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凡事不做就是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到最好的理念足以使企业在社会竞争中永久不败,做到最好足以让一个人能成就事业。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负责撞钟。过了不久,小和尚便觉得早晚各撞一次钟,单调重复,谁都能做,并且钟声只是寺院的作息时间,没什么大的意义。
于是,小和尚从此就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敲了半年多。
有一天,方丈宣布调他到后院挑水劈柴。
小和尚十分不服气,便问道:“师傅,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吗?”
方丈则回答:“你的钟撞得很响,但是钟声空泛、疲软,没什么力量。因为你心中没有认识‘撞钟’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所代表的深刻意义。”
你应该明白:“钟声不仅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还是为了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心中无钟,即是无佛。你如此对待你自己的工作,如此的不虔诚,又怎能担当神圣的撞钟工作呢?”
小和尚听后,心中十分惭愧,默默地向后院走去。
生活中,如同小和尚的人也比比皆是,有的人面对每天重复的工作,受不了而放弃,有的人则敷衍了事,却从没意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量到质的飞跃。因此,多数人都走向了平庸,而成功者寥寥无几。
欧洲雕塑大师罗丹在工作中就能使自己达到质的飞跃,因为他有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
在巴黎中心的两条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名为《巴尔扎克纪念碑》的塑像。这座塑像上的巴尔扎克,昂着头,披散着头发,用嘲笑和蔑视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花花世界。然而仔细注意过的人会发现巴尔扎克却像没有双手。这是让人很费解的一件事情。
原来,这座塑像是近代欧洲雕塑大师罗丹所创。为了能够理解和体会这位“人间喜剧”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巴尔扎克的内在神韵,罗丹仔细阅读了巴尔扎克的全部重要作品,认真钻研了有关巴尔扎克的评论文章和传记作品。
尤其是罗丹在雕塑过程中认真态度更是让人佩服。当时塑像的委托者限定他18个月完成,并预先付给了他一万法郎订金。而他却退回了一万法郎,并要求多给他一些时间。因为他不想因为时间的仓促和金钱的诱惑而亵渎了艺术。
在塑像的过程中,罗丹常常会征求别人的意见。一天深夜,罗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巴尔扎克的塑像,一个人在那里欣赏。展现在他面前的巴尔扎克,身穿一件长袍,双手在胸前叠合,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这让罗丹十分兴奋。便迫不及待地叫醒一名学生来评价自己的作品。
这位学生来到塑像前,看到老师的作品如此欣喜。欣赏中,目光逐渐落到了塑像的那双手上。于是赞叹道:“妙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听到学生的赞美,罗丹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他匆匆跑出工作室,又找来另外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看后,用虔诚的口吻说:“它们简直和活的一样,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双手。”罗丹的表情有些不自然。最后又叫来第三个学生。这个学生面对雕像,同样用尊敬的口吻说道:“老师,单凭您塑造的这双手,就可以使您名垂千古了。”这时罗丹开始不安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反复端详眼前的雕像。终于他抡起锤子,果断地砍掉了那双“举世无双的完美的手”。学生们被老师这一举动惊呆了。
罗丹则用平静的口气对他们说:“孩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了。”沉思片刻又继续说道:“记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
罗丹就是这样一个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完美的人。在他的眼中,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件事,而在于你做的事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做到了最好。
罗丹的这种工作态度,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要学习的。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明确一点,做好跟做到最好是不一样的。做好是一种结果,做到最好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最终的结果。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凡事不做就是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事实证明,只有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堪当大任。做到最好的理念足以使企业在社会竞争中永久不败,做到最好足以让一个人能成就事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