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xi2n)矣仁。”
——《学而篇》(1.3)
白话试译
孔子说:“说话动听,表情讨人欢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实在的心意。”
讲评
这是《学而篇》第三章,这句话很有名,当然也与它排在《论语》前面的章节有关,以致大家印象深刻。为什么大家要抢在《论语》第一篇之中列出?就是因为排在前面读者印象才会更深刻,有些人学习是很认真,学得也持久,会通篇读完《论语》,而有些人则容易半途而废,但是再怎么样,《论语》前面的篇章他还是读到了。所以排在前面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效的,最易让人记住的。我们看,孔老夫子这句话就是在有若与曾参之间作为插件,免得人家说不尊师。
“巧言令色,鲜矣仁”,“鲜”是很少的意思,意思是说,巧言令色的人没有多少爱心,没有多少真实的情感,没有多少富有核心创造力的“仁”。人与人之间,二人偶,为“仁”。“巧言令色”完全是表面功夫,说话好听,表情热络,满脸堆笑。我们知道,“令”是美好的意思,“巧”是很会讲话,巧舌如簧。其实这也是《易经》兑卦的一种表现,会说话,说得人高兴,能扣人心弦,可是心不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如果要长期做一些建设,就要有真才实学的、真心诚意的、有核心创造力的人,光是外表的华丽虚浮不会持久。换句话说,“巧言令色”就如《易经》中的贲卦的天地之心。所以,要存诚务实,不能本末倒置,不可以包装过度。人的包装就是显现在外面的一切,包括色相、容颜、言辞,有的人善于做表面功夫,这样的人自古就很多。孔子是山东人,讲究实在,讨厌“巧言令色”之人。当然,不是说会说话的、表情讨人欢喜的人,全没有仁德仁心,而是说很少有。如果一个人大多数功夫都用于外在,致力于取悦人,哗众取宠,内心的修为通常就不够踏实,很少能具有真诚实在的心意。不过,也有人外表功夫一流,内心也是很真实的。所以孔子用的是“鲜”而不是“无”,意思是很少,很不容易。总的来说,务外比较容易失内。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巧言令色的人,可以在社会中产生一定的效应,但是这种效应轻浮,容易误导人群。如果在朝,有时候会乱政,使整个政治团体充满浮华的气息,经不起考验。其实,这几年台湾对风行十几年的“名嘴”文化就有所反省,我们不能说“名嘴”都“鲜矣仁”,但是真能“仁”的很少。说起话来滑溜溜,在实际做人行事时,一旦涉及公共福利,就常常乱政。尤其是有些领导人爱听“巧言”,爱看“令色”,不希望听真话,那就更容易出问题。在《尚书·虞书·皋陶谟》中就讲到“巧言令色”,还举了一个乱政小人的例子:“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关于“鲜矣仁”,明朝注解《易经》的大学者来知德,其字就叫“矣鲜”,直接从《论语》这一句话取字,名和字形成明显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