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格理论绪论
情绪性且非理性的人
我们将以对人类心灵的潜意识层面的本质和运作特别感兴趣的深层心理学(depth psychology)为开头,来探究各种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心灵所涵盖的范围,远超乎我们所能意识到的思维、感情和欲望。他们认为:人类心灵的种种奥秘,唯有向最深的底端(使人表现怪异行为的潜藏力量)挖掘,才能将它们揭露出来。当其他心理学家试图了解,人类的理性和可意识到的心理功能时,弗洛伊德和荣格却发现,这些心灵层面并不是最根本的,事实上,它们也受到潜意识力量的巨大影响。弗洛伊德相信,潜意识心灵一直在主动地运作。当我们作梦时,最能直接地经验到它的影响力。他也相信,潜意识心灵的运作对我们的慧识经验和行为,有普遍性的影响力。在神经症患者中,潜意识的作用最为尖锐——无法解释的焦虑、不合理性的欲望和恐惧、不易忘怀的强迫性观念、与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我们都经验过潜意识的作用,譬如说溜了嘴,有目的的遗忘,莫明其妙地丢掉某些重要的东西,甚至作出自我摧残的行为——如在不适当的时刻说出不适当的话;伤害自己心爱的人,与过度地抗拒权威。然而,潜意识并非都是不好的;它可能是有益的,因为,我们从那里拾取创造性的观念与无法解释的灵感。弗洛伊德相信,一个人可以与其潜意识心灵和谐相处或者与它水火不容。荣格更深一层探究潜意识心灵,他在最难以理解的人类表露方式中——神话、精神病症状、原始艺术作品、象征仪式、和神秘学等等追溯它所显现的形迹。他想要触摸到心灵的真正根基,去欣赏人性的根源。
假如我们回顾文明的历史,我们将晓得人类一直在寻求了解自己和他所生存的世界。一年四季的循环变化、风雨的破坏力量、成长和衰亡的奥秘、自己本身的剧变——所有这些和其他事物,都会激发高等智慧的人类,去寻求合理的解释。上苍赋予人类知觉、想像、推理、解决问题、以及预期将来事件的能力,使人类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动机,想去理解世界和本身的奥秘。以人类如不使用自己的秉赋来揭露自然界的奥秘,再利用已发现的奥秘,来改善人类的生活,那实在是不可思议之事。而且,人类是制造者和发明者,他操弄和创造事物。人类的历史以科学和科技的发展最为突出。人类发明力的证据在我们周遭随处可见。只要注视你身旁的环境,就能找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充分证据。
在个体的层次,我们寻求了解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对大多数人而言,人是他们最主要的兴趣焦点。我们与母体分离后,就一直处在别人对自己有巨大影响力的社会情境中。我们必须了解周遭的人们,与他们融洽相处,依他们和自己所发生的变化而作适当的调适。小孩子必须构思自己与父母亲、哥哥、姐姐等不同关系的人互动时,应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假如个人想要与别人相处融洽,就必须了解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但是有系统的正式教育并不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这种学习常常是偶然的,而且在学习过程我们时常会受到互相矛盾、不一致,不公正的观念所误导。即使我们接受多年的正式教育,某些很重要的学习也必须在缺乏训练有素的老师指导下,独自进行。经常,我们必须教育自己。
由于天赋的智慧,我们会尝试构思和理解各种事物,并能够对东西、人们、和事件形成心像。我们能够注视某件东西,在脑中形成它的心像。还可将此心像保存在脑中,等到要用它时再将它回忆出来。人类也能够以抽象的概念,来概括许多相异的情境、物体或特质。我们有数以万计的词汇来标签我们的概念。这种在心理上以概念或心像的形式来代表世界一切事物的神奇能力,赋予了人类巨大的求知潜能。我们可以使用心理的象征(心像或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我能够在脑中重新安置房间里的家具,也能够想像某种安排是否适当。
