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谁进行,即教育谁的问题,也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谁,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客观地评价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体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范围
一、教育对象范围广泛
就我国而言,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性别、年龄、民族、政治面貌、工作性质等有何区别,都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十分广泛。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在我国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一)在一般意义上讲,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在谈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时候,首先就应论及执政党内部的成员,即中共党员。据2014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共产党员的数量达到8668.6万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这个党领导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党员的能力和水平、党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决定着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决定着现代化事业进展的快与慢。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中的党员和干部面临着诸多考验。一些党员干部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贪污受贿,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些党员贪图享乐,花天酒地,奢靡成风;一些党员放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而奉行极端个人主义;等等。遏制这些不正之风,既要靠制度、法治,又要靠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作用。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实现中国梦的巨大能量,实现中国梦,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若要人民群众人心向善、向往公平正义,需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中出现的某些不良风气,需要及时批评教育。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电视台每年一次的“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两年一次的“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事实证明,人民群众是乐于接受正面教育的,只要教育的方式适度,内容生动感人,人们并不排斥教育。
(三)敌对阶级的成员也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敌对阶级的成员中有些可能接受教育,有些可能不接受教育。无论其接受与否,都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努力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及其军队中的某些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瓦解使其丧失斗志,通过策反使其投诚,甚至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对日军俘虏的教育改造,有的日军成员甚至加入了八路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日本战犯的改造使其成为中日友好的倡导者,通过对国民党战犯的教育改造使其成为国民党的反面教员而与国民党划清了界限,通过对末代皇帝溥仪的教育改造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可以认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对那些触犯刑律,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只要没有被判处死刑,我们仍然要将其作为教育改造的对象,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其认识错误,痛改前非,接受改造,成为新人。那些参加邪教组织的成员,通过教育,许多人能迷途知返,与邪教组织决裂。总之,对敌对势力中的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
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新变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实现因人施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针对具体的人的。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如何,对某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备阶段必须明晰的,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我们经常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科学化的要求是尊重教育对象,尊重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的设计。因此,准确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变化情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前提。
其次,能确定有效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有些教育就是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进行引导启发,有特殊时期实行特殊教育内容的要求,也有将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认知能力有效对接的要求。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提倡针对性,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才能适度地确定教育内容,采取适度的教育方式。
最后,能用发展变化的思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随之变化。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特征,有利于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僵化地、静止地、不变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局面。
第二节 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应坚持的原则
一、尊重主体权利原则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最新思想动态,观察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状况,需要对教育对象予以充分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长期形成的一种状态是居高临下,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往往容易忽视对受教育者的理解及对受教育者权利的应有尊重。之所以如此,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容易导致居高临下的状态。二是经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者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要教育受教育者,那是因为他们不如自己,因而要接受自己的教育。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灌输的认识仍很强烈地影响着一些人:既然是灌输,就要将既定的思想强加于教育对象。
然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迫切要求尊重受教育者权利,尊重才能赢得信任,才能使之接受教育。不尊重的后果是:情感上排斥,心理上抵制,行为上反制。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教育目标也难以实现。
应当如何尊重受教育者?下面以高等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权利的尊重,作为认识这一问题的例证。
传统的教育理念一般认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解决教与学的问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培养目标,安排教育过程,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完成确定的各项教育工作。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种理念往往把学生置于受教育的地位并视为被管理的对象,从而忽视和淡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应有的权利不能得到尊重。随着教育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学生及其家长正在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争取应当享有的权利,学校成为被告而被诉诸法律的案件屡见不鲜。这不能不提示我们,或者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那就是在实施教育时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高等教育中更不能忽视这样的问题。
二、双向互动教育原则
对教育对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单向教育和双向教育的区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尽量减少单向教育,注重实施双向教育,与教育对象双向互动,在了解中实施教育,以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教育者的单向教育,是指教育者依形势与任务的要求,依设定的教育内容,采取、选择相应的方式与途径,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这种单向教育倾向的形成,主要源于如前所述的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容易导致教育者居高临下,单向地要求受教育者服从、接受,忽视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二是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容易产生思维定式,那就是之所以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是因为受教育者需要教育,教育者优于受教育者;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灌输的认识仍很强烈地影响着一些人,既然是灌输,就应是单向的,由一方向另一方实施。
