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动力自然爱学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要对孩子进行刻苦学习的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孩子观。

正确的孩子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1.孩子是人

孩子是人,是和成年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孩子虽然小,但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的人。他们不是动物,给口饭吃就行了。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具有敏感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被尊重、被承认。因此,家长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孩子是未成年的人

孩子是未成年的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但也应该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耍,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让孩子玩,希望孩子一天24小时都学习,希望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考试的机器。

根据调查,双休日孩子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的占12.6%,一半用于学习、一半用于活动休闲的占64.7%,而完全用于活动休闲的占1.8%。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请家长写上对孩子最想说的一句话,大都把学习作为中心词、关键词,可概括为“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好学校”。孩子终究是孩子,要允许他们玩,不要让他们成为“小木头人”。

3.孩子是有能动性的人

孩子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任何教育都要经过孩子主观的过滤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强迫是不行的,仅凭家长的主观安排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

案例点睛

有一个5岁的孩子跟幼儿园的老师说:“我不想活了。”刚刚5岁就产生了厌世情绪,实在太让人难以理解了。老师仔细了解后才知道原因:孩子的母亲是搞文艺工作的,非要逼着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练4个小时小提琴,练习过程中母亲手里总是拿着一根藤条,练不好就打,有时练到夜里12点多还不合格,吵得街坊四邻不得安宁。孩子对练琴没兴趣,把它当成一种极大的精神负担。孩子说:“等我长大有劲了,也逼着我妈妈练琴,练不好也打她。”孩子经常为练琴挨打,所以觉得活着没意思。


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是正确的,但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能完全按照家长的意愿办。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气质进行引导。想要凭着家长的主观愿望让孩子就范,没有不失败的。孩子将来向哪方面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是只凭着家长的个人意愿就可以做到的。家长的任务是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孩子是有潜力的人

孩子是有潜力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地支持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当他们取得成功时,要立即表扬。

5.孩子终究要长大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因为爱,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冒险、不要受苦、不要失败;因为父母比孩子“见多识广”,所以常常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以为这样是为孩子好,其实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孩子依赖的性格或者我行我素的个性。

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锻炼孩子,让他们逐步独立,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当今社会需要人们掌握知识、技能,但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适应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对孩子过分溺爱还会使孩子的抗打击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做出难以预料的举动。

6.孩子是有差异的人

孩子是有差异的人,要注意孩子的年龄、气质、性格、兴趣、情感、意志、能力等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要“一刀切”。不要看到别人学钢琴你也给孩子买钢琴,别人学奥数你也马上给孩子报一个奥数班。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孟子》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他看到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就一棵一棵地把禾苗都拔高了,心里十分满意。当他十分疲倦地回到家中时,儿子问他干什么活这么累。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咱地里的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赶忙跑到地里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全部枯萎了。

自然界的生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顺应自然,就可以茁壮成长;若操之过急,违背了规律,就会犯“揠苗助长”的错误,受到惩罚,最终失败。

培养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的心理水平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没有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千万不要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考虑孩子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就任意提前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刚刚学会说话时就教他们识字、算算术、背古诗;孩子还没上学,就教他们小学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上学后,又任意给孩子补充练习题,吃“小灶”、吃“偏饭”,同时还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学书法、钢琴、电脑、绘画等等,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神童”。这种做法,就是家长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它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但孩子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会影响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我们还要注意到,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不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比如,新生婴儿的身体的发展顺序是“从头部向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儿童是先发展大骨骼和大肌肉,后发展小骨骼和小肌肉;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有理智感、道德感……

既然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家长就要按照孩子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要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既不“凌节而施”“揠苗助长”,也不倒退违反客观顺序。

孩子要学习的知识也要有“序”。知识本身是有系统的,有自身的发展顺序。前边的知识是在为后边的知识打基础,后边的知识是前边知识的发展,先后顺序不能打乱。人们学习知识,也要遵循知识本身的发展顺序,前边的知识没学好、没学扎实,就不能急于学后边的知识,操之过急,是学不好的。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学记》也说“学不躐等”,就是说学习知识不能跳跃前进,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孩子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稳扎稳打,才能把知识学好。

家长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揠苗助长,千万不要搞过度教育!

亲子趣味智力题

☆ 有个大臣想难住聪明的和尚,指着墙上的一幅画说:“这老虎晚上就下来咬人,你能不能把它捆住?”和尚说可以,于是拿起绳子说了一句话,大臣就不让他捆了。他说了什么?

答案:请您先把老虎撵下来。

☆ 有两个小孩子和一个大人要驾船过河。已知仅有一条小船,而且每次只能渡过两个小孩或一个大人。问:在三人都是划船好手的情况下,这三人最少可以几次往返,就可全部驾船渡过河?

答案:第一次往返:两个小孩驾船过河,一个驾船返回。第二次往返:大人驾船过河,另一个小孩驾船返回。第三次:两个小孩驾船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