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31日
火箭之父——布劳恩
冯·布劳恩(图1)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有极高的音乐天赋,能弹得一手好钢琴,又是一个优秀的大提琴手,本打算从事作曲,却将一生投向了火箭,被人称作“火箭人”;他所研制的火箭既帮助过德国纳粹用于战争,又使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实现了空间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中,他首创的火箭V-2,给英国和荷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的火箭,又首次把人送上了月球,从Nazis(纳粹)到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两个“N”打头的词之间,他度过了40年的火箭人生,有着传奇一生的布劳恩最终实现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空间梦”。
图1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生于德国东普鲁士的维尔西茨,即现在波兰的维尔奇克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农业大臣,母亲的家族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皇室。这个聪明、机智、充满幻想的小布劳恩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崇拜飞行,渴望上天,对火箭情有独钟。13岁那年,他突发奇想,在自己的滑板上绑上了6根烟火做“火箭”,“火箭”点燃以后,他没有上天却重重地摔到了地上。被带到了警察局受到了一番训斥以后,母亲送给他一架望远镜,希望能使布劳恩回到对日常科学的兴趣,没想到,反而更激发了他对空间的狂想,后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终身事业——征服空间。
1918年,波兰独立以后,布劳恩的父亲带领全家迁往柏林。在这里,布劳恩学会了大提琴和钢琴,他不仅热爱音乐,还表现出了超常的音乐天赋。本来决心投身音乐当个作曲家,在读过一本由奥博特所写的《通往星际空间之路》之后,他对火箭着了迷。1930年,他考入柏林工学院,为实现空间梦,选修了物理和数学,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有关液体火箭推进系统的。这一时期,他加入了空间飞行协会,这是由一群像他一样热爱飞行、志在研制飞行器的工程师们业余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民间团体。
“二战”期间,布劳恩发现希特勒企图将火箭用于军事,曾令他感到极度不安。1944年3月,他被盖世太保抓进监狱。根据记录档案,被捕的原因是,布劳恩和同事曾声明,他们不打算把火箭发展为战争武器,他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证实他们的理论,最终要用于宇宙航行。在当时,这一指控有可能面临叛国罪被判处枪毙,表面看来,他是在朋友的多方营救之下获释,实际上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被释放以后,布劳恩发现原来的空间飞行协会已经归属到火箭研究中心,协会的全部成员不仅被划入军队,还要求加入纳粹党。布劳恩被派入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在那里担任技术部主任,开始了V-2火箭的研制。V-2工程起源于V系列火箭的研究,而从V-1到V-2以致后来到V-4的全部火箭工程都是由布劳恩亲自主持的。1938年,这项工程被列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经过多项改进,V系列火箭的性能大大提高,不仅扩大了容积和载重量,还装备了自控和导航系统,代号为V-2的火箭被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图2)。1942年10月3日,V-2实验成功,并于当年年底定型投产。
图2
V-2火箭是液体燃料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头重1吨,它采用了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推力的方向。V-2火箭无论在设计思想上,还是在工程技术上,都已经实现了宇航飞行助推器的全部核心要求,成为现代大型火箭发展的先驱,这一成功是航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投产到德国战败,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火箭,其中4300枚投向了英国和荷兰,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到了战争结束时,布劳恩的火箭已经进展到了V-4型,有的正在组装。德国的野心很大,他们不断催促火箭研究的进程,打算利用新型火箭攻打纽约和美国的其他城市,以挽回败局,但最终没能得逞。
1945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德国的失败已成定局,这年的2月份,布劳恩和他的研究组私下决定向美国投诚,而不愿被盟军其他国家所俘虏。在布劳恩的精心策划下,他们带着核心资料,秘密地转移到了慕尼黑附近一个叫做奥伯拉默格的小村庄,在这里,他们被美国第44军团俘虏。图3是布劳恩等人被俘虏时的照片,当时布劳恩的左臂因车祸事故骨折。
图3
对于投诚这件事,布劳恩是这样解释的:“我们知道,我们(研制的火箭)已经创建了一个新的战争模式。问题在于,把所创造的这些东西交到哪个战胜国手中,这将是一个关乎道德的决定。我们不想看到世界再出现另外的冲突。”而美国这一边,在意识到V-2火箭破坏性的同时,也深知它的价值,他们早把布劳恩等人的名字列入战后需要搜罗的科学家名单中。就这样,布劳恩和他手下的工程师、科学家全部被美国招募了下来,并很快有了工作。
投诚时,布劳恩还很年轻,他们顺利到达美国营地的时候,美国士兵不敢相信,这个年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就是著名V-2火箭的主要发明者。一个步兵曾经说:“如果我们抓的不是第三帝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就一定是抓到了一个骗子。”这个差点被当成“骗子”的布劳恩,很快地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成为美国不可多得的“头脑财富”。
