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化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政府文化管理的目标

政府文化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个方面。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也一样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予以强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用整整一个部分的篇幅深刻阐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反复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和国家事业中居于灵魂位置,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精髓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决定方向的关键性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的奋斗目标,强调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在具体工作上,从四个方面做了部署:一是着眼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决定》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二是着眼于最大限度团结和凝聚人民,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决定》从开展正面教育、防御负面影响两个方面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出了要求。三是着眼于激发爱国情怀和创新热情,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紧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行了部署。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决定》概括提炼出“两个最大”的价值标准。四是着眼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切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决定》提出了“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的重要概念,强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深深扎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丰富充实、积极进步、健康向上的精神沃土之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累累硕果;另一方面,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之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还是各条战线和一切部门的任务,更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长期的共同任务。

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表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把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极大增强,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旺盛,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消费不断增加,文化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颇具特色的消费热点和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目前,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大,但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决定》对扩大文化消费做出部署,其目的就是要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规模和水平,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求也更高。我们要适应这一新形势,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振兴,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健全覆盖全国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服务方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经济观念,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规模效益较好的文化产业集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以市场为主导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荣共赢,努力形成文化良性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四、增强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增进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课题。没有哪一种文化在缺乏自信的状态下能够挺立与人类文明的潮头;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不将培育激发文化自信置于提升文化力量、赢得文化优势的重要位置。我们所要增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自我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沈壮海.文化自信的维度[J].求是,2017(5):45.

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独立性的大问题,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创新、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自信的思想,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并称为“四个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方面,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交融,构成了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之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全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熔铸出忠勇爱国、孝老爱亲、崇德向善、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凝聚成以文化人、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人文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深厚独特的文化基因,既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大力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宝贵的革命文化精神,积淀、凝聚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作风,成为催人奋进的动力,激励着人们在最艰苦、最困难的岁月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时至今日,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作风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获得成功的重要源泉。

(3)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既深入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又继承发展了红色革命文化,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有益文化成果,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所在,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进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当今世界,先进文化不仅是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进合力、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要求我们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顺应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我们要从战略和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中央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思考题

1.政府文化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我国政府文化管理的目标有哪些?

参考书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