以单向教育为主的倾向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原因,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少数人的力量做多数人的工作,多数人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不利于教育的展开;说教式的教育往往难以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甚至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抵触,难以收到实效;教育者自以为是的教育往往容易脱离实际,架空自己。
与此相比,坚持双向互动教育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置于相同的地位,容易拉近两者的距离,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和沟通,能够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现实社会的信息交流途径是立体交叉的,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就专业特征来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各有所长;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不排除某些受教育者强于教育者的可能。再次,某些从事实证科学领域的人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能创造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最后,就其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来看,受教育者甚至高于教育者,因此教育者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仍十分必要。
怎样实现双向互动的教育?首先,教育者要真正了解受教育者或教育对象的文化层次和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其心理取向,正确判断其接受的程度。其次,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育活动,某些方面甚至应主动向受教育者请教。最后,对于存在异议的思想认识问题,允许受教育者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允许其思想有一个变化过程,切忌一刀切,切忌以生硬、强制命令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表面上保持一致,内心思想认识相反,可能蕴藏着更大的风险。
三、净化、创新教育环境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某些不良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促使人们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某些领导、某些机构、某些职能部门的高要求,常常使教育者深感责任重大。这些人不断探索、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甚至竭尽全力投入工作,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应当说,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但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决定、左右、调控受教育者的思想。其思想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社会存在、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更为直接,更加重要。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教育事半功倍;社会环境差,教育事倍功半。如果执政党清廉执政,干部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社会风气纯洁健康,则进行“五爱”教育必然顺畅地为受教育者接受。相反,如果社会风气败坏,腐败成风,则很难进行“五爱”教育。
应怎样净化、改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利用科学的制度遏制不良社会现象的发生。其次,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让不良的社会现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都可评议和批判。对违纪违法者,应严厉制裁,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以警示他人。最后,要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正义,发扬正气,大力褒奖思想品德高尚、为社会正义做出贡献的当事人。
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数量庞大,人口众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思想状况也千差万别,从不同的群体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其特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如果从对外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出发,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做出概括性的表达,仍然可以进行一种尝试性的归纳。首先应当肯定:人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正在积极奋斗,中国梦正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在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空前高涨;人们积极投入自己的本职工作,求效率、求公平,爱岗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民族、社会、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人们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可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些思想状况仍不容小视。
一、自我本位的定位导致自我意识强,易突出和强调自我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为人们自我能力的发挥所创造的空间,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物质利益的特色对人们心理的反作用,开放环境下西方价值观的涌入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开始注重自我本位的定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讲,这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性条件,是人们注重自我权利、维护自我权利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现代文明国家中,尊重个人权利、维护个人权利、帮助个体成员实现个人权利,是文明进步的标志。
人们在实现自我权利的过程中,一旦超出某种界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认知和好恶作为评定是非的标准,就会滑向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从而背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也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和阻碍。我们不能指望思想政治教育对所有人都有效,不同国家、不同政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利益集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可能相同,有时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但是,对于本阶级、本政党内部的成员,对于社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某些人过强的自我意识、极端的个人本位,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多渠道获取信息易导致怀疑一切
由于现代媒体发达,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各类信息。首先是网络媒体,人们利用网络媒体,通过电脑和手机,可以及时获取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据报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2月3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人,占总网民数的85.8%。我国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约为3.7个小时。目前即时通信是我国互联网应用中使用率最高的,90.6%的网民在使用即时通信;其次是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占80%。虚拟社交、获取资讯和娱乐依然是互联网生活的主要内容。此外,电视的普及、报纸广播的新式宣传,对人们的影响仍然很大。总之,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对各类信息的了解速度和了解程度,都超出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就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对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产生的重要影响。有人甚至说,如果离开了网络、电视,都不知道怎么活。这样的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是什么?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要有针对性,教育方式要生动、形象,富有视觉冲击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达必须准确,联系实际。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新颖性和现实性而受到冷落,因为存在某些瑕疵而受到怀疑,因为心理距离而受到排斥和拒绝。
