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瞬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从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构画出理想社会的社会改革论非常盛行。孔子早已是个社会改革论者,墨子也提出他“兼爱”、“非攻”、“节俭”之类的社会改革论。在现实社会里,新兴国家的基础逐渐稳固,而进入了七国对立的时代。战乱不断发生,战国时代的面貌逐渐出现。

战国初期的儒、墨两家都期望新兴国家能实现他们的理想社会。可是,这些理想国的梦逐渐破碎了。到战国中期,人们对理想社会论、社会改革论都始有幻灭的感觉,对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也开始怀疑。战国中期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的庄子,就是很好的例子。

庄子是宋国人,不大到都城去,不是稷下的学者。他利用墨子的逻辑学来讨论“无”,他认为虚无的本体不能借论证来了解。孔孟有人本的见解,庄子则思考着操纵大自然的“道”。以前的思想是人类哲学的倾向,庄子则有自然哲学的倾向。庄子认为支配大自然的“道”不能用“有”的理论来把握,只能靠“无”的理论来透视,因此除了用譬喻的方式来直观地掌握,别无其他办法。“北冥有鱼,名叫鲲。鲲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变成鸟的时候,名叫鹏。鹏的背不知有几千里。飞起来的时候,翼可以遮蔽天空。鹏鸟将飞往南冥的时候,击水三千里,旋转而上九万里。”这段靠譬喻来展开议论的话充满了精妙的寓言,交织着雄伟的梦想与玄妙的冥思。

战国中期的另一个代表性思想家是孟子。他为了跟墨家和道家相对抗,反把他们的逻辑学当作自己的武器来反击他们,是一个雄辩家。孟子崇拜孔子,把孔子学说发扬光大,提倡“性善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并且用这学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他还把孔子所缺的逻辑思考法吸收到儒家学说里。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的对立越来越激烈,学者、辩士的活动也逐渐活跃。学者们几乎都没有国籍,辩士、侠客都集中到有力量的国君那里,创造了一个超越国际的社会。货币虽然各国不同,但是大商人的交易对象已经不是一个侯国了,而是全中国。从事农业生活的人也已将全中国的市场作为他们的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市场。全中国统一的局面逐渐形成,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统一了。这时期(战国末期)的代表思想家是荀子。他是赵国人,曾在稷下讲学,稷下衰微后,他来到楚国,后来又到齐国。

荀子提倡“性恶说”,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为了使人的本性变好,就须“重礼”。这礼并不是先王的礼,而是后王(现在)的礼。人在天地万物中之所以最优秀,是因为人组织了社会,而且彼此合作。社会有贵贱长幼的差异,但有秩序,这是人的长处。荀子的礼可以说是法律,他的想法很接近法治主义。荀子晚年住在楚国的时候,已经认为秦正在推展的统一国家是儒家(他源出儒家)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