所发明和创造。因此,我们民航系统的每一个从业人员,对于本职工作应保持主动、乐观、尽心、尽责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守护好精神高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四)当代民航精神的逻辑关系
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核心。要始终忠于党,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忠于祖国,把热爱祖国的朴素情感激发为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并落实到建设祖国的工作实践中去;要始终忠于人民,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方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航发展的获得感,以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夯实民航强国建设基础。
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是实践路径。要坚持从严从实,严字当头,实字托底;要坚持抓细抓小,从细处着力;要坚持创新创造,担当开拓创新的使命,争做创新创造的先锋,以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增强建设民航强国的行动力。
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是本质特征。要画好同心圆,树立“大民航”意识和“一盘棋”思想;要能当主心骨,时刻做好在团队有担当、为行业做贡献的准备;要凝聚向心力,培养团队精神,强化集体观念,以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润滑建设民航强国的链条线。
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是价值追求,要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使之根植于个人发展,根植于岗位要求,根植于党和人民需要;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民航,尊重职业,真情服务;要实现共同的职业成就,从民航发展中汲取个人发展动力,以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铸造建设民航强国的奋斗观。
小结
总之,当代民航精神是中国民航事业发展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们体现了民航运输的基本功能定位、行业各个部门协同发展的整体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是指导行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中国民航人,必须牢固树立“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民航精神。这四方面内容既是新中国民航发展六十多年来精神品质的生动写照,又能够结合当今民航的重点工作及任务,彰显其涵盖的全面性。其中,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可以说是核心和基础,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是精髓所在,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是行业传统,而具有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则反映了当代民航精神的至高追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更体现了中国民航人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