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从德行的视角研究经学
鉴于《论语》有多重主题,那么,我为什么选择以德行为焦点,视它为目的而视习礼和口授为手段呢?我之所以选择德行主题,是因为在与经书互动的所有动机中历代经学家无不认为(至少是在姿态上,即使并非真心实意),通过文本研究长期频繁地接触经书于道德有益。这种道德修养工作,往往如同真诚的宗教忏悔。
戴梅可绎出汉代“五种基本的接受和运用”经书的方式。
[1]赋形。正统文本定型,而人们的世界观及历史观会影响文本的形态。
[2]交互。朗诵或阅读保存于经书中的严密套语,可与天地直接交流。
[3]授权。重获或占有神圣的文本,意味着上天将神权授予某一具体的个人或王室。
[4]转化。经过某种“神圣的”过程,文本会使人更深地与道融合。
[5]象征。言辞或文本渐渐成为至道的象征,甚而至道的实体。
似乎赋形是史家的观点,交互是礼家的观点,授权是皇室统治者的观点,转化是经学家的观点,象征则是宗教家或反叛者的观点。这五种类型也可用于区分其他时代的经学。
转化,或者说用经学来自我教化,像条河一样流淌在古代经学漫长的进程中。与经书的亲密接触,催生了对经书版本的语言订正、对经书思想的哲学阐释,以及在政治上效法经书中的历史先例等需求,与这些需求相比道德启发性只是附带产生的结果。道德教化这一修身主题为研究历代经学史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组织结构,而它在《论语》里体现得最明确,最引人入胜。在这里,我试图阐明与它相关的因素,以便探索它在孔子教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在将来研究中国经学史时利用这一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