我们所关心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正像我们可以在脑中形成外在事物的心理象征,我们也可以使用这种能力,来了解经验和行为。我们观察行为,并给予它特定的名称。我们用很多辞语,来描述各种不同类别的行为及它们的性质。我们尝试对某个人形成一幅心像或一个概念模型。想想你以何种方式来描述一位朋友、老师、家庭医生、姐姐。对不同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一个人格理论是由一些描述人格构造、人格功能的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一个有秩序的系统。这些概念和原理,是经由我们的经验,和个人对这些经验所作的省察而形成的。但是我们的理论是粗糙的,其中许多理论常过份类化或过份高估了某些概念,要不然就是观点太狭窄。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人格心理学家精心构思而得的人格理论。我们将会提到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所提出的人格理论。经由研究人格科学家所提出的系统理论,我们将能够更有效地了解自己和别人,更愉快地与自己和别人相处。
人格理论
我们都接触过模型:一架模型飞机、一艘模型潜水艇和一座模型房屋。模型通常代表一些因为太复杂或太硕大,而无法直接研究的事物。完美的模型应该包括与它所代表的东西同样的一些特征,因此,只要我们研究模型,实际上就能知道它代表什么东西。在房屋兴建前,建筑师通常会使用很复杂的设计图,把它描述出来。建筑师不仅详细地规划出房间、楼梯的精确尺寸,而且也决定所用的材料种类。建筑学家所谓的设计说明书(specs)会把水管、电线和暖气系统等等装置,都一五一十地画出来。会看此种图案的人,即使没有见过真正的房子,也可以很完整地想像出房子的模样。同理,一位音乐专家只要将陌生的乐谱浏览一遍,就很清楚它的精深程度。贝多芬虽然耳聋,却能谱出世界最美妙动听的乐曲。个中道理就是他能够把音符转译成想像的声音。他只要读过一遍乐谱,就能够对该首音乐有个清楚的印象建筑家的图案和音乐家的乐谱,都是具有特殊功能的模型,它们可作为引导的参考架构。此种模型只要有稍微偏差,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并非每个模型都如此精确。一些模型之所以有它的功能,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构想或思考我们想了解的事物。我们是否也有一种跟“人的模型”相当近似的东西?假如我们有一个“人的模型”来告诉我们要观察那些行为,和帮助我们解释我们观察到的行为,则它必定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事实上,我们不只有一个模型,而是有十几个。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这十几个著名的“人的模型”中最杰出,精彩的主题呈现给读者。这些模型被称为人格理论,但依本书的目的,“模型”和“理论”两个说法是相互通用的。我们很多人不晓得,自己也持有一个概括的“人之模型”,或许还持有数个特殊的模型:对某位小孩的模型,对同性和异性成员的模型,对老年人的模型。我们甚至对特殊类别之人,如教授、警察、牧师等等,也都有特别的模型。
我们自己的理论有何缺陷?
当你与某人初次见面时,你很快就会将对方估量一番。你注意到对方的外表,给予某种评价。假如对方是异性,你立刻会应用某种接受或拒斥的标准,来预估将来的关系。有时候,连外表都没瞧清楚,你就停止探索对方了。我们对人的分类常常采用过份概括的二分法:对方漂亮或丑陋、聪明或愚笨、温暖或冷酷。这种粗略的分类很可能将许多相异的人,强迫分入错误的类别。我们也许过份重视对方的美丽、智慧,或外表的魅力。最后我们自己的理论可能只包括太少数几种类别,而无法适用于许多人。因此我们可能与小孩、老年人,或任何落在我们有限团体范围之外的个人不能相处得很舒适愉快。这种狭窄的理论使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都会发生严重的歪曲和不正确的评价。我们专门注意错误的一面,因此不能看到别人人格的真相。生活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有系统地建立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格成份和人格运作原理的模型。
为何需要那么多个人格理论?
