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医学误区
第一章 现代医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们身边的健康人越来越少
常见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困扰医生和病人的误诊率居高不下
由医疗行为导致的医源性疾病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的成年患者当中,有45%的医疗行为是存在差错的现代医学对很多疾病仍然无能为力⋯⋯
目前,在医院,无论医生还是病人,都能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药物越来越昂贵。换句话说,医疗在手段和药物方面的更新换代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医药行业真的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是,只要稍微冷静地思考分析一下现状,就不难发现另一个让我们感到意外的事实:一方面,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仍在直线上升;另一方面,医院的误诊率仍然居高不下。最令人担忧的是,貌似发达的现代医学对很多疑难病症依然无能为力,很多疾病甚至连最基本的病因都无法找到。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与医疗手段只能在对症治疗的层面上徘徊,而药物的毒副作用却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更多的危害,由此导致的医源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这一切,都不能不让我们对医学的现状进行反思。
1
首先我们要关注的是:我们身边到底还有多少健康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健康人呢?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躯体的健康;第二,心灵的健康;第三,适应能力的健康;第四,道德的健康。这四个方面大致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内容?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首先,待人接物从容自在、轻松自如;其次,处事态度积极、平和;第三,善于适应环境。生理健康呢?首先,是能够抵御普通的感冒和传染病;其次,体型比较匀称,身体各部位比较协调;第三,反应比较敏锐,眼睛比较有神。另外,还有诸如口腔清洁,牙齿没有问题;头发有光泽,没有头皮屑;肌肉比较结实,弹性很好。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基本上就算是个健康人了。当然,如果把这些指标细化,诸如睡眠、大小便、饮食、走路、说话、思维的敏捷程度等,都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
如果对照这些指标,我们的周围到底有多少人是健康的呢?
2009年12月,我国卫生部做过一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所谓“健康素养”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们对健康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的认知。这一项调查结果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4.9%。第二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的健康,合格率仅为6.93%。第三是对健康素养的要求,其中包括健康的基本技能和养生方式。这一项相对高一点,达到了20.39%。在之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公布了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结果是6.48%,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
关于我国居民健康现状,调查显示:亚健康的人群占了75%,疾病的人群占了20%,健康人群仅有5%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定的人群里,健康者可能连5%都达不到。记得2009年的时候,曾有一本《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白皮书》,其中的300多万份问卷调查是关于体检数据的。从那些数据来看,白领人群的亚健康比例比一般的人群要高得多,达到了76%,说明大部分白领都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在白领阶层还达不到3%。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
另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35~50岁的高收入人群中,大部分人的生物年龄比实际年龄高出了10岁左右。也就是说,他们比自己的实际年龄提前衰老了10年。这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变轻松了,结果导致的却是人们身体的提前老化和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健康素养主要跟生活方式、生活状态有关。
2
还有一个同时困扰医生与病人的问题就是误诊的问题。据调查,我国现在医院的平均误诊率是30%,实际上一些复杂的疾病已经超过了40%。前不久,某省卫生厅的一个领导曾经说,在我国门诊看病的误诊率已经达到50%。当然,我们对这个数据姑且存疑,但是30%这个数据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根据尸检来分析误诊率应该是比较可靠的,这里有一个尸检报告,从这个报告中,可以显示出在一个时间段里误诊率上升的情况。1965年,疾病的误诊率是21%,1978年达到了20.7%,1986年是25.3%,到了1989年竟高达31.3%(如图1-1)。
图1-1 尸检误诊率
1965年上海医大1000例尸检中,误诊率为21%,
1978年北京医大4194例尸检,-误诊率为20.7%;
1986年哈尔滨医大2708例尸检,误诊率25.3%;
1989年华西医大5312例尸检误诊率31.3%。
——数据摘自《从居高不下的误诊率看诊断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刘德铭)
有一个现象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值得深思,从1978~1989年这段时间,医院在临床上投入的现代化科技设备明显是逐年上升的,在1989年的时候,大多数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像彩超、CT、核磁之类,很多大医院都配备了。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仪器设备越来越先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误诊率反而升高了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详细探讨。
