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汉武帝时代的政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汉代不管在内政还是对外政策方面一直都采取消极无为的政策。在政治与文教方面,奉行道家的无为政治;对外方面,从高祖平城之围以后,大抵也采取和亲的消极政策。但是,因为“文景之治”,仓廪逐渐充裕,到武帝时才改变以往的作风,由消极政策改为积极政策。
文教与政治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法合一的杂霸政治,由以前的消极政治转向中央集权的积极政治。
在对外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力充裕,另一方面汉武帝也接受董仲舒的攘夷观念,开始从往昔的和亲政策转变为对外征伐的积极政策。这政策推行的第一步就是征伐住在蒙古高原的匈奴。匈奴因受汉帝国成立的刺激,各部族开始联合起来,而且时时南侵。汉高祖就曾被匈奴围困于平城。
武帝时征伐匈奴的大将是卫青跟霍去病。霍去病出身贵族,极受部属敬仰,亦长于战略。有一次,武帝想送给他一座美丽的宅邸,他拒绝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他去世时还很年轻,武帝因此非常悲哀,卫青是卫皇后的弟弟,跟武帝有特别的关系,曾率军北伐,取得河南地。
但匈奴是中国的大敌,所以汉朝对它必须寻求各种有效的战略。这时,西域有大月氏,是匈奴的宿敌,因此,武帝想利用以夷制夷的传统方策,跟大月氏结盟攻击匈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与大月氏结盟的使命向西域出发。这时,匈奴势力已经达到中亚一带,因此,必须穿过匈奴的这一势力圈,才能到大月氏。张骞好不容易到了大月氏,但是因为大月氏地处丰裕之处,已经无意跟匈奴作战。张骞经过十三年的旅行后,于公元前126年才回国。这一次使命并没有完成,但他以中国人的身份亲自途经了中国人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中亚,还带回了西方各国的知识与文物,这对中国来说是具有极大意义的。这次旅行的结果,是汉朝觉得要切断匈奴与中国西南地区的联络,必须向西方进军,夺取河西走廊。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从甘肃兰州北进,入西戈壁沙漠,到达了汉军不曾到过的祁连山,擒匈奴王,斩匈奴人四万,并且带回了许多俘虏。这是征伐匈奴战争中最成功的一次。
武帝的积极外交在征伐匈奴上虽然赢得胜利,但是,国库的支出也很惊人。武帝即位时,国库充裕,现在却因对外战争完全耗光了,因此武帝就从盐铁的专卖上来获取财源。此外,还课征营业税跟财产税。财产税采取申报制度,如果申报虚假就没收所有财产;还奖励人民密告,如果密告查实,便把没收财产的一半分给告密者。有许多豪富之家因此破产。这样虽然可以确保国家的财源,却使人民丧失了储蓄的欲望。此外,由于铁器制造由国家经营,铁器的质量也逐渐恶化。盐铁专卖虽然持续得并不长久,但全国设置的铁官数目达四十四位,盐官三十二位,可说是规模相当大的公营事业。
政府透过财产税积极压制商人跟豪族,于是便产生了所谓“酷吏”。司马迁就曾写过《酷吏列传》。但这里所说的酷吏并不是指那些欺压老百姓的官吏,而是指那些压迫大商人、豪族的硬骨头的官吏。他们对一般老百姓是非常同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