假如我们熟谙人类的话,则应该仅有一个对全体人类都通用的理论。但这种可能性仍然相当渺茫。况且,我们也会怀疑单独一个理论,是否就能够描述各种各样的人?毫无疑问,飞机驾驶员的生活型态,与一个在养老院养病的老妇人的单纯生活全然不同。核子物理学家的生活型态,与在家照顾三个活跃的小孩和料理家务的妻子的生活,也有天壤之别。小孩与成人相比、精神官能症患者与高度创造力的个体相比、一位穷苦未受教育的人与一位富有的大学生相比,都显示人彼此间有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多种不同的理论,来引导我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生活型态。
一位专家的观点
一个人格(personality)理论就是:一位专家对人格组成元素和人格运作原理的看法。我们将要讨论的人格理论,大多数是由人格治疗家所提出来的,他们奉献他们的职业生涯,来帮助遭受种种问题折磨的个体。他们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功能,是因为他们就使用这些理论,来作为他们实施治疗的指导原则。或许,我们也可从这些理论中,学到一些适用于我们自己和别人的观念与原则。
假设你正在计划如何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旅行一趟,而刚好你有位朋友住在那个都市,你就可以请他指点一些值得游玩的地方,此时你藉助了你朋友的经验和正确的判断。作为那个城市的一位居民,他应该比你还熟悉这个城市的环境,但是,他的判断也会在无意中渗入个人的喜好。假如他是个老师,他可能认为:教育机构是最富情趣的地方。可是,假如你的朋友是位爱好自然的人,他很可能告诉你,都市中最著名的公园和最富自然美的地方。你或许想玩遍所有地方,但这通常是办不到的,而且,并非每一个地方都同样值得观赏,在此,你应能想到人格理论的最大难题:由于人的人格是如此复杂,人彼此间也有巨大的差异,我们是可能强调人的不同层面的。我们应追溯个人的过去吗?因为一个人毕竟是以往经验的产物。我们应了解个人努力追求的将来吗?每个人都有一些他想获得的目标。或许,我们应尝试确认一个人的重要欲望和动机,因为,动机是行为背后的推动力。至于个人的能力呢?毫无疑问,它在个体的生活整体适应中,也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某些理论较适合做为某些人的生活指导;某些理论偏重于解释人格的不正常方面;另外的理论则直接论述健全的人格,和最适宜的身心功能,因此,这些理论较能帮助我们发展得更完美。不过,尽管有这些差异,从本书所提到的每个理论,我们都多多少少可以学得一些有所助益的观念和原则。每个理论,对人性的一个或多个层面,可能论述得比其他理论更为精辟。
个人同一性的主要和次要成份
我们可能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他的独特“同一性”,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一些几乎持久不变的重要特征或特质。假如这些特征之中有任何一个消失了,我们将会立刻察觉对方变了。我们会说他变得不像他真正的样子了。譬如,我们会说:“约翰变了,他不像以往那样外向活跃了。”正如我们会以某些外表特征,来辨认对方身体的同一性,我们也会以某些稳定的个性,来辨认对方人格的同一性。有些行为较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真正个性。玛丽是否喜欢吃冰淇淋、糖果、或洗温水澡(个人同一性的次要成份)比起她对储蓄的态度、她如何解决困难的作业、或她在心理压力下的工作能力(个人同一性的主要成份),较不能告诉我们她的真正个性是什么。后面这些层面与她真实个性较有关联,因此也更能透露出,她个人的同一性是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与个性较有关的层面,称为她的自我层面,也就是她的人格内在核心(inner core of personality)。虽然她的许多好恶也是她个人同一性的元素,但它们却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它们是个人同一性的次要成份。个人同一性的主要成份发生变化的一个例子:玛丽是个吝啬的人蜕变为玛丽非常慷慨。因此,要决定我们所处理的信息是个人同一性的主要成份或是次要成份的一种方法,就是试探在没有显著改变个体的整体人格下,能否改变该项人格特征。个人同一性的主要成份是个体持久不变的特征,也就是最能描述个体的特征。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估计一般人的核心自我(core self)差不多含有五个到十个左右的主要成份。这些重要特质(central traits)的每一个特质都会以多样的方式,显露在个体的行为中。其显露与否也会受到各种刺激和情境的影响。我们如想对人格有统整的认识,则必须熟悉这些特质的所有层面。更复杂奥妙的是,特质与特质之间还会相互影响,所以,要了解自己和他人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不仅要懂得导致行为的重要情境,而且要知道人格本身的组成和运作原理。
一些特殊的问题及专家所建议的解决方法