三、物质利益面前更现实,不愿接受空洞的说教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长期信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实行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使这一传统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以竞争的姿态,创新的思维,全力投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之中。人们不再认为喻于利者为小人,君子也可追求物质利益,义和利的并重既不违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也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市场经济实现了义和利的统一。这是人们思想观念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是由现行的社会生活体制、人们的生活环境决定的,也符合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的唯物主义哲学原理。
这种社会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人们重视了物质利益,思想观念更趋于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空洞说教不予认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对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克服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促进作用的。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制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符合现实。二是人们在注重物质利益、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开始信奉物质决定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念,认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虚的,没有意义的。这种观念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在这些人面前,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会被否定,很难会有实际效果。当然,这也同时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使这些人从信奉物质决定一切的牢笼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四、广泛接触各类社会实际出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如前所述,在信息时代,人们接触的各类信息呈现立体、多方位的态势,接触和了解的事物呈现多重性,人们对社会现实状况的了解程度愈加深入,人们的见识和知识在增加,对社会现象和现实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在增强,判断和评价的标准也呈多元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甚至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是非表达很可能会受到质疑,曾经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很可能被否定,似乎敢于提出异议、持不同的观点成为一种时髦。有些人的认知多元化是出于自身的某些认识和理解,而有些人则以多元化的理由试图达到否定现实、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别,有些人往往容易被迷惑,难以认清某些人的险恶用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理解认知上的多元化导致的人们的某些不同观点,又要戳穿别有用心的人的险恶目的,帮助人们分清是非。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硬度和难度。
第四节 克服对教育对象的偏见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许多从事教育的人深感当今时代教育的困难,许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触及心灵,难以收到实效。有人还困惑于“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之中。对教育对象的评价,主要困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用主义倾向难以教育
某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现代人过于务实、认知物化,一切追求实用主义,自认为有用的就接受,否则就不接受。这些教育对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虚的、软的,接受与否对现实都无关紧要,甚至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听话,才会接受教育。比如,对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些学生不认真学习,主要原因是认为这样的课学与不学都一样,对未来就业、工作、成长、成才没有影响。在把这门课程列入研究生考试的范围之后,一些打算报考研究生的人才开始重视。
这种情况反过来也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那就是怎样务实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怎样从教育对象关心的问题中选准切入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无法教育
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了解有限,甚至一无所知,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不屑一顾,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也存有偏见。其思想可能源于极“左”路线影响严重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作用,可能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特点的反感,可能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虚而不实的片面理解,可能源于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的价值取向,但无论为何,都对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这种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于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者,我们不要指望其改变排斥的态度。某些政治取向已经确定的人,一般性教育不会使其改变政治立场。而其中的某些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使其实现转化,由排斥到不排斥,再到接受的。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应当树立这样的思想观念:无论教育对象排斥与否,都要坚定不移地坚守我们的理想信念;无论教育对象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如何,都不放弃我们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我们教育的人多一个就强于少一个,做总好于不做;应当针对每一个具体教育对象分别进行教育工作,做思想转化工作应当因人而异。
三、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抵制教育
对外开放的过程,是学习先进,为我所用,加快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更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兴趣和新鲜感。由此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影响和冲击可能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限度。当前,某些人试图以西方的价值观否定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我们的政治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博弈、政治斗争。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外来文明、外来文化中反映人类发展进步的东西并不排斥,并不一概否定。我们应当积极吸收,为我所用。但这不等于不加选择地照搬照抄,搞拿来主义,即要正确鉴别、批判吸收。依此思想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某些认知,更加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就要不惧怕与其他制度、价值观的比较,就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要重视比较和鉴别,要坚信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时代的变化更迭,许多现实问题会不攻自破、迎刃而解。
上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某些偏见的分析也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的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知难而进,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
任何时期、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不顾环境、脱离环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有时不仅不会收到应有效果,反而会引起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排斥、抵触、反对。熟知环境、有效利用环境、适时驾驭和调控环境,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实中,曾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究竟是环境改造人还是人改造环境,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这实际上涉及的是如何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进而涉及环境与人的思想观念的关系,涉及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这种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环境、客观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作用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社会现实决定人们的思想。当以某些人为教育对象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对这些人的存在环境有清晰的认识,以决定教育什么,怎么进行教育。就社会经济环境而言,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就业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凡此种种,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对一个生活窘迫的人大谈人类最高理想,其效果可想而知。就政治环境而言,政权性质、政治制度代表谁的利益与意志,执政者为谁服务,是否清正廉洁,社会运行是否和谐顺畅,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果执政党贪污腐败,压制民主,鱼肉民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要求民众热爱执政党,与其保持一致,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就文化环境而言,应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的精神文化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文化主要指社会的理想、信念、道德、纪律、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活动的境况。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顾文化环境的现状,甚至与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背道而驰,就难以取得应有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影响、改造、引导作用
