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增值税收入效应的一般原则
4.1.1 充分性原则
1.充分性的理论解释
税收的充分性是指税收应当为政府活动提供充实的资金,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但考虑到税收对经济活动的干扰,也不能认为税收提供的收入越多越好,而应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标准,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整体角度做出抉择。也就是说,政府课税的充分性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改进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配置效率。
在图4-1中,AB为生产可能性曲线,它表示在资源和技术给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所能生产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各种组合。u为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社会从公私新产品的不同组合中所能得到的效用水平。生产可能性曲线AB与社会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点E,它代表了社会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所能实现的最高效用水平。在无税条件下,由于市场无法提供或者只能提供少量的公共产品,因此公私产品的组合可能在B点附近,如C点。C点位于社会无差异曲线上,表明它所实现的社会效用低于E点的水平。假定征收DB1数量的税收,使公私产品的组合达到D点,则社会实现的效用水平为u2,优于C点,但不如E点的效用水平。可见,DB1数量的税收不足以实现公私产品的最优组合,因而是不充分的。只有征收EF数量的税收,才能使公私产品的组合位于E点,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此时税收就满足了充分原则。
图4-1 税收的充分原则
2.税收充分性的判断标准(或称为衡量指标)
上述分析是从理论解释税收充分性的机理,在实际政策分析中,还应有一个标准或者说是指标能衡量税收的充分性。依据上述分析,充分性就是指筹集的税收收入能满足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我们假定政府的财政支出刚好反映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要(因为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财政支出不一定都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也存在提供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情况,为分析问题方便,这里作此假定),即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充分有效的,我们可以用税收收入与政府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来衡量税收的充分性,如以税收增幅与财政支出增幅的相对比;如税收的增幅要大致等于财政支出的增幅,或者两者增幅比较协调,这时说明税收具有充分性,实现社会福利的优化;如税收的增幅远小于或远高于财政支出的增幅,或者说两者增幅极不协调,说明税收收入过度或不足,此时存在社会福利损失,税收不具有充分性。
税收充分性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出来:
式中,Rt为税收充分性系数;E为财政支出;ΔE为财政支出增量;T为税收收入;ΔT为税收收入增量。
当Rt=1时,表明税收收入与财政支出增长同步,税收具有充分性;Rt<1时,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可能出现税收收入过度的情况;Rt>1时,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落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税收缺乏充分性。具体到各个税种的分析中,这一标准应根据不同税种的功能作用有所变化,对一些政府在设计税制时就是以筹集收入为主要目的的税种,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它们的税收增幅应高于财政支出的增幅,而对一些以调节为目的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其增幅应是低于财政支出的增幅,这样从总体上能够使税收与财政支出保持同比增长,从而体现税收的充分性。
3.影响税收充分性的因素
有学者认为,影响税收充分性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税基的充裕程度,税基充裕的税种实现税收充分性的可能性大;二是征税范围是否广泛。
4.1.2 弹性原则
1.税收弹性的理论解释
税收有弹性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总有一个适当的比例能够满足产品组合的效率。在短期中,对应于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只有唯一的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而在长期中,可供使用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将发生变化,从而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扩展,此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规模也随之变化。
图4-2中,曲线t1、t2、t3分别为第一、第二时期和第三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期可使用的资源和技术水平都较前一时期有所增加,因此下一时期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总处于前一时期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右上方。假如有三条社会无差异曲线u1、u2、u3分别与上述三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于E1、E2、E3,那么将这些切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急剧上升的曲线OM.该曲线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将逐步增加,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税收就是有弹性的税收。而如果社会所提供的公私产品组合沿着图中曲线ON变化,就表明税收收入难以支持社会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数量。这种税收无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满足相应的公私产品之间的有效配置要求。
图4-2 税收弹性原则
2.税收弹性的判断标准(或称为衡量指标)
衡量税收弹性也可以用公式表示:
式中,Et为税收弹性系数;T为税收收入;ΔT为税收收入增量;Y为国民收入(或是指GDP、GNP等);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当Et=1时,表明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Et>1时,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长,税收有弹性,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Et<1时,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长落后于经济的增长,税收缺乏弹性。这时税收的绝对量有可能是增加的,但税收参与收入分配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3.影响税收弹性的因素
影响税收弹性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采用税率的形式,在相同条件下,累进税率较比例税率的弹性高;二是经济结构,在一定的税制条件和相同的经济总量下,不同的经济结构,产生税收收入是不同的,含税高的经济结构税收弹性大,含税低的经济结构税收弹性小;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在一定经济总量下,效益高的经济总量对应的税收弹性高,效益低的经济总量对应的税收弹性低。
4.1.3 及时性和稳定性
国内现有的研究认为:及时性是指纳税行为发生和政府实际课税间的滞纳时间较短,即形成应税收入,政府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税收收入;稳定性是指课税不受成本变化的影响,税收额比较稳定(解学智,1992)。有研究把及时性都归纳为稳定性,即一个是时间和入库进度上的稳定,另一个是税收额上的稳定,二者都是税收财政收入功能上不可缺少的因素(邓远军,2003)。本书认为,及时性和稳定性是对税收财政效应的短期要求,而充分性和弹性可以看作是对税收财政效应的长期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如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即使税收充分性和弹性要求都能达到,也不一定能满足政府财政支出的需要,因为财政支出是按照年初预算分时间发生的,如果不能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政府的支与收就不能平衡,财政收支账户可能出现“短期赤字”,政府的预算计划就不能或要推迟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税务部门要求税收均衡入库就是为了保证税收收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税收的及时性和稳定性与税制要素中的纳税期限、缴库期限、申报期限及征管条件密切相关。①纳税期限。它一般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申报纳税的间隔时间,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税种都有纳税期限的规定,合理确定和严格执行纳税期限对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及时性有重要作用。不同性质的税种其纳税期限也不同。如流转税,据以征税的是经常发生的销货收入或营业收入,故纳税期限比较短;企业所得课税,是按年征收,分期预缴,纳税期限较长。②缴库期限和申报期限。缴库期限也称“入库期限”,是指纳税人每期应纳税款缴入国库的间隔时间,它是纳税期限的一个延伸期限。申报期限是指纳税人每期申报应纳税款的间隔时间,通常是缴库期限的一个内含期限。③征管条件。如果税务征收部门与银行、国库实现了电子联网,在正常情况下,税款在缴库日期内就能到达国库,否则,税款的入库时间可能延长。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收入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但具体到各个税种,税收的稳定性因不同税种而异,例如流转税是以商品的流转额为税基,受生产成本波动的影响较小,而企业所得税以企业利润为税基,受生产成本波动的影响较大。还有就是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会影响税收的稳定性,因为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在某些税种上实行税收优惠,在短期内会引起税收收入的波动,频繁而又缺乏科学论证地出台税收优惠政策甚至会长期影响税收收入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