每个人格理论似乎都只强调一个特殊的问题,并且针对它提出详尽的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和解决它们的办法,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多少都能适用,但对某些人而言,则特别适用。
例如,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人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孤独感(Loneliness)。他相信,每个人都努力地追求与他人建立某种感情“关系”(relatedness)。每个人都想被爱,这里所指的爱(Love)是广泛的爱,包括手足之爱、母爱、异性爱。弗洛姆认为,爱是解决孤独感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
阿德勒(Alfred Adler)则认为,人生最主要的问题是强烈的自卑感。成长中的小孩一直处在使他感到渺小和脆弱的情境里。从出生到死亡,当我们与他人比较时不免会有自卑的感觉。当然,有些人真的不如别人。但有些人即使具有许多优秀的特质,也仍然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有些人甚至利用自卑感,作为逃避责任的工具。阿德勒忠告我们,要培养面对自己问题的勇气。精神官能症就是一种不敢面对生活的怯儒生活方式。一个人可能遇到困难就临阵退缩,因而变得脆弱不堪、抑郁治沈,并以生病作为饶恕自己的藉口。勇敢面对问题才是真正的对策。生活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具备非常的勇气和毅力。阿德勒承认人有自我中心(self-centered)的天生倾向,因此警告人不要过份关心自己。他劝导父母应多多培养小孩的社会责任感。对每个人而言,温暖的社会兴趣和社会情操(sentiments),应可以节制我们过份的自我涉入(personal involvements),这样才能使我们不会把每件事情的成败,都视为自尊的关键,而与他人作激烈的竞争。因之阿德勒认为勇气和社会情操,才是克服自卑感的真正答案。
荣格(Carl G.Jung)相信人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偏于一方的(onesided)人格发展。我们为了使自己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和工作情境,因而培养出一种对我们有短暂功用的大众我(’public self)。但是,我们可能忽略整个个性的其他层面——较私自、独特的个性层面。荣格相信,我们应该让人格的所有层面都有充分发展和表露的机会。我们不宜过份外向,也不宜忽视内心生活。不宜把心力过度投注于智识的追求,而忽略了感觉和情绪生活。甚至不应该尝试以理性的意识,来控制我们个性的所有层面,相反的,应该让较原始的本性层面表露出来。完全分化(differentiation),但仍非常统合(integration)的人格,是荣格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只偏重单一方面发展的人格是不正常的;它将阻碍人格的充分成长和表露。
我们如何应用人格理论?
前面我们已提过,一个人格理论就如一位向导,可以指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阿德勒认为,我们所认识和邂逅的每个人都必须处理自己的自卑感。弗洛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浓浓的孤独感,而每一个人都会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他的自卑感或孤独感。(知道这些人格理论家所提出的行为原理,将会使我们特别注意某些特殊类别的行为)一个人格理论会指引我们,预期什么行为将出现。一个漫无目标的观察者和一个有理论引导的观察者的巨大差别,就是后者有理论帮助他定出观察的方向。人格理论提供使用它的人,一些描述和解释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原理。
描述
了解一件事物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描述它。我们有许多描述身材的词汇:高大的、矮小的、苗条的、佝偻的,瘦削的,憔悴的等等。我们用各种各样的词汇来描述皮肤、面貌、脸部表情、走动姿态、身体大小和所有其他身体特征。优良的人格理论提供应用它的人一些能描述人格特征的词语。最简单的描述方式仅仅确认出所包含的成份并加予命名。我们可以用人格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层面——情绪和感情——为例,来说明描述人格的方法。我们有数以百计的不同词汇和成语,来称呼人类特有的各种情绪经验。这里所列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敬畏、惊异、谄媚、喜悦、爱、敬慕、怨恨、愤怒、厌恶等等。我们也有很多词汇,来描述人格的另一重要层面——动机(冲动、愿望、驱欲)。我们有多种不同的感觉(视、听、味等感觉),每种感觉都有一些描述的词语,来指认并区辨不同的感觉经验:酸的、甜的、明亮的、震耳欲聋的、光滑的。
在更普遍的行为功能层次,我们有数以百计的特质(trait)和类型(type)词语,诸如慷慨、吝啬、严守规律,懒散、粗鲁、不负责任、谨慎等等。有位心理学家和其弟子搜寻整部大字典,发现描述人类行为的词语超过一万八千个。