我们说,现实存在、环境决定人们的思想,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但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受制于环境,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对环境的完全认可,若如此,则不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思想政治教育试图通过对人的教育,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环境、改造环境,引导环境的发展方向。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试图提升人们的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实现在现实基础上的提高,而非满足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要服从于、受制于现实环境,但并非满足于现实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作用,来影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其次,人们的存在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一定程度地改造人,也就可以通过人一定程度地改造环境。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环境的发展走向做出某种预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之一。一旦有了预测,便可以引领人们向着预测的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行,发挥引导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利用与改造
思想政治教育对环境的能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发挥这种能动作用恰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在怎样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环境,为我所用这个方面,仍需解决诸多问题。
(一)深刻地认识环境
对环境的认知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解决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深刻认识环境,就不仅要对环境现状有全面正确的认知,还要了解环境的形成发展过程,环境的未来发展走向,及其对人们思想影响的新变化。对环境的认识要深刻,不能表面化,不能浮浅;对环境的认识要全面,不能只见一点,不见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有效地利用环境
环境既可能成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消极因素,也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积极因素。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充分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抑制环境的负面影响,将负面作用降至最低。要利用好环境,前提是认识和了解环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实际,接触地气。
(三)能动地改造环境
环境并非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过程,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也有人的积极能动作用。环境可以被改造,改造环境的过程是人们积极参与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激励鼓舞人、科学思想武装人、行为规范约束人的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环境改造的目标是有利于改造人,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局面;另一方面,应当将环境改造过程变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让参与环境改造的人从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提高教育者掌控环境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由人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造环境中的能动作用,靠教育对象的积极参与,也靠教育者的不懈努力。这一过程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甚至是一种艰苦的付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想提升掌控能力,就应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技能,站得高,望得远,观察问题深刻全面,解决问题准确到位,掌控环境得心应手。
第六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两大新环境,即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创造的新环境和实行对外开放所产生的新环境。
第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较长期地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开放、世界市场的形成,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经济主体丧失自主性,缺乏竞争力;抑制了人们的工作动力,影响了独创精神;抑制科技进步,影响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限制了社会成员的多样性要求;等等。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开放环境的外在要求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迫切需要制度和体制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
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这种运行从表面上看是杂乱无章、为所欲为的,实际上却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并形成了由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系统,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促进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和发展。这三个要素就是价格、竞争、供求。市场经济在社会化商品生产中进行资源配置,具有如下特征:①资源配置市场化;②经济主体经营自主化;③市场竞争普遍化;④宏观调控间接化;⑤市场行为契约化;⑥市场管理法治化;⑦经济交流国际化。
市场经济对于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一些功能:①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人类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需求是无限的。要解决这样一对矛盾,就必须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的、合理的配置,以便优化经济结构,厉行节约,减少浪费,推进技术进步。②利益刺激功能。市场经济能刺激经济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加快技术进步。③市场导向功能。通过传递市场信息,引导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社会需求,自动调节供求关系。④奖优罚劣功能。运用竞争机制,推动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当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如潜藏着引起经济运行不稳定的因素、可能引起收入分配上的不合理、可能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长期封建制度的束缚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里,国家比较重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后,为统一财力,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我们借鉴苏联20世纪30~50年代发展经济的经验,建立了所有制形式单一、分配关系平均化并排斥商品经济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曾表现出许多积极作用,但弊端也日益明显。80年代以来,我国较彻底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四川农村率先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国家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统派的办法,摆脱了计划经济的各种束缚,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改革扩展到城市,各类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国家实行各种改革政策,并开办经济特区,使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践的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实行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实行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实行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适应客观形势发展要求做出的正确选择。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市场经济的机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市场运行顺畅、竞争状态有序、法律规范逐步健全、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政府的调控作用有效发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例如,随着义利观的变化,在某些人片面追求利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在人们的自我本位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的教育;在人们的个性自由充分展现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遵守行为规范、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和认知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等等。