20世纪50年代初,布劳恩曾根据自己对宇宙的向往,与别人合作出版了一本科幻小说《火星计划》,这本书抒发了他的“空间梦”,也向世人开启了一个航天时代的新图景,立刻引起轰动。在当时,书中所提到的人造卫星、航天站、月球飞船等想法,还被人们认为只是梦想而遥不可及的时候,布劳恩已经在为实现这一梦想努力工作了。
1956年,布劳恩担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发出了可以携带核弹头的“红石”火箭、“土星C”火箭和“潘兴式”导弹。1958年1月31日这一天,是美国开启航天史的重要时刻,这一天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升天,而推动这颗卫星升天的就是布劳恩研制成功的“土星C”火箭(图4)。
图4
“土星C”火箭托起这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持续了8分钟,坐在五角大楼指挥中心的布劳恩觉得这8分钟比8年还要长。这次发射成功之后,许多荣誉接踵而来,《时代》杂志让他登上了封面,还为他做了长篇报道。白宫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在这个仪式上,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为他颁发了勋章。紧接着这一巨大成功,更沉重的任务接踵而来。
195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布劳恩成为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主任(图5)。在这里,布劳恩又发展了“土星5号”火箭系统。这个系统完成了载人空间飞行的关键性一步,它成功地将载着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罗11号”送上月球。“土星5号”是一个庞然大物,它要经过4次点火,才能将飞船送入月球,然后再由月球返回地球,进行回收利用。整个系统及地面辅助设备的零配件有九百多万个,每个部件必须精确配合。“土星5号”的成功震惊了世界航空航天界,它成为“完美”的代名词,它不仅成功地将载着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还被用于“阿波罗”6号、7号、9号至17号的飞行。每次运载表现都几乎完美无瑕,这是布劳恩及其率领的科学家们用才智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所创造的奇迹。
图5
“水星计划”是布劳恩的另一个突出成就。他计划设计出一架能乘坐一名宇航员的“水星号”飞船。这是又一个令世人震惊的计划,更是另一个充满风险的严峻挑战。它要把飞船送上轨道,在检验宇航员空间活动能力以后,再能像飞机一样把宇航员安全地运载回来。这一设想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同意,被命名为“水星计划”。1962年2月20日,“水星-大力神”火箭冲上天空,它准确地将“友谊7号”飞船送上了绕地球飞行的轨道,绕地球飞行3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使水星计划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此后,布劳恩又主持设计了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船,以及环绕地球的空间实验站。
最终布劳恩被晋升为航天局副局长,一系列的重任使他十分繁忙。为确立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方向,他常被要求出席美国国会的各种听证会,回答议员提出的各类问题。由于征服空间是布劳恩从小发自内心的梦想,他擅长以饱满的热情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把人类为什么要热心征服空间的理由解释得一清二楚,还带有强烈的鼓动性,不少议员为布劳恩无与伦比的学识与智慧所倾倒。一位参议员曾说:“听冯·布劳恩讲话,就像过去听电台广播科幻节目一样。”
布劳恩的智慧还表现在他的机智与幽默上,他能随时以婉转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他的“空间梦”。在一次聚餐会上,主持祭祀的一位副主祭带着冷峻的面容严厉地对他说:“阿拉巴马州这两年闹旱灾,把我们的庄稼全毁了。你们用火箭把天上的云打得千疮百孔,把雨都弄干了,你们什么时候才能住手呢?”布劳恩站了起来,他不紧不慢地笑着说:“我知道,您对圣经很熟悉,对雅格天梯的故事也一定更熟悉。天使们在天梯上爬上爬下,我们也如此,如果上帝不让我们在他的宇宙里上上下下,他只要把天梯推倒就好了。”此话一出,全场哄笑,掌声一片。
1970年,在几次成功登月之后,他最钟爱的阿波罗计划被砍掉,1972年5月,他辞去了在航天局的职务,来到了“仙童”公司担任副总裁,专门负责开发部和工程部的工作。但在一年后,他患上了肾癌。坚持带病工作数年后,在1976年,不得不再次停止工作,就在医院治病期间,他被授予国家科学奖。
有着火箭人生的布劳恩,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不无感慨地说:“此生很有幸,一个终生担负重任,还能帮助自己实现童年时代梦想的人,你能举出很多吗?如果我明天就死去,回顾我的一生,我感到是充实的、激动人心的、深有回报的,除了这个,一个人还能有什么别的祈求吗?”1977年6月布劳恩由于肾癌转移不治去世,终年65岁。与世长辞之后,按照他的意愿,人们把他埋在地下,地面上没有竖立起来的墓碑(图6),以象征这位一生充满“空间梦的人”,这位被人们称为火箭之父的冯·布劳恩,最终回归到了大地。
图6
关键词:V-2火箭,冯·布劳恩,V-2 rocker,Wernher von Braun
图1:http://www.wsmr-history.org/halloffame44.htm
图2:http://www.geog.ucsb.edu/~jeff/115a/history/v2.html
图3:http://www.politics.ie/forum/history/238091-70-years-ago-operation-paperclip-wernher-von-braun.html
图4:http://www.dreamstime.com/stock-photography-saturn-v-rocket-model-kennedy-space-center-image17559302
图5:http://www.hippowallpapers.com/wernher-von-braun-wallpapers
图6: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Von_Braun_Wernher_grav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