我们可以把弗洛伊德的理论,视为一个能帮助我们得到一些代表人格结构的描述词语的工具。假如我们需要一些简单的词语来描述人格,我们可以使用弗洛伊德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的概念。稍加思索,我们就晓得即使人格非常奥妙复杂,但如大体观之,它仍然可以分为三个较普遍的层面:驱力(drive),才能和良心(conscience)。弗洛伊德把驱欲的力量称为本我;把认知和意愿(willing)的心理能力称为自我;把道德和伦理的信念称为超我。欲望和良心都试图利用自我的功能,来达成他们的目的。本我推动自我赶快想办法,立即舒泄驱欲的紧张,而超我却对自我施予压力,要它压制欲望的冲动。弗洛伊德使用这三个描述性词语,来澄清人格内面所发生的很多事情。他很清楚地揭露存在于人格里边、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普遍性冲突。这些描述性词语能帮助我们,明了许多原本含混不明的事情。我们可以经由确认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运作和交互作用,来进一步了解人格。
解释
人格理论的最重要功能或许就是,它解释行为的能力。我们可以用马斯洛(Maslow)所提出的动机概念,来说明人格理论的此种功能;不过,让我们先讨论一下“解释”的一般本质,及与个体种种行为密切相关的解释类别——遗传、环境、有机体和人格。大多数人格理论只集中于探讨环境和人格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假如走进我的房间,发现化妆台的一个抽屉被摔在地板上,里边所有的东西零乱地散落在外面,我最直接的反应是疑惑和生气;但内心平静一些后,我就有一股强烈的冲动,想知道谁干了这种事,和作这种事的动机何在。换句话说,我正在对所观察的事情寻找出一项解释。我正在寻找原因,这就是“解释”的精确意义。“解释”的意思就是确认出原因。
热恋中的情侣通常对彼此的行为非常敏感,任何矛盾或不一致的行为都要顾虑万千。他或她真的有意思吗:“有时候我完全相信,有时候却一点把握都没有。”相爱双方彼此都会要求对方对不一致的情绪,行为作个明白的解释,只因亟盼了解事情的真相。虽然求知的第一个步骤是描述,但除非我们知道事情发生的缘由,或换句话说,直到我们有个“解释”,我们才会满意。
人类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索和操弄东西的需求,也会鼓动好奇的追寻。一个正常的人会不断地设法要理解周遭和自身所发生的事情。好奇心低弱是人格困扰的一种征候。我们对事物寻求“解释”的需求如此强烈,乃致于一旦不满足,就会感到紧张。事实上,当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解释时,我们甚至会编造一个。假如有位朋友出乎意料地退学。我就会开始找寻可能的原因,是否他把钱花光了?他可能与爱人私奔吗?他可能考试不及格而被开除了吗?或者是受不了沉重功课的折磨?假如我们的好奇心够强,便会注意到朋友的近况:他最近一直怪怪的;过去几个周末他都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凑合起来的证据,可能会使我们接受一项特别的“解释”,但是,毫无疑问,除非我们有正确的解释,这只不过是猜测罢了。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各种猜测所受到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根据我们将要论及的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以专家的经验为基础;但是,它们仍然只是构想的解释,而非真正的事实。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人,尝试了解为何会表现出那样的行为。我们的参考架构是发现个体行为的先决条件和起因。正如前面所提的,这也就是人格理论对我们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对影响我们行为的原因也感到兴趣。这些原因包括我们的遗传、身体、环境(environment)和人格。
遗传 我们的行为深受遗传影响。个人由遗传而得到某种一直会影响其行为的身体组织。心情恶劣可能是荷尔蒙的缘故,而不是不好的念头或不愉快的经验所造成。某些能力似乎受遗传的影响较大:我们必须天生具有一副结实的肌肉,才可能成为运动员;或者天生对声音非常敏感,才可能成为音乐家。甚至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也有其固定不变的遗传根基。假如我们想确认出某些行为的原因,就不能不考虑遗传因素。
身体 人是心理生物的统一体(psychobiologicalunity):精神和身体会互相影响。假如你的情绪非常激动,你整个身体都会反应。皮肤开始产生化学变化;嘴巴变得干燥;你的胃或许会痉挛;心脏也会不规律的跳动。同样的,身体如有任何毛病,也会反映在心理的反应上。疲倦会引起抑郁、暴躁、焦虑,和许多其他心理反应。头痛或牙痛可能使你丧失行为的能力,令你只想要减除痛苦。我们应该留意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有机体因素。某些人一直要与慢性疾病纠缠——诸如消化不良、精力衰竭和全身神经紧张等。