3
还有一个严重困扰我们的问题是医源性疾病。通俗地讲,医源性疾病就是由医疗或者药物导致的疾病。2009年,《生命时报》的健康论坛上有一篇文章介绍说,在2009年召开的“首届医疗安全与医院管理”的高层论坛上,美国的一位资深医学专家,同时也是一家医院的管理人员,他提出了一个让大家都非常吃惊的数据:在美国的成年患者当中,有45%的医疗行为是存在差错的。也就是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将近一半的医疗行为存在差错,而一旦某些医疗行为有差错,就意味着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导致其他问题产生。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对纽约各医院的病例进行过详细、严格的分析,结果发现,一年当中因医源性疾病死亡的人数达13000例。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兰德公司曾组织了一个专家组,专门评估医院的医源性死亡问题。大量的调查显示,约有27%的死亡和不当的医疗服务有关系。这两个数据都表明医源性疾病的问题是比较严峻的。
药物的致病也随着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导致的医源性疾病越来越突出。最典型的药物致病案例是1959年的“反应停”事件,这一事件曾被列入“20世纪十大科学错误之一”。“反应停”是一种用于镇静、催眠的药物,也可以用来止吐。当时制药厂为了使药品的销售增多在宣传时曾说:“反应停”是治疗孕妇妊娠反应最理想的药物,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结果很多孕妇都吃这个药,没想到五年之后,非常恐怖的结果出现了,在当时的西德、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诞生了12000多名形如海豹、胳膊和腿缺损不全的可怜的婴儿。调查原因的时候才发现,生下“海豹儿”的产妇都吃过“反应停”。
这类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从一些治疗复杂疾病的药物,到一些治疗普通疾病的药物,都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其毒副作用。2008年,美国FDA公布20种危险药物名单,即20多种药品被视为危险性的制剂:
1.盐酸精氨酸注射液
2.地氟烷(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3. Duloxetine(抗抑郁剂,会引起尿道痉挛)
4. Etravirine(抗艾滋病新药,此药会导致关节瘀血)
5. 5-氟脲嘧啶霜剂(Carac)与酮康唑霜剂(Kuric)
6.肝素钠注射剂(过敏反应和死亡)
7. Icodextrin(夜间低血糖症状)
8.依维菌素与华法林(药物不良反应)
9. Humulin R(引起糖尿病人夜间低血糖症状)
10.Lapatinib(拉帕替尼,严重肝毒性)
11.Lenalidomide(美国已引起多人致命药物反应)
12.Natalizumab(恶性皮肤癌黑色素瘤)
13.硝酸甘油
14.醋酸奥曲肽(有引起肠梗阻的危险)
15.盐酸羟氢可待因缓释片(成瘾)
16. Perflutren(微乳化剂)
17.苯妥因注射液(导致手坏死)
18.喹的平
19.特比夫定
20. TNF(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
从上面这20种危险药品中,我们还会看到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列在最后的一种药叫“肿瘤坏死因子阻滞剂”,它本来是用来治疗肿瘤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后来才发现这种药极易引发青少年的肿瘤疾病。一种本来是治疗肿瘤的药物,反而成为引发肿瘤疾病的原因。可见在服药的时候保持高度警惕有多重要。
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多的药物并非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以为知道了它的所谓“有效成分”,并且反复做过多种“动物实验”、“临床实验”及其他“科学实验”就被认为是很安全的,甚至是一些治疗最常见疾病的普通药物,也可能会存在致命的风险与隐患。比如“PPA事件”,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吃过感冒药,而PPA(苯丙醇胺)曾经是很多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后来经研究发现,PPA可以导致某些人的心脏出现问题,甚至导致猝死。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小小的感冒,一个简单的用药,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
医源性疾病或药源性疾病的后果有时候甚至会超过战争带来的致命危险,2008年10月20日的《医药经济报》中有文章称,在过去8年里,美国发生的处方药不良反应平均每年导致10.6万人死亡。这一数字相当于在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与6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阵亡美军士兵的总和。
而在我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人数达到了250万,死亡人数是19万人。这还只是直接由药物导致的。实际上在临床中还有很多药物虽然没有直接导致人的死亡,但由于用药的不慎重,或者忽略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身体机能的下降、生命指征的衰退或者抵抗力的下降,而造成间接死亡的数据恐怕还要高很多。所以,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在用药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4
一些常见病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医学控制下是不是得到遏制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或许让我们都不愿意相信的事实摆在面前:一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比如糖尿病,1980年的时候有关部门曾做过一个普查,糖尿病的发病率是0.67%,1996年的时候统计是3.2%,而2008年的时候,高达9.7%了,30年里上升了10多倍。再比如高血压,1950~1970年,每年以10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1980~1990年,每年增加的人数达到300万人;1991~2002年,已经以每年700万的速度在增长了。现在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了1个亿,高血压病患者超过2个亿,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已经超过了3个亿。