第二,对外开放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又一个新环境。我国对外的经济往来和其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汉唐时期有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宋朝时广东就是中外贸易的市场,明朝的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海岸。从明朝中叶开始到清朝前后四五百年时间,实行闭关政策。其结果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阻碍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而这一时期西方的资本主义却得到了高速发展,远超中国,使中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中国的闭关锁国并未锁住资本主义的尖船利炮,反被强行打开了国门,中国人民饱受蹂躏,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当时我们面临的环境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的封锁政策。我国在外交上不得不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坚持与苏联保持友好的关系,而当中苏关系破裂后,面临着全面的被封锁的危险。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批判“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的口号下,“左”的路线又从内部把门关起来。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明确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应当说,实行对外开放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为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应当是清醒的、掌握主动的、有选择的、为我所用的开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反对一概排斥外来事物,又要反对不加选择地、盲目地崇洋媚外;既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又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既要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又要有预防、抵制、斗争的思想准备。
对外开放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例如,西方国家有意识地输出西方价值观,试图用西方价值观取代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诱惑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破解;对外开放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渠遭一定程度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趁机宣扬其“民主政治”,诬蔑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些人拿我国目前存在的弊端说事,试图从内部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分析和认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揭露其虚伪性、反动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对外交往过程中面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腐蚀,拒绝和平演变,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如何有所作为;在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尚存在距离的情况下,如何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继续实行市场经济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变化着的新环境。
一、中国梦成为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和重要执政理念。这一理论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他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够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梦的实现有过诸多论述。例如,他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坚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充分发挥伟大创造力量,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中国梦是两岸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总之,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形成了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之梦,也是个人之梦。因此它鼓舞了亿万人民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成为激励人心的巨大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梦的教育中应当解决和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实现中国梦有何现实意义?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和条件是什么?中国梦与个人梦想是什么关系?应当怎样将中国梦和个人之梦结合起来?等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成果的凝聚,是现在和未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指针,对于解决当前的社会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价值观构建和思想道德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再次,我国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抵制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被概括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借鉴,但在内涵上两者却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利益最大化;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之间尽量平等,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自由最大化。最后,为凝心聚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支撑。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系,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重要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等。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机制不断完善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对弱者利益的维护,杜绝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状态。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目前不仅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政策;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内容的社会救济政策;内容十分广泛的,既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又包括交通、文娱、体育、休闲等方面待遇的社会福利政策;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优抚安置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的落实和机制的确立维护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弱者的权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在这种新环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含哪些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何重要意义?应当如何珍惜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对此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强,可以紧密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使人们感同身受,从而保证教育效果。