环境 如果你想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你可以先寻找某些特定的情境,并且观察在这些情境中你和他人的典型行为。当我认识约翰后,我也许可以很精确地预测,他在何种情境下会做出何种行为。例如,假如他遭到挫折,他就会非常生气;或当他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时,就会露出愉快的神色。我们身边的环境一直在影响我们的行为。早上,打从闹钟吵醒我们以后,我们就开始对外界纷杂的刺激作出种种反应。书桌上摊开的书本提醒我们,昨晚因为太早睡觉作业还没有完成。摆在书本旁边的朋友来信,促动我们去思索一个过期的答复。厨房里传来的咖啡味道提醒我们,时间飞逝得真快。漫长且忙碌的一天中,我们受到种种重要的刺激和情境的轰炸。一个复杂或者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可算是一种情境:与对手会谈、与教授交换意见、在自助餐厅吃饭等等。我们对某些情境的反应,久而久之就习惯化了。例如,我们每逢下雨天就觉得沮丧、每逢星期五就度日如年等。每一个人对特定的情境,都有相当稳定的反应模式,这些模式是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观察出来的。
有些早期的心理学家非常热衷于这种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因为,它显得既客观且易于观察。一个人所需要做的只是谨慎地观察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情境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数度的观察才能确定;但只要持之以恒,我们是可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
人格 我们虽然可以使用情境影响行为的原理来控制行为;但人格本身无疑地对行为也有重要的影响力。假如我们只依赖可观察的情境和可观察的行为,就想了解自己和他人,则这种了解是不可能完整的。我们都有这种经验——察觉到某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平常所表现的行为与他“一反常态”的特殊例子之间的差异。早上玛琍通常是快乐的,但有时候她却闷闷不乐。我笑嘻嘻地向一位十分友善的朋友打招呼,但此次他却不理睬我。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现在的反应不只会受到当前情境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先前情况的影响。我的朋友可能由于考试成绩出乎意料的差,而感到震惊莫名。他当时因为心情与平常有异,对我的反应当然也与平常不同。每一个行为都取决于连续不断的行为流程里的前后关连因素。以某种意义而言,每个行为都是独特的,每个情境也是独特的。因为反复发生的情境久了就会趋同,个体的行为也很容易习惯化,所以我们能够发现而且能够期望,我们和别人的行为都有相当的一致性。
某一个情境可能使一个人非常愤怒,但对另一个人却毫无影响。个中原因就是个体的人格有所不同。两个人有不同的反应,是因为他们的人格构造不同。我们正提出一个观点——人格是种“实质的东西”。人格具有连续(continuity)和同一(identity)的性质。我们可以感觉出,什么时候“你就是你”,什么时候“你不太一样”。我们有许多叙述或描写人格的词汇。例如:特质、需要、情绪(emotion)、知觉、记忆、需求、意向等等。我们使用许多形容词来描述人格或它所包含的一些层面:不仅描述事物,而且描述人——慷慨的、悲惨的、诚实的,友善的、疏远的。这些形容词把人格视作是主动的实体。人格本身是影响行为的一个来源。一位喋喋不休的人,受其喜欢与人交谈的驱欲所推动,会主动去寻找机会来表现这种特质。一位有强烈赚钱需要的人,会故意把自己置于可以满足他这种需要的情境;人格的其他动力层面(dynamic aspects)也是如此。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为了阐释人格理论可以作为了解人格的指针,我们将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need hierarchy)为例子来加以说明。
马斯洛主张:在个体的人格里边,存有五个不同的需要层次。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有很多梯阶的阶梯。为了达到这个阶梯的顶端,我们必须从底层一阶一阶的踩上去。马斯洛认为五个需要层次的强度不同,因此某些需要优先于别的需要,而必需先获得满足。如果低层需要被剥夺得太厉害,则较高层次的需要根本就不会被意识到,遑论要满足它。马斯洛依需要必须满足的优先次序,列出了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告诉我们如何发现这些需要的存在,和用什么方式去满足这些需要。
例如,他的理论告诉我们,生理需要是最强势且优先于任何其他需要。假如你饥肠辘辘、口干舌燥、受冻或痛苦万分,这时你除了想立刻解除这些不适的状态外,任何事都是不重要的。你不关心你的地位、你的交游、你的爱情或是否已发挥自己的基本才能。你唯一关心的是找寻一种方法,来满足占据你注意力焦点的生理需要。