这些疾病意味着什么?目前来说,导致人口死亡率最关键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病,而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高血脂这些疾病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高血脂人群患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数据统计显示,30~40岁的成年人,他的正常血压应该是70~115mmHg,那么如果在185~115 mmHg的范围内,收缩压每增长20mmHg,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一倍,超重和肥胖的人就更明显。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50岁的人得了高血压或者糖尿病,就意味着,在10~20年以后,他得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得多。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病率,那么在未来的15~20年以后,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将会以井喷式的速度爆发。因为65岁左右老年人的发病率大概是年轻人的数倍,那他所耗费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将是年轻人的3.9倍。现在超过65岁的人,多数都会有两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并发症的危险系数自然会大大增加。
5
这些最常见的疾病泛滥意味着什么呢?现代医学认为,这些疾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这就意味着医疗费用的增长成为必然。1978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仅110多亿人民币,1993年是1377亿,到2009年,已高达17200多亿。从这些直线上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医疗费用过快过猛的增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疗问题,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最大的因素之一。可见,心脑血管病的后遗症、糖尿病的病发症,不仅影响我们国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因为这些病都需要终生服药,意味着它要不停地烧钱,这将极大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现代医学在临床上对很多疾病既找不到明确的、具体的原因,也找不到特效的治疗方法。这些疾病除了刚才讲的高血压病、糖尿病,还有动脉血管硬化、消化性溃疡、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以及神经血管性的头疼、哮喘、痛风、腰背疼痛、风湿病、肿瘤等等。这些病我们都无法找出一个具体的病因,只能针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或者说,只是针对一些指标进行治疗。严格地讲,这只能对疾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甚至最终的作用还不一定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要找对病因,否则,任何治疗都是盲目的。如果仅仅是“对症治疗”,就意味着你只是针对症状、针对结果或针对现象进行治疗。目前我们针对一些检查结果、检查数据和指标所进行的治疗,就是这样的治疗。因为我们身体的某些症状和各种指标,都是疾病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针对它们所进行的治疗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上我们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病一吃药就好,不吃药就又复发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一个人在发病以后,从治疗、吃药开始,症状会减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用这个月和下个月作对照,或者用上半年和下半年作对照,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人的症状逐渐加重,身体素质逐渐下降,最终导致的是整个身体的衰弱,甚至死亡。很多慢性病,像最常见的风湿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都需要长期服药,而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
6
那么,到底能不能找到一些更好的办法呢?其实,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医学对这个方面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美国的科学院院士、医学专家托玛斯·刘易斯曾经说过一些值得我们警醒的话:“能够成功地做出诊断和说明被看作是医学的胜利,我们对真正有用的东西了解甚少。我们曾经繁忙地对疾病进行分析,但是却无法改变它们大多数进程。”他还说:“表面看来很有学问的医疗专业,实际上却是个十分无知的行当。”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儿尖刻,但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及我们对生命的认识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说的也有道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必须面对的现实。虽然我们的医学貌似发展得很快,已经从大体层面的研究,发展到了器官、细胞,甚至是亚细胞层面的研究;医学上的干预也一样,有化学的、物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还有细胞克隆等;另外,现代科技在临床上的投入,从X线、CT、核磁、PECT等,方法也越来越多,仪器也越来越先进,但结果是什么?我们虽然控制住了一些疾病的发病率,像营养不良性和传染性的疾病,却又有一些新的疾病在产生,并且产生的速度在逐年递增。例如上面谈到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还有艾滋病等等,它们比原来的疾病还要可怕,但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仍然无能为力,甚至连有些疾病的发病原因都没有找到。这就不得不逼着我们去思考,现代医学本身是否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对医学的认识,以及现行的医学理论,和我们所采取的一些治疗方法,到底是否正确呢?现代医学值得我们更深入思考的问题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