四、反腐败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反腐败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坚持从严治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的坚定到“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的决心,体现了对腐败的零容忍。2014年是反腐败得到不断校验的关键一年。不论是查办的干部级别之高、人数之多,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堪称空前。
第一,2014年,中纪委共查处了40余名副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平均每月查处3名以上,其中有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4名副国级以上高官和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中国科协党组原书记申维辰等正省部级官员被查。这是历年来查处“大老虎”人数最多的一年,比2013年的20人增加了1倍。这是所谓“打大虎、大打虎”的一年。
第二,对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国家能源局等“强势部门”,对山西、江西等“重灾区”,对“塌方式腐败”进行了彻底清理。仅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就有10余人被查,6人涉案金额过千万元。其中,从国建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长魏鹏远家中搜出现金3亿余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山西省被查处的贪腐官员不少于47人,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多达7人。这是所谓“治病树、拔烂树”的一年。
第三,对官职不高、案值不菲的“小官巨贪”现象严肃查处。2014年2月被查处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原总经理马超群,虽然仅为副处级干部,但从其家中搜出上亿元现金、黄金37千克、房产手续68套,其贪腐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外,纪检检察机关还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件,一些“村霸王”等被清理出来,显示出“抓大不放小”的治理高压。这是所谓“拍苍蝇,除蚁贪”的一年。
第四,“反四风”继续保持高压治理态势。201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共“八项规定”的案例53085起,处理71748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646人。中纪委坚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每月定期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接受群众监督;在官方网站等设立“曝光台”,专门用于曝光中纪委和各地查处的典型案例,发挥了案件处理的导向作用。这是所谓“抓作风、革陋习”的一年。
第五,2014年,中国“走出去”反腐并成功开辟第二战场。2014年7月22日,公安部部署开展的“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促使更多“贪官庇护所”收紧大门。专项行动开展后至2014年年底,共抓获外逃经济犯罪人员680名,相当于2013年全年抓获总数的4.5倍,其中投案自首390名。这为跨境治腐迎来了新契机。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腐败为何会达到当前的程度?腐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惩治腐败有何现实重要性?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态度如何?反腐败的前景会怎样?等等。
五、以简政放权为特点的政府工作改革不断深化
在2013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准实施。政府承诺:在本届任期内,将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1/3以上。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取消和下放了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在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提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把改革推向纵深。5月7日,李克强先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和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调研。在调研中,李克强说,不仅要简政有力,把该放的放到位,更要在监管和服务上下功夫,持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释放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5月12日,国务院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在会上表示,转变政府职能,要继续在简政上下功夫,着力破除审批“当关”、公章“旅行”、公文“长征”等乱象。这是李克强在7天内第三次谈及简政放权。
随着政府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究竟是什么?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是什么?深化改革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有何关联性?应当怎样积极参与改革,努力发挥正面作用?等等。
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制度性特点凸显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中,生态问题是当前党和国家确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4年4月24日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环保法修订案,新环保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环保法有五大亮点:第一,理念创新。此前的环保法立法理念依然还是经济优先,要促进经济发展,但新法立法理念有突破和创新,围绕着生态文明进行制度建设。第二,管理转型。现在的环境污染是区域性、流域性的,因此新法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治理农业的面源污染,针对雾霾和水流域污染做出专门规定等。第三,监管强硬。在监管手段方面“出硬招”,环保监管部门可以直接对企业进行查封、扣押,也可以对污染企业采取行政代执行。超标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也会遇阻。第四,民主参与。环境民主原则也是此次环保法修订很重要的特点,专门设立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章节,让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具有很强的民主性。第五,处罚严厉。行政拘留、“引咎辞职”“按日计罚”等制度,都相当严厉,令企业违法成本提高,使地方政府能够重视、认真履行法律职责。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制定,并在2015年5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正式发表。《意见》确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第二,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第三,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第四,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第五,坚持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第三,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第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五,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第七,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第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意见》明确了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领导干部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四个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五位一体建设为什么都涉及生态问题?党和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生态问题?生态建设与每个个体成员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什么关系?每个社会成员应当怎样参与生态建设,并有所作为?等等。
七、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连续高速增长,曾被称为“中国之谜”。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直追美国。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已被广泛认可。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所谓“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适应“一带一路”的实施,由中国发起,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2013年10月2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时表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3月12日,英国成为首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西方国家。至报名截止日亚投行已达57个创始成员国。其中有亚洲国家34个,欧洲国家18个,非洲国家2个,南美洲国家1个,大洋洲国家2个。亚投行是一个经济性质的区域金融机构,是中国倡导创建的“一带一路”的一个融资平台,而且只是4个融资平台之一。在亚投行之外,另外3个融资平台分别是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如何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爱国主义,怎样坚持爱国主义?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承担国际义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等等。
