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论
前文论述了传统的循环社会中城乡之间半开放的二元格局,在乡土意识的牵引下,官、民、商达到了一个规律性的循环。当下社会却处在循环社会向枝杈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每个人仿佛都变成了一个分离出去的枝杈,不再可能会回到原来的循环社会中去”,人们的联系逐渐跨越时空,那种如一个石头扔进水里宕开涟漪的差序格局逐渐淡化,人与乡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微弱,以乡土为轴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发微弱。在这种转型的背景下,城乡之间也出现新的矛盾。
现代人,大多都站在城市和乡村的中间,处境艰难。他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的生活方式,通常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始终无法真正进入,一直在二者间徘徊,聚集在边缘地带。而这样一种生活选择的困境又何尝不是中国发展道路选择上的困境?
当代的乡村人想要进入城市,无非有三种途径:一是求学,通过考试升学进入城市里的高等学府,凭借学历在城市求职安家;二是务工或经商,尤其在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农村,往往人去屋空,年轻人通通选择去附近的城市或者更远的大城市成为打工族,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看着几亩田地。也有一些选择了经商,绝大部分限于能力和财力,也只能做一点小生意,在城市生活中仍处底层;三是就地城镇化,政府通过征地等方式让农民离开土地,住进拆迁补贴的住房中,虽然从农业户口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可除了手中并无土地之外,这些人并不能真正算走进了城市。
而从城市回归乡村的人也大多属于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种如前文所述是通过考试升学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他们往往承继着家庭甚至整个宗族的期待,他们虽生活在城市,但家族的牵绊使他们始终无法真正离开乡土。更有甚者,这种来自乡土和血脉的力量会把这些已经生活在城市的人拉回土地。对于家族来说,这些人所拥有的能力更应该用在于家族有利的位置上。第二种则是处在去城市化过程中的人,他们抱着一种情怀,厌恶了城市的种种问题,转而想要离城市越来越远,在乡土中找寻失落的美好情怀。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城市化始终是难以跨越的一道坎,它不仅仅涉及政治经济,更触及最深的文化转型。乡土意识作为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它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和政治的变化速度,当我们乡土意识产生和依附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作为一种文化本身还牢牢占据着广大中国人心底的最深处,很多人一面失去了乡土却还怀抱着乡土意识,一面向往着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却始终无法踏足,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边缘群体。对于他们来说,城乡之间的这扇门看似打开,实则紧闭,既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又无情地拒绝着他们。
这样一种困境,是转型过程中的必然,是旧的城乡二元格局向新的城乡格局转化过程中的断裂。我们提出这样一种新型城乡多元格局的愿景,即这样一个半开放的二元格局被打开,这扇变透明的城门逐渐消失,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融合和包容,人们内心中对乡土依赖却不被束缚,传统的乡土意识也随着经济文化的转型逐渐转变成一种包容性的文化自觉,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人都可以打破局限性,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格局中通过一种个体自觉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
发表于《中国民族学》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