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最初的模样 我还是在等你
你停在路边,我还在逞强,需不需要把你挽回?你说过一句话,让我很自责。
怪我没能力,你让我成为了黑白颠倒的一个人。
那年夏天,我遇见了他。
他一句话都不愿意和我说,我们的朋友友谊从那之后,就变成了不值得。
那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从这里停住了,微笑也早已不见天日,我曾经认为,我琢磨的时候,还那么忙着自己的生活。
瞬间的眼泪,走过曲折的人生,等不住的路,还有多远能到达彼岸?
等着你回来的时候,我有过放弃跟你做朋友的念想。
因为,得不到,我沉默了。
我一直在等你,发信息的时候,你一句都没有回。
记得前年你回复过一个消息:
“我在外面吃饭,等下我们见面去看个电影吧。”
我回复道:“恩好...”
他发了一条短信:“我们会不会再也不见?”
我现在开始觉得,飘向的烟灰,善意的奸诈,一脸疑问:“你丢掉下了我。”
醉在寂寞的夜晚,沉于海边的宁静。旁边有烧烤摊,那家烧烤摊特别好吃,美味。
我跑了进去。
沙滩的沙被风散去,眼睛十分干涸。
我哭了...
那家烧烤摊的味道略有伤感的气息,热情高涨的人们,心里却往往是压抑的。
我跟着他们的步伐,哭了笑了。
我点了几个小菜。
他们突然消失了。
我却一个人在桌前,默默地等待。
堕入深渊,你救不了我。
六月
大概在偶然的时间,我看到了他。
他的朋友圈满满的美食和正能量的文字,我有时翻起过他的朋友圈,一滑到底。
当话语开始多余的时候,天黑了,甚以没了以后,我还是很沉默。
他的拍照技术很普通,模糊的图片有着他丰富的生活,他热爱这份生活。他活得很自由、洒脱自在。
他是一个不爱学习的男孩子。
他的父母是一个暴躁的老虎,他们从未给过孩子带来快乐。
这时候,我开始了尝试各种方式去和他聊天,他便哭了。
我也跟着哭了。
他拍照技术很普通,除了个别自己也出镜的照片以外,统统不修图。
透过他的照片,能看到她的家很大,收拾干净的时候,很有现代感,不过大多数时候,那些有设计感的家具和摆设,都淹没在乱七八糟的玩具和东西里。
我很喜欢看他的朋友圈,一地的玩具,却很有喜感。我看着他活灵活现地吐槽、赌气、喊苦,或者沾沾自喜的得意。我敢确定,如果哪天的时间有空,约个地点:吃饭或者看电影,我们应该能成为朋友。
他曾经说过,我们交朋友的基础,就是一拍即合,一拍不响。人生苦短,谁有那么多可以浪费的时间?
可是,活在气都喘不匀的他,别说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他内向,一年也不一定能见一次。
自从加了微信,我们都没有讲过话,没有点过赞或留过言,但幸好还有微信朋友圈,我记得非常清楚。
弟弟们都大了,进了幼儿园;
姐姐们去学跳舞和钢琴;
她休学了;
他被打的时候,他都只会说没事的。
看着他的朋友圈,让我自己觉得,我们好像已经是朋友,而且亲密无间。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他的消息了,到底有多久,一个月,两月,还是更久一些?我也说不上来,毕竟他天天玩游戏,每天越来越少看朋友圈。
我曾经试图在我的联系人里找过他,我才发现,我根本就不记得她的昵称,是英文还是汉字,甚至头像长得什么样子,我都不知道。
我能够准确无误地辨认他的脸,他乱七八糟的家,他特有的吐槽方式,然而事实上,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谁又是他!“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个比喻再贴切不过了。
我徒劳地在我五千联系人的列表里翻,仅仅看到C的中间部分,就已经没有时间再继续找下去。
而且在翻看的时候,让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家都活在不同的频次里,有很多人分享过很多有趣、好玩、值得纪念,或者令人惊讶的东西,我居然都没有完全看见。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已经屏蔽了我,亦或直接删掉了我,总之故人已乘黄鹤去,我从此在朋友圈里,失去了她的消息。
想起来心中有点戚戚然,可不管怎么说,她还在朋友圈里,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再次遇见。
我跟到一个现实中认识的朋友讲起过这件事情他说:“这人估计把你给删了,你多久没有检测僵尸粉了?”
我摇头,我从来没有检测过。
曾经有个程序员朋友,教给我一个办法:拉群,那个拉不进群的人,就是已经把你删掉的人。
40人以下的群,对方不会收到任何的提示。拉群不讲话,没有人会知道。
好吧,原来检测僵尸粉的办法就是建立僵尸群,不过这总比群发好用一些。
我最讨厌的功能就是“群发”,我讨厌各种群发,包括拜年祝福群发,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尊重对方的方式。
其中,检测僵尸粉的群发,收到之后,在我这里一定就是“删无赦”,不仅仅是我,这也是很多人坚守的原则。
我一直很想给群发检测僵尸粉的人们说,你应该过半小时再群发一次,这次一定比上次检测到更多把你删掉的人。
因为这件事情的错误逻辑在于,能收到这种消息的,都是还在的人,这种行为,大大的伤害了我们的玻璃心。
今天“玻璃心”在用一种贬义的形式存在,可事实上,人生在世,谁不是踹着一颗玻璃心?
心的玻璃程度跟在乎有关,越在乎越脆弱,越无感越皮实,尤其是在这种不近不远,说友非友的朋友圈。
“朋友圈”是中文的名称,顾名思义,能够进入圈子,都是彼此验证之后的好友,在一个私密的圈子里,有彼此认同的经历或价值观。
朋友圈在微信其他语言的版本里,都翻译出“moments”瞬间。
想当年每个人都有一到几本的电话号码本,打开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又想起这是我的初中老师,或是这是我小学玩得好的同学,或是是我的数学辅导老师,再或者是这是小区门口的卖饼子的老板…
这些人都是在生命中,共享过一个、几个或者很多个瞬间,是我们活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但是这些人并不是我们的朋友,更不是我们的知己。
曾经有人统计过,一个人一辈子,至少能和八万个人有过接触。
对八万人没有概念的,可以去武汉,光谷足球体育中心。可以承载八万人,或许能见到他。
然而,一个人一辈子,彼此了解,相互认同,有过不止一次深入沟通的,可以称为朋友的人,超过一百个,就已经达到极限。
这几年,每个人的微信差不多都有上千,动则达到上限五千的联系人。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这一百和八万人之间。
我不会关闭我的朋友圈,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不想活得那么的悲观。
但是我也不会特别热衷于我的朋友圈,因为朋友圈,并不是为了彼此成为朋友,而只是有个地方,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在朋友圈里,无论是炫富、吐槽、秀恩爱,甚至骂大街,都不过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瞬间,看的人会怎么想,其实两者并不相关。
我的那个朋友问我:“上限五千,人加满了你怎么办?”
我说:“打开联系人列表,我自己看。想屏蔽谁就屏蔽谁,想删掉谁,就删掉谁,这是我的朋友圈,我有决定权。”
“可是那些删掉你的人,你会怎么办?”
“如果有天我去跟这个人讲话,发现我被删掉,我想我也会删掉对方。
但是我不会怀着被遗弃的心态,去群发,或者一个一个去拉群检测。
那些没有被我发现的,就继续呆在我的列表里,等着我删或者等着我们重加好友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