八、美国战略东移给地区和平带来不确定性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超级大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在美国试图永远称霸世界而又面临挑战的时候,美国的围堵、遏制的战略企图便会充分显现。当前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洲”的根本目的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而无论其作何解释。为此,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美国海外兵力的大部分进驻亚洲,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拉拢日本介入南海纠纷,拉拢菲律宾、越南对抗中国,出动飞机、军舰干扰我国对南海行使主权等。
美国的做法是一种极大的战略错误,体现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维,是不可能得逞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加速美国的衰落、失败。遏制是绝不能阻止中国崛起的,这种遏制恰恰能激发起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战斗意志,凝聚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决心。中国人民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绝不会动摇,在外来压力和挑战面前,非但不会屈服和懦弱,反倒会凝聚起爱国主义的热情。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在南海主权问题上,我们对任何形式的挑战都会坚决反击。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中国和美国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和冲突?中国对钓鱼岛和南海主权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中国与周边国家既要坚持和平友好,又要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当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所需、维护国家主权的现实所求,需要我们挺身而出,流血和牺牲时,能否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等等。
九、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受邀,以最尊贵客人身份出席了俄罗斯阅兵式,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邀请,三军仪仗队首次出现在莫斯科红场,接受检阅,方阵整齐划一,广受好评。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签订了32项大单,价值250亿美元。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阅兵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接受邀请参加。这些事实说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俄关系为何能达到当前的水平?首先,中国和俄罗斯互为近邻,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来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是经济上的互补性强为双方所共同认可。其次,从地缘政治和战略空间来看,两国共同面对美国的遏制、打压,为了对抗强敌必须团结一致。最后,中国是奉行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国家,无论中国多么强大,都不会对俄罗斯构成威胁。可以认为,中俄关系能够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并不断提升新的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回答的问题是:中俄两国关系为何不断提升?中俄能否结成同盟及原因是什么?在保持密切的中俄关系的前提下中国应当怎样处理与美国的关系?新时期应当怎样继承和发扬中俄两国人民特别是民间的友好传统?等等。
第七节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环境的积极应对
一、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理解和坚定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使世界各国人民理解中国的路线方针政策,共同促进世界的文明进步;使敌对势力认清形势,减少误判,维护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知识、学问,可以不受阶级和政治利益集团的限制,每个阶级和政治集团都可以利用其原理为自己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就具有了鲜明的阶级和政治利益集团的归属性,每个阶级和政治利益集团都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本阶级和本政治利益集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方面不能有杂音,更不能与其相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不打折扣地创造性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实践活动严格区别开来。理论研究可以有自己的单独见解,服务于本阶级、本政治利益集团的实践活动必须服从大局,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而不能根据个人好恶,不顾大局,偏离方向。
二、卓有成效地答疑解惑
面对新环境,人们会有各种不理解,不适应,不知所措。面对党和国家在新环境下出台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会有不理解,存在各种疑惑。这种情况恰好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展示提供了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针对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存在的疑惑,及时做出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及时,即当人们存在某种疑惑时,能及时地回答,这是一种时间上的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有答疑解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第二,准确,即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要准确,面向公众的答疑解惑要准确。如果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教育者所做的宣传教育工作将会出现错误的引导,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了还不如不做。第三,适度,即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理解程度的不同,选择适度的内容和形式,求得适度的教育效果。如果教育对象所受的教育程度较低,却要进行理论性、学术性很强的答疑解惑,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与途径。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答疑解惑,包括网络媒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可以面对教育对象开展群体的宣传教育,如各种报告会、咨询会、讲座等;可以针对个别教育对象的个别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答疑解惑的教育工作;也可以利用其他的途径或形式。
三、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客观环境不断变化,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某一单位的业务工作也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开展,体现了教育联系实际,同教育对象的实际工作与生活相结合,实现接地气的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简单的走形式的教育。
首先,要将党和国家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某些重大任务的落实同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结合起来,在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大任务的同时,有效促进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的推进。其次,要有意识地将本部门、本单位的业务工作的完成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现自然的无缝的对接,将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自觉地同对待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工作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激发个人完成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熟知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状态,不仅要有热情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还要有求真务实和尊重实际的科学精神。
四、适应环境新变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客观环境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不会静止不变。与变化着的客观环境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之变化。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将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失误、结果上的失效。
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否有“不变”的东西?不能说没有,如思想政治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科学理论和真理的信仰、对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运用等。而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变化了,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更新了,教育的内容调整了,而思想政治教育不随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无从谈起。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的问题较多,如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与途径的创新、教育内容的调整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艰巨,使命重大,需要艰苦付出和不懈努力。