一旦你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后,你才会感觉到有建立安全感,储备金钱、为将来更舒适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和大体上为自己的一生建立出一套有规则且可以预测的秩序的需要。这些都是安全的需要。
假如你的安全需要被满足得差不多了,下一个注意的重要中心将是你的社会需要。你可能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必须被自己心目中认为相当重要的人物所接受;尤其重要的是被同接受而且喜爱——最后则是获得某位异性的青睐。
我们的自尊需要(esteem needs)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中心;而以自尊自重为终极目的。为人接纳和有所归属是个体要想满足被认定为具有某些特别技术或能力的较复杂需要的先决条件。
当我们的较低层次需要获得相当舒适的地位后,我们才会意识到与自我关系最密切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 actualizing needs),并且实现这种需要,以发挥自我的潜能。这种需要会促进个人的成长,并且使个人参与更多的事物。我们可能想到要做这类事情,诸如发明、创造、谱一首新歌、做个好父母、做个具有创意的婚姻伴侣;大体言之,就是做自己认为最能充实自己、最能表现出自己特征的事情。
马斯洛的理论不仅告诉我们要观察人格的那些层面,而且也给我们一个指引观察的架构。此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我们了解那些看来不太一致的行为。马斯洛虽然认为环境、遗传倾向、身体等因素对个体有普遍广泛的影响,但他却更喜欢把这些因素并入他所创的需求层次概念里面。应用他的理论可以提供我们一个更为统整的研究行为的架构。我们可以依据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观察并解释行为。因此,我们能比不知道马斯洛理论的人更善于观察和解释行为。此理论的真确性,当然要视它能否发挥人格理论的功用而定。就马斯洛而言,此理论确是他在尝试了解个体行为的过程中,一个很有用的向导。理论只是个大体架构,我们要把它应用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必须将理论作适当的修饰,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相差很大。不过,人类各种需要的大体模式,和对这种模式的大体看法,却适用于任何一个人。
特殊的焦点
每个理论常只集中论述人格的某一方面:某些理论比其他理论对人格成长的部份论述得更精辟,某些理论则集中论述人格动力,某些理论论述变态或未适当发展的人格,某些理论则直接探讨理想的人格和有效能的生活。我们应该熟悉人格的所有这些方面,所以,本书所提到的每个理论,对我们了解人格都有助益。
我们能够从诸如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Erikson)、霍妮(Horney)、阿德勒、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Rogers)、弗洛姆、和斯舍纳(Skinner)等杰出人格科学家或医疗家的丰富体验和创造天赋中,学得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我们或许偶尔会发现,他们对人格所发生的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甚至观点完全不同。但既然我们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相当复杂奥妙的有机体,完全相反的观点,也许更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的个体。
当读者研读各个理论时,应特别注意重要的概念术语(con cept terms),诸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角色(role)、自我(self)、需求阶层、潜意识(unconscious)等。这些术语总括且代表行为;因此读者应该能够确认本我、自我、超我等术语所指称出行为。概念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异中有同的行为。
读者或许也想要找寻一些人格的运作原理。一个原理告诉我们,人格的某一方面或人格整体的运作及功能。有一个原理是:所有行为都是目标导向的(goal-directed)。另一个原理是:当某一行为能带给个体奖赏时(rewards),该行为就会被强化。当读者遇到诸如本我、自我、超我等概念术语之后,作者将会以行为原理的形式,阐释这些人格成份的运作。换言之,读者自本书中可以学得人格所包含的各种不同向度的本质。人格理论包含许多代表行为的概念,且总结出一些行为原理。经由研读本书所呈现的各种人格理论后,读者自己的“人格理论”在其涵盖的范围和变通性方面